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每天懂一点保肝护肝知识
16695100000037

第37章 简易的自然疗法(1)

简易自然疗法涉及的面比较广,包括传统的针灸、拔罐、按摩和现代的心理疗法等。这些疗法从影响肝病的个体因素出发,作用于人体的穴位、气血、心理和情绪,对肝病起到辅助治疗的效果。其中一些方法简便易行,可作为肝病患者的日常保健项目。患者可选择性的进行练习,通过长年累月的坚持也许会受到意想不到的疗效。合理科学的自然疗法能让人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陶冶性情,对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明显的作用。

六字诀

六字诀也称吐纳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六字诀是通过引导呼吸,强化体内的组织机能,唤起脏腑抵抗疾病的潜在能力,预防和治疗疾病。其中,六字诀的六字为“嘘、呵、呼、 呬、吹、嘻”。这六个字的口形分别影响着肝、心、脾、肺、肾和三焦。肝病患者练习六字诀,使气血流通,提高脏腑的抗病功能,保肝护肝并且强健身体。六字诀简单易学,方便易行,是肝病患者生活中不错的养生方法。以下是六字诀的联系要点,供读者参考。

一、练习六字诀时要轻松自热,平静松弛。练习者适宜在安静的环境下,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轻松不紧张,做到意静、体松、气顺的自然状态。日此,练习时才可以使气血畅通,在动中求静,以收养气之效,以静养之气促进血液循环。

二、六字诀属于吐纳法,采用的是顺腹式呼吸。吐字呼气时,内收小腹,提肛缩肾,略微提起会阴穴,排出体内浊气。吸气时,唇微合,舌顶上颚,自然放松,使腹部自然隆起。呼吸宜深、细、匀、长,在意识上吸气要主动,呼气要放松,进而使神经系统得到放松。同时,练习者可加上相应的呼吸引导动作,或平时多进行腹部的自我按摩,增强代谢,改善腹腔的血液循环。

三、注意口型练习。六字诀中的六个字,因为口型不同,唇、舌、尺、喉的位置不同,从而对胸腔和腹腔产生不同的压力,影响内脏器官。初学者,练习时一定要发出字音,否则收不到理想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腹式呼吸熟练自然,声音自然就不用发出来了。这时,练习者就能感觉到通行上下的气流,还可能会有热、凉、麻、胀和轻松等不同感觉。练习者可顺序练习,也可有针对性的从一个字或两个字开始练习。另外,练习者还可以根据季节有针性的进行单个字的口型训练。一般在一个季度左右,就可收到明显的效果。

四、“嘘、呵、呼、 呬、吹、嘻”是根据我国古代五行生克的理论排列的。这六个字的顺序影响病情,所以,不宜颠倒练习。六字诀的练习对身体有不同的生理功效。

嘘:主要作用于肝脏,五行中属木,应天时,春天练习收效快;

呵:作用于心,属火;

呼:作用于脾,属土;

呬:为肺补气,属金;

吹:补充肾气,进而补养五脏之气,属水;

嘻:调整全身之气,使体内气血畅通。

针灸疗法

针刺法辅助治疗乙肝针刺法是临床最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操作简便,起效迅速,对肝胆疾病有很好的疗效,而且没有什么副作用。以下介绍几种治疗乙肝的针灸方法。

针刺方1

穴位:主穴为日月(右)、阳陵泉、丘墟、外关、肝俞(右)、胆俞(右);配穴为期门、膈俞、支沟、大包、行间。

针法:令患者俯卧,取膈俞,直刺1.5~2寸,提插泻法,令走窜感到达前胸,得气后不留针;复仰卧位,期门直刺1~1.5寸,得气后将针提至皮下;大包,斜刺1.5~2寸,捻转泻法;支沟,直刺1.5寸,捻转提插泻法;行间,直刺0.5寸,呼吸泻法。

主治:乙肝淤血胁痛。

针刺方2

穴位:主穴为日月(右)、阳陵泉、丘墟、外关、肝俞(右)、胆俞(右);配穴为丰隆、内庭、曲池、支沟、期门。

针法:丰隆,直刺1.5~2寸;曲池,直刺1.5寸。以上两穴采用捻转提插泻法;内庭,直刺0.5寸,呼吸泻法,余穴同前。

主治:乙肝胁痛,证属湿热内蕴者。

针刺方3

穴位:主穴为日月(右)、阳陵泉、丘墟、外关、肝俞(右)、胆俞(右);配穴为肾俞、心俞、三阴交、太溪、复溜。

针法:先取俯卧位,取心、肾二俞,直刺1.5寸,捻转补法,施术1分钟;复仰卧位,取三阴交、太溪、复溜三穴,进针1~1.5寸,均施捻转补法。

主治:慢性乙肝胁痛,证属肝肾阴虚者。

针刺方4

穴位:肝穴、胆穴、神门穴、胸交感(耳针)。

针法:取患者侧面穴位,实证用强刺激,虚证用轻刺激。留针30分钟、埋皮内针或用王不留行籽按压。2~3日更换1次。

主治:乙肝胁痛。

针刺方5

穴位:胆俞、阳陵泉、阴陵泉、太冲、内庭。

针法:取胆俞,向脊柱斜刺0.5~1寸,以局部酸胀为宜,或沿肋间传导;阳陵泉,直刺1~1.5寸,酸胀麻感向下传导;阴陵泉,直刺1~1.5寸;太冲向涌泉透刺1.5寸,酸麻胀至足底;内庭,直刺0.5~1寸,均用毫针泻法,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病情缓解后隔日1次。

