书城宗教宽容:大气的人生不计较
16698800000023

第23章 人情冷暖需看淡,放下计较享清闲(1)

凡事算得太清楚,非要争个高下,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争执不休,两败俱伤。对人、对事是这个道理。其实,就连对于我们生活的世界、居住的环境,同样需要有“不计较”的心态。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所谓的命运不公平,无非就是人生的历程,不去强求一时的得失,才能放开怀抱,拥抱整片天空。

人之傍我,与其能辩,不如能容

常听到有人埋怨:“为什么自己偏偏这么倒霉,‘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明明没有招惹别人,别人为什么一定要跟我过不去,找我的麻烦呢?”大多数有这种想法的人,都会感到如同给心上了一道锁,给肩上增加了一副重担,难以活得自在。

我们一定要清楚一点,这个世界原本就是有缺憾的,本来就是充满着摩擦的,有误解、有非议是很正常的。也因此,我们的人生会时常遭遇风雨的考验,这是很自然的事。

没有必要将这些责难看得太重了,更不需要为自己辩解。只要淡然地处理,一切事情都顺其自然,就一定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今天不跟别人也不跟自己较真,明天你心里的石头就会消失一块。

普救寺虽坐落在深山之中,但寺内香火旺盛,人来人往。一日,空明大师正在寺中静心打坐,一位满脸愁容的年轻人找到了他,一见面便说明了来意:“大师,我只是个读书人,一向都与人为善,从不招惹是非,只想安安静静地研习书本知识。可是,不知为什么,总是有人用恶言诽谤我,用蜚语诋毁我,这一切都让我很苦恼。特别是近日以来,我实在是忍受不了了,想落发为僧跟随师父修行以图清净,万望师父能够收留我!”

空明大师听他说完之后,微微一笑道:“若是遁入空门只是为了多清净,施主不必心急。你先到院中的菩提树上摘一片树叶来。”

年轻人虽不明白大师的用意,但还是遵照大师的话去摘了一片叶子回来。

大师又命人提来了一桶水和一个空桶。然后,大师指着手中的叶子说:“施主远离是非,不惹红尘,就像是我手中这片清净的叶子一样。”接着大师将叶子放入空桶中,继续说道,“如今施主因遭受诬蔑、诽谤而深陷痛苦之中,是否就如同这深陷桶底的净叶一般呢?”

“没错,我的境遇正如这片叶子一样啊!”年轻人听后不假思索地应道。

接着,空明大师从另一只水桶中舀了一瓢水,然后对年轻人说:“你走近来看,这瓢水就相当于别人对施主的一句诽谤之语,企图要将你打压得更痛苦。”说罢,便“哗”的一声将一瓢水都倒进了装有那片净叶的桶内,年轻人看着桶中的叶子随着水流的冲击激烈地旋转晃动着。但过了一会儿,待水面恢复平静之后,叶子却并没有沉底,而是轻轻地漂浮在了水面上。

然后,空明大师又从桶中舀起了一瓢水说道:“这也是他人的一句诽谤之语,企图再次打沉你。”说着又“哗”的将水浇在桶中的树叶上,但树叶晃了晃,还是漂在了桶中的水面上。随后,空明大师又往桶中浇了几瓢水,桶里的水不知不觉就满了,那枚菩提叶也终于浮到了桶面上,翠绿的叶子,像一叶小舟,在水面上轻轻地荡漾着、晃动着。

年轻人看着桶里的叶子说:“这桶里的水越来越多,而叶子非但没有半分损耗,反而越升越高了呢!”

空明大师听后,点头笑着说:“再多的诽谤也无法打沉一片净叶,净叶只会抖掉它身上的流言,一步步地上升,最终远离深渊。施主若是如同这净叶一样,又何必烦恼呢?只需静静地上升就好了。”

年轻人长吁了一口气,雀跃起来:“大师,我明白了。净叶不沉,它只会随着流言飞语和诽谤被淘洗得越来越纯净。我知道我今后该怎么做了。谢谢大师!”说完便辞别了大师,一身轻松地下山去了。

每个人都期望生活可以一帆风顺,渴望自己在别人眼中可以存留一个美好的印象。没有任何一个人希望自己是天天被指责,被非议的。然而,这个世界上总是存在着一些不理解我们的人。若是事事都要去计较,未免会让我们活得很累。

