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活学妙用心理学
16696500000031

第31章 蝴蝶效应(12)

16分以上:你根本不知道分寸是什么,你只会实话实说。虽然你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别人,但是你的诚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朋友和身边的人,甚至有的时候常常令人难堪。你以为有话直说就是老实,但事实上,这完全是不顾别人感受的做法。如果你说话有技巧一些,能多顾及别人的感受,人家才会将你说的话听得入耳。你常常分不清楚直率与鲁莽的区别,其实有的时候,你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别人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你是什么样的感觉。你应该适度控制自己说话的方式,即使想要将话直接说出来,也要掌握分寸。因为即使是直接说也是一样有分寸可言的。例如,朋友问你:“我的裙子好看吗?”你知道她的打扮并不好看,这个时候,你可以说:“很好呀!不过我还是觉得你穿那套浅蓝色套装更适合你。”这句话就既很有分寸地把应说的话说了出来,又不会令朋友难堪。这样,朋友和身边的人才会喜欢你。

测试二:你是一个爱唠叨的人吗?

如果你是一个老太太,第一次出国,你会想:把现金藏在哪儿比较安全?

A.上衣的口袋里面。B.裤子的口袋里。

C.袜子或鞋里。

测试分析

A.一开口就停不下来,不管对谁都能唠叨不停,你在骨子里就有唠叨的个性。只要你一打开话匣子,就恨不得把所有的经验都说给对方听,而且是自己说得很爽,不管对方到底愿不愿意听。这样的人要注意,说话要有个限度,不能因为自己说得高兴,就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B.爱之深,念之勤,只对你重视的人才会唠叨,因为这些人都是你关心的人;如果是一个你觉得相处得非常好的朋友,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你也会唠叨,你是以关心和爱护他们的态度去唠叨他们;至于一些不相干的人,你才懒得唠叨呢。只有遇到你想要唠叨的事情或者想要唠叨的人,你才会唠叨。其他的时候,你都是保持肃静,说话也不会太啰唆。

C.你唠叨的功力实在太差,通常你只有被唠叨的份儿。你可能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能说的人,但是你要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你还没有说完一句呢,你的朋友就已经说完了10句了。所以,在很多的场合,你都扮演着被唠叨的角色。如果你想要变得非常能说或者变成一个很唠叨的人,那就只有加强练习了。第十八章羊群效应

羊群是一个很散乱的群体。平时,它们大多数都喜欢盲目的冲撞或者说是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但是,只要领头的那只羊动起来,这群羊一定就会跟着领头羊。这只羊走到哪里,这群羊也跟着走到哪里。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让第一只羊先跳过去,那么第二只羊和第三只羊以及后面的羊也会跟着跳过去。然后把这个棍子撤走,如果第一只羊仍然像原来那样跳过去的话,后面的的羊也会跟着像第一次那样跳过去。这种现象就是羊群效应,也称为从众心理。

什么是羊群效应

如果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让第一只羊先跳过去,那么第二只羊和第三只羊以及后面的羊也会跟着跳过去。然后把横在羊群面前的这根棍子撤走,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但是如果第一只羊仍然像原来那样跳过去的话,后面的羊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样的现象就是“羊群效应”,也被称为从众心理。

牧羊人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羊群是一个很散乱的群体。平时,它们大都喜欢盲目地冲撞,或者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但是,只要领头的那只羊动起来,这群羊就一定会跟着领头羊。领头羊走到哪里,这群羊就跟着走到哪里。即使领头羊去的地方有狼出没,它们也会跟着去。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选择一个人流较多的地方,让一个人站在马路边往天上看。这个人站在这里不一会儿,就有人过来和他一起往天上看,并且问:“你看什么?”这个人只笑不答,继续往天上看。于是这个人就不再追问而是和他一起往天上看。这样不断有人加入,躲在不远处的心理学家很快就发现这个人群在渐渐增多,不一会儿,就有一群人在朝天上看。

