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全知道
16696900000012

第12章 民间俗信(2)

关于梦的俗信由来已久。我国古人相信梦有预兆的作用,经常根据梦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景颇族人认为梦见枪和长刀是妻子要生儿子的预兆,梦见铁锅是要生女儿的预兆。在汉族中,也有类似的俗信。

据说,唐高祖李渊在将要起兵反隋时,曾经梦见自己掉下床,被蛆吃。他认为这是他即将灭亡的预兆,所以不起兵,但是手下说,“落到床下”是被尊为“陛下”之意,被蛆吃代表众生都李渊要靠他活着,所以一定能旗开得胜。听到这些,李渊大胆起兵,最终夺得江山。

就像上面讲的故事那样,古人非常相信梦的预兆作用。正因如此,一些古代帝王常常利用梦“我知人不知”的特点,编造奇梦的传说博取人们的信任。例如,刘秀登基前,对臣子说他梦见了自己乘着赤龙升天;刘邦母亲说梦见她与龙交生下刘邦。历史上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类似的梦的传说,真假也是无人能探究的。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做梦,是自由的,说梦,就不自由。做梦,是做真梦的,说梦,就难免说谎。”

然而梦又不仅仅是一种预兆,有时还被人认为是一种象征、一种潜意识。现代科学对梦的解析是,人们可以从梦中发现白日里感觉不到的微妙变化和生理、心理现象。西方的释梦家说,身体疾病在被发现之前人会做“预兆梦”,在梦中身体细微的感觉被放大。比如人在发现自己患了膀胱炎之前会梦见泉水;发现患肺病之前会梦见窒息等。东汉学者王符也说:“夫奇异之梦,多有收而少无为者矣。”多数人都认为人做梦一定是有原因的,只不过后人再解释梦时,时常用错逻辑关系,时常陷入迷信的泥沼中。事实上,由于人可以从梦境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现状,并且得出在清醒时无法察觉的结论,因此人们可借助梦调整自己的状态,使自己变得更健康。

破财消灾

“破财消灾”也可说成“破财免灾”,是民间常用的一句俗语,指失了钱财,免去了灾祸。这句话常常被用来安慰折财的人,令其得到心理上的平衡。

通常情况下人们失去钱财后会沮丧或生气,破了财是现实,但是消了什么灾却是未知的。“破财消灾”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理疗法,可以让失去钱财的人心情恢复平静。“消灾”的心理暗示,又能使人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以后的生活。

“破财消灾”意在说明一个人遇事要想得开,在失去钱财后能泰然处之。这句俗语表现的是面对失去所持有的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也是一种宽容的胸怀。

“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

我国俗语中有“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夜猫子进宅,无凶不来”、“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的说法。人们将猫头鹰视为“不祥之鸟”,称它为逐魂鸟、报丧鸟等,古书中还有用“怪鸱”、“鬼车”、“魑魂”、“流离”等称呼来指代猫头鹰的,这些都是将猫头鹰看成了死亡和丧事的象征。

《说苑?鸣枭东徙》中记载了一个“枭与鸠遇”的寓言故事,其中有“枭与鸠遇,曰:我将徙,西方皆恶我声”。“枭”就是猫头鹰,因为人们不喜欢它的叫声而要向东迁徙。的确,猫头鹰是夜间出行的动物,因叫声凄厉,又被古人叫做“恶声之鸟”,其昼伏夜出,栖息于荒岗乱坟中的习性也被人们视为丧事的预兆。

另外,猫头鹰两耳直立,双眼大而圆,长相古怪,好似神话传说中的双角妖怪;而它在夜间凄厉的叫声常使人不寒而栗。再加上黑暗的荒岗乱坟意味着阴森恐怖,也是厄运死亡的归宿,因此人们对栖息于乱岗中的猫头鹰总是心有恐惧,也就有了俗语“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的说法。

然而追溯历史人们即可发现,猫头鹰曾是华夏民族红山文化主要的图腾崇拜物,当时的人们因为恐惧黑暗,惧怕夜间被野兽袭击,故而非常崇拜能在黑夜中自由出行的猫头鹰,希望能拥有像它一样的本领,在夜空中任意穿梭。

人们之所以会对猫头鹰产生这样的喜恶转变,都源自对黑暗的恐惧、对死亡的惧怕,由此产生联想,对黑暗中的事物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寄托了人们不同的愿望。

乌鸦叫,灾星到

乌鸦在民间被视为不祥之鸟,谚语有“乌鸦叫,灾星到”、“乌鸦头上过,无灾必有祸”、“乌鸦叫,祸事到”等各种说法。因此,人们遇到乌鸦会顿足痛骂,旋吐唾沫,默念“乾元亨利贞”五字真言七遍以辟邪。