主治:黄疸型乙肝。

针刺方6

穴位:胆俞、阳陵泉、阴陵泉、中脘、三里。

针法:取中脘、三里,直刺1~1.5寸。余穴同前。

主治:黄疸型乙肝,证见食少脘痞者。

针刺方7

穴位:胆俞、阳陵泉、阴陵泉、太冲、内庭、内关、公孙、天枢、大肠俞。

针法:内关直刺或向上斜刺1~1.5寸,针感上传为佳;公孙,直刺1~1.5寸,酸胀麻感至足底;天枢、大肠俞,直刺1~1.5寸。余穴同前。

主治:黄疸型乙肝,证见胸闷呕恶、腹胀、便秘者。

]针刺方8

穴位:上方穴加大椎、人中、中冲或少冲。

针法:取大椎,直刺1~1.5寸,局部酸胀或向下传导,连续行针3~5分钟至微汗出,也可以用三棱针电刺出血。余穴针法同大椎。

主治:黄疸型乙肝而见发热不退。

针刺方9

穴位:至阳、脾俞、胆俞、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针法:取至阳,向上斜刺0.7~1寸,酸胀感向下或向前胸放散,余穴毫针用平补平泻法。

主治:黄疸型乙肝而属阴黄者。

针刺方10

穴位:胆穴、肝穴、脾穴、胃穴、膈穴(耳针)。

针法:每次留针30分钟,中等刺激。左右耳穴交替。

主治:黄疸型乙肝。

水针方11

穴位:胆囊穴、太冲(水针)。

针法:用0.5%~10%普鲁卡因溶液1毫升或硫酸阿托品0.2毫克注入穴位,每日1次。

主治:乙肝胁痛。

电针方12

穴位:阳陵泉、足三里、期门、章门(电针)。

针法:每次通电5~10分钟,每日1次。

主治:乙肝胁痛。

皮内埋针方13

穴位:肝穴、胆穴(耳穴,皮内针法)。

针法:右侧胆囊点、体穴用5分毫针,耳穴用麦粒状皮内针埋藏。肝穴、胆穴(耳穴)各2日。

主治:乙肝胁痛。

针刺方14

穴位: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太冲、内关。

针法:每次选3~4穴,运用捻转补泻法泻之,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主治:乙肝胁痛,证属肝气郁结者。

针刺方15

穴位:肾俞、期门、行间、足三里、三阴交、内关、蠡沟、太溪。

针法:隔日1次,运用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

主治:乙肝胁痛,证属肝阴不足者。

针刺方16

穴位:相应神经节段的夹脊穴,配期门、支沟、阳陵泉、行间穴(水针)。

针法:用维生素B1(10毫克/毫升)或20%普鲁卡因,每穴注入0.5~1毫升药液。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主治:乙肝胁痛。

针刺方17

穴位:胸穴位、神门穴、皮质下、交感、肝相应痛点(耳针)。

针法:每次取3~5穴,强刺激,留针30分钟至4小时,左右交替针刺,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主治:乙肝胁痛。

针刺方18

穴位:支沟、阳陵泉(电针)。

针法:通电刺激5~10分钟,电量大小以患者耐受度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主治:乙肝胁痛。

针刺方19

穴位:胸穴、腰穴、骶部穴、支沟穴(梅花针)。

针法:重点叩打患部的相应脊椎两侧、阳性物及患部肋间隙。中度或重度刺激。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乙肝胁痛。

针刺方20

穴位:阳陵泉、窍阴、辄筋、期门、胸胁、痛点。

针法:用三棱针点刺阳陵泉、窍阴二穴至出血;辄筋、期门用火罐拔吸10分钟;用梅花针弹击胸胁、痛点至出血。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主治:乙肝胁痛。

针刺方21

穴位: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肝俞、胆俞、至阳、太冲。

针法:适用提插泻法,隔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

主治:黄疸型乙肝。

耳针方22

穴位:膈穴、乙肝点、肝穴、三焦、交感穴、胆穴(耳针)。

针法:对上穴局部皮肤进行常规2%碘酊消毒,75%酒精脱碘。左手拇指固定耳郭针刺穴位的周围,食指托住耳背,右手持0.5~1寸毫针刺入,深度以穿过软骨不刺透对侧皮肤为度。一般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可间歇捻针以加强刺激。起针时用消毒干棉球压紧针眼,防止出血,并消毒以防感染。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主治:黄疸型乙肝。