这个实验充分验证了“羊群效应”。其实这个人只是在随意地往天上看,但是这群人却是在认真地往天上看。

在股票投资市场上,“羊群效应”体现的也是非常具体的。一些投资者在资产价格突然下跌造成亏损时,为了满足市场的一些要求或为了不违反股票市场上的交易规则,他们不得不把自己持有的资产卖出一部分。这个时候,很多其他的投资者看见这样的情况,也会跟着这些人将自己手中持有的一部分股票抛售,尽管自己手中的一些股票仍然在赢利。这就是“羊群效应”的具体体现。在市场状况好的情况下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不好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虽然一些主流的金融理论没有办法对这种现象做出解释,却是“羊群效应”在金融市场上的起初反应。

美国的次贷危机也是“羊群效应”的具体体现。美国一直占据世界经济的主要位置,“二战”后,这样的位置虽然有所动摇,但它还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金融大国。在货币交易市场上,美元的涨跌始终是一件影响非常大的事情。

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因为这样的贷款形式要求的信用低、偿还能力低,所以受到很多美国中产阶级的欢迎。在房价不断走高的时期,次级贷款的出现缓解了人们的购房压力。

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是一些次贷的销售者,在次贷刚产生的时候,只有一两家银行机构在做这样的生意。但是,其他银行的经营者看见这几家银行赢利的时候,也跟着做发放次级贷款的事情。这个时候,“羊群效应”就显现了出来。因为这些跟着做的银行根本没有充分了解市场的信息,只是单纯看见别人赢利就急忙跟了上去。就这样,发放次级贷款的银行越来越多,出现了市场的饱和。但是这时候,因为“羊群效应”的缘故,还有一些人在不断地加入到这样的队伍中,这就导致了经济泡沫的产生。

因为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没有那么多,而次贷就是在虚拟地增加货币的流通量。大量的债券和股票并不能代表货币进行流通,所以,随着贷款的发放量越来越大,美国的经济体系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在这场次贷危机中,“羊群效应”还出现在消费者群体中。在某个消费者开始向银行借次级贷款的时候,其余的人因为从他那里了解到次级贷款的优惠政策,所以很快也向银行借次级贷款。就这样,使用次级贷款的人群越来越多,而且不仅是房贷,还包括车贷以及信用卡贷款等。因为次级贷款不需要很贵重的抵押品,而且不需要很好的信用,这样使用次级贷款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在很多商业行为上,“羊群效应”都有具体的表现。比如一个企业在某个产品上做得非常好,而这样的情况很快就会被其他的商家发现。也做同样的产品。于是加入这个赢利队伍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就造成了市场的饱和。此时,大多因没有办法卖出而出现损失,原来做这个产品的商家就会放弃这个产品的生产,于是大家又纷纷效仿这个商家放弃做该项产品。

“羊群效应”的现象是不能用一定的手段控制的,尤其是在资本运作市场上,因为风险的问题,“羊群效应”反映得更加明显。

地狱里的石油问题

有一个笑话说:一位石油产业的大亨到天堂参加会议,当他来到会场的时候,发现会议室里已经没有他的位置了。大亨很着急,于是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大声喊道:“好消息,好消息,地狱里发现石油了。”

在座的大亨们听到这样的话都急忙站起来,纷纷向会场的出口跑去。因此,这个本来座无虚席的会场就剩下这个来迟了的石油大亨。看着空旷的会场,石油大亨想:为什么我的一句话就让这些人跑去地狱了,难道地狱真的有石油吗?他这样一想,于是也跟着那些大亨去了地狱。

这个笑话说的就是一种从众心理,也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这个假消息的始作俑者,看见自己发布的消息对人群造成了巨大影响,自己竟然也信以为真。

法国昆虫学家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一些松毛虫放在同一只花盆的边缘,然后将它们首尾相接围绕这个花盆一圈。在这只花盆的不远处,他撒上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只见这些松毛虫围着这个花盆一直不断地绕圈走,一直走了7天7夜,饥饿和劳累让它们纷纷死去,这期间没有一只松毛虫改变路线而走向花盆不远处的松叶。如果这些虫子中有一只改变了路线,它们就会找到不远处的松叶,然后美美地饱餐一顿,但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这就是“羊群效应”引发的悲剧。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人们所说的“随大流”就是这样种心理所产生的行为。

