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攀岩
16686200000018

第18章 攀岩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2)

(3)身体素质不足,如:初学者在不具备专项素质时热衷于攀岩而不循序渐进,身体素质还没有达到良好的平衡;

(4)心理素质差;

(5)运动负荷不合理,缺乏适当的准备和整理活动;

(6)健康状态不良,组织管理混乱,保护技术不熟练、不正确;

(7)场地设备和气候不良等。

攀岩运动损伤的预防

急救、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是预防失败后的无奈选择,因此,运动损伤的预防更为重要。有了预防措施,就减少了损伤发生的概率,也降低了损伤的程度,这比受伤后要付出的代价小得多。所以,在预防攀岩运动损伤时首先要树立“预防为主”的意识;其次,要努力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使攀岩活动尽量在可控制的情况下安全进行;最后,尽量避免没有把握的贸然尝试,降低受伤的风险系数。

根据产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和攀岩的项目特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攀岩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1.运动环境和器材设备

攀岩场地的设计、建设,自然岩壁的清理和保护点的安装必须由经专业认证的人员担当;使用的所有生命确保装备均需通过欧洲联盟(Conformity with European,CE)或国际登山组织联盟(Union International Alpine Associations,UIAA)认证 , 并确保其良好的使用情况。

2.运动过程的完整性

(1)科学的运动过程包括充分的热身和整理,生理机能的激发和疲劳的恢复对竞技能力的发挥和运动损伤的预防有重要意义。此外,还要逐步提升训练强度,给予身体足够的适应期。

(2)热身和整理运动应该从一般的动作到专项动作,幅度和强度由小到大,使前奏和尾声与攀岩有良好的对接。

(3)良好的营养,合理的疲劳恢复手段是运动后积极的跟进措施。

3.技术运动的合理性

(1)平衡是攀岩的前提技术,用脚来支撑重量,用手来调节平衡符合人体运动技能特点,可以避免上肢过大的负荷造成的伤害。

(2)向上是攀岩的终极目标,如果把强大的下肢伸肌群称为原动肌群,那相对弱小的上肢屈肌群则可称为协同肌群,所以,用腿向上攀是最合理有效的方式。

(3)身体的活动范围是由关节屈伸范围和肌肉克服阻力的能力决定的,因此在保证身体平衡的前提下,寻找有利于肌肉用力的合适角度,可以避免关节伸展的局限和肌肉主动不足造成的损伤。

(4)线路解答的过程就是不断重复上一点的过程,合理的攀岩线路选择是对自身素质和技术做最优化的组合,避免运用不能胜任或无把握的动作和技术。

(5)攀岩运动具有明显的节奏性,上升的过程是主动用力加速、制动减速和静止的循环往复,是肌肉收缩(紧张)和舒张(放松)的交替运动,缺乏节奏就意味着功能容易达到极限状态引起疲劳和紊乱,造成运动损伤。

(6)技术的合理性具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每个技术动作都是攀岩者训练水平、智力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盲目地模仿别人的动作而不考虑自身的特点是不明智的做法。

4.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

(1)保护和自我保护首先是一门技术,为了防止保护技术的失误引起伤害,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历徒手、平地、人工岩壁、自然岩壁的练习过程,并且要反复练习达到纯熟的境界,切忌直接进行实际操作。

(2)主保护实践初期要密切监督,要求副保护的协作,做好保护员的固定,先做顶绳保护,再做先锋保护。

(3)在保护时要和攀岩者有良好的沟通,做到攀岩前相互检查装备连接的安全性,攀岩时密切关注攀岩者的动向和预测潜在的危险,在主动放弃和做有风险的尝试前通知保护者,并做好失败时的自我保护准备。

5.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平衡

(1)损伤的产生,有时是身体素质的缺陷所致,准确地判断身体素质的不足(对身体素质的客观评估)对避免运动损伤至关重要。

(2)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是普通和特殊的关系,攀岩初期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一般身体素质的高低和全面,加强一般身体素质的训练是初学者的当务之急,而非激进地集中锻炼肩带、前臂。

(3)身体素质是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度、协调性等能力的综合体现,运动能力也绝非靠某一项的强大就能发挥作用,反而各项之间过大的强弱对比差距增大了受伤的可能性。所以平衡的身体素质不仅能整合成技术所需的优质物质基础,而且能降低运动损伤的几率。

(4)身体各部分之间身体素质的和谐平行发展也同样重要,包括上下肢的协调、左右的对称、屈伸的对等、远端和近端的比例等。

6.攀岩心理训练的介入

攀岩运动对攀岩者有较高的心理素质要求,每个攀岩者对恐高、怀疑、逞强、冒险的心理或行为都要有或多或少的体验和经历,这些负面的心理素质引发的运动损伤也屡见不鲜,由此而形成的心理阴影也是攀岩者突破自我、技术进步的巨大障碍。通过心理训练培养勇敢、自信、负责、合作的心理素质,是缓解运动焦虑,激发竞技状态,防止运动损伤的有效手段。也就是说,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攀岩运动项目的特殊锻炼价值。