针刺方23

穴位:足三里、阳陵泉、行间。

针法:多用泻法,留针30分钟,10分钟捻针1次。每日针刺1~2次,30天为1疗程。

主治:黄疸型乙肝。发热者加外关、曲池;湿浊甚者加期门、支沟;恶心、呕吐者加内关、内庭。

乙肝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用艾条在体表穴位或患处燃熏达到防治肝病的目的。以下介绍几种治疗乙肝的针灸方法。

艾灸方1

穴位:脾俞、胆俞、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灸法:用艾条灸上穴,每穴3~5分钟,艾条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

主治:黄疸型乙肝。

艾灸方2

穴位:脾俞、胆俞、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天枢、关元。

灸法:用艾条灸上穴,每穴3~5分钟,艾条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

主治:黄疸型乙肝而见大便溏薄者。

艾灸方3

穴位:期门、支沟、肝俞、太冲、三阴交。

灸法:用艾条5~7壮,每穴施灸。每日1~2次。

主治:乙肝胁痛。

艾灸方4

穴位:脾俞、胆俞、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膻中、内关。

灸法:用艾条5~7壮,每穴施灸。每日1~2次。

主治:乙肝胁痛,气滞较甚者。

艾灸方5

穴位:肝俞、太冲、膈俞、阳陵泉。

灸法:用艾条灸上穴,每次每穴3~5分钟。每日1次。

主治:乙肝胁痛,证属淤血内蕴者。

艾灸方6

穴位:胆俞、肝俞、阴陵泉、太冲、内庭。

灸法:用艾炷灸。每日1次,每次3~5分钟。脘痞加灸足三里,呕吐加灸内关。

主治:黄疸型乙肝。

艾灸方7

穴位:脾俞、胃俞、至阳、足三里、三阴交。

灸法:用艾炷灸5~7壮。每日1~2次,10次为1疗程。神疲乏力加灸气海,大便溏泻加灸关元。

主治:黄疸型乙肝而属阴黄者。

按摩疗法

慢性肝炎穴位按压法

穴位:肝俞(第九、十胸椎中间左右一厘米处)、胆俞(肝俞正下方)、肾俞(第二、三腰椎中央左右一厘米处)、中脘(肚脐正上方5厘米处)。

方法:自上而下,强压6秒钟,伴随呼气,五次为一回,每天压五回。

疗效:此法可改善慢性肝炎引起的恶心、呕吐、易疲劳、食欲不振等症状。

按压足三里穴

穴位: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的边缘处。可用手来找穴位,左腿的用右手,右腿的用左手,用食指的第二关节,沿着胫骨向上移动,到有突出的骨头以斜面的形式阻挡处,就为此穴。

方法:用食指或拇指按住足三里穴,由轻转重,均匀的连续用力按压。

疗效:这个方法可以疏通经络,补中益气,治疗肝肿大,止肝痛,护理肝脏。

捏大椎穴

穴位:大椎穴,此穴在人后颈的下端,找穴位时要正坐低头,从上到下,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凹陷处。

方法:正坐,头微向前倾,用食指和拇指捏起大椎穴处的皮肤,相对挤压用力,间断性的做捏揉。

疗效:这个方法能疏散身体的寒气,疏通经络,提神正气。

掐内、外关穴

穴位:外关穴,在前臂手腕的后面,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背面腕纹以上2寸处。内关穴:在前臂正中,手腕横纹往上2寸处,处于挠则屈腕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

方法:用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分别按压内关穴和外关穴,相对用力,力度相等,持续时间为5分钟,指尖和身体局部可能会有酸痛的感觉。

疗效:这个方法可使人体气血畅通,疏通经络。

揉腹破肝郁

部位:腹部。

方法:双手摩擦至起热,然后将左手放在肚脐,右手放于后腰,围绕着腰,来回按摩,单次为36下。这样是护理肾脏,以此达到护肝的目的。用手掌心的劳宫穴对着肝脏神厥穴即肚脐,男子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女子相反,按照逆时针方向大面积揉腹,尽量揉到肝区的期门穴,期门穴在右边肋骨的下面。逆时针揉完后再顺时针方向揉,每次揉36下,或是36的倍数也可以。并且,在揉腹的过程中,患者若感到哪些地方有筋节,一定要用手指将其揉开,这样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中医将这种逆时针的揉法称为泻法,将顺时针的揉法成为补法。肝病患者可在早晨起床时揉,也可以在晚上睡觉前揉,多揉揉腹部对肝功能的恢复有很大好处。

疗效:此方法促进腹部血液循环,对肝脏按摩,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