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经穴按摩使用手册
16694700000007

第7章 常见病的按摩(4)

注意事项

①少食多餐。选择细软易消化的食物,既保证足够营养,又不会加重肠道负担。在烹调上尽量使食物细、碎、软、烂,以烧、蒸、煮、烩等方法为佳,避免油煎、油炸、爆炒等,每日以6~7餐为宜。

②供给充足的蛋白质和热能。选用高蛋白、高热能、低脂、半流质的饮食或软饭。

③注意电解质平衡。饮食中给予鲜果汁、蘑菇汤、无油肉汤等。缺铁性贫血者可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等。

④补充充足的维生素。除食物补充外,必要时补给维生素制剂。结合临床症状,重点补充相应的维生素。

泄 泻

泄泻,即是腹泻,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至稀薄如水样为特征的病症。

临床判定腹泻以大便清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次数不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状;或完谷不化。常兼有腹胀腹痛,起病或急或缓,常先有腹痛,随即泄泻,经常有反复发作史。多由外感邪气、饮食、情志不调等因素而诱发。

在临床诊断治疗中,泄泻应当与痢疾相鉴别。二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症。但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证,大便不挟脓血,也无里急后重;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主要表现。泄泻也有腹痛,但与肠鸣及脘胀同时出现,便后痛减;痢疾之腹痛与里急后重并见,而便后痛不减,故二者不难分辨。

方法一

{1} 用手掌在小腹部行环形的推摩法40~50次。推摩前须先搓热掌心,直接在皮肤上操作,以热感透入腹内为佳。

{2}按压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各1分钟。

以上手法,每日早晚各一次。

方法二

{1} 一指禅推法:患者取仰卧位,用沉着缓慢的一指禅推法由中脘开始缓慢向下移至气海、关元穴,反复操作3~5分钟。

{2} 摩腹法:用手掌以肚脐为中心摩腹,先逆时针然后顺时针各摩81周,然后再用手掌横擦少腹81次。

{3} 点揉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等穴,各约1分钟。

{4} 患者取俯卧位,沿脊柱两旁滚揉腰背部肌肉,重点配合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长强共约5~7分钟。再在左侧背部用擦法治疗,以透热为度,约8~10分钟。

{5} 腹部提拿法:患者仰卧,用双手提拿腹肌数次。力量缓和达于深层,按8~10分钟。

注意事项

①腹泻的急性期,可多饮水。

②慢性期也要少吃生冷油腻的食物,节制饮食,讲究卫生。

便 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症。

便秘多因饮酒、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味的食物,或热病之后津液不足,使肠道燥热,耗伤水分,从而导致大便秘结,排出困难。也可因忧愁思虑或久坐少动,气行不畅,使大便内停而秘结。或身体虚弱,先天不足或病后、产后及老年人气血两亏,气虚使大肠传送糟粕无力,血虚津液枯竭,不能滋润大肠而发生便秘。

便秘经常可以见到大便次数减少,经常数日一次或次数不减但大便干燥坚硬、排泄困难。在左下腹部可触到积存在肠道内的大便。同时伴有头痛、头晕、胸闷、腹部坠胀、嗳气、食欲减退、睡眠不安、心烦易怒等症。长期便秘往往可引起痔疮、肛裂。

方法一

{1} 腹部推揉法:患者仰卧,术者站于其右侧,用手指和手根在腹部做左右方向的推揉,在中脘穴随患者的呼吸缓缓向下按压,约3~5分钟,患者下肢有酸麻重胀感时,再随呼吸缓缓放手,然后再用手指拨揉左小腹部的硬块处18次。

{2} 患者俯卧,术者站在患者左侧,用手掌揉腰骶部21次,以发热为宜,然后用手指面提拿大肠俞1分钟左右。

{3} 八髎部叩打法:用双掌小鱼际叩打八髎穴2~3分钟。

方法二

{1} 用手掌在脐下行环形推摩法40~50次,并在左下腹部行拨动法10~15次。

{2} 按压支沟、天枢、足三里、照海各1分钟。

以上手法,每日早晚各1次。

方法三

{1} 推揉腰骶部。坐于床上,双手五指并拢,反手以掌根附于同侧的腰骶部,适当用力自上而下地推擦30~50次,直至腰骶部发热。

{2}按揉肾俞。同上坐姿,双手叉腰,拇指向前按于同侧肋端,中指按于肾俞,适当用力按揉30~50次。

{3} 揉按足三里穴。坐于床上,两膝关节自然伸直,用拇指指腹按在同侧的足三里穴上,其余四指紧附于小腿后侧,拇指适当用力揉按30~50次。

{4} 按揉天枢穴。同上卧姿,双手叉腰,中指指腹放在同侧的天枢穴上,大拇指附于腹外侧,中指适当用力按揉30~50次。

{5} 掌揉中脘穴。仰卧于床上,双腿自然伸直,将右手掌心重叠在左手背上,左手的掌心紧贴于中脘穴上,适当用力揉按30~50次。

{6}推腹外侧。卧姿同上,两手分别放在同侧的腹外侧,以掌根从季肋向下推至腹股沟,做30~50次。

{7} 团摩脐四周。卧姿同上,将右手掌心重叠在左手背上,左手掌心放于肚脐旁,适当用力,绕脐作顺时针圆形摩动30~50次。

{8} 拿捏腹肌。卧姿同上,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力对合,边拿边捏腹部肌肉30~50次,双手可同时进行。