弘一大师说过一句话:“人之傍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你永远不能计较外人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是那些你认为是虚构、不存在的事。因为辩解了也会被当做是掩饰,那又何苦为难自己呢?净叶不沉,又有什么能把纯净的心灵击沉呢?即使把它埋入污泥深掩的塘底,它也会绽放出一朵更美更洁的莲花。不如学习麦穗低头不语,给心灵放个大假,谦卑做人,脚踏实地,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一切都留给真相去评说吧。

有理也可忍三分

中国有句俗话:“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理,一向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行为准则。得理之人,既得先机,也得人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得理”之后就可以大摇大摆、气势汹汹地去批评和训斥他人。相反,无理时我们要尽量谦逊,得理时更得忍让三分。这不仅是在给对方施予恩惠,也是在为自己的人生积蓄能量。

“有理让三分”的事情,汉武帝时期的公孙弘就做得非常好。

公孙弘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后来,虽然贵为丞相依然还保持着从前的生活习惯,每顿饭桌上只有一个荤菜,床铺上也只铺着普通的棉被。同朝为官的汲黯就向汉武帝参奏了他一本,说:“公孙弘已经是人臣之首,无论是身份之高,还是所得到的俸禄之巨都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但是,他却吃得也不好,棉被也只用最普通的,这样做不就是在沽名钓誉吗?无非就是想要骗取一个简朴的美名而已,但是却陷皇上和其他的臣子于不义。”

于是,汉武帝就问公孙弘是不是真有这样的事。公孙弘立刻肯定地说:“汲黯大人说得没错。在所有的官员当中,汲黯是最了解我的人。他敢于当着众人之面指责我,恰好说到了我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位列三公,但是生活水平却和普通的老百姓一样,这样看来的确是故意在沽名钓誉,想要有清廉的好名声。正是因为汲黯的忠心,皇上您今天才能听到对我的这些批评。”

原本生活节俭就是公孙弘的一种习惯而已,与他是否在沽名钓誉没有没什么关系。但是,当有人指责他,并且向皇帝参奏他的不好时,他却一点也没有为自己辩解,反而全都承认了。这样做,非但没有让汉武帝觉得公孙弘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反而认为他为人谦虚,更加尊重他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冲突都源于双方纠缠不清或一方的“得理不饶人”,一定要小事大闹,争个胜负,结果矛盾越闹越大,事情也越弄越僵。到头来,难免苦了别人也连累了自己。

其实,只有那些没有理的人,才会想要狡辩三分,而真正占理的人是不用计较和争辩的,因为这样做不仅难以挽回颜面,反而显得自己太过浅薄。

在产生矛盾时,不要忘记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凡事不一定非要分个是非曲直。我们要降服的是自己的心,而非他人的口舌。正确的答案和心念在自己的心里,而不是在与人争辩的输赢之中。所以,何必去争论不休,非逼得对方低头认错、颜面无存呢?得理也可以让三分,这既是一种人情往来的积累,又是品德高尚的展示,另外,更能因此化解许多纠纷和矛盾,让自己活得舒心自在,何乐而不为呢?

舍利弗一向潜心修行,对于佛陀的教法十分尊敬信奉,对于布教也从不后退。而且,对于个人的享受和荣辱从不计较,总是十分谦让。

一次,佛陀带着众弟子出外布教。行走到舍卫城的时候,一群常做有失威仪之事的“六群比丘”比佛陀和其他弟子早一步到达精舍,将比较好的坐卧处都占去了。就连常住在此的舍利弗的寝室也被他们占用了,而且还理直气壮地对舍利弗说:“这是我师父佛陀的地方,我们住在这里是理所应当的。”

舍利弗听后,并未多说什么,而是选择在院中的树下静坐了一夜。

第二日,佛陀赶到了舍卫城,见到满面疲惫又略带咳嗽的舍利弗,便询问其因由。

舍利弗回答:“佛陀!我是舍利弗。因为昨天前来的人很多,精舍都被住满了,我便在树下住下了,没有什么关系。”

佛陀听后,很赞赏舍利弗的忍让,随即集合众比丘问道:“诸比丘!请你们告诉我,在我的教团中,什么人才可以受上等的床坐、上等的水、上等的饮食呢?”

“由娑罗门出家的比丘!”

“由剎帝利出家的比丘!”

“有修行和布教的比丘!”

