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经穴按摩使用手册
16694700000001

第1章 概论(1)

了解按摩

按摩就是通过一定手法作用于人体的肌表,以调整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达到保健和治病的目的。其作用原理与各种手法有密切关系,依据的是传统医学中的经络学说。经络广布于人体内外、上下,联络脏腑,贯通九窍,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津液输布的网络。经络壅阻,人体气血不畅,阴阳失调,就会产生疲劳和病变。

对于按摩,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早有记载。《素问·举痛论》中记载说:“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涩,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至则痛止矣。”它的意思就是说背部脉络受风寒等外邪侵袭后,脉象为涩脉,提示有血虚症状,血虚致使体内寒气盛,因寒主收引,所以身体会出现疼痛。按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使经络通畅,局部发热,汗腺闭塞解除,风寒之气由此而出,得以消除疼痛。《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也记载到:“因跌打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凝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于壅聚,以散郁结之肿,其患可愈。”按摩作用之大、涉及治疗面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按摩的优点

(1)促进气血生成和运行。中医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则是气血运动变化的结果。

气的生成主要来源于肾中精气、水谷之气、自然界的清气;其功能的发挥有赖于气机的调畅。血主要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化生而成,在心、肝、脾的推动下流注全身,濡养人体的脏腑肢节。

可见,气血的生成都需要水谷精微的充分供给,而水谷精微的生成又有赖于胃的受纳腐熟、脾的生化和肠的吸收及输布精微等功能的发挥。而按摩通过一定的手法作用于机体相应的穴位能健脾益胃,促使人体气血的生成,并能疏通经络,加强肝的疏泄功能,以促进气机调畅,强化气生血、气行血、气摄血的功能,使机体气血充盈和畅通。

按摩对脾胃的调节主要通过加强胃腑功能,调畅气机而实现的。临床常用腹部的摩法、揉法、一指禅推法,按揉中脘、下脘、足三里、脾俞和胃俞,背部膀胱经的直擦法,以及搓摩胁肋法等手法来促进脾胃及全身气血的运行,达到增强脾的生化功能和肠的吸收,输布功能的目的。

(2)滑润关节。大多数人患关节疾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活动时间太少,因而导致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粘连,从而影响关节的正常活动度,使关节出现活动不便、僵硬等情况。而按摩能够剥离粘连,预防和治疗关节僵硬,使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如肩周炎后期,多伴有肩关节囊的粘连,影响关节活动。若在治疗时结合一定的按摩手法,可使受限的肩关节活动范围加大,达到正常的程度,从而更快起到松解粘连的作用。

此外,按摩还能够滑润关节。骨关节、软组织损伤后,会出现肌肉僵硬现象,这就是临床所谓的“肌肉痉挛”。它是机体对损伤部位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以限制损伤部位的活动。但与此同时,这一局部会因损伤而使组织液过多的停积,若不尽快消除这些物质,局部组织就会发生痉挛、挛缩。通过按摩,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排除有害物质,并使紧张的肌肉充分拉长,进而解除肌肉痉挛。如治疗落枕后的颈部肌肉痉挛就是依据这一原理。

运动前按摩能够使周围血管扩张,调整肌肉、关节、肌腱等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的血流量,以适应肌肉紧张工作时的需要。运动后按摩能够减轻肌肉酸痛和消除疲劳,按摩还被广泛应用于运动损伤后的康复治疗。

(3)美化肌肤。按摩能够改变皮肤的状况。皮肤内含有许多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汗腺和皮脂腺等,它们是皮肤进行呼吸的调节器。按摩能够促进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温度升高,皮肤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加快,调节皮肤汗腺、皮脂腺的分泌,改善皮肤的营养状况,增强皮肤深层细胞的活力,从而使皮肤光泽而富有弹性。

(4)调整脏腑功能。《内经》中记载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病则热,阴病则寒。”它的意思是说阴阳失调会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而按摩能调整脏腑的功能,使之达到阴阳平衡。实践证明:轻而慢的按摩手法可抑制神经、肌肉的功能活动;强而快的按摩手法可引起神经、肌肉的兴奋。如用轻揉手法推抹头部,能抑制大脑皮质;如用较重的手法按揉则能兴奋大脑皮质。

(5)防病健身。按摩既能治疗疾病,又能防病健身,对于原来有病的人,通过按摩可以起到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身体恢复健康的作用。对于只是感到体质虚弱、功能减退的人,按摩可有强壮身体、抗御病邪的作用。

