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垂钓
16686000000004

第4章 传统钓(3)

“传统钓”用钩同样是遵循“大钩钓大鱼、小钩钓小鱼”的原则。常用的钓钩型号为5—9号钩,较台钓用钩要略大一些。这是因为“传统钓”的垂钓操作不是很方便,很少有人愿意专钓小鱼。放弃钓小鱼,钩子自然就用得大一些了。其实以伊势尼钩的强度(质量达标),即使是细条钩,对付 1.5—2.5 千克的鱼也是够用了的。钓钩过大,会影响鱼吞钩,于垂钓不利。故有高手认为在摸不准鱼情的情况下,应遵循“宁可小1号也不大1号”的用钩原则。用钩过大,实际上是彻底放弃钓小鱼。但垂钓时的实际情况是以上小鱼为主的,野钓尤其如此。因此钩的大小要适当,要能大小兼顾,以免影响战绩。

小贴士

“传统钓”用钩的原则:宜用有倒刺的钓钩,以伊势尼钩采用得较多;“大钩钓大鱼、小钩钓小鱼”是用钩的基本原则,在摸不准鱼情的情况下,“宁可小1号也不大1号”;野钓时用钩要注意能兼顾上大小鱼。

5.铅坠

在铅皮加铅皮座的铅坠系统出现之前,“传统钓”用的是带有穿孔的梭形固定铅坠,由于铅坠是定形产品,给铅坠的配重带来了麻烦。这是导致许多钓友不注重铅坠配重调整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

随着台钓的传入,铅皮加铅皮座的铅坠系统得到普遍使用,固定铅坠已趋于被淘汰之势。采用铅皮加铅皮座的铅坠系统便于铅坠配重的调整,可避免铅坠配重过大造成的灵敏度过低的缺点。此外,高手们还采用能沿主线自由移动的活动坠,来提高浮漂的灵敏度。活动坠沿主线自由移动的范围一般为10厘米,坠的上下两端用太空豆固定。

辅助设备

“传统钓”的辅助装备主要有竿架、鱼护、抄网、折叠椅等,其他的如遮阳伞、太阳镜、摘鱼器等则是各种钓法都通用的物品。

1.竿架

“传统钓”也需要使用竿架,但只能算是辅助装备。有了竿架,钓竿就有了一个安全的放置位置,上鱼频率不高时将钓竿放在竿架上,可免去端竿的劳累。“传统钓”竿架的种类很多,但原理都是一样的,即前面一个支点将竿子托起,后面一个钩子压住钓竿的末端,从而使钓竿保持水平状态。

2.鱼护

“传统钓”的鱼护比较简易,而且不带脱钩器。这是因为“传统钓”一般以野钓为主,上鱼频率不高,故对鱼护没有过高的要求。

3.抄网

“传统钓”的抄网与台钓有所不同,其网布必须是大网目的稀网,而不像台钓用密网网布。这是因为“传统钓”用的是有倒刺的钩,如果有倒刺的钩挂在密网网布上,是很难取下的。

4.折叠椅

“传统钓”不需要专门的钓箱,但也还是得配个折叠椅,坐着垂钓总是会舒服些。

实战技巧

按照现在狭义“传统钓”的定义,“传统钓”具有长竿短线、铅坠沉底两大特点。长竿短线的钓具组成使得调漂、换饵、摘鱼等操作必须收缩钓竿才能进行,因而“传统钓”的技法特点只能沿着提高成功率的途径发展。长竿短线虽然存在操作上的不便,但也为精确定位打下了物质基础。所以,“传统钓”的技巧大都是围绕如何发挥精确定位的优势、如何使窝点的鱼更多、更集中来发展的。由于“传统钓”讲究的是成功率,要求漂讯具有较高的中鱼率,因而“传统钓”采用了“沉坠”,使得漂讯的出现要先带动“沉坠”才能发出。“传统钓”的漂讯虽然发出较晚,但能带动“沉坠”发出的漂讯可确认鱼已吞钩,所以“传统钓”的中鱼率较高,这与台钓是有明显区别的。

调漂的方法

“传统钓”不需要调漂的观点广为流行,认为只要坠的配重大于浮漂的浮力,坠能沉到水底就行。其实这是错误的,但为什么错误的观点也能为较多的人接受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这种方法也能钓到鱼,如果完全钓不到鱼,自然会注重调漂了。“传统钓”的技术核心是成功率,浮漂灵与钝会对垂钓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灵一点有改善垂钓效果的作用,但需要相应的扬竿时机把握的技术配合。稍钝一点漂讯在鱼吞钩后才出现,漂讯的成功率高,更加适合新手使用。

其次是客观上的困难。长竿短线如果要现场调漂的话,每一次增减铅皮,都需要伸缩钓竿,操作上比较麻烦。在“铅皮座加铅皮”的坠系出现之前,“传统钓”用的是成形的固定坠,客观上也存在着铅坠的困难。直接上个重坠也能钓到鱼,不少钓友也就不注重调漂了,因而在早期只有真正的高手才会不畏艰难,进行较为精确的调漂。

