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名字与文化
16691200000001

第1章 名字概说

我们经常从中国电影或电视剧中听到,当有人问起一女孩的年龄或婚嫁情况时,她会说“待字闺中”,表明未婚或未成年。那么,女子未婚或未成年为什么是“待字闺中”而不是“待嫁闺中”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从“名字”说起。

我们今天说到的名字是将“名”和“字”当做一个整体,但在古代的中国,“名”和“字”是分开的,名是名,字是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就是说,幼时称呼名,成人后称呼字。孔颖达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这是说,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取名,故称幼名。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并且要取字,朋友们就不能称呼其名,要称呼其字。《仪礼·士冠礼》又云:“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即男子成年后,君主和长辈还可称呼其名,其他人则要称呼其字。

而女孩子在15岁时要举行“结发加筓”之礼以示可以嫁人了,这时也要取字。在及筓取字之前,叫“未字”或“待字”。因此,古时未婚或未成年的女子为“待字闺中”。

古人取名很讲究。据古礼,婴儿出生后三个月或一百天,要择日剪发,由父亲“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古人要花上百天时间琢磨、推敲,给子女取名字。名字要重取义、重内涵。《左传·桓公六年》记载,周朝取名有很多禁忌,执行五条基本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具体地说,“以名生为信,以德名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这是鲁国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问名时提出的,就是说:可以根据婴儿出生时的生理特征取名,可以褒扬德行来取名,可以根据婴儿的长相像什么来取名,可以借与婴儿出生时发生的有关事情来取名,还可以根据婴儿出生时与父辈类同之处来取名。并且提出六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即不能用国名、官名、山川名、隐疾名、牲畜名、器币名,否则就会“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

“字”也称“表字”。古人取表字也十分讲究,一般呈现下列几种情况:

( 1)按兄弟排行,主要用字为“伯(孟)、仲、叔、季”。例如三国时东吴孙氏兄弟孙策为长子,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字仲谋;孙翊排行第三,字叔弼;孙匡排行第四,字季佐。

( 2)名和字意义互训,相互解释。例如屈平,字原,《尔雅》曰:“广平曰原”;颜回,字子渊,回水为渊;宰予,字子我,予即我也;孟轲,字子舆;轲舆皆为车;张衡,字平子,衡平义同;班固,字孟坚,坚而固也;诸葛亮,字孔明,亮即为明;岳飞,字鹏举,大鹏展翅,一飞冲天。

( 3)名和字意义相对,互为反义。例如朱熹,字元晦,天亮即熹,天黑乃晦;刘过,字改之,改了就不为过错;王绩,字无功,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

( 4)名和字意义互补,互为辅助。梁鸿,字伯鸾,鸿和鸾是不同的飞禽;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郑樵,字渔仲,樵是打柴的,渔是钓鱼的,常为侣伴;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蓑笠;陈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器。

( 5)名和字援引典故,意义互牵。例如陆羽,字鸿渐,源自《易·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曹操,字孟德,源自《荀子·劝学》:“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赵云,字子龙,源自《易·乾卦》说:“云从龙,风从虎”;高明,字则诚,源自《中庸》:“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于谦,字廷益,源自《尚书》:“满招损,谦受益”。

(6)名字还与八卦相关。古人为了趋吉避凶,根据八卦的推演为自己取名。例如,南宋一学者名黄震,字东发;清代也有一学者名戴震,字东原。研究易经的人都知道,八卦与八方是相匹配的:震、离、兑、坎分别代表正东、正南、正西、正北四方;巽、坤、乾、艮分别为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隅。“震为东方”,上述二人的名和字正符合这种对应关系。

此外,名和字还存在意义相互延伸的,例如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表字上常用“子”字的,例如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建;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名和字体现景仰前贤的,例如牛僧孺( 779—847,唐文宗和唐穆宗时任宰相),字师黯(汲黯,字长孺,汉武帝赞之为社稷之臣)。还有表字崇奉宗教,例如王维,字摩诘,维摩诘为佛教菩萨名。

古代人是怎样称呼名字的呢?古人很重视礼仪,十分讲究称呼,对他人要尊称,对自己要谦称。上对下或长辈对晚辈可直呼其名,平辈之间相互称字,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对君主和父母,名和字都不能称呼。

除分开称呼名或字外,先秦时期,还可以先字后名连称。例如,我们在读《史记·孔子世家》时,会读到其生父名叫“叔梁纥”。很多人会因此以为孔子的父亲姓叔梁,名纥。这肯定不符合逻辑,孔子的父亲姓孔,名纥,字叔梁。秦朝名将百里视,为百里奚之子,名视,字孟明,人称“孟明视”。到了汉魏时期,这个顺序就要颠倒过来,要先名后字。例如,在中国第一篇文学专论《典论·论文》中,曹丕提到他那个时代的文人时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这是对“建安七子”的称呼,都是先名后字。

除“名”和“字”以外,辅助称呼的名号还有乳名、训名、绰号、谱名;特殊群体的人会有法号、化名、笔名、艺名等;王侯将相还有封号、年号、庙号、谥号、尊号、徽号等。各种名号既表示一种身份,也包含着社会秩序、礼节礼仪、时代风貌等文化信息,非常值得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