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句谚语:Curiosity killed the cat,翻译成中文既为“好奇害死猫”,在许多西方人眼中,猫代表的是好奇心和神秘感,而且西方还传说猫有9条命,而最终让它们死去的正是它们的好奇心,可见好奇心是件可怕的事。在生活中,好奇心可以让人进步,但同时也能让人卷入是非或陷阱中去,那时好奇“害死”的就不是猫而是人了。
宁可得罪“上帝”的艺人
大卫·科波菲尔在中国的巡演刚在深圳启动时,北京票房方面就出现了热潮,没几天时间,低档和高档票都已经销售一空。而在深圳,大卫魔术火爆以后,其演出谢绝拍照就成了当时的热点话题。在深圳体育馆门口,有一块大型提示牌不断显示:主办单位有权检查观众随身携带的包袋。在体育馆入口处,安检人员在对每位观众随身携带的包开包检查。体育馆内也在不断播放禁止录像和拍照的广播。
生活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不少电影在刚刚上映时,都会有类似的规定,只是这次的安检规模较大而已。因为魔术的神秘是众所周知的,如果魔术一旦被人看穿,人们就会失望,有神秘感才能让大家着迷。所以,大卫从踏上中国的土地开始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但吃住都在体育馆内,也从不和别人接触。在现场演出时,大卫也有严格的要求,即使是媒体记者,也只能在场内工作人员的“监视”下拍摄5分钟,短短5分钟是拍不到什么东西的,多数人只拍到了大卫的出场。在大卫看来,他对自己的魔术形象拥有版权,谢绝拍照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版权。许多人都抱怨这次安检的严格,可也正因如此,大卫的演出票才会供不应求。
以前在中国对于演出拍照问题并没有过于严格的限制,随着和国际演出市场接轨以来,关于“版权”的话题才多了起来,比如在“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的闭幕式上,西班牙国家舞蹈团在第一个节目演出结束后,提出让观众和记者收起相机的要求,不然他们就停止演出;上海大剧院演出《悲惨世界》时,也因为经常有人拍照,剧团差一点就罢演了。由此可见,这已经成为演出中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
为什么这些演出者如此在乎这个问题?甚至为此不惜得罪被誉为“上帝”的观众?也许你能从大卫魔术主办单位的一位负责人的话中看出些端倪,他说:“大卫对自己的演出版权和肖像权十分在乎,因为他想保证自己的神秘感,保证演出顺利。所以,我们恳请媒体朋友,在没有得到主办单位允许的情况下,请不要违反规定,观众最好也不要带摄像器材到体育馆,不然会非常麻烦的。”
说白了,艺人们保护的还是演出的“新鲜劲”和神秘感,如果在还没到其他地方之前,大卫的表演魔术的手法已经流传出去甚至被“解密”,那么相信他的演出在中国的票房市场定然是低迷的。而人们因为看不到关于他演出的一点内容,则更会好奇他的魔术究竟是怎样的神奇,更想亲眼看一下,即使往常这样的票价对自己似乎高一点点。
当一件事情变得神秘时,反而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就像许多小说或电影中都会用制造悬念来吸引观众一样,上一集结束时,主人公可能生死未卜,至于他的命运如何,如果观众想知道,就要听下回分解了,这种好奇心会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剧情。而艺人们情愿以“拒演”“检查观众的包”等方式去“得罪”观众,为的也不过是得到更多的关注。更多观众常常在这种心理作用的操纵下,心甘情愿地掏腰包。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片子明明不怎么出彩,但其票房收入却非常高的原因。
其实如果明知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因为好奇而去关注它,当你因这种心理而关注某事或某人时,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走进他们挖好的“坑”里了。
越是“求不得”,越是想追根究底