再次是“秘密”。“传统钓”的高手往往都是“独门绝技”,高层次的钓技普及极为不广。在互联网出现之前,钓友们获取钓技知识的途径有限,高层次的钓技只为少数高手掌握,广大的垂钓爱好者并不知晓。

“传统钓”的调漂方法与台钓的类似,也分为铅坠配重(调目调整)和找底(钓目调整)两个步骤。虽然长竿短线使得在钓场调漂的操作比较麻烦,但“传统钓”浮漂自身的灵敏度不是很高,调校起来方便快捷,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可在室内水族箱中进行铅坠配重调漂。这样一来“传统钓”调漂反而比较容易调校,而且在室内将铅坠配重调整好后,一般来说不需在钓场再进行实地验证。

1.铅坠配重调整

铅坠配重调整一般宜在无钩的状态下进行,以铅坠在水中的状态来判断浮漂的灵敏度。因为根据狭义“传统钓”的定义,“传统钓”是一种沉坠钓法,即铅坠必须触底。而铅坠在水底可呈三种状态,铅坠在水底的不同状态会引起浮漂灵敏度的差异,因此,“传统钓”铅坠配重的调整以铅坠在水中的状态来作为浮漂灵敏度的指示物,这与台钓以“调目”为指示物有显著的不同。

铅坠在水中的状态有卧坠触底、竖坠触底、竖坠轻触底三种方式,其灵敏度依次上升,其中竖坠轻触底是沉坠“传统钓”最灵敏的调漂方式。

(1)卧坠触底

卧坠触底即铅坠的重力大于浮漂的浮力,铅坠横卧水底。卧坠触底是粗放的调漂方法,漂讯比较迟钝,不建议使用。因坠的重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铅坠由竖坠状态变为卧坠状态,继续增加铅坠的重量,铅坠的状态不会再发生变化,也就是说铅坠达到卧坠状态后,铅坠的状态不再对铅坠的配重有指示作用。轻量级的卧坠虽然漂讯迟钝,但尚可使用。但如果是重量级的卧坠,漂讯过于迟钝,在漂讯表现出来之前鱼极有可能吞钩后又吐钩。

如果某些特定的场合需要比较迟钝的漂讯,要调成卧坠状态,应注意在竖坠状态下再略加铅皮,达到卧坠状态即可。

(2)竖坠触底

竖坠触底是实用、折中的沉坠“传统钓”调漂方法。“竖坠触底”的特点是能将浮漂没入水中,铅坠触底,但铅坠只是触底,并不横卧水底。竖坠状态是比较容易观察的一个临界点。能带动浮漂没入水中,表明铅坠的重力大于浮漂的浮力。但铅坠没有横卧水底,在浮漂的牵引下铅坠还保持着竖直状态,铅坠的重力尚不足以使铅坠“自由落体”,也就是说铅坠重力只是略大于浮漂浮力,带动铅坠发出漂讯只需要克服较小的铅坠重力,因而竖坠触底的漂讯的灵敏度比较适中。

(3)竖坠轻触底

竖坠轻触底的特点是铅坠重力等于或者说相近于浮漂浮力,是铅坠重力与浮漂浮力达成的一种平衡状态,铅坠的重力不能将浮漂沉入水中,浮漂的浮力也不能使浮漂露出水面。竖坠轻触底是在无钩半水的状态下将浮漂调成平水,是以漂调成平水为调整目标的。调成无钩半水调平水的状态后,如果将浮漂在钓线上的位置向上拉,铅坠就会触底,但仍保持竖立状态。由于铅坠重力等于浮漂浮力,此时拖动铅坠,不需克服铅坠的重力。因而无钩半水调平水是沉坠“传统钓”最灵敏的调漂方式。

此外,不少高手的浮漂也采用调得更灵的方式,例如带钩半水调平水或调半目、一目等,有的高手还认为漂坠调配应当是坠的重量略小于漂的浮力。但从现在的狭义“传统钓”的概念看,这已超出“沉坠”的范围了,因为这种调漂法实际上铅坠已不再沉底,而是呈悬坠状态了,是长竿短线的“悬坠”钓法了。

2.找底——钓目的调整

钓目的调整是找底的过程,是调漂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找底的操作是将浮漂逐步上移的过程。即将浮漂逐步上移,直至浮漂露出水面。一般来说,钓目的数目越小浮漂越灵敏,一般以钓半目为宜,也有钓 1 目的,但不宜钓得太高。“传统钓”浮漂的示漂较粗,比较容易观漂。