按摩的适应症

按摩疗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骨伤科的临床治疗和保健,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适应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妇儿科疾病:按摩对胎位不正、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乳腺增生、小儿泄泻、小儿哮喘、小儿斜颈、小儿遗尿、小儿营养不良等病症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尤其对儿科疾病的治疗方便快捷、经济、效果显著,深受人们欢迎。

(2)慢性疾病:按摩能够治疗由内脏和机体软组织病变所引起的慢性疾病,如肩周炎、颈椎病、腕管综合征、关节僵硬等。

(3)内分泌紊乱性疾病:糖尿病和单纯性肥胖症是两种常见的内分泌功能紊乱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运用按摩治疗糖尿病和单纯性肥胖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大多治疗周期偏长,疗效较慢。

(4)疼痛性疾病:疼痛是运用按摩进行治疗的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包括各种急慢性扭挫伤所致的疼痛,如慢性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网球肘、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神经性疼痛,如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肋间神经痛等;外科手术后引起的疼痛,如瘢痕疼痛、伤口疼痛和麻醉引起的腰痛等。

(5)炎症性疾病:按摩对各种急慢性炎症性疾病有较明显的疗效,被广泛运用于治疗气管炎、肺炎、胃炎、肠炎、急慢性胆囊炎、关节炎和心肌炎等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6)其他类疾病:按摩还被广泛运用于中老年保健、美容、减肥、运动损伤等方面;对近视眼、鼻炎、耳鸣、暴聋等五官科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

按摩的禁忌证

在进行家庭保健按摩的时候,家庭成员若有以下病症,切忌不可随便对其进行按摩,以防病症加重甚至危害生命。

(1)大面积传染性皮肤病、皮肤溃疡或有严重皮肤破损或皮肤病患者:要禁止按摩,因为手法刺激可加重皮肤损伤。但如果皮肤病仅限于局部且在没有传染性的情况下,可在正常皮肤上按摩。

(2)急性传染病和急性炎症:如伤寒、肝炎、结核病、丹毒、疥疮、脓肿、蜂窝组织炎、化脓性骨髓炎、骨关节炎、白喉等以及急腹症如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急性阑尾炎患者,均禁按摩。若遇这些病症,应立即送医院诊治,切不可延误治疗。同时对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炎症状患者,按摩疗法可能会加剧脊髓的损伤。

(3)容易引起出血的疾病:有出血倾向或有血液病的患者,按摩可能会使局部组织内出血。因此,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空洞或咯血期、血友病以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病均不能进行按摩。

(4)严重心、肝、脑、肺、肾疾病:严重心、肝、脑、肺、肾疾病患者,不能承受按摩疗法的刺激,一般不要进行按摩。若一定要作按摩,动作宜缓,手法宜轻,时间宜短,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表情变化,要不断询问其有无不舒服的表现。

(5)开放性损伤:烫伤、烧伤、外伤破损等部位不应按摩。因为这些部位不仅疼痛,而且极易感染。骨折或体内有金属固定的部位亦忌按摩,以免造成其他意外。骨肿瘤、严重的骨质疏松也属于禁止范围,按摩可能破坏骨质,使感染范围扩散。

(6)突发性腹痛:许多人喜欢用手按摩挤压腹部痛处,其实这是一种危险的习惯。许多急性腹痛是不宜按摩止痛的,这包括:胆道蛔虫病及蛔虫性肠梗阻,因按摩止痛会迫使胆道、肠道内的蛔虫挣扎乱窜,可能钻入胆囊、肝脏,引起胆囊炎、肝脓肿等;还可能钻透肠壁,进入腹腔,引起化脓性腹膜炎;也可能钻入阑尾导致阑尾炎;更甚者,蛔虫导致的脓肿蚀破静脉后,蛔虫可以由静脉进入肺静脉和心脏,致人死亡。

(7)妊娠期间:妊娠三个月以上的腹部、腰部、髋部、骶部等部位进行按摩时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特别注意,手法不宜过重,否则有引起流产的危险。

(8)体质过弱:年老体弱、久病而身体极度衰弱者承受不了按摩的刺激,因此不宜对其进行按摩。

(9)精神病:重度的精神病患者,不能配合操作,也属于按摩的禁忌者,要预防因患者挣扎而错手对其造成伤害。

按摩的常用手法

(1)推法。推法用手掌或手指沿体表某部位以直线形式向一方向推动。根据用力大小可分为掌推法、指推法、拳推法等,适用于头面、颈部、躯干、四肢等部位,亦用于按摩的开始与结束时。能够舒筋活络,解表散寒和消肿止痛。