好奇心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很多精明人看出人们的这种心理,于是对此善加利用,在不知不觉中设了个“套”,先引起你的好奇心,然后轻易把你套住。
有一家饭店开在一条运河旁边,可能是因为地势比较偏僻的原因,所以小饭店的生意并不是很好。老板看着这样的情况非常着急。有一天,他偶然听到几个开游船的人在说哪家的饭如何如何,这样的谈话给了老板启发,于是他就到了一个办法。
老板花钱让几条游船的服务人员帮他们做广告,让这些人在船上和自己的客人说相同的话:“我在运河岸上的一家小饭店里吃过一个非常美味的菜,虽然它地方不大,但菜很好吃,菜的名字已经忘记了,但是那个味道真是非常地道。”
这招用上之后,船上的旅客听到船上的人都这么说,馋虫不禁都被勾了出来,大家纷纷问这些服务人员:“你们所说的这道好吃的菜是哪个饭馆做的?”服务人员也都按照老板的吩咐,说自己已经把这个饭馆的名字忘记了,只是大约记得在什么地方,饭馆的名字里有个什么字。游客们听到服务人员这么说,都用心记下去饭馆的路。可奇怪的是,等大家上了岸以后,按照服务人员的说法竟然没有找到这家饭店。
是服务人员办事不认真,收了钱竟然没帮人做实事吗?事实上,他们真是合格的“员工”,这些话都是老板交代的,别误会,老板可不是自毁生意,他真可以去当一名心理学家了。人们因为找不到这家饭店都感到非常失望,可是同时又都非常想吃这道菜,甚至连以前对此没兴趣的人都想知道这家饭馆究竟在哪。
于是人们纷纷拜托服务员再亲自去找一次,把这个饭馆的名字记下来,以后好告诉大家。服务人员答应了大家,但是却迟迟没有去找这个饭馆,只是把菜的名字“记”起来告诉大家。其实,他们也不过是按照老板的要求把大家的好奇心先提起来,然后再吊大家的胃口罢了。
后来,经常来运河的人几乎都知道了这道菜的名字,但是大家仍不知道这个饭馆在哪里。这个时候,服务人员才告诉大家,饭馆详细的地址和全称。人们纷纷去到这家地势偏僻的小店点这道菜,一吃之后也都纷纷夸赞这个菜的味道好。于是,这个地势偏僻的小饭店,一时之间非常热闹,生意变得异常火爆。
这家饭店的老板其实正是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吊住了人们的胃口,他不但因此“创”出了一道招牌菜,还使自己本来惨淡的生意红火了起来。有些人总是善于利用别人的好奇心,吊人胃口,一旦对方上钩了,他的目的也就轻易达到了。如果我们不想做那个轻易上钩的人,就要控制好自己的好奇心,不被好奇心左右,才能不被别人左右。
以“奇”制胜的宣传,你关注了吗
我们不得不承认好奇的力量是伟大的,许多商家的成功就是因为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才让自己迅速占领了市场。
有一家非常大的手机厂家请世界著名球星贝克汉姆为他们生产的一款超薄手机做广告,广告中,贝克汉姆在使用这款手机的时候,竟然被这款手机划破了脸。
观众看到这里的时候,不禁惊叹:这款手机已经薄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了,竟然把人的脸都能划破了。其实,人们也清楚,手机如果很容易就把人的脸划破了的话,那么它的安全系数也太低了,对于手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可是大多数人还是对这款手机产生了兴趣,想知道它究竟有多薄。
手机生产厂家做这样广告的目的也是为了告诉人们,这款手机真的非常薄。人们在看这个手机广告的时候,都觉得这个广告很有创意,在被这种设计独特的广告吸引的同时,人们的好奇心也被勾起来了,很多人都想对这个手机一探究竟,看看这款手机到底薄到了什么程度。其实,让观众把眼光聚焦在贝克汉姆的脸上不是商家的目的,让观众对这个手机的印象深刻才是他们的真正意图。
与此类似的还有一款韩国手机,它们同样是在广告设计上别出心裁,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这家手机生产厂家在2008年的时候,推出了一款叫做“谜”的手机。手机的广告居然请出了“奥黛丽·赫本”,而且广告的背景音乐也是赫本的名曲《月亮河》。这则广告一经电视台播出,就引起了轰动,人们对这款手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很多人对赫本的“复活”觉得不可思议,有不少人甚至有了时光交错的感觉。甚至有人在互相询问:“难道赫本真的还在世吗?”
