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沟通要懂心理学
16696300000025

第25章 说服有术,动之以情晓之理(1)

语言沟通的最高境界不是口若悬河,也非出口成章,而是成功地说服他人。说服并不是简单的耍嘴皮子,而是一门颇具艺术性的学问。如果你生硬地要求别人接受你的意见,一定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只有抓住了对方的心理,掌握了语言的技巧,才能让对方口服心也服。

注重气氛的营造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要说服对方去接受我们的意见,愉快的开头是谈话得以深入的关键所在。而谈话气氛是否和谐,与你说话的方式大有关系。如果你拿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那么说服多半会失败。但如果你和颜悦色地提出建议,并给人以维护自尊和荣誉的机会,气氛就会变得友好而和谐,说服也就容易成功。

在一个广场上,有两个擦鞋童正高声叫喊着以招徕顾客。

其中一个鞋童说:“我为您擦擦皮鞋吧,又光又亮。”

另一个鞋童却说:“约会前,请先擦一下皮鞋吧。”

结果,前一个擦鞋童摊前的顾客寥寥无几,而后一个擦鞋童的喊声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驻足擦鞋的人络绎不绝。

为什么同是说服别人擦鞋,差别却如此之大呢?

第一个擦鞋童的话只是直白地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和请求,人们从他那儿听出的是“为擦鞋而擦鞋”的意思。而第二个擦鞋童的话在说明擦鞋的请求前,先用“约会”做了一个铺垫,传送着“为约会而擦鞋”的温情爱意,从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很多人之所以在求人或者说服别人时遭遇了被拒绝的尴尬,多半是因为没有为说服营造出一个和谐、愉悦的气氛,而使得对方由于产生抵触或者不耐烦的情绪而将自己排除在外。为了达到良好的说服效果,我们一定要掌握一些营造谈话气氛的说法。

首先,在谈正事之前,不要忘了进行一些适当地寒暄。这就如同我们在拜访一位朋友的时候,总是一进门就会习惯性地评价一下对方的服装、变化和住宅风格一样。适当地寒暄能使人产生认同心理,满足人们的亲和心理。如果你有所请求的人是初次见面,可以先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或者找一些话题去交谈;而对于熟人和老友,可以先谈谈一些彼此熟知的轻松话题,待气氛变得自然融洽后,再“言归正传”。

其次,适当地发挥热情的力量。

在一本书上有这样一个故事:

20世纪30年代,在德国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犹太传教士,他每天早晨都会按时到一条路上去散步,并对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道一声“早安”。

通常,面对这样的问候,人们都会报以微笑或者同样的回应。但是,有一个叫米勒的年轻人却表现得十分冷淡,甚至连头都不点一下。但是,当下一次再相遇时,传教士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向他问候。渐渐地,米勒不再那么冷漠,尝试着对他点头示好。再后来,米勒也会问一句“早安”了。

几年以后,米勒成为一名纳粹军官。镇上的犹太人都被纳粹党集中起来,送往集中营,那位传教士也不例外。下了火车,列队前行的时候,米勒手拿指挥棒,只要他指到的人,就会被立即处死。很快,米勒来到了传教士的面前,当他无望地抬起头来,与米勒目光相遇的一瞬间,传教士习惯性地脱口而出:“早安,米勒先生。”

米勒虽然板着一副冷酷的面孔,但一句“早安”也禁不住脱口而出。接着,米勒果断地将指挥棒指向另外一边,传教士得到了赦免。

一句简单的“早安”居然能够挽救生命,可见,热情的能量是多么强大。这种能量对于说服也同样奏效,可以说,热情的人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说服者。当你热烈地相信并热爱自己确信的事物时,你所有的精神动力会产生超乎想象的力量。西方有一句俗话:“只有划着火柴才能去点燃蜡烛。”热情能使说服获得格外的成功。因为人都是有感情的,当我们热情起来时,也会传递给对方,使对方的情绪也高涨起来。如果我们要去说服别人,自己就必须先燃起热情来。

热情不仅表现在言语上,还可以是微笑和亲昵的动作等。

再次,在营造气氛的同时,也要注意话题的选择,有了好话题,才能从这个话题开始,慢慢诱导,自然地获得你想要的。

一般来讲,话题首先不能只围绕自己的事情展开,要做到投对方所好。这么做,是为了使对方感兴趣从而打开话匣子。从对方的谈话中,你必然能得到一些对你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话题将之引申出来,将话题的焦点放在你想表达的观点上。