出竿技巧

出竿施钓将钩饵送到拟定的钓点,这看似简单的操作实际上是蕴藏技巧的,操作稍不注意,钓点就不可能做到精确。钓点不精确,窝点的鱼不集中,就不能发挥“传统钓”的优势,难以有好的垂钓效果。这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重饵出竿小窍门——饵团在未到水底前不能松劲。采用包食钓法、摇卯钓法,钩上都挂有较大的饵团,这样钓竿必然会有一定的弯曲,而弯曲的钓竿是无法将饵团送到竿长的最远点的。要想充分发挥竿长的作用,是需要一点小窍门的。饵团入水后,由于水对饵团有向上的浮力,钓竿所受的饵团重力减少,钓竿便会渐渐“伸直”,如果这时仍然保持轻轻地向上用劲,钓竿的弹力就可带动饵团向前方滑行,直到钓竿的最远点,这样就可充分发挥竿长的作用了。如果在饵团一入水就松劲,饵团在水中就会垂直下沉,窝点就会较近,不能充分发挥竿长的作用。如果饵团的大小差别大,钓竿的弯曲程度不一致,就会引起饵团的落点有较大的差异。

此外,控制、减慢饵团入水后的下沉速度,即增加了诱饵在水层中的溶散时间,可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较大雾化区,良好的雾化效果,可增强诱饵的诱鱼效果,这与台钓抛竿时钩饵在水中划弧有异曲同工之妙。

打窝

打窝是“传统钓”的关键技术之一,是“传统钓”用饵之道的核心所在。能否打好窝子,直接关系到垂钓效果的好坏。所谓打窝,就是利用鱼喜食的食物、能刺激鱼产生摄食欲望的气味,将鱼儿诱聚到钓点,以便聚而钓之。打窝是为了诱鱼,因此打窝所用的饵称之为诱饵。

1.窝子的类型

窝子的类型较多,根据所打成的窝子的特点,可分为实窝、虚窝、虚实结合窝三种类型。根据打窝的方式,打窝又有活动窝和固定窝之别。此外,包食、摇卯等钓法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均可看成是提高打窝精度的打窝方法。

(1)实窝

实窝就是用鱼喜食的食物作为诱饵打窝。实窝不仅是用鱼喜食的食物的味道将鱼诱聚到钓点,而且窝里有鱼可吃到嘴里的实实在在的食物颗粒,因而叫实窝。实窝的优点是鱼儿寻味而来,来了不白来,有可口的食物,于是聚集不散。实窝的缺点是如果打窝过重,钓点的诱饵过多,鱼吃诱饵就饱了,吃钓饵咬钩的概率就小了。因此,打实窝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诱饵不能比钓饵更适合鱼的口味。诱饵虽然是鱼喜吃的食物,但绝对不能优于钓饵,否则鱼诱来了只吃诱饵不咬钩。二是要注意诱饵用量的控制。量太少不够吃,鱼诱来了还会离去;量过多则有可能鱼不咬钩。

(2)虚窝

所谓虚窝,就是用能刺激鱼产生摄食欲望的味(诱食剂)将鱼儿诱聚到钓点,但窝中能吃进嘴中的粒状食物并不存在,或者很少,窝中有味无食,因此叫虚窝。虚窝的优点是诱来的鱼只有钩上的饵可食,因而咬钩率高。虚窝的缺点是明显的,由于没有或很少真正能吃的食物,鱼虽被味诱来,但吃不到食,鱼还是会离开的,故纯虚窝难以长久聚鱼。

(3)虚实窝

虚实窝即以虚实相结合的方式打窝,以味诱鱼、以少量的可食食物聚鱼。这样味浓诱鱼效果好,可食食物少,吃得到又吃不饱,在浓味的诱惑下鱼又舍不得离去,可长久聚鱼。虚实窝诱饵原料的配比多以粉末为主、碎屑次之、颗粒少许,同时加有诱食剂。

不同的打窝方式有不同的作用,理论上以虚实结合窝为好。但鱼情千差万别,究竟采用什么打窝方式,还得从实际出发,根据水情、鱼情、季节、天气等,特别是鱼的疏密、品种、大小、吃口等灵活掌握。

(4)活动窝和固定窝

固定窝是指诱饵投放后就不再收回的打窝方式,一般直接抛投诱饵的打窝方式均可视为打固定窝。

活动窝则是将诱饵装在一个容器内再抛投到钓点,装诱饵的容器可移动、收回。活动窝通常是用有孔的容器来盛放诱饵,使诱饵能少量、不断地从孔中缓缓溢出,这样既能诱鱼,又不会轻易地被鱼吃完。活动窝的优点是效力均匀持久,打窝的精确度高(先打窝定点,再在窝点处开钓),还可从浮子的微动中观察、了解钓点的鱼情。

活动窝的制作通常是用网布把诱饵包好,诱饵包留一根长钓线,以便移动或收回诱饵包。钓线上接一简易浮子,以便从浮子的微动中观察、了解钓点的鱼情。测好水深,调整好浮子的位置,放入钓点即可。

活动窝的缺点是当鱼上钩后,很容易把钓线和活动窝的固定线缠在一起,以致惊了窝。尤其上大鱼时很难避免两线的缠绕,即使钓上的鱼不跑,也会因惊窝影响以后的垂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