其实,赫本根本不可能“复活”,这是人们都知道的,可是人们依然对这则广告产生了好奇,正是广告带给人们强烈的不可思议感,让人们记住了这款手机。而商家的目的也达到了,他们就是要让观众对这款手机印象深刻,这样才能激起人们的购买欲。这则广告甚至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如果奥黛丽·赫本在世,她想要购买的正是这一款手机。单是这样的想象,已经让很多人兴奋不已了,人们因好奇而关注,因关注而联想,于是这款手机卖得相当火热。
精明人常常以“奇”作为吸引人们眼球的筹码,当你被他们的“奇”吸引时,他们已经成功了一半,或者说你的一只脚已经踩到“陷阱”中,如果仍然对此不能自拔,那么接下来,你就可能轻易被“设计”了。我们应学会利用好奇心取胜,同时也应防止别人利用我们的好奇心。
请你猜猜我是谁
正所谓“犹抱琵琶半遮面”,正因为遮住了,看不到,人们才会觉得好奇。把人们的好奇心巧妙地利用起来,即便是看起来冷门的东西,也很有可能会获得非凡的回报,这便是好奇心的作用了。
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曾受上海丹桂戏院的老板邀请到上海演出。只是当时的梅兰芳虽然在京津地区小有名气,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家喻户晓,可是听惯了绍兴戏的上海人却对梅兰芳并不是很熟悉。
既然梅兰芳第一次来上海演出,那么要如何让他的演技得以发挥,让上海的人们也认可他?怎样让演出获得圆满成功,以得到好的票房收入?这些都成了丹桂戏院的老板的难题。后来,老板想出一个妙招——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制造一些悬念吸引观众。
这位老板不惜重金把当地一家最具影响力的报纸头版买了下来,一连3天用整个版面登出“梅兰芳”3个字,而且只有这3个大字。
人们看到报纸后,都觉得莫名其妙:“这是什么特大消息?,‘梅兰芳’?是要举行花卉展吗……”除此外,还有许多种猜测,一时间,“梅兰芳”成了人们争相议论的话题。
当然,期间也有人打电话问报社,但报社受老板所托,没给出人们答案,这更引起众人的好奇。在第四天的时候,报纸的头条依然是这3个字,不过这次还算厚道,下面还有一行小字:京剧名旦,在丹桂大戏院演出《武典坡》《玉堂春》《彩楼配》。
3天时间吊足了人们的胃口,当众人的困惑消失后,又想目睹这个名旦到底功力如何。于是在卖票的第一天,票就卖完了。
后来因为梅兰芳的表演确实精彩,上海观众也都为之倾倒。梅兰芳第一次来上海的演出就获得了满堂彩,而丹桂戏院也有非常好的票房收入。
先让你绞尽脑汁去猜一件事情,你势必会好奇它真正的结果,于是许多“让你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在生活展开了,而总有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上钩”。神秘感会激发人们的好奇心,驱使彼此互相接触并且深入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一个人本身就对这件事或这个人持中立的态度,那么因为“神秘”事件,他们对整件事或那个人的印象都会是非常好的。
一位研究生就曾用这种方法得到女孩的芳心。当时他对一名与他同时进修的女孩产生好感,可是他又不敢擅入集体宿舍去接受同学们猜测的目光,于是他构思了一封简短的约会信:
××:
我真诚地希望和你交朋友,请你在×年×月×日在广场的古钟下等我。假如你不害怕我的话,请务必来一趟。
一个你认识的人
女孩犹豫许久,还是决定赴约。到了约定的时间,那个女孩早早地在指定地点神神秘秘地等候约她的人。这位研究生看了女孩许久,才上前和她搭话。女孩好奇地看着这个有些陌生的同学,不知不觉地和他攀谈起来,才知道两个人只是偶尔在同一教室学习。可是恋爱就这样开始了。
为什么那个女孩肯出来和一个不知道是谁的人见面呢?关键还是她的好奇心在作祟,本来女孩的防备心理应该是很强的,可是她抵挡不住诱惑,想看看对方是谁,所以连害怕的感觉都消失了。
“猜谜”总是让人上瘾,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人们的好奇其实也是一种吸引他人关注的好办法,你可以利用它,当然也可能反过来被它所利用。
别被“禁止”的假相所迷惑
在古希腊神话里,有个叫潘多拉的姑娘,她千方百计地从万神之神宙斯那儿得到一个神秘的匣子,可是宙斯已经严令禁止她打开了。可能正因为如此,才激发了潘多拉的猎奇和冒险心理,一种急欲探求盒子秘密的心理让潘多拉偷偷地把盒子打开了,于是灾祸从此飞出,充满人间。潘多拉的心理就像俄罗斯谚语所说的“禁果格外甜”,其实,这件事除了要怪这个姑娘太好奇外,也要怪宙斯的“刻意提醒”。
许多人在做事时并不是理智的,也许正因为某件事被“禁止”了,就变得对这件事特别感兴趣。这种心理也被称为“禁果效应”或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越是被禁止的东西,人们常常越要得到手,这和人们的好奇心、逆反心有很大的关系。
你也许会发现,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一个人越想把一件事情隐瞒着不让他人知道,就越会引来他人更多的关注,因为人们对不了解的事总是充满好奇和窥探的欲望,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通过别的渠道试图得到这些信息。正是因为这些信息具有“神秘”色彩,它就更容易被很多人争相获取,并且开始一传十、十传百。