国画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乌鸦曾是承载着太阳运行的鸟。《楚辞?天问》中说:“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从此,人们有了“日中有乌、乌载日”的观念,认为“十日并出”是因为载负太阳的乌鸦不遵守轮流飞行的规则,一块飞了出来,而剩下的一只载负一日的金乌则给人类带来了温暖和光明,其余降落人间的同类都是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灾星。后世常把乌鸦鸣叫与“天火烧”联系到一起。

乌鸦是杂食性鸟类,不仅啄食粮食,还偏嗜腐尸,是坟场的常客;其外表全身漆黑像幽灵,叫声沙哑粗厉,又是死亡之地的栖息者,人们不免联想到其与死亡的关系。在古代巫书中,乌鸦和猫头鹰一样是死亡、恐惧和厄运的代名词,被人们称为“黑寡妇”,因此民间就有了乌鸦是灾星的俗信。

乌鸦“慢叫则吉,急叫则凶”

乌鸦“呱呱”的叫声,一直没有使人们产生好感,民间用“乌鸦嘴”来形容某人说了不吉利的话。

关于乌鸦报凶,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传说。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公冶长听得懂鸟语。他贫苦闲散,时常食不果腹。一天,一只乌鸦飞过他家,叫道:“公冶长,公冶长,村南山上有只大绵羊,你吃肉,我吃肠。”公冶长去了南山,果然发现一只冻死的大绵羊,就将羊煮吃了,然而公冶长却忘了乌鸦的“你吃肉,我吃肠”的话,并没有分给乌鸦吃食。又有一次,乌鸦经过他家叫着:“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只大黑羊,你吃肉,我吃肠。”公冶长又去南山,发现许多人围着看一个东西,以为是在看大黑羊,赶紧喊着:“你们不要动,那是我打死的。”走近一看,却是一具死尸。公冶长被官府抓去,他向官府解释,官府不信他的话,后经过县官用家里的燕子做试验,他才得以澄清罪名。

此事过后,乌鸦逐渐被古人视为丑陋而会报凶的鸟。古代盛行巫术,古代巫书中记载乌鸦的叫声会带走人的灵魂,取走人的性命。所以,人们就更讨厌乌鸦了,并彻底将乌鸦归为不祥之鸟,赋予其凶兆的寓意。乌鸦的另外一些举动也被人们视为不祥之兆,例如,乌鸦主动向人点头并翘着尾巴叫唤,就代表要有口舌上的忧患。古人出门遇乌鸦从头上经过,就暂不出门,事情留到以后去办,以防不测。

至于乌鸦“慢叫则吉,急叫则凶”的说法则是因为古人有喜用“吉”的期望去克制凶的兆示的习惯,并不是真的说乌鸦慢叫有吉祥的意思。

喜鹊叫,喜事到

喜鹊是中国的吉祥鸟,自古以来就有“喜鹊叫,喜事到”的说法。民间至今也盛行画鹊兆喜的风俗,两只喜鹊对视而望叫“喜相逢”;两只喜鹊中加上一枚古钱叫“喜在眼前”;一只獾在树上,一只鹊在树下相互对望叫“欢天喜地”。最流行的则是喜鹊登梅,又叫“喜上眉梢”。

古人将喜鹊视为喜鸟的历史悠久,在七月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中,喜鹊已经以喜鸟的身份出现了。不过喜鹊之名却来源于另一个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传说。

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搭桥的鹊儿,听到牛郎对织女说玉帝派人向人间撒了草子,大地到处是绿油油的一片,只是缺少了花,人间还不是很美丽。鹊儿告诉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为了挣得好名声,命百花仙子向人间播撒了花子,却独留下冬梅未播,所以人间百花盛开却唯独冬季没有花开。鹊儿们偷了一棵梅花的树苗,让一个鹊儿衔到人间。王母娘娘知道后,命人绑了鹊儿的双腿,并把鹊儿关了起来,从此鹊儿练就了蹦蹦跳跳的本领。三足鸟得知此事冒险偷偷地放了鹊儿,鹊儿飞到人间,落到了一个富人家的梅花树上,蹦来蹦去,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这家的姑娘正按习俗“哭嫁”,听到鹊儿的叫声,循声而去,看到鹊儿,一时兴起就照着鹊儿的样子剪了窗花,问丫鬟这鸟的名字。丫鬟嘴巧,说正逢姑娘大喜就叫喜鹊吧。姑娘把窗花拿到了婆家,婆家是开染坊的,见姑娘这“喜鹊登梅”的窗花剪得真好看,就照着又画了一只,寓意双喜临门。姑娘的婆家人将喜鹊画好之后,染成了花布,从此民间就有了喜鹊的叫法和蓝底白花的“喜鹊登梅”印花布。