{9} 按揉关元穴。卧姿同上,用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关元穴上,适当用力按揉30~50次。

{10} 团摩下腹部。用右手掌心重叠于左手背,左手掌心紧贴于下腹部,适当用力作顺时针圆形摩动30~50圈,以皮肤发热为佳。

辨证论治

①实秘:大便干结,面赤身热,口臭唇赤,胸胁痞满,腹部胀痛,纳食减少,小便短赤等。加用:摩胃推腹法,然后按揉足三里,揉天枢,搓摩胁肋,约3~5分钟,点揉章门、期门、太冲、肝俞,每穴约1~2分钟。

②虚症:面色囗白无华,形瘦乏力,神疲气怯,大便努挣难下,或见腹中冷痛,四肢不温等。加用:按揉阳池,揉肾俞,捏脊,按揉足三里,以发热为宜,每穴1分钟左右。对老年人肾阳虚而见冷秘者,用手掌面在肾俞穴作上下推擦,以擦后出热透达深层为好,约5分钟。

方法四

{1} 主穴:大肠、脾、便秘、直肠下端、肝。

{2} 配穴:皮质下、交感。

{3} 操作方法:患者对镜而坐,用双手食指、拇指着力,相对捏揉或按揉两耳穴位;或用火柴棒头分别按压两耳穴位,手法轻重兼施,以偏重为佳。复操作5分钟左右。

方法五

{1} 患者俯卧,术者用推法从大椎穴起向下沿膀胱经操作至骶骨部,重复操作5~8遍。

{2} 双手拇指点按弹拨脾俞、胃俞、大肠俞,共操作1~2分钟。

{3} 患者暴露两侧小腿,涂抹适量滑石粉后,使用掌根推法自上而下推承山穴150~200次。

{4} 患者仰卧,上肢置于体侧,下肢微屈膝髋,术者以一指禅推法和摩法作用于患者下腹部,并以天枢、中脘穴为重点,共操作8~10分钟。

{5} 施掌振法于下腹部,边振颤边移动,重复操作5分钟左右。

注意事项

①少吃油腻及辛辣刺激较强食物,少饮酒,宜饮食清淡,多吃水果及纤维较多的食物。

②尽量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情绪安定,戒忧思郁怒。

③养成按时排便的好习惯。

④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⑤如果已经出现肛裂、痔疮的患者应去医院做相应的治疗。

⑥对于大便秘结,腹胀伴疼痛较剧,大便出血的患者,应配合医院检查如结肠镜检,或肛诊,以排除有器质性病变的可能。

脱 肛

脱肛又叫直肠脱垂,多见于小儿和老年人。本病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初起时仅在排便时有直肠黏膜脱出,在排便后即能自行回纳;若体虚或日久失治,则在啼哭、咳嗽、站立或步行时也会脱出,且长时间不能自行回纳,同时自觉下腹部有坠胀感及肛门周围不适。

中医学认为:本症多因肺脾气虚,中气下陷,肾阳虚衰或湿热蓄积大肠而致病。

方法一

{1} 揉百会;擦大椎;按肺俞。

{2} 揉脾俞;按肾俞;擦腰骶;

{3} 摩中脘;揉气海;拿揉合谷;

{4} 拿按阴、阳陵泉;拿按丰隆和承山。

辨证论治

①咳嗽或大便时便会脱出,需用手推送方能回纳,面苍白,气短无力者加:按揉肺俞,艾灸气海、命门。

②头昏眼花,五更溏泻,健忘畏寒,阳痿者加:艾灸天枢、关元,按揉足三里、三阴交。

③肛门脱出,红肿疼痛,便燥,口渴,面赤唇红者加:按揉合谷、曲池、天枢、太冲。

方法二

{1} 主穴:大肠、神门、直肠下端。

{2} 配穴:脾、皮质下。

{3} 操作方法:患者对镜而坐,用双手食指、拇指指端相对捏揉或掐揉两耳穴位;或用火柴棒头分别按压两耳穴位。手法轻重兼施,以柔和为主。

注意事项

①坚持保健按摩对年老体弱、久病气虚引起的脱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尤其对直肠黏膜脱垂者疗效显著。