有一家生意不太好的酒吧,经人指点之后,在门口放了一只大酒桶,酒桶上用非常醒目的字样写着:“不许偷看!”这几个字引起了过往行人的好奇心,很多人都忍不住跑到酒桶前看个究竟。有的人还把头探进桶里,这时,他们发现桶里写着:“我店有与众不同的酒水,一杯10元,请享用。”“与众不同”再次激起人们的好奇,再加上酒桶里有一股清醇芳香的酒味,很多人在闻到这样的味道后,都会想到花10元钱去尝试一下他们的酒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结果每个偷看者都忍不住进入酒吧喝上两杯。久而久之,这家酒店的生意因此变得出奇的好。
如同夏娃被神秘的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一样,因为上帝不让吃禁果,她反而对禁果更感兴趣了,假如没有明令禁止,或许她根本不会看禁果一眼。通常人们不知道的“神秘”事物要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它更能加强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欲望,人们常说的“卖关子”和“吊胃口”就是这样一种心理,每个人对完整的信息都有一种期待心理,当关键信息被人为地变成“空白”时,人们更想知道它究竟是怎样的内容。
“禁果”之所以受人青睐,是因为它有效,假如有人将它变换花样,举一反三,那么它的作用会得到更大的延伸。比如许多商家利用“限量供应”等方式来吊顾客的胃口,他们利用的其实也是这种效应,人们都想知道它究竟为什么要限量、有什么好,有了这些充满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人们,商家便有钱赚了。在佩服商家的聪明之余,我们也应提醒自己理智消费,别让好奇的本能使我们被“禁果效应”套住。
提问式的节目引发悬念
电视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那么哪些电视节目最吸引人呢?最终的答案一定是那些最懂得设“套”的节目。那些精明的节目策划人用不同的手法把悬念设置得非常巧妙,因为电视叙事具有瞬间性和不可重复性,所以他们想尽办法在很短的时间内调动起观众的情绪,抓住时机选准兴奋点,人为地控制悬念从而对人们的情绪节奏进行控制。
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常常在故事情节最紧张的时候,这一集就结束了,你想看结果则只能等着看下一集了。一些新闻节目也不例外,眼看就要真相大白了,主持人却可能在这时平白无故地插进另一段与本事没多大关联的事情,可是正因为这段事情让这则新闻变得扑朔迷离了。在娱乐电视节目中,这种节奏的延缓和故意的拖沓显得更明显,比如《艺术人生》类的人物访谈节目,总会在节目进行的关键时刻通过片花或主持人对白来延长悬念。又比如综艺娱乐节目,像《幸运52》《开心辞典》等,整个节目通常都被分为若干片断,在所有涉及最后的结果、答题者是不是回答正确、大奖即将揭晓的时候,节目进程就会被主持人以各种名目截断,用广告或其他方式来冲淡这种紧张兴奋的情绪,不急着揭晓最终结果,让人们处于一种期待和焦急的心态中。对这类节目来说,观众的怨声载道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失误或有有待改进的地方,反而是对此类节目的一种侧面的肯定。
《探索发现》节目也是一个典型,它把一个事件全部的原因、过程、结果完全打乱,不按事情起因、发展、高潮、结果这4项元素排列组合来叙事,他们常常是把各个阶段中最不合常理的现象挑出来,整个的叙事节奏大致为“提问—解答—又有问题—再解答—再发现”,整个节目的气氛就像是走迷宫一般,打开一扇门,里面还有一扇门,就这样引导人们不断地打开门,直到最后一扇。也正是这种神秘感,促使人们对节目欲罢不能。
还有新闻节目,通常在开头你会听到一个问题式的结果:一个大有前途的年轻人如何成为阶下囚,接下来才是对事情来龙去脉的叙述,可是在涉及关键人或事的时候,又有了一个问题式的阐述:这个人到底是谁、事情是怎样发生的……这些都是较为经典的台词,这时在整个正常的叙事顺序中又会出现释疑性的倒叙,这种方式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提问式的电视节目就是抓住人们急欲知道事情结果的心理,故意放慢叙事节奏或在节目中间制造小插曲,把人们的好奇心充分地调动起来,在情节的跌宕起伏中把整件事情说明白。这种“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常常是把最重要的结果直接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来刺激人们的好奇心,让人们产生“为什么会这样”的感觉,以取得平铺直叙所不能取得的结果。吸引住人们的眼球,也就保证了收视率。
除此之外,充满扩张力和想象力的画面或紧张神秘的音乐等,也都是电视节目为人们下的“套”,好奇心会改变我们的欣赏习惯,当我们急于知道事情将怎样发展时,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地“中招”了。那么你是否想过,生活中的你,同样可以借用电视节目的方式去吸引别人呢?