喜鹊的毛色为黑白相间,按道理说并不具有中国人喜欢的外形特点,然而它却能称为世人心中的喜鸟,这主要与它的习性有关。传说喜鹊会向人们预报天气的晴雨变化。《禽经》中记载:“仰鸣则阴,俯鸣则雨,人闻其声则喜。”民间常以喜鹊鸣叫时的动作占卜天气,时间长了就与它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又因为其叫声欢快悦耳,因此人们就将其奉为喜鸟。

喜鹊与人类的生活最贴近,是一种最“世俗”的鸟,因而经常被借用到故事中。《朝野佥载》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贞观末年,有个叫黎景逸的人,他家门前的树上住着一只鹊儿,他经常给巢里的鹊儿喂食,久而久之就有了感情。一次黎景逸被人冤枉进了牢狱,牢里的日子苦不堪言。一天,他家门前的那只鹊儿在监狱的窗前不停地叫唤,他心想是不是有什么好消息。果然三天后,他沉冤得雪从牢狱中被释放了出来。

民间关于喜鹊的传说还有很多,且多以赞颂喜鹊报喜为题。由此可见,喜鹊作为中国的喜鸟其群众基础之雄厚。“喜鹊到,喜事到”、“喜鹊登梅”、“喜上眉梢”等说法都是人们喜爱喜鹊的证据。

二、语言俗信

触霉头

“触霉头”还叫“触楣头”,是一句源自上海和江苏的方言,在民间流传很广。顾名思义,触霉头是指在生活中遭遇不幸,遇到不顺利的事,意思接近“倒霉”。在苏州地区还流行“霉头触到印度国”、“霉头触得勿大勿小”、“新剃头、打三记,勿打三记触霉头”等俗语,将倒霉的程度夸大。

有人认为“触霉头”是“蹙眉头”的讹写。一九九二年的《上海指南》中的“沪苏方言纪要”解释道:“蹙眉头,人有忧事,眉辄皱,蹙眉头者,所事不谐之状。不满意之名词也。”后来在上海又有“霉头蹙到外国大马路”的说法,最终被讹写谣传为今天的“触霉头”。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触霉头”应该源自“触楣头”。“楣”同“门楣”中的“楣”,指的是门框上的横木。古代若是被侮辱了门楣,就代表家里遇到了很不幸的事,就说“触了楣头”。从苏州地区广为流传的一个笑话,即可窥见人们对门楣的重视。

古代苏州的一个秀才写了一副对联送给了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夫。农夫回家后把对联贴到了门楣上。农夫的邻居张三认得几个字,却不懂断句,将对联读成了“今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猪仔大似家老鼠,个个死。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农夫一听,气冲冲地去找秀才理论。秀才听了农夫的控诉,哈哈一笑,然后自己读了一遍对联:“今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猪仔大似家,老鼠个个死。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听到秀才如此念这副对联,农夫才算高兴起来。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夫尚且有门楣的意识,由此可见古人对门楣门风的重视。

人们将大大小小不顺的事都叫“触霉头”,无论触霉头是“蹙眉头”的讹写,还是“触楣头”的演变,从中都可见,中华民族语言的深刻内涵和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封建文化对人们民俗生活的影响。

讨口彩

“讨口彩”就是图个吉利,讨个吉利话。人们乐于在吉利话中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愿望,用语言预示未来的幸福生活。正所谓“福从口入”,婚丧嫁娶,逢年过节,人们一见面都会说上两句吉利的话,对将来给予美好的形容和预测。例如在新年的餐桌上,鱼代表“年年有余”,糕代表“步步登高”,吃的时候,人们都会说上两句吉利话表达在新年里的美好愿望。若是吃饭时不小心打碎了餐具,老人马上会加上一句“岁岁平安”,还有的人说“落地生花”,以求吉祥的征兆。中国人即使丢了东西也会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而生意人在饭前饭后都要说“恭喜发财”、“生意兴隆”之类祝福的话语。这些都是人们讨口彩的民间实例。

讨口彩展现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表现尤为明显。久别重逢的朋友说起职业,会礼貌性地问:“在哪儿高就?”正月初一的早晨,由一家之主开门,开门时会说诸如“开门大发”、“开门见喜”、“财源广进”等一些与开门有关的吉利话。

在南宋时期,朝中盛行谶语吉凶,宋高宗赵构也从建康避至浙江的东部,在行至萧山时,有人在道旁跪拜。赵构问是何人跪拜,下人回答说:“宗室赵不衰。”赵构一听这人的名字,高兴地说:“符兆是这样的,我可以不用担忧了。”由此可见,人们对语言的吉利与否看得多么重要。另外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民间有的家庭为了生儿子,会给先出生的女儿起名“招弟”、“等弟”、“引弟”等名。

除了日常用语,人们重视讨口彩,在民间的吉祥物中也有讨口彩的例子。人们常在玉器上刻制蝙蝠,就是因为蝙蝠的“蝠”字与“福”同音,也有的将其刻制成葫芦状,因为“葫芦”的音似“福禄”,这些讨口彩的实例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