另外,话题本身要有利于你的请求,要为你的请求做铺垫。而且,一定要是自己比较了解和擅长的话题,以便能够比较轻松地引到自己的目的上。

除了这些,还要在心理上做到放松和诚恳一些,比如表情轻松自然、语气平缓、语速适当。一定要注意,说服别人不能油腔滑调,不能恶语伤人,也不能胡乱地恭维人,或是向对方吹嘘自己的能力和夸耀自己的成功,那会给人一种虚构之感。要尽可能地使谈话对象觉得亲切,愿意接近和信任你。有了这些做保障,说服自然就会变得水到渠成。

说服是“招安”不是“劝降”

当感到对方的做法不对或者与自己的意愿相左时,我们总是容易在一种控制和战胜对手的欲望的驱使下,努力地要求别人向着自己的思想靠拢。因此,习惯了不假思索地将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倾吐给对方,希望能够将对方降伏。

其实,在这样的行动中,我们忽略了一点很重要的东西。就像我们通常在商场里购物时总是希望买到的东西是符合自己心意的,是自己的意愿选择的结果,而非接受导购的强买强卖一样。接受说服的时候,人们的心理也是如此。强制下的降服即使能够被对方表面上接受,所产生的真实效力也会大打折扣。

直接提出不赞同的意见会招人反感,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别人根本没有心思去听你的意见,因为没有人喜欢被他人支配。既然这样做很难打动别人的心,为什么不让自己换一种方式呢?

在一家广告公司负责广告创意的温小姐一直对自己的创意比较有信心,特别是对于近来新设计的一个方案更是喜爱无比。但是,这个方案却没有得到上司的认同,经理只草草地过了一遍便语气随意地说:“你这个创意表现手法太过直白,没有新意,我认为应该做得更含蓄一点,这样会显得更有档次。”

温小姐对经理没有认真看文案便轻易提出反对意见的做法很不满,但她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很尊重地说:“经理,您经验比我丰富,您的方案一定有它的优点。但是我想请教经理一个问题:新产品刚刚上市时做广告的目的是什么?”经理回答说:“这个早就讲过,让消费者尽可能地了解新产品。”温小姐穷追不舍:“对啊,可是怎么才能让消费者通过广告了解到新产品更多的信息呢?”经理一时语塞了。

温小姐借机连忙微笑着说:“经理,含蓄的手法的确很显档次,但因为这次的产品是新上市,我担心太过含蓄的话消费者会了解得不够全面,甚至看不明白。而直接的广告表现手法则能让消费者迅速了解到新产品的特性,印象也更为深刻。而且不用担心广告不够吸引人,因为我们这个产品本身就是个很好的卖点,不是吗?”

见经理听得一脸认真,温小姐继续谦逊地说:“当然,这仅是我个人的观点,有不成熟的地方还请经理指正,如果您还是觉得含蓄一点更好的话,我马上拿回去修改。”

经理听温小姐这么一说,觉得她的想法的确有可取之处,考虑了一下,就同意了她的创意。而且,自那以后都对她刮目相看了。

试想,当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有人把他们不同的观点硬塞给我们,相信我们也是无法接受的,因为那样会让我们觉得有挫败感而产生抵触心理。

而得到肯定之后的进一步提议则会让我们觉得舒服许多,耶稣就曾说过:“赶快赞同你的反对者。”换句话说,不要跟你的顾客、伴侣,或是敌手争辩,更不要指责或者激怒他们,千万不要说“我觉得你的方法不好”“我有更好的方法”之类的话。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妨先尊重他人的意见,再以退为进达到说服的目的。比如你可以说“我有另外一种看法”“好吧,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我的意见不一定正确,如果我错了,还请指正”。这样的话让别人接受起来就显得容易多了。如果能够再进一步,在巧妙的引导中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感觉意愿完全是出自自己的内心,那么,说服就会显得更加完美了。

魏先生几乎每隔一星期都会前去拜访某市最著名的一位服装设计师,尝试着将新设计的草图卖给他。虽然那位设计师从没有拒绝接见魏先生,也会看他放在桌上的草图,但也从没有买过他公司设计的任何一样东西。

后来,魏先生总结了一下,发现自己似乎一直都太墨守成规了,这一次的拜访,他打算采用一种新的方式。他把几张没有完成的草图挟在腋下,然后再一次跑去见那位设计师。

“不好意思,我很冒昧地想请您帮点小忙。”魏先生一见面便客气地说。

“噢,什么事?你说吧!”