(2)擦法。擦法用掌面大、小鱼际部或四指并拢,着力于一定部位上,沿直线做上下或来回擦动适用于上背部、腰骶部、上肢、胸胁部和少腹部等。

具有益气养血,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的作用。

(3)摩法。五指放松,置于体表部位,作轻柔的曲线或环形摩动,力量缓和,作用于皮肤和肌肉间。此法在按摩中应用较多,尤其是胸腹和关节等处,具有疏肝理气,健脾消食,消肿解疼的作用。如摩腹,用手掌面按在腹上,先以顺时针方向,再以逆时针方向,各摩腹20次。立、卧位均可。饭后,临睡前均可进行。饭后摩腹,能够帮助消化吸收,临睡前摩腹,可健脾胃、助消化,并有安眠作用。摩法有掌摩法和指摩法。

(4)揉法。术者用手指或手掌、前臂在患者身体的一定部位上做回旋揉动,即是揉法。手紧贴于皮肤,其旋转的幅度,可根据患者的胖瘦、皮肤松紧而定。力量浅达皮下组织;深达肌肉、骨骼、内脏。揉法能够缓和强手法的刺激和减轻疼痛。揉法分为指揉和掌揉两类。本法适用于全身各部。揉法的作用是疏通经络,活血止痛。

(5)拿法。拿法是用拇指与其他四指相对,捏住某一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提起,进行一松一紧的拿捏。本法是按摩常用的手法之一。

拿法的刺激较强,作用较捏法强。多用于穴位或肌肉、肌腱之处。多应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等部位,治疗头痛、项强、四肢关节及肌肉酸痛等症,具有疏通经络、解表发汗、镇静止痛、开窍提神的作用。拿法又分为三指拿、五指拿两种。

三指拿法:三指拿多用于面积较小的部位,如拿风池穴能使汗毛竖起,有发表散寒的功效,外感头痛常用此法;拿肩井穴能调畅周身气血,拿后使人精神为之一振;拿颈项两侧,可缓解颈肌痉挛,是治疗颈肌劳损、颈椎病常用之法;拿合谷穴能止牙痛。

五指拿法:五指拿多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如拿腹部能够治疗腹痛;拿承山穴可治疗小腿转筋;拿上下肢能解除疲劳。

(6)按法。按法是用拇指指面(或手掌根部、肘部)按在身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慢慢用力深压,稍加揉动。此为临床按摩的常用手法。

掌按法:五指自然伸开,前臂用力或借助体重,单掌或两掌按压体表,或用掌根按压穴位。以双掌按法较常用。

指按法:手半握拳,拇指伸开或其他指伸开,前臂用力,手腕微屈,以拇指罗纹面为着力点,紧贴体表,逐渐深压,稍加揉动以加强刺激。

肘按法:用肘部按压特定部位。它是用屈肘时突出的鹰嘴部分,借助体重按压体表。本法较上两法的压力要重,刺激强烈,多用于肌肉发达、厚实的部位,如腰臀部、大腿后侧等。用于治疗顽固性腰痛,腰肌强硬,坐骨神经痛等病症,也可以解除腰骶部的疲劳。

(7)搓法。搓法是用两手掌面挟住某处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操作时两手搓动要快,移动要慢,即以两掌抱持肢体两侧,在有一定力量的钳夹基础上做相反方向的运动,使之既有垂直之力,也有水平之力,带动肢体该侧的软组织,共同向前活动。搓法刺激度中等,多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放松肌肉的作用。

(8)抖法。抖法是用双手或单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远端,连续用力做小幅度的上下颤动,操作时频率要快。肩关节放松,肘关节微屈,动作要有连续性,并具有节奏感。本法适用于四肢部,以上肢部最为常用。具有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滑利关节的作用,常作为治疗肩、肘关节功能障碍和腰腿痛的结束手法。也常与搓法配合使用。临床上抖法分为两种:

上肢抖法:坐或站立位,上肢放松。术者站其外侧,用双手或单手握住患肢的手腕部,上身稍稍前倾,将该肢向前外侧抬起,停止在70~80度角,然后稍用力做连续小幅度的上下颤动,使肘、肩关节有舒松之感。

下肢抖法:患者取仰卧位,下肢放松。术者站其患足侧,双手握住患者一侧踝部,抬起约30厘米,然后做上下连续抖动,使大腿及髋部有舒松之感。下肢抖动的幅度应比上肢大些,而频率应慢些。

(9)摇法。以一手握住被摇关节近端的肢体,反复做和缓回旋的转动,称为摇法,摇法又分为摇颈,摇肩,摇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