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性感:一种文化解释
16690600000021

第21章 性爱与革命(2)

革命者总是以下层民众的代言人自居,喜欢为民请命,发出反叛的声音。拜伦的文学和政治言论,正具有这样的特征。难怪恩格斯说“读拜伦和雪莱的作品的几乎全是下层等级的人”。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还说:“雪莱,天才的预言家雪莱,和满腔热情的、辛辣讽刺现实社会的拜伦,他们的读者大多数也是工人;资产者所读的只是经过阉割并使之适合于今天的伪善道德的版本即所谓‘家庭版’。”

拜伦情窦早开,15岁时就钟情于邻居玛丽·查沃斯小姐,但她两年后嫁给了别人,拜伦却长期不能忘情于她,为她写了一些诗,甚至在13年后写到与这段恋情有关的“梦”时,拜伦还“泪如泉涌”。这位查沃斯小姐,也许与《唐璜》中邻家少妇朱丽亚的形象有着某种若明若暗的关系?

拜伦25岁那年(1813年),向安娜·密尔班克小姐求婚,初被拒绝,后被接受,两年后他们结婚,而这被认为是拜伦一生中最大的错误。这对夫妇很快就分居了。而在此前后,拜伦因《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拜伦1809—1811年东方旅行的成果)一举成名,作为一位贵族青年才俊,他在社交场中广受欢迎,因而也就风流放荡,到处留情,尽情享受着“逢场作戏的爱情”。

从1816年起,反叛的拜伦永远离开了英国。他先在日内瓦结识了雪莱,两人志趣相投。这年拜伦和雪莱的一个妻妹克莱尔蒙私生了一个女儿。次年拜伦迁居意大利,与一位年轻的贵族夫人特莉莎·吉西奥里堕入情网,几年后这位贵族夫人与丈夫离了婚,和拜伦同居,成为他的“理想伴侣”。特莉莎有个兄弟是青年军官,又是反抗奥地利统治的秘密组织“烧炭党”的成员,因其介绍,拜伦也加入了烧炭党,真刀真枪地投身革命了。1821年烧炭党的起义失败,拜伦在意大利各地流亡,最终病逝于热那亚。

唐璜原是传说中的人物,风流好色是他的特征,故在西语中“唐璜”一词,大抵相当于中国人所说的“登徒子”,是好色之徒的同义语。《唐璜》是拜伦的代表长诗之一,被认为是拜伦诗歌创作的顶峰。诗中着力描写唐璜的善良、正义,还有风流,通过唐璜的种种浪漫奇遇,展示了19世纪初期的欧洲社会风情。画面广阔,内容丰富,堪称一座艺术宝库。而在拜伦笔下的唐璜,则几乎就是拜伦自己:从贵族子弟的身份,到16岁与邻家少妇初尝禁果;从土耳其后宫的奇遇,到他和宫廷贵妇之间的放荡生活;从他在英国的风流放荡,到他对英国政治的鄙视批判……处处都可以看到拜伦生平的影子。拜伦原打算将《唐璜》写25歌,但写到第17歌的一小部分,他36岁的短暂生命就结束了。

拼贴文字

《唐璜》故事梗概

《唐璜》故事梗概西班牙南部名城塞维尔,有大贵族名唐·何塞。其人十分富有,名声很好。唐·何塞夫人也出身名门,非但贤淑美丽,而且饱读诗书,能说多种外语,在上流社会妇女中受到普遍尊敬。唐·何塞夫妇恩爱异常,但中年才得一子,取名唐璜。不幸唐·何塞早死。夫人决心将儿子培养成大人物,教以军事、艺术、自然科学等等学问,而尤以向他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为重。

唐璜小时就活泼可爱,长大则一表人才,成为贵族子弟中的翘楚。只是生性风流,喜欢同姑娘们打情骂俏,道德规范对他几乎不起作用。16岁时就与邻家少妇唐娜·朱丽亚初试云雨,上流社会舆论哗然。唐璜母亲为了宝贝儿子的安全,只得将他送往欧洲旅行。

航船在驶往意大利的途中遭到大风暴,船只破损,逐渐下沉。一些水手认为获救无望,要求唐璜给他们大量的酒喝,以便醉昏后沉入大海中时少受痛苦。唐璜拒绝他们的要求,痛骂他们连畜生都不如,谓男子汉应该像男子汉那样面对死亡。他强迫并且监督众水手修理船舱,排除积水,船终得免于沉没。他还奋力救起落水的侍从,以及他父亲遗留的小狗。