“我这里有几张尚未完成的草图,我一向都很欣赏您的设计风格,可否请您按照您一贯的要求帮忙修改一下。”

设计师一言不发地看了看草图,然后说:“把这些草图留在这里,过几天你再来吧,我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结果的。”

几天之后,魏先生再次来拜访设计师,听了他的意见,然后按照设计师的意见认真修改了一番。结果,那些草图便成功地被设计师留下了。

回想起那一次的经历,魏先生说:“我一直试图在让对方接受我的东西,结果一次次的失败。其实我一直都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太过强制。当我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要他提供意见,这样他就成了我的合伙设计人,对于他自己设计的东西,他自然不会有什么意见。于是,我根本不用将东西推销给他,他自己就主动买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没有人喜欢接受推销,或被人强迫去做一件事。说服不是劝降,而应该像一次招安一样,先改变对方的心理意识,再完成说服的目的。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说服难就难在如何真正地让对方从心底接受我们的意见或建议。

所以,即使达不到有效劝服别人的目的,聪明的人也不会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因为他们知道,要想通过说服某人来达到某些目的,事先征询意见比自己擅自做主、把意见强加给别人要好得多。

抓住利害的关键点

我们先从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说起:

公元前630年,秦晋合兵攻郑。兵临城下之际,郑文公命烛之武去说服秦国退兵。

烛之武趁夜来到秦国军队的营门前,什么话都没有说,而是先放声大哭起来。

对于他的这种做法,秦穆公感到十分好奇,便亲自接见,想要一探究竟。

被问及大哭的原因时,烛之武说:“老臣痛哭,是为了郑,也是为了秦。”“郑国将亡,你哭郑,尚可理解,哭秦又是为何?”秦穆公感到十分纳闷。

烛之武解释道:“郑国灭亡在所难免,并不可惜,哭一哭表达一下哀思也就罢了。可惜的是秦国呀!秦晋合兵攻郑,即使胜了,对秦国也是无益而有损。因为秦国在晋国的西面,与郑国相隔千里,无法越过晋国占领郑国的一寸土地。而郑和晋相连,胜利后领土必然全部归晋。秦晋两家本来兵力不相上下,但一旦晋国得到郑的地盘,力量就会大大地超过秦国。而晋国一向都是言而无信的,这些年他们只想着扩军备战,今日拓地于东,灭郑;它日必然会拓地于西,攻秦。君不见,晋国假道伐虢的教训吗?”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这番分析,觉得很有道理,为了避免自己遭受不幸,便悄悄撤兵了。

不论个人行为还是国家大事,一个人最关心的往往是与自己有关的一些利益,虽不能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但是,人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很现实的社会里,要想生存,就离不开各种与自己有关的利益,趋利避害是每个人都会做出的选择。

所以,当你想要劝说某人时,应当告诉他所得到的好处和会面临的不好结果,当把这些明确地摆在对方的面前时,说服就会变成一个让对方心甘情愿去接受的事情。

球王贝利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足球的天赋,并且经常参加各种比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有一次,在取得了一场球赛的胜利后,为表庆贺,球员们每人将一支烟叼进了嘴里,并发给了小贝利一支。贝利见状,想都没想就将烟点燃抽了起来,看着淡淡的烟雾从嘴里喷出来,他觉得自己很潇洒、很前卫。不巧的是,这一幕被前来看望他的父亲看在眼里。

晚上,回到家中,贝利的父亲问他:“你今天抽烟了?”

“抽了。”虽然知道父亲肯定会不高兴,但小贝利并没有撒谎,而是红着脸,低下了头,准备接受父亲的训斥。

然而,预想的斥责却并没有袭来,父亲只是摸着他的头温和地说:“孩子,你球踢得不错,我想你一定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专业的优秀球员,对吗?”

“是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