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16698700000003

第3章 气要柔,心要宽:不恕众生则苦自己(2)

心胸放宽,人生路也会宽

小和尚总是不停地抱怨这抱怨那,说生活让他感到十分厌烦,师父决定开导他一下。于是,一天早晨,师父就派小和尚去拿一些盐来。

当小和尚很不情愿地把盐拿来后,师父让小和尚把盐倒进茶杯里,小和尚不解地抱怨了几句,但依然照师父的话做了。

师父没理会他的抱怨,而是让他喝下那杯水,然后问他水的味道是怎样的。小和尚吐了吐舌头说:“太苦、太咸了。”师父笑着让小和尚带上一些盐和自己一起到湖边去。

他们一路上并未说话。来到湖边后,师父让小和尚把盐撒向湖水中,小和尚照做之后,师父对他说:“你现在喝一些湖水。”小和尚依言喝了一口湖水。师父问他:“湖水是什么味道的?”小和尚回答:“很好喝。”师父问:“你不觉得它苦和咸了吗?”小和尚说:“当然不会。”师父问:“一样是放了盐的水,怎么这回就尝不到咸和苦了呢?”小和尚回答说:“这还不简单,因为湖里的水比茶杯里的水多出那么多,当然不会感觉有盐的味道。”

师父听完,坐在这个总爱怨天尤人的小和尚身边,拍拍他的肩膀说:“人生的苦痛也像这些盐一样,有固定的数量,既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而人们承受痛苦容积的大小就决定了痛苦的深度。所以当你觉得痛苦的时候,应该把你承受的容积放大一些,要做一个湖,而不是一杯水。”

只有懂得拓宽自己的心胸,你的人生之路才会随之加宽,烦恼才会随之减少。不要总习惯埋怨上天给我们的太少,它给别人一双手,也给了我们一双手,我们并不缺少什么,把心放宽了,你就会有宽广的人生。

有个叫闵子骞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亲生母亲就不幸去世了。父亲给他找了一位后母。闵子骞经常受到继母的虐待。

继母对自己的两个亲生孩子非常好,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就偷偷拿给自己的儿子吃,而看到闵子骞来了就把东西藏起来。闵子骞不仅吃不到好吃的东西,还经常挨饿。但闵子骞是个宽容的人,他从来不会对父亲说起自己受虐待的事情,所以父亲从来就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天天受罪。

一年冬天,继母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做了两件新棉衣。当然她也给闵子骞做了一件,不同的是,闵子骞穿的那件棉衣里装满了代替棉花的芦苇花。

有一天,父亲和兄弟三人一起外出干活,他坐在车上,三个儿子在拉车。那天十分寒冷,西北风不停地刮。继母的两个儿子穿着棉花做的衣服,感觉不到冷,而闵子骞的芦花衣服是挡不住寒冷的西北风的,他被冻得脸色苍白,一点都使不上劲儿。当时父亲看到两个小儿子脸上直冒汗,觉得他们干活卖了力气,而大儿子闵子骞却因为寒冷,瑟瑟发抖。

父亲有点生气,又想起平日妻子说闵子骞的那些坏话,居然用鞭子抽了闵子骞一顿。不想,鞭子抽得太狠,抽破了闵子骞的衣服,里面的芦花便随风飞了出来。父亲觉得很奇怪,他抓住芦花一看,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父亲深深地责备自己:“原来,我的儿子是因为寒冷才不流汗的。”父亲怒不可遏,将车掉转方向,要回家找妻子的麻烦。

闵子骞见状,急忙劝慰父亲。然而父亲觉得妻子不可原谅,还是命令三个儿子快些掉头回家。刚进家门,父亲就把妻子叫出来,指着闵子骞身上的芦花衣服说:“你真是个不仁不贤的妇人,这是你应该做的事情吗?让我的儿子天天受冻,你怎么配做孩子们的母亲,我要你这样黑心肠的人做妻子有什么用呢?”

当时继母被骂得满脸通红,她连忙恳求孩子和丈夫的原谅。可是父亲正在气头上,根本不听继母的话,一定要把她赶出家门。闵子骞见状,心中十分不忍,忙跪地哀求父亲:“继母在您身边,只有我自己受冻,假如您赶她走的话,那我们家里的人就都将受苦受冻了,那岂不是更加不幸吗?”