得救后航船在海上漂流了12天,船上再无食物,众水手开始吃人,老弱者先成被吃对象,唐璜拒绝吃人,跳海逃生。

唐璜在海中奋力挣扎,游到西克拉提兹群岛,被一位美人救起,将他藏于海边一山洞中。美人名海黛,乃希腊大海盗兰布洛之女。海黛平日所见人物,非海盗即渔民,率皆丑陋粗野,而今眼前是一年轻美貌男子,顿时芳心撩乱,简直像着了迷一样,很快就以身相许。

不久传来兰布洛在海上抢劫时出事身亡的消息。父亲一死,再无顾虑,海黛决定公开与唐璜结婚。二人举行了隆重婚礼,众海盗和民众热烈祝贺,狂饮通宵。

正当唐璜与海黛相偕进洞房销魂之际,兰布洛突然出现,命侍从将唐璜打倒,捆绑上船,押送至土耳其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当时为土耳其首都)出售。君士坦丁堡有世界上最大的奴隶市场,每日拍卖来自欧、亚、非三洲的奴隶,昼夜不息。所谓奴隶,全是海盗、殖民者、部落酋长和军官们从各地抓来的平民、战俘、旅客等。

唐璜年轻健壮,被土耳其王宫的黑人太监看中,出高价将他买下,装扮成妇女,送进后宫供一位王后享用。土耳其那时实行一夫多妻制,苏丹(国王)有成千后宫。后妃以及公主都暗藏男子。但唐璜一心思念天真纯洁的海黛,最后设法逃出王宫,辗转到了军队中。

唐璜明知交战双方皆无正义,但他又爱慕荣誉,遂英勇作战,立下大功,得到沙俄统帅苏沃洛夫赏识。唐璜思想矛盾,他既凶狠杀死了许多土耳其人,却又从凶残的沙俄哥萨克兵士屠刀下救出了一个10岁的土耳其女孩。他对土耳其苏丹父子6人力战阵亡的行为也表示了高度崇敬。

沙俄占领土耳其京城后,苏沃洛夫有意派唐璜去彼得堡向女沙皇报捷。唐璜带着被救的土耳其孤女起程去俄国。

俄国女沙皇卡萨琳(按即叶卡捷琳娜二世)生活放荡,觉得唐璜比她所有情夫都更英俊健壮,于是将他留在宫侍奉自己。唐璜在后宫不仅侍奉女沙皇,而且还同不少女官、侍女双飞双宿,纵欲的生活使唐璜精疲力竭,病体支离,女沙皇因此不再需要他。

御医建议让唐璜暂时离开寒冷的彼得堡,到天气温暖的南方(例如意大利)旅游疗养。那时沙俄正计划同英国结成军事、政治同盟,以保护封建专制统治,阻止拿破仑借战争推广法国民主思想。女沙皇想起唐璜,派他作外交使节前往英国进行谈判。唐璜遂带着土耳其孤女离开俄国。

唐璜原本对英国十分仇恨,说英国“曾经把自由奉献给全人类,现在却要他们戴上镣铐,甚至禁锢人们的心灵”,并且侵略到北美、印度等处。彼时英国为同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和西欧统治权,三四年间曾多次进行大战,最后西班牙大败,失去了在南、北美洲的殖民地,成为小国。唐璜作为西班牙贵族,自然仇恨英国。

但当唐璜踏上英国国土后,见到的情况却改变了他的看法。一切给他留下了美好印象,觉得此间简直就是自由乐土。

正当他衷心赞叹英国社会时,一伙拦路抢劫的匪徒挡住了他,强迫他留下买路钱。他从衣袋里拔出手枪,打死了一个匪徒,另四个逃走了。由后他又改变了看法,认为在伦敦街道上根本找不着一个老实人,最富丽堂皇的宾馆也不过是外交界骗子的安乐窝。

被引见英国国王后,他发现大臣们完全是“没有丝毫人味的畜生”,议会是一个专搞捐税的机构,财阀们才是英国和欧洲各国的真正主子,而大不列颠王国不过是“一所超等动物园”。

唐璜被英国上流社会接纳,天天进出贵族、富豪居住的伦敦西区。他说这区域是英国罪恶的渊薮,这儿的人“把爱情一半当荣耀,一半当买卖”。他的行为又恰恰同他的认识相违背,他在这里同不少贵族妇女勾勾搭搭,打得火热。