诸比丘纷纷表示意见。

“舍利弗,你是如何认为的呢?”佛陀问道。

“尊奉长者,让位给需要的人,我只知道做这些。”舍利弗答道。

“在众比丘中,你算长者,那对于身处树下的寒凉,你有什么话说吗?”佛陀又问道。

“众比丘一路奔波劳累,我吃这些苦与他们比并不算什么。”舍利弗回答。

佛陀听后点点头,对众比丘说道:“以前猿猴、鹧鸪和大象同住在山上,他们虽是朋友,但因为各自技巧不同,因此都自大自满,互不尊敬。后来觉察到这样不对,才遵从和尊敬长者。结果在身坏命终时,都转生了善道。如今你们到来却占据了舍利弗的房舍,各有各的理由,而舍利弗却能够不计较,这是大善大智。诸比丘,在现世受人称赞,后世也才会生在善处啊!”

众比丘听后都顿感羞愧,把房屋腾让了出来。

“行大善者必有好的果报”,这是我们应当时刻记在心里的劝诫。不仅是为了自己真的能够收获实在的好处,也为了存一颗宽容、平和的心,不去做过多的计较。

事实上,这世上之事本就没有绝对的对错,若是站在各自的立场来看,大家都是对的。只不过因为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想法或意见,无法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去考虑他人的感受罢了,所以才徒生出了众多的矛盾。

这时,不妨学一学“难得糊涂”的智慧,在这些小事上,没有必要那么清楚明白,不妨糊涂一下,用宽容之心去谅解、去对待他人。如果能够有一颗善解人意的心,凡事都以“以你为先”为准则,那么,整个天地都会变得清静、优雅多了。

若容不下生活,生活也容不下你

宋代著名的诗人苏东坡有词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好比是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都是大自然的规律,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并不是任何人的力量能够左右的。如果我们试图改变这种自然规律,让它按照我们的心愿变化,往往都不能得偿所愿。

于是,不能如愿的苦恼和悲哀常常让人们抱怨生活,哀叹自己的命运,埋怨生活的不公。其实生活仍然是生活,关键看你采取什么角度看待。人生在世不能如愿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事事都要探求个究竟,希望在不公平面前,有人能够给我们一个合理的解释,或者必须要有一个人来给我们一些心灵上的安慰,的确不太可能实现。

有一位父亲,膝下有两个儿子。父亲希望孩子们都能够有所成就,于是便每日都严加管教。老大勤勉好学,令父亲感到很欣慰,而老二却总是做什么事都漫不经心,再加上母亲的偏爱,就越发地难管教了。

一日早上,父亲问正在穿衣的老大:“昨天夜里睡得好吗?”

老大笑嘻嘻地说:“父亲,我睡得很好。还做了一个不错的梦呢。”

“梦到什么了?”父亲问。

“我梦到自己飞到了天宫里。”老大回答说。

“那里如何?”父亲又问。

“美极了,就像我们家一样。有像父亲一样慈爱的老伯伯,也有像母亲一样亲切的仙女。”

这时,老二也被母亲从床上赶了起来。他揉着惺忪的睡眼,不甘心地爬起来,满是抱怨之词。这是老二一贯的做法,最让父亲气恼。看到他这个样子,父亲已是满脸的怒气,冷冷地问他:“睡到这个时辰了还不愿起来,昨夜睡得不好吗?”

老三撅着嘴说:“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噩梦,梦到了地狱,当然没睡好了。”

父亲听后问他:“噢?这倒新奇,那你梦到的地狱是什么样子的啊?”

老三说:“简直可怕至极,就像我们家一样……”

佛家有云:“一水四见。”水对人们来说,是水;对鱼蛙虾蟹来说,是它们的居所;对鬼道众生来说,是烈火;而对天神来说则是晶莹剔透的水晶。导致这种所见所感不同的原因,是“一切法从心相生”,虽然同样是水,以不同的心去看,就有不同的观照。

上面故事中的两个儿子是同一对父母所生,生长的环境与条件也完全相同,但老大觉得家里温馨得像天宫,老二则觉得家里冰冷得像地狱,这正是不同的用心牵扯出来的差异。

所以,一切的美好与不美好其实就在我们自己的心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失意,我们没有必要总是跟自己过不去,更加不需要总是跟生活过不去。很多事情,并不是生活在刻意给我们制造麻烦,而是我们不懂得改变看待生活的视角,不肯给予生活以宽容。每逢沮丧失落时,我们对一切感到乏味,生活的天空阴云密布,看什么都不顺眼,面对落榜、面对失恋、面对解释不清的误会,我们的确不容易很快超脱。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得不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诸多人和事,原谅上天对人的不公,因为它总是要考验一些人、捉弄一些人,我们若没有包容的心,那么就将永远失去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