用好“神秘”这个武器
一位美女被很多帅哥和大款追求,过着与自己收入不等的奢华生活。但是不要以为她对这些追求自己的人表现得多么温顺、体贴,恰恰相反,她对这些追求自己的人表现得不冷不热,甚至有些高高在上,另外她很少向这些追求者讲自己的行踪,而被追问时也总是说得含糊不清。她也从来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而是对任何事都有所保留,让人琢磨不透。于是,那些追求者总会不自觉地思前想后:猜不透她的想法,她真是一个难以捉摸的女人。可是这些追求者却没有因此对她反感,反而对她更加魂牵梦萦,加大力度追求她。
一位姐妹向她“取经”时,美女是这么回答的:“你越是表现得神秘,他反而越是好奇地想要了解你,假如有一天,不管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你让他感觉一览无余了,他可能会很快鸣金收兵了。所以爱情保鲜的最好方法就是别让他看透你。”
这位美女可谓“挖坑”的高手,她利用男人的好奇拴住了他们的心。其实喜欢上一个人不必让他一眼看穿,如果对方对你的来龙去脉非常清楚,那么他会失去探索的欲望,而你也会失去与之进一步交往的机会。人们常常认为无论是正常的人际交往还是恋爱,都应该“坦诚”,但事实是,太过赤裸的坦诚反而让人感觉乏味。人们总对“神秘”的人或物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而在爱情中“神秘”更是一味不可缺少的保鲜剂,神秘感中总是有一种别样的美感耐人寻味。
在小甜甜布兰妮自述和男友凯文认识的经过时,她说自己是被凯文的神秘所吸引的。因为那时小甜甜所到之处都会引起阵阵骚动,可是凯文却并不被小甜甜所吸引,然而这却引起了小甜甜的好奇心,这才有了她们浪漫的爱情。
无论男女,“神秘”对他们皆有强大的吸引力,因为神秘的核心常常在于不可预期性,当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产生好奇的时候,就会被这种不可预期性吸引,对未知的下一步,人们常常心存向往,它可以让人产生新鲜、深奥等体验,让人们觉得极具挑战性。
神秘感在人际交往中同样是重要的,它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促进作用。交际的对手如果被你表现出的神秘感所吸引,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和你进一步深入交往的需求,在进一步交往中,如果你能表现得体,对方就会慢慢对你产生好感,在有好感的基础上,你们完全可以成为朋友,对方会再通过进一步的了解,发现你身上更多的闪光点,这时你交往的目的便已经达到了一大部分。
如果你要应酬的人觉得你毫无神秘感可言,那么他很难与你进一步交往。所以我们应该懂得使用“神秘”这个武器,让别人主动对我们产生兴趣,这样交往起来便容易多了。不要让别人一眼看透你,要学会欲说还休、欲迎还拒,让对方的思想永远跟着你跑。这就像孩提时代玩的追人游戏,你是被追的那一个,假如你总是配合对方,对方也就懒得追你,可是假如你总在跑,对方的思想也就会一直跟着你。当然,不要跑得太远,要让人感觉能够追得上你的思想,但你永远要落他一段距离。
此外要知道,神秘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容需要一边不断地被对方所探究发现,一边又被新的内容所充实和替换,不然,再“神秘”也有被看透的一天。
不要急着解释“为什么”
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也许我们都有这种感觉,面对一件非常规的事情,对方越是不解释“为什么”,我们反而越想了解究竟为什么,这是一个很普遍的心理,也是很容易被人利用的一种心理。
张先生在某住宅区的一条普通的街道上开了一家水果店,由于他卖的水果很新鲜,价格相对来说比较低,张先生为人又很老实,所以这条街上的人们都愿意到他那里买点水果。当然,买水果毕竟是小本生意,尽管买得人多,张先生每个的收入也只能够维持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开支。
有一天,张先生出去进货的时候,路过一家书店,他看到有4个大大的招牌立在书店门前非常显眼。招牌用鲜明的颜色写着:“《×××》——今日新书发售!”广告牌上除了这行字和画着这本书的封面和封底外,再无其他内容。他被这个广告招牌吸引住了,虽然他并没有听说过这本书及其作者。
“这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店要这么力荐它?”带着疑问,张先生进入了这家书店。当时他看到很多人都在翻阅着这本新书,翻了几页后,顾客们就把书买下来了。张先生恍然大悟:“哦,这不过是一种推销手段嘛!不过看起来很有效。”于是,他借着买书的时候问店员:“这书今天卖出去多少本了?”“哦,已经有三百多本了。”当他得到店员的回答时,他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客人多是因为好奇心,一看招牌,不明就里,想了一下就进来了,只要这本书有可读点,一般顾客都会买。”想通了这个道理后,他才离开。