一天晚上,英国最具权势的、也是最风流美丽的、众所周知的国王情妇弗芝·甫尔克公爵夫人竟然化装成天主教僧侣,暗地里闯进了唐璜的卧室……

从拜伦的唐璜,立刻就会使人联想到虹影小说《K》中的朱利安。

朱利安实有其人,原名朱利安·贝尔(Julian Bell),系英国著名女作家伍尔芙之外甥,女画家范奈莎·贝尔之子。关于朱利安,凯恩斯在他的《精英的聚会》一书中有专章(第34章),其中说:

朱利安·休厄德·贝尔生于1908年,是克莱夫和文萨·贝尔的儿子,莱斯利·斯蒂芬的孙子,弗吉尼娅·伍尔夫的外甥。

(在1935年受任武汉大学英文教授之后)他于1937年焦急地返回了家……并不顾阻拦他的努力重访剑桥,作为一名卡车司机加入了在西班牙的英国医药联合会。1937年7月18日当他在布鲁内特前线驾驶他的救护车时,被来自一架叛乱飞机的炸弹炸死。现被葬于离马德里北方约两英里的丰拉卡尔公墓。

朱利安·贝尔的兴趣和感觉几乎同等地在政治和诗之间划分。像战后一代人的其他人一样,他不确定地摇摆于政治活动的积极参与主义,和愤怒的不满、对季节、田野、特别是对鸟类的观察的、沉思默想的、有时是抽象的诗的寂静主义之间。

他写道:“我自己这一代人,这些关心人类和人类所发生的事件的人,已开始相信,只有有效的行动才有价值……通过暴力,如果必要的话。”

朱利安在武汉时,和英语系主任夫人的恋爱,也实有其事。2002年第六辑《译文》从《朱利安·贝尔:散文、诗歌、书信》(Julian Bell:Essays,Poems and Letters,The Hogarth Press,1938)一书中,选译了部分书信。2002年11月29日之《文汇读书周报》又摘登其中部分内容。其中朱利安自述与系主任夫人(他称之为“K”)之恋情有云:

北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首都之一,有些地方如同巴黎一样奇特。能想象比和情人一起去巴黎还要美妙的事吗?她对这个城市了如指掌,全身心地爱着你,无比动人,对食物的品味无可挑剔,她是世界上所有罗曼蒂克男人的梦想。……我去剧院,去溜冰(很差劲,冰也不行),还做爱。……我无法告诉你K有多么动人,她是多么好的陪伴,有多么逗人。

这就是那个时代欧美一批左倾的革命者的典型:出身上流社会,受过良好教育,同情共产主义,有文化,会写诗,多愁善感,风流浪漫,最后还有一条,就是敢于去参加西班牙内战。这样的革命者,对当时的知识女性的杀伤力是极其巨大的,不知迷倒了多少K呢。

拼贴文字

虹影:《K》这一年

翁昌寿

2001年初,漓江出版社推出的虹影精品系列突然撤掉了《K》,这本没有问世的《K》成为读者心中的一大悬谜;2001年,《K》瑞典文版、荷兰文版、法文版等相继出版;4月,凌叔华之女陈小滢向北京海淀人民法院起诉,认为《K》侵犯了其母亲的名誉权;7月,海淀法院不予立案,陈小滢不服,上诉北京中级人民法院,12月,中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2001年底,《K》简体中文版由花山文艺出版社推出。《K》指涉的女主人公后人的一纸诉状、《K》的官司与刚刚平息不久的《饥饿的女儿》官司、《K》对于性爱、道家房中术、鸦片等的描写引发的争论、官司引发的国内文学界与法律界的对话,这一切在短短一年内交织成《K》色彩斑斓的命运。作为自始至终关注这场官司的记者,我愿意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为2001年的文坛、为文学创作与法律界限探讨作一个备忘。

《K》:遭遇引人注目的官司

1999年5月,《K》由台湾《联合报》选载并由尔雅出版社出版中文繁体字本,这部被称为虹影“一直想写而未写的书”的问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瑞典BTJ杂志评论说,虹影写了一部摄人魄的小说,写西方人的偏见,写生活的意义。其中的爱情充满神秘,因此远远超越了凡人的俗气;美国《纽约时报》的评论则认为《K》是一部强劲有力的作品。读她的故事,你会发现你进入到一个苦恼灵魂深藏的真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