父亲一听,惭愧地说:“没想到我儿子子骞的心是如此的善良!”另外两个儿子也在苦苦哀求父亲,闵子骞继续哭着哀求:“假如父亲赶走母亲的话,我们的家庭也就不存在了。而这都是我的不好造成的。父亲,要怪还是怪我吧!”继母听了闵子骞的话,羞惭至极,她对丈夫说:“从今天起,我一定会像对亲生儿子那样对待子骞,如果食言,您再把我赶走也不迟。”听到这话,父亲才原谅了继母。

自此以后,继母果然对闵子骞很好。闵子骞家里的气氛也变得越来越和乐。

生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果一味地抱怨,或者是冤冤相报,最终你又会得到什么呢?不如索性放开胸怀,别去计较那些坎坷与不平。那样,你的人生之路也会越走越宽阔。

原谅别人,也是放过自己

小沙弥悟真刚入寺的时候,住持叫他每日做些出力的活儿。他很勤快,把分派的活干得很认真。

一天,住持让他去磨柴刀,他拿了那些刀,在院子里的大磨石旁磨了起来。刀一把把地锋利了,当磨到最后一把柴刀时,一不小心,悟真的手被割了一个口子,血流了出来。他小心翼翼地磨完最后一把刀,便回去向住持汇报。

过了几天,住持又让他去磨刀。悟真这次非常小心,可是越怕越出事,他的手又被柴刀划了一个口子。从那以后,他每次磨刀都要受伤,不管怎样小心,都不能避免。

一次悟真正在磨刀,住持走过来。这时他的手已被割破了一处。住持看着他磨完一把刀,对他说:“你的手受伤了,今天先回去处理伤口吧!”

几天后,悟真找到住持,说:“我的手好了!”住持一听,说:“再去磨刀吧!”于是住持和悟真来到大磨石前,悟真拿起一把刀便磨了起来,刚磨了几下,住持说:“我看你的伤还没有好,等好了再来磨吧!”悟真一愣,心想伤已经好了呀。可是又不敢违背住持的话,便回去了。

又过了几天,悟真再次找到住持,说:“这回我的伤真的完全好了!”于是他们又来到磨石前,刚磨了几下,住持说:“你的伤还是没有好,休息两天再磨!”说完转身走了,悟真一头雾水地站在那里。

从这以后,每次总是悟真刚磨了几下刀,住持便要他回去养伤。终于有一天,悟真忍不住了,找到住持,把双手伸到他面前,问:“住持,您看我的两手一点伤也没有啊!为什么您每次总是要我去养伤呢?”住持微笑着问:“你的伤真的好了吗?”悟真点头说:“真的好了!”住持说:“那好,再去看看你磨刀!”

悟真刚磨了几下,住持就说:“你的伤根本没有好!”悟真愣在那里,不知道住持的意思。住持问:“你第一次来寺院的时候,磨刀是这样吗?”悟真想了想,说:“不,我刚开始磨刀时比现在快多了,而且很熟练。”住持问:“那为什么现在会变成这样呢?”悟真说:“自从手被割破后,就总是小心翼翼的,放不开手脚,越害怕越受伤!”住持笑道:“你的伤果然还没有好。”悟真忽然明白了。

从那以后,悟真高高兴兴地磨刀,又快又熟练,因为他明白:不能让伤痕永久地留在心里!

将伤痕留在心里,其实受伤害的永远是自己。而宽容和放下,则可以治愈伤痕。表面上看起来是伤痕愈合,实际上是放过自己。

古时候有个人叫杨翥,他的邻居丢了一只鸡,便指骂说是被姓杨的偷去了。家人告诉杨翥有人骂他。杨翥说:“没关系,又不只是我一家姓杨,随他骂去。”还有一位邻居,每遇下雨天便将自家院中的积水排放进杨翥家中,杨家深受泥污、潮湿之苦。家人告诉杨翥,要他前去找这位邻居理论。他却劝解家人:“总是晴天干燥的时日多,下雨的日子少。”

日子久了,邻居们被杨翥的忍让所感动。有一年,一伙贼人欲抢杨家的财宝。邻居得知后,主动组织起来帮杨家守夜防贼,使杨家免去了一场灾祸。

忍让和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并不容易。但是,真正能够做到忍让、宽容的人,得到的往往要比失去的多。忍让和宽容不是表面上的功夫,而是要从心里忘记伤害过你的人并宽恕他。

在一座山中住着一位老人,他原本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三个正处于花样年华的女儿把老人照顾得很周到。然而,不幸突然降临,一天,一帮山贼路过这里的时候把他的三个女儿杀死了。

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剧使老人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他整天以泪洗面,沉默寡言,几乎没有人能体会他的悲痛与愤怒。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人在亲戚朋友的劝慰下,逐渐体会到,如果要使自己的生活步入常轨,唯一的办法是抛开愤怒,原谅那些凶手。

于是,老人终于走出家门,把他所有的时间用来帮助别人获得心灵的平静及宽恕他人。他一天天快乐起来,重新拥有了那种久违的平和心境。有人问他,为何不再怨恨那些凶手。老人说,女儿在天上不希望看到他被痛苦折磨,所以他抛开愤怒是为了自己,希望自己好好活下去。