巧的是当张先生走到水果批发商那的时候,看到角落里堆放着20箱青苹果,这些苹果虽然同样好吃,但因为卖相不好,所以价格相对便宜。张先生灵机一动便意识到机会来了,于是他把这些苹果全部买下来。当他回到家时,妻子很生气,想来也是,一个小小的水果店,一下子进20多箱青苹果,红苹果尚且不能保证卖完,何况还是青的。张先生只对妻子神秘一笑,让她安心。
张先生叫上妻子一起拿起那些青苹果拼命地擦,一直擦得那些青苹果变得晶莹漂亮,再认真地用白色软纸包好,并将这些苹果很美观地排列在水果店最前面。随后,他找来几块大木板做成广告招牌,写上几个大字:本季度最佳水果——爽口青苹果,由远及近地放置,他甚至把其中一块招牌放到另外一条街,还标上路标。张先生的这一招果然非常有效,人们很快都被吸引了过来,也都纷纷询问青苹果有什么好处,为什么称为“最佳水果”等问题。这时张先生才解释道:“这种青苹果是进口水果,营养更丰富,而且生津止渴,清爽可口。”询问过的人很少有扭头走掉的。于是张先生很快就卖出了这20箱青苹果。
想一想,你有没有被一些类似的事件吸引过?如果有,那就可以说你的好奇心已经被人利用了,当你看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宣传词时,是否想要了解为什么?虽然一般来说,这种被利用看上去是我们“自愿”的,通常也不会有什么伤害,但事实上我们还是进“套”了。
它怎么敢向权威叫板
大家都知道,《花花公子》是世界上最出名的成人杂志,它于美国出版,在全世界发行,每期发行量高达几百万册,一年的广告收入更是非常可观。
英国也有一份同类杂志,名叫《藏金屋》,虽然在本国的发行量是《花花公子》的3倍,可是在欧洲以外的地方名声却不如《花花公子》大。
《藏金屋》决定改变这一现象,他们首先看准了美国这个十分吸引人的巨大市场,想要去分一杯羹。可是要打入美国市场并不容易,他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花花公子》这个强劲的对手。一般人也许会选择避开《花花公子》的锋芒,慢慢打开市场,可是《藏金屋》却反其道而行之,反而利用它在美国市场的巨大影响力来打开市场,让美国人都了解《藏金屋》,这个非常大胆的创意着实让人吃惊。
1969年6月,美国的各大报纸上都有一幅巨大的名为“我们在打兔子”的广告。广告的图片非常简单明了:一支来福枪的瞄准器中,《花花公子》的刊徽——一只白兔正匍匐在十字准星的死亡焦点上,图片下方还有一行小字:“《藏金屋》杂志将进行一场猎兔之战。”
这则广告直言不讳地向《花花公子》宣战:“《藏金屋》在英国和法国逮到了这只兔子,我们在英国的发行量超过了它的两倍,现在,围猎场已经移到兔子的家门口,我们将于8月12日在美国面世。”
这个看上去简单却又创意不凡的广告顿时在美国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人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想看看这个敢公然向《花花公子》叫板的《藏金屋》究竟有什么好,于是争相购买。创意的效果如何?《藏金屋》在美国出版的第一期就得到了验证,它以235000册的销量坐上仅次于《花花公子》的第二把交椅,对《花花公子》的权威构成威胁。
《藏金屋》依然乘胜追击,没过多久,在同一报纸的同一版面上又出现了另一则广告——“谁惹恼了兔子”:一只惶恐不安的兔子出现在画面上,在画面的下方,广告语是这样写的:“兔死谁手?非《藏金屋》莫属!”紧跟着,第三幅广告又出现了,广告上依然是那只兔子,不过它显然大怒,在其下面是一行意味深长的感叹号和星号,广告词为:“《藏金屋》于美国风行,兔子的伤心和我们的欣喜都是难以言表的。”
如此广告让人们对《藏金屋》更加好奇,大家都想知道它还有什么新招没使出来。
当然,此时的《藏金屋》也没闲着,他们在展开凌厉广告攻势的同时,还参照《花花公子》的经营方式来改进自己的不足,不断地调整让它的发行量稳步上升。1971年,其发行量已经达到127万册,此时,它对《花花公子》构成了巨大威胁。在这之后,《藏金屋》又根据市场的变化,策划了几则针对《花花公子》的广告,最嚣张的一则广告是:画面中的兔子居然在读《藏金屋》,广告语是:“《藏金屋》真让人羡慕。”
而且人们对《藏金屋》广告的好奇心并没有停止,他们在等《花花公子》的反应,也在等着看《藏金屋》是否真能如广告所言,击败《花花公子》。
《花花公子》的反应让人失望了,面对《藏金屋》咄咄逼人的进攻,《花花公子》的态度是不予理睬。可事实上,在它的不理睬中才让《藏金屋》有机可乘,而《花花公子》却在对手的强势进攻下节节败退,慢慢失去垄断地位。1975年4月,《藏金屋》的销量终于在美国和加拿大地区超过《花花公子》。到了第二年,《藏金屋》又推出了那幅“我们在打兔子”的广告,不过这一次又加上了一句广告语:“砰,我们打中了!”
