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防身术
16685400000008

第8章 擒拿防身术(3)

(十二)骨盆

髂骨内含有骶骨,形成骶髂关节,骶骨上载脊椎,稳定躯干,外下两侧与股骨头相接,形成髋关节,为人最大关节。此骨较难拿,常用推、顶、蹬等重手法拿之。

(十三)股骨

股骨是人身体最大长管骨,上股骨头与髋臼窝相接,形成髋关节,下端与胫、腓骨上端相接,膑骨覆盖于前,形成膝关节。拿此骨,常用拧、砸、蹬等法。

(十四)胫、腓骨

胫、腓骨上端与股骨、膑骨相接,组成膝关节,下与趾骨相接,是踝关节的组成部分之一。两骨并行排列,形成一条狭长的骨缝,胫骨大略前,腓骨小略后,故小腿形成三角形轮廓。拿此骨,常用拧、砸、蹬、踹等法。

(十五)跗骨

跗骨由距骨、跟骨、舟骨、骰骨及第一、二、三楔骨七块组成,上与腓骨、胫骨下端相互联接,纵横交错。拿此骨,常用踩、跺等法。

(十六)跖骨

跖骨有五根,上与骰骨、楔骨相连,下与五趾相接。五趾之数及其排列,与手的五指相同。其骨可用拧、踩、跺等法拿之。

人体关节

人体全身共有130多个关节。关节是骨与骨的间接连接。两骨相接,必分阴阳,阴为骨臼,凹陷于内;阳为骨杵,凸出于外,实为骨骼活动之关键,其关节的活动都是绕关节轴进行旋转运动的,它包括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旋前、旋后和环转。从运动轴角度来看,人体关节可分为单轴关节、双轴关节和多轴关节三类。各主要关节的结构、运动特点和活动范围如下:

颞颌关节由颞骨下颌关节窝和下颌骨的髁状突构成。关节周围有关节囊包绕。囊的侧壁有韧带加固,但前壁无韧带加强。下颌可做前、后、左、右、上、下运动。其活动范围为前伸5—7度,后屈3—5度,上伸6—8度,下屈10—15度,左、右屈8—10度。下颌骨髁状突向前滑动至关节结处时,若受到外力作用,髁状突再向前滑过结节处,即造成颞颌关节前脱位。常用扳、推、砸、摘、顶、撞等法拿之。

颈椎是脊柱的一部分,上面连着头部,由7块颈椎骨组成。颈椎骨之间通过椎间小关节面、颈椎间盘和一系列的韧带相互连接。每个颈椎骨都有椎孔,它们相互串连形成椎管。椎管内有脊髓,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直接与脑连接,如果受到损伤,轻者躯干、肢体瘫痪,重者死亡。颈椎横突上有小孔,内有椎动脉、椎静脉通过,如果此动、静脉扭曲或断裂则能引起脑缺血或脑水肿,也可导致死亡。颈椎有较大的活动角度,但不能超过活动范围。其活动形式及范围是:颈可前伸、后屈、左右侧屈和左、右旋。其活动范围为:前伸35—45度,后屈35—45度,左、右侧屈45度,左、右旋60—80度。颈部关节受外力超出范围可引起脱位。其拿脱常用扳、拧、挟、砍等方法。

肩关节是由肩胛骨上的关节盂和肱骨上的肱骨头组成。它是一个典型的球窝关节。肱骨头大于盂3—4倍。肩关节外有比较松弛的关节囊。关节盂周围有关节盂缘来加深关节盂,这样对肩关节有加固作用。加固肩关节的结构还有喙肱韧带、喙肩韧带和肱二头肌长腱肩关节连接骨的关节面大小相差很大,关节囊又比较松弛,韧带少而弱,因此坚固性较差。肩关节可进行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高举运动。其活动范围为前屈90度,后伸40—45度,内收30—40度,外展80—90度,内旋60—70度,外旋35—40度,高举90度。其关节外旋后伸,向前猛推时易脱臼。肩关节的常用拿脱法为砸、摘、扭、折、掀、抬等。

肘关节是由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关节这三个关节组成的。它们共同包在一个关节囊内。加固肘关节的韧带有桡侧副韧带、尺侧副韧带、桡骨环状韧带,这三条韧带只对肘关节的内侧、外侧和尺骨、桡骨之间有加固作用。由于肘关节的前面和后面的关节囊壁薄弱而松弛,又没有韧带加固,尺骨半月切迹前端冠状突又较短小,所以最容易产生肘关节后脱位。肘关节可做内、外旋、屈曲、超伸,前臂前、后旋运动。其活动范围是:内、外旋70—80度,屈曲135—150度,超伸10度,前臂前、后旋80—90度。肘关节若受外力,使其超过活动范围,则可脱位。拿肘关节常用拧、拐、托、抬、拍、按、扛、压、磕、勾等法拿之。