②忌辛辣刺激和寒凉食物。

③平时注意保持大便通畅,解大便时避免用力太大。对患有习惯性便秘者,可同时进行治疗便秘的保健按摩。

④当脱出物不能自行回纳时,可用温水将其洗净,涂以消炎膏,再用消毒纱布托住直肠顶端渐渐推回肛门内,并用撒有五倍子散或枯矾粉的纱布覆于肛门,以丁字带紧束压迫固定。

⑤幼儿气血不足,不可长时间哭闹,以防脱肛。

慢性阑尾炎

本病也称“盲肠炎”,是阑尾管腔内阻塞或因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腹部疾病。其发病多由细小的阑尾管腔被粪石梗塞。尤其是患肠寄生虫的患者,阑尾管腔往往变形、狭窄,更易引起阻塞。阻塞后,阑尾供血不良,管腔内的细菌乘机繁殖侵入管壁而引起炎症。

中医学认为,本病统属于“肠痈”。其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或饭后急暴奔跃,或寒温失调,以致影响肠胃运化,引起湿热积滞、肠腑壅热、气血瘀阻而成。

阑尾炎在起病时,常在上腹或脐周围有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数小时后腹痛下移,局限于右下腹,伴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当炎症扩散时体温可升高,在腹部触压时右下腹阑尾部有压痛和反跳痛。

方法一

{1} 令患者仰卧,术者站于其旁。如下腹部疼痛,应先以点穴止痛为主。取穴:右阑尾穴、右会宗、居髎。若恶心、呕吐,取内关穴。若发烧,取曲池、合谷穴。

{2} 令患者俯卧,术者站于其旁。术者用手掌摩擦患者腰部数次。取穴:右侧肾俞、志室以及第二腰椎旁的痛点。

上述手法有消炎止痛的作用,适用于慢性阑尾炎。

方法二

{1} 主穴:阑尾、枕、肾上腺。

{2} 配穴:神门、内分泌、腹。

{3} 操作方法:患者对镜而坐,用双手食指、拇指指端相对捏揉或掐揉两耳穴位;或使用火柴棒头分别按压两耳穴位。手法轻重兼施,以偏重为主。

注意事项

①按摩期间注意休息,避免疲劳。

②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者,可酌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应去医院急诊。

③患者身体不适或无力进行自我按摩时,家人可帮助按摩,最好先做足部按摩和耳穴按摩。

慢性胆囊炎

本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因胆囊出口梗阻、胆汁瘀积、细菌感染和胆结石而引起。

患者常感右季肋部胀痛不适,并可向右肩胛放射;同时伴有消化不良、胃部饱胀、嗳气、恶心,胆囊区可有明显压痛,患者常可因吃油腻食物而引起疼痛的急性发作。

方法一

{1} 令患者左侧卧位,左腿伸直,右腿屈曲,术者站于其后。术者用双手在患者右季肋部行提拿法数次,同时并行揉法数次。痛点部位可多施手法。

{2} 令患者俯卧,术者站于其旁。术者用手掌在患者背部做揉法数次。取穴:肝俞、胆俞、胃俞。

{3} 令患者仰卧,术者站于其旁。术者用手掌自上而下沿患者肋弓行分推法数次。重点按摩:三阳络、阳陵泉、胆囊穴、日月、水分、天枢、丘墟穴。

上述手法有疏通经络,消炎止痛的作用。

方法二

{1} 手根沿右肋弓部做推法20~30次,手掌在脐周围做顺时针推摩20~30次。

{2} 指压日月、章门、中脘、梁门、足三里、胆囊穴各1分钟。

方法三

{1} 主穴:交感、神门、肝、胰胆。

{2} 配穴:胰腺、皮质下、内分泌。

{3} 操作方法:患者对镜而坐,双手食指和拇指指端用力,相对捏揉或掐揉两耳穴位;也可用火柴棒头分别按压两耳穴位。手法用力轻重兼施,以柔和为佳。

注意事项

①反复出现肝区隐痛,应到医院做B超检查,若确诊为胆结石,应手术或中药治疗。

②忌食辛辣食物和烈酒,少食油腻食物。避免精神刺激和疲劳过度。

③本病常因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畅而导致病情反复发作,故要注意调节饮食和保持精神舒畅。

痔 疮

痔疮指肛管皮下的静脉和直肠末端粘膜下发生扩张、曲张所形成的柔软肿块。以肛门齿状线(皱折处)为界,肿块在齿状线以上者为内痔,齿状线以下者为外痔,齿状线上、下方均有痔核者为混合痔。临床以内痔最为常见。

中医学认为痔发病除局部原因以外,与人体脏腑本虚,气血亏损,阴阳失调,劳倦过度有关。饮食不节、负重远行、久泻久痢、久坐、便秘等均易形成痔疮。

方法一

{1} 中指指尖稍用力按压头顶百会穴,拇指指腹用力按压颈根部大椎穴。

{2} 双手叉腰,虎口向上,双手拇指用力按压、推擦脊椎两侧的三焦俞、肾俞。或者虎口向下,双手4指(以中指为主)按压穴位,以穴位发热为宜。

{3} 中指指腹按压腹部天枢穴,以腹部脂肪向内凹陷为佳。

{4} 双手拇指按压两侧三阴交,太溪,足三里穴按到有酸胀感为佳。

{5} 拇指分别按压两孔最穴,可缓和痔疮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