至此,人们的好奇心终于告一段落,而《藏金屋》在此时也已经为众人所熟知和接受了。《藏金屋》利用人们的好奇和对双方对峙结果的关注迅速引起人们的注意,打响自己的品牌,没用多长时间就提升到和《花花公子》齐名的高度。假如他们只做第一次广告,虽然引起了消费者的兴趣,但不能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聪明的《藏金屋》抓住消费者那根好奇的弦,他们一步步、一次次深入的广告画面和赤裸裸的广告词为观众一再“解谜”,通过系列广告让人们慢慢相信这是真实的,而不仅是广告而已,从而赢利了消费者。最后一声“砰”,无疑是在宣告自己是战胜方,从而加深人们对自己的认可。
现在我们知道它为什么敢向权威叫板了,《藏金屋》并非自取灭亡,而是给消费者下了个“套”,充分地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取得了商业上的胜利。如果我们想吸引别人的关注,也不妨学学《藏金屋》的做法。
与众不同的吸引力
大多数时候,人们想象的总和实际行动不符。在一项调查中显示,平均每3位想要购买某种产品的人,目前仅有一位正在使用这个产品,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就是,人们在购物时常常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其好奇心的影响。这就是许多人原来计划购买一种东西,最后却常常拿着另一种东西出来的原因。人们常常因好奇而“违背自己的意愿”,这也是为什么总有商家用“与众不同”来吸引人的原因。
一家著名的巧克力制造商在情人节这一天创意迭出,他们特意在商场的销售柜台前摆上做巧克力的工具,而不是像其他商家那样摆上色彩缤纷的巧克力。品牌巧克力商不卖巧克力,摆一套工具做什么?这套工具吸引了很多情侣前来询问。
原来商家是让情侣自己做巧克力给彼此吃,这是他们情人节的新创意,这个设计立刻吸引了众多情侣。当然,自己做巧克力的花费要比买一块巧克力的花费高得多,但前来制作的人却络绎不绝。
商家先利用这样的创意吸引了顾客的眼球,进而达到让顾客消费的目的。还有一位老板也精通此道。
一位老板为了提高自己生产的万能胶水的销量,吸引顾客,就在商店外面墙上用自己的万能胶水将一枚金币粘在了上面。而且老板宣称,如果谁能将这个金币从墙上弄下来,这枚金币就归谁。老板一语既出,立刻就吸引了很多人前来。
许多人非常努力地想把这个金币从墙上“拿”下来,但就是办不到。所以,过了很久以后,这枚金币依然粘在老板小店外的墙上。人们都很好奇,为什么金币会这样牢固地粘在墙上呢?这个时候,人们就想到了老板的胶水,大家都很想试试老板的胶水是不是真的这样结实。一试之下发现,这个胶水真的非常管用。所以,老板的小胶水店一时名声大噪。有很多大的厂家也纷纷来找这个老板订购胶水,因此他的胶水销量特别好。
如果凡事都一板一眼,人们恐怕连看都不会看你一眼,而与众不同却总是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比如你是电话促销员,如果你是第一次给陌生客户打电话,则应尽力避开客户的固定思维模式,不要按常规的一套说“我是××企业的××,今天我打电话为您推荐我们公司刚刚推出的一种新的服务,这种服务具有××特点……”为什么不要这样说呢?因为客户之前接到过很多类似的电话,几乎是条件反射性的,他多半会拒绝你的推销。而此时,如果你善于“挖坑”,用另外一种问话方式激起客户的好奇心和继续了解的欲望,比如说“一部手机仅需要一元钱,您认为可能吗?”这样起码他会听你继续说下去,这时你可以接着解释原因,比如“公司正在举行购买话费赠手机等促销活动”,有了说下去的机会,你就成功了一半。
利用的就是你的“求知欲”
好奇心人皆有之,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我们很可能因为好奇而迫切地想要了解某些“不正常”的事物,在这些事物违背常理的时候,最容易引起我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违背常理且有没任何解释的时候,反而更容易激发起人们的好奇心,让人们更加迫切地想要了解该事物。所以,许多商家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刻意制造出一个个超出常理的现象,来吸引人们的眼球。
日本东京有一家咖啡店刚刚开业,老板为了招揽顾客,同时也为了让自己的咖啡店为人们所熟知,在开业的头一天就贴出了5000日元一杯咖啡的宣传广告。