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通过研究测量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他运用新的测量方法对一些数据进行计算的时候,发现这个方法比原来固有的那些方法的精确度高出很多倍。

他很想将自己的方法公布出去,但是,如果将自己的方法公布的话,人们会说他标新立异,甚至会说他哗众取宠。为了避免发生这种事情,他就将这个发现隐瞒了下来。

不久,又一位年轻的科学家发现了这个方法。这个科学家将这个方法公布了出去,很快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就这样,青年科学家因为这个发现很快就出名了。福尔顿看见这样的结果非常后悔,他觉得如果当时自己不是因为受习惯性心理的影响,这个发明就是他的。福尔顿的这种习惯性心理其实就是从众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从众心理经常会影响人们。有这样一段描述:一个人在大街上跑,跑着跑着,就有一个卖报纸的小孩跟在他的身后跑了起来。这个小孩子并没有问这个人跑的原因,只是这样跟着跑。不一会儿,又有一个男士加入了他们跑步的行列。之后,加入他们奔跑的人竟然越来越多,就像前面提到的众人看天空一样。

这些人跑步就是源于一种从众心理。看见别人在跑,就觉得出了什么事情,于是就跟着跑起来,这种从众心理有时不免让人觉得可笑。

从众心理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但也有可以利用的一面。很多企业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在营销方面往往使用一些手段。同时,管理者也会根据从众的心理,来管理自己的企业。

在现实生活中,应该看到从众心理带来的好处,也要看到从众心理带来的坏处。如果盲目地从众,很容易就会做错事。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冷静地判断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样才不会陷入盲从的境地。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吗

心理学家在一所大学里做了一个测试:他们选了一栋综合楼里面的洗手间,但是将这个洗手间的男女指示牌摘掉了。由于这个综合楼里的人流量非常大,实验人员很快就发现有人站在了这个洗手间的前面。这个人左右看了一下,皱着眉头站在那里。不一会儿,他又开始不停地踱步,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该进哪一个洗手间。

正在为难的时候,这时他看见一个男性从其中一间洗手间里走了出来,这个人才松了一口气,因为他终于弄清楚了洗手间的“性别”问题。问题就在这里,其实心理学家将牌子摘下来以前,他们没有发现洗手间里有人,这个刚刚出来的人也是在他们摘下洗手间的牌子后才进去的。但是,这个在外面焦急等待的人却因为看见这个人从里面出来,就认为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许多人看到别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觉得有道理,然后也会跟着去做这件事情,就像生活中的流行潮一样。

在浙江义乌的商品批发市场里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一个商人进了一批货,这个商人在进货以前根本没想过这样的一批货会给他带来什么。就在他销售这些货物的时候,因为货物卖得比较好,他很快发现,旁边店里的商家也在卖同样的货物,接着卖这种货物的商家越来越多。以至于货物在人群中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所以就形成了一股流行潮。

在这个过程中,卖货的经销商出现了从众效应,买货的消费者也出现了从众效应。由于这样的效应,流行潮便被体现了出来。

群体的生活有一致性,在这个一致性的前提下,自然就有一个标准的问题,提出这个标准的人无疑就是掌握真理的人。而这个真理一旦被提出来以后,人们便会依照这个真理生活、学习、工作。如果在执行的过程中有人违背了这个真理,那么他将面临强大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就来自于正在执行这个真理的人群。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在一个团体内,如果一个人有着正确的观点,但是这个团体里的大部分人都有着错误的观点,那么有正确观点的人也会被强制接受错误的观点而放弃正确的观点。

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屋子里事先安排了6个大学生,让他们将两条不等长的线段a、b说成是两条等长的线段。然后心理学家把这两条线段拿给在另一间屋子里待着的一个大学生,并且询问了他的判断,毫无疑问这个大学生说这两条线段是不等长的。

然后,心理学家就将这个大学生带到了6个人的屋里,让他们一起讨论这个线段的长度,此时,这个大学生就将自己正确的想法说了出来,但是其余6个人一口咬定说这两条线段是等长的。最后,这个有正确答案的人被迫放弃了自己的说法,顺从了这6个人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