腕关节是由桡腕关节面、近侧列腕骨、远侧列腕骨构成。腕关节外面有关节囊包裹。加固腕关节的韧带有腕尺侧韧带、腕桡侧副韧带,桡腕掌侧韧带。腕关节处腕骨中的月骨正面呈四方形,侧面呈半月形,掌侧较宽,背侧较窄,不太稳定,故易脱位。腕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可进行背伸、掌伸50—60度,桡侧屈25—30度,尺侧屈30—45度。腕关节若极度背伸时,月骨被桡骨下端和头状骨挤压容易脱位。拿腕关节,常用卷、折、拧、缠、切、提、扣、勾等法拿之。

指关节是由掌骨小头和第一指骨底构成。关节周围有关节囊包裹,两侧有韧带,在形态上近似球窝关节,但在机能上因受两侧韧带的限制,所以只能做屈、伸、收、展及绕中间轴环转,而不能旋转运动。其关节的活动范围是:拇指关节掌屈30—40度,背伸20—30度,其余四指关节掌屈80—90度,背伸10—15度曲拿指关节,常用折、握、卷、捏等法拿之。

髋关节是由髋骨的髋臼和肌骨头组成。髋臼边缘附有关节盂缘软骨,这就加深了髋臼窝。股骨头的2/3 可以容纳在髋臼窝内。两者互相密合,形成真空,能互相吸引。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较坚强。主要韧带前壁有髂股韧带,内上壁有耻骨囊韧带,后上壁有坐骨囊韧带,但内下壁和后下壁没有韧带,是较为薄弱之处,易于从此脱位。髋关节是一个典型的球窝关节,能做屈、伸、收、展、旋转和环转运动。其活动的范围是:屈曲130—145度,超伸35—40度,内收20—25度,外展25—30度,内、外旋40—45度。髋关节的解剖特点决定了髋关节的稳定性和牢固性,所以髋关节是不易脱位的,但右髋关节屈曲、内收时,加力撞击前方可造成髋关节后脱位,当髋关节强度外展、外旋时,大转子上端与髋臼边缘形成支点,股骨头因受杠杆力的作用,而从髋臼前下方脱出,造成髋关节脱位。拿髋关节,常用推、拧、蹬、撞等重型手法拿之。

膝关节由股骨的内、外侧髁和胫骨的内、外侧髁的关节面及膑骨后面所构成。股骨髁的关节面是椭圆形的,而胫骨两髁关节面则是微凹形的。它们中间有半月板填充。半月板加深了关节窝,形成了椭圆状关节。关节周围有关节囊,囊的前壁有股四头肌腱、膑骨及膑韧带。囊的两侧有胫侧副韧加固了膝关节。膝关节能做屈曲、超伸、内外旋运动。其活动的范围是:屈曲120—150度,超伸5—10度,内、外旋30—40度。膝关节是人体中比较坚固的关节,非强大的外力不易脱位,因此当膝关节伸直时受到前方和侧方的强力才可造成脱位。拿膝关节必须用蹬、踹、拧、扛、挫等重型手法才可有效。

踝关节是由胫骨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外踝关节面与距骨上方的滑车关节面组成。踝关节外面有关节囊。囊外主要韧带有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跟腓韧带及三角韧带。踝关节是一个滑车关节,能做背屈、跖屈运动。其活动的范围是:背屈30—35度,跖屈40—45度。当踝关节跖屈至极限时,再施加外力,可使踝关节脱位。拿踝关节,常用拧、压等法拿之。

跖跗关节是由骰骨和三块楔骨与五块跖骨基底部的关节面组成的。外有关节囊及韧带加固。跖趾关节由跖骨远侧与第一节趾骨近端组成。外有关节囊及韧带加固。跖跗关节与趾可以做屈、伸运动。其活动范围是:屈40—45度,伸20—30度。外力使它们过伸时或受到外力的砸压时就会发生脱位。因此,拿跖跗关节及跖关节,常用踩、跺、折等手法拿之。