这个价格一经公布,就引来了人们的议论纷纷,就连很多日本的富豪都觉得这咖啡的价格就像是打劫一般。可是人们虽然都这样想,却又都想去看看这价值5000日元一杯的咖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老板成功地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咖啡虽贵,但店里人气剧增。等人们到了这家咖啡店喝过咖啡以后,才知道原来咖啡的味道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特别的是咖啡的杯子。据这个咖啡店的老板介绍说,盛放咖啡的杯子都是从法国直接进口来的。杯子的外形十分漂亮典雅,这样的一只杯子的售价就是4000日元。
客人在这家咖啡店用这只杯子品尝过咖啡以后,老板会吩咐店员将这只杯子洗干净装好后送给顾客。而且光临过这家咖啡店的客人都觉得这家咖啡店的气氛非常好,装修得也很典雅,服务员对待顾客的态度让人们感觉自己像上帝一般,而且顾客觉得在这样的咖啡店里喝咖啡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人们第一次踏进咖啡店,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来品尝价格高得离谱的咖啡。不过在这之后,人们又喜欢上这种上帝般的享受,于是来了一次又一次。一种生意居然有几种做法,聪明的老板用一杯5000日元的咖啡做成了3件事情:让自己的咖啡店为人们所熟知;卖出了5000元一杯的咖啡;顺便卖出了法国进口的咖啡用具。他利用人们的“求知欲”赢得了属于自己的胜利。
试问,如果老板没制造“高价”的噱头让人产生好奇,人们肯定不会轻易踏出第一步;如果老板在人们进店之前就解释了咖啡“高价”的原因,那么咖啡店虽然同样会有生意,但一定没有这么火,因为在一开始关注它的人就要少很多。只有当人们的好奇心被挑起来时,才能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因为人们的好奇心会让他在无形中为某件事或某个产品做广告宣传,一传十、十传百,而且这比真正的广告效果还要好很多。于是聪明人常常利用人们的好奇心,挖下一个又一个“坑”,就等着你往里跳,他们巴不得你对他们的行为产生质疑。
人们常常因好奇而停下脚步
好奇和探索是人的天性,它是一个人产生某种行为的基本动机之一。对于未知的东西,人们往往表现得格外关注。于是熟知人们这种心理的人常常利用好奇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在商场中,一些有经验的销售人员就很懂得利用这种心理挖个“坑”,让顾客停下脚步。一个聪明的推销员通过这样的问话制造神秘的气氛,让顾客产生好奇心,然后在为客户解答问题的时候,巧妙地把产品展示给客户。
这是一位空调推销员,他对只扫了他产品一眼的顾客说:“先生,您知道什么是世界上最懒的东西吗?”顾客听了推销员的话,不知道他想说什么,于是停下来好奇地问:“是什么呢?”推销员对他说:“就是您藏起来不愿意花的钱。它本来可以为您购买我们一台空调,让您度过一个凉爽的夏天,可是它却藏起来了。”
顾客笑了,他想:“反正已经停下来了,看了这么多家产品,不如问问他家的产品如何。”于是推销员就这样赢得了一个推销的机会。经过半个小时的介绍与询问,顾客觉得推销员所卖的产品还不错,最终决定购买了。
我们且不说推销员最终成功与否,单说他能让虽有购买欲望,但却对自家产品不关注的顾客停下来关注他的产品,这已经是一种本事了。人们对于不了解、不熟悉、不知道或者显得特殊的东西,常常会多加注意,而聪明人懂得利用人们这种好奇心理来吸引别人,正如上文中的推销员,仅是说一些能够激发人们好奇心的话,就把对方的心思吸引到他和他的产品上,这样一来,才让他有了推销的机会。人们常常因为有疑问而停留,也会挤出时间来听你的解答,即使你解答完毕,对方也极少因你推销而迈步离去。
还有些推销员会直接向可能购买他产品的人提出问题,也许客户开始被他的问题吸引只是出于好奇心,想知道答案和了解答案与他产品的关联,但是当他谜底揭晓后客户还在,就算是他抓住客户的好奇心了,这时的客户其实已在不知不觉中掉入好奇的“坑”里了。
一位地毯推销员向一位客户介绍说:“您每天只需花0.016元就能在自己的房子里铺上漂亮的地毯。”客户听完他的话,觉得不可能,奇怪地问:“不可能有这么便宜的事吧?”推销员回答道:“一般卧室大约是12平方米左右吧,我们的地毯每平方米是24.8元,铺一间卧室本来需要297.6元,但是我们的地毯质量好,至少可以用5年,这样算下来每天不就只花0.016元吗?”
如果你是一个推销员,这种方法是应该学会的,因为多一次留住客人脚步的机会,也就多一分成功的机会;而如果你作为一位购买者,也不得不提防好奇的心理,因为多给别人一次推销的机会,你也就多一分陷入对方设置的陷阱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