攀岩运动损伤的急救与处理

运动损伤发生的时候,应立刻就医。发生损伤就会引起疼痛、肿胀、炎症等症状。为防止这些症状的加重所采取的应急手段即被称为“应急处置”。应急处置也被称为“RICE原则”,主要包括:制动(Rest)、冷敷(Ice)、加压(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四个方面。运动损伤按时间段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应根据其各自的病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早期

所谓早期是指伤后24—48小时内。此阶段病理变化的主要特点是组织撕裂或断裂后,出现血肿和水肿,发生急性炎症。该期的处理原则即为“RICE原则”。处理方法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一种或数种并用。也可合理选择创伤药或止痛药,以达到消肿、止痛和减轻炎症的效果。

1.制动

即停止运动,降低血液循环速度,防止伤口扩大或骨骼断面割伤其他组织或器官,导致症状恶化。

2.冰敷

用冰袋敷于受伤部位,使破裂的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组织液渗入,并有一定镇痛作用。

3.加压

用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减少出血和组织液渗出,并进行一定的固定,但切记勿捆绑过紧,以免阻断血液循环。。

4.抬高

抬高伤肢,降低局部血压,防止血肿,有利于血液回流。然后依其需要决定是否请医生来或送医院治疗。其中以冰敷最重要,因为冰敷可以降低伤者疼痛的程度。当发生以下三种情况时,必须主动就医:

(1)患部感到疼痛;

(2)因疼痛而无法移动身体部位;

(3)疼痛持续,两周内情况皆未好转。

中期

所谓中期是指受伤48小时以后。此期病理变化和修复过程的主要特点是肉芽组织已经形成,凝块正在被吸收,坏死组织正在被清除,组织正在修复。临床上,急性炎症已经逐渐消退,但仍有淤血和肿胀。因此,该期的处理原则主要是改善局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加速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及坏死组织的清除,促进再生修复,防止粘连形成。治疗方法有理疗、按摩、针灸、药物痛点注射、外贴活血膏或外敷活血、化瘀、生新的中草药等,可选用几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热疗和按摩在此期间的治疗极为重要,但是按摩手法应从轻到重,从损伤周围到损伤局部,损伤局部的前几次按摩必须较轻。

晚期

损伤组织已基本修复,但仍可能有瘢痕和粘连形成。临床上,肿胀和压痛已经消失;但功能尚未完全恢复,锻炼时仍感到微痛、酸胀和无力,个别严重者出现伤部僵硬或运动功能受限等。因此,该期的处理原则是恢复和增强肌肉、关节的功能。若有瘢痕和粘连,应设法软化或分离,以促进功能的恢复。治疗方法以按摩、理疗和功能锻炼为主,配合支持带固定及中草药的熏洗等。

几种常见损伤的处理措施

1.扭伤处理

首先,扭伤时立即予以冰敷,即可减轻疼痛程度及消肿。最好三日内避免浸泡热水,以免加速发炎,当然,扭伤后尽量休息。

2.肌肉拉伤、肌腱或骨膜发炎

如果是肌肉拉伤或是肌腱、骨膜发炎,一般人当然是休息,但对于专业的运动员而言,长期的停训会肌肉萎缩,神经反应变慢,进而使运动技术变形,运动成绩明显下滑。所以运动员在受伤后,不用完全停止练习,但引起受伤的动作,应该停止或减少(尤其是应完全禁止比赛)。

3.骨折

一旦发生骨折需就地检查,紧急处理。根据受伤的形式而判断骨折发生的可能性,骨折呈开放性外露或形成假关节诊断较容易。就地处理检查时,动作要快、准、稳、轻,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和检查。若有休克或脏器损伤者,应先给予抗休克治疗及脏器的修复处理。在送医院时应临时固定骨折部位,以防止骨折端再次损伤软组织,利于抗感染、止痛和抗休克的治疗。临时固定范围一般包括骨折的上下两个关节,可就地选用棍棒木板等材料。开放性骨折的伤口可采用加压包扎法。对离断肢体可用洁净的布包好,外面可加冰袋以降温,为断肢再植创造条件。若为闭合性骨折,畸形较明显,游离骨折端有穿破皮肤、损伤血管和神经的可能性,应先牵引伤肢远端纠正畸形,然后用夹板固定。闭合性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开放性骨折在全身情况改善、纠正休克后尽早进行清洁创面,用手法使之成为闭合性骨折。复位的方法一般多常用手法复位、牵引复位法及手术切开复位加用内固定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