人体筋肌

人体的“肌”分为三类。一是平滑肌,在内脏;二是心肌,在心脏;三是骨骼肌。骨骼肌旧称为筋,它是与拿有关的肌。下面主要对筋加以论述。

在各筋中,皆有动脉、静脉、神经伴行人筋,筋赖血管供给营养,靠神经支配弛张。它的运动直接受人的意志管理。筋包括肌腹、肌腱两部分,有伸肌、屈肌、收肌、展肌、旋前肌及旋后肌之分。它们分别有屈伸、内收、外展和旋转关节等作用。筋的形状,有长短、粗细、窄阔、扁圆之别。一般说来,屈筋在内侧,伸筋在外侧,旋筋在两侧,展筋在上外方。筋起于近端,止于远端。长筋起运动,短筋衔关节,大致如此,纵横交错,有条不紊。肌腹呈梭状,能收缩活动;肌腱呈扁带状,不能收缩。肌腹受到强大外力时,纤维易于断裂,或肌腹与肌腱连接处断裂,或是肌腱的附着处被拉脱,甚至带下一块附着处的骨片。

筋主要附着躯体和四肢骨,共有400多块,裹被骨骼,形成人体。长短诸骨,因筋收缩而运动,其大小关节,因受肌、韧带所保护,使之坚牢而稳固。肌肉、肌腱、韧带及筋的动静开合,屈伸弛张。动则肢灵节活;静则肢停节止。

拿筋,是因为筋肉质地柔软,可使用指力之功法,拿而制之,使筋肉挫、裂、断、脱。这种损伤,不单只在筋肉,同时也使进入筋内与之伴行的血管、神经,相应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和损伤。拿筋能使其失去伸张收缩之功能,从而导致反抗能力完全丧失。全身筋肌繁多,无法尽述,仅就有关之筋予以论述。

头面部可拿筋肌有表情肌,鼻孔肌,眼眶部轮匝肌、两嘴角、鼻准、两耳朵,两颊三角肌、颏肌、颧肌、两侧颞肌等。一般常用抠、勾、扭、扣、扳、托、揪等手法拿之。

颈项部可拿筋肌有气管、食道,胸锁乳头肌、喉头等。常用掐、按、抠、捏等手法拿之。被拿后轻者感到不适,重者吞咽不下,久则昏晕,甚至窒息气绝。

两肩之三角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肩下腋缘之大圆肌均为可拿之筋。常用抠、掐、摘、抓等法拿之。重拿可挫伤肌纤维,损伤毛细血管,刺激或挫伤神经。

上臂之肱二头肌腹、肱三头肌腹均可拿之。常用扭、揪、掐、抓等手法拿之。重拿可挫伤肌纤维,损伤毛细血管,刺激或挫伤神经。

肘部之三头肌下端、肱三头肌内侧头、桡侧腕长伸肌、肱二头肌下端肌腱、肱肌、肘后尺神经均可拿之。常用扣、抠、掐、揪、抓等法拿之。一经重拿,整个手臂则失灵。

前臂之背侧指总伸肌,掌侧指浅屈肌、拇长屈肌等,周围肌群均可拿。常用扭、揪、扣、抓、掐等法拿之。一经重拿可挫伤肌纤维,损伤毛细血管,刺激或挫伤神经。

腕横韧带,拇指对掌肌、骨间肌、蚓状肌、拇短屈肌等,此部位筋肌短小薄弱,特别是腕骨之间的短小肌腱及手掌的骨间肌,均易拿之。常用捏、掐、握、抠等法拿之。

两侧腹外斜肌可拿,常用抠、拨等法拿之。一经重拿则伤其纤维、毛细血管。

内侧之大收肌,前侧之大股肌腱、股直肌,后侧之路胫束、股二头肌长头、股薄肌等均可拿。但此处肌肉丰满有力,非一定功力不易拿。常用掐、抓、抠、拨等法拿之。一经重拿则伤其纤维、毛细血管。

膝部髌上下腱、胭窝及其两侧之筋、缝匠肌、股二头胍下段均可拿。常用抠、掐、拨、抓等法拿之。一经重拿,整腿失灵。

小腿部之比目鱼肌、胫骨前肌、腓肠肌、跟腱均可拿。其拿法,常用掐、抓等手法。一经重拿,则伤其纤维、毛细血管等。

小腿横韧带、小腿十字韧带、趾短伸肌、趾长屈肌中前段均较薄弱,易拿。常用抠、抓、掐等法拿之。一经重拿,可伤其纤维、毛细血管等。

拿筋者,配拿关节,抠拨韧带起止接头,重创肌之纤维,挫其神经,伤其血管,使其筋翻、筋滚、筋裂、筋断,实际破坏运动之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