曾经被深深伤害过的人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人始终生活在愤怒及痛苦的阴影下,第二种人却拥有超乎常人的同情心与深度。其实,即使是遭逢剧变,也不该用仇恨的心态面对生活,因为原谅别人,实际上就是放过自己。可以说,心态决定了一个人过得快乐与否,如果一个人选择了计较,那么他将在黑暗中度过余生;而一个人选择了原谅,那么他的生活也定会变得美好。

心无芥蒂,坦然面对他人的评价

明月禅师美名在外。一天,庙里来了个青年向他请假。青年问:“禅师,有人说我是天才,将来必有一番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子不会有太大的出息。依您看呢?”

明月禅师笑着说:“施主,外界传闻,有人说我是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可以知天命的神人。但有人却说我是骗子,什么都不懂。施主你觉得我是什么样的人呢?”

听到明月禅师这样说,青年一脸茫然地摇摇头。

明月笑道:“其实这道理很简单,譬如一斤米,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它的价值就迥然不同。在煮饭的妇人眼中,它不过能做两三碗米饭而已;在农民看来,它最多值一元钱罢了;在卖粽子人的眼中,包扎成粽子后,它可卖3元钱;在制饼者看来,它可卖5元钱;在制酒商看来,它可酿酒,勾兑后,能卖40元钱,不过,米还是那斤米。”

青年有所了悟,点头道:“谢谢大师指点。我这个人,无论别人怎么说,最后要做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还是由我自己决定的。”

明月禅师双掌合十,对青年微笑。

别人的评价永远不可能代替你自己的行动,他们说你是珍珠,但如果你不努力,你只能是草芥;如果他们说你是草芥,只要你肯努力,你就可以变成珍珠。所以,别人对你的评价并不重要。坦然面对真我,改变或是进取才是真。

齐白石曾在《印说》中说:“子之刻印,少时即刻意古人篆法,然后即追求刻字解义,不为摹、作、削所害,虚掷精神。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无论是誉还是骂,都能任之听之,这是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如此一来,就可以逃出自我束缚,避忌自我封闭,大展拳脚,不落俗套,专心致志地做事情,不为名而著,不为利而取。这种不为名利所动的境界,反而能使人成大器,唤醒独立意志和精神的觉醒。

生于天地之间的人,有人赞誉,就一定有人诋毁,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就像多姿多彩的天空一样,有晴空万里时,就有阴雨密布时,所以与终日的阳光普照相比,阴雨绵绵的天气也就不足为奇,有时反而会增加生活的情趣,成为五彩世界的点缀。

曾经有一段时间,释迦牟尼经常会遭遇一个人的谩骂和嫉妒。对此,释迦牟尼并没有向普通人一样对其恶语相加,针锋相对地展开斗争,而是心平气和地一笑了之。直到有一天,这个嫉妒的人终于骂累了,释迦牟尼才微笑着对他说:“我的朋友,当你赠送东西给别人时,若是对方不接受,那么,你认为这个东西应该属于谁呢?”

嫉妒的人不假思索地回答:“这还用问,当然属于送东西的人了。”

释迦牟尼又说:“那你谩骂我,这又属于谁呢?”

此人一时语塞,闻言不语,从此之后,再也不去谩骂释迦牟尼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指责和诽谤,释迦牟尼却能做到不为所动,表现出来的只有冷静与清醒,既不理睬对方,也不给予对方还击,而是以慈悲的心肠和宽大的胸怀,让对方的指责无处落脚,在无形之中将谩骂化解。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败下阵来,并且感到自惭形秽,这才是一种高深的境界和深广的智慧!

现实社会中的人,谁都免不了会遇上小肚鸡肠、心怀嫉妒的人,对于这种人无端的谩骂与指责,你大可放在一旁,不必理睬。因为明事理的人们都知道这种嫉贤妒能之人,本身就缺少做人的最起码的水准,会的就只是搬弄是非。所以面对这样的人,根本没必要浪费时间与精力,更没必要与这种人论长短。假如你与这样的人计较,岂不是自降品位?要知道,当你面对无聊的谩骂与诽谤时,最有效的还击武器就是一笑置之。

在我们短暂的人生之路上,与其百般思量,不如顺其自然,试着慢慢地放下心里的一些东西,让它随性、随时、随缘。在这个过程之中,时刻反省自己,不软弱,不失做人的原则,率性而为。学会放松自己,因为走什么样的路,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由上观之,人活在世上,还是得有点“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的本事才行。否则,胸无沟壑,浮躁浅薄,一捧就飘,一骂就跳,这样岂不是会永远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