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妈妈似乎早就忘了这个终身未嫁、孤独的亲姑姑。
一年后,她也去世了,听亲戚说是死于煤气中毒。
原因是她相依为为命、多年的女伴,一个姓陆的常州老处女突然离开了她,她大概因此精神上受了严重的打击。
我们孩子们平时喊那位姓陆的老处女“陆爷爷”,她有些耳聋,脾气很好,虽老而风韵尚存,可以看出年轻时是个美女。
她俩是在南洋认识的,俩人志趣相同,都仇视男人,认为“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三爷爷去南洋确是田汉先生介绍的,至于她为什么离家跑那末远去,我就不太清楚了。
在南洋,三爷爷教华人美术,而那位女伴教歌舞。
据说,那个陆姓老处女是清末著名大学士盛宣怀的外孙女。
但进入七十年代,她俩却发生了矛盾。
她们温馨的小屋开始时常笼罩着阴霾。
“你耽误了我一生的青春!”那陆姓老太跳脚的跟三爷爷大闹。
“我怎么会耽误你的青春?你当初是怎么说的嘛……”三爷爷哆嗦着,无力的反驳着。
终于,陆姓老太偷偷和老家联系上了,他的外甥,一个穷困潦倒的上海“小开”闻讯喜出望外,马上主动来信,说定要救她于水深火热之中,并一再表示:不图她的钱,要让她度过幸福的晚年。
这次“策反”行动非常之诡秘且效率高,在那位上海“小开”的精心策划下,她趁三爷不在时雇了数辆三轮车,装上七八只大皮箱,扬长而去,
听妈妈说,回国时,她俩从南洋带回了十几万“荷兰盾”。
毫无疑问,她的那位外甥认为老处女很有钱。
后来的一切因为她返回了常州老家不而得知。
……
不久孤独的三爷爷就在和平门一个小巷里的寓所里凄凉的去世了。
那位“陆爷爷”则不知所终。
有时我在想:天国里,她们见面的第一句话会是什么……?
[附:地藏庵和翠峰庵的传奇]
说起三爷爷和陆爷爷,就不能不说到我们的一位长辈——和尚“爷爷”,但如果说到她,又必须说起西四油坊胡同的一处叫做“地藏庵”的古庙,这似乎有些费解。
我外祖父的父亲(我们叫老祖)虽说在咸丰年间也是位做官的,但因同光之际政局内优外患,他老人家见从宦前景黯淡,遂有隐退红绝尘之想,但又没决心削发遁入空门,只做了个带发修行的居士。
清代前期,旗人严禁经商从优,更不用说出家和做居士了,但到了晚清时节,这些禁例逐渐松弛,所以甚至一些王公大臣都穿上僧道衣冠修练佛法,焚香打坐,哼唱赞引。
我老祖儿后来也入了“在理”教。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清末许多满人各阶层人士都加入了“在理教”,甚至还有宫里的一些人,甚至太监。
后来我知道,这个“在理”教,实际上是一种和“白莲教”相仿的地下民间宗派组织,它的目地是不言而喻的。
后来大概由于种种原因,它没能成事,就又悄悄隐匿了。
*有关“在理教”的一些资料:
在理教,又称理教、理门、理善会、白衣道、八方道,清代白莲教的教门支派。创始人羊宰(1621-1753),山东莱州即墨人,教内奉为“羊祖”,订有《羊祖大法》(又称《理教大法》),并订有八大戒律,其中尤以不抽烟(后来包括的鸦片烟)和不喝酒为主。在理教刚创立时,有反清复明思想,后逐步变成一种以戒烟酒、办公益为主的民间宗教团体。第六代传人尹来风兴盛此教,于1765年在天津建立理教公所,从此传遍上海、北京、河北、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江西、内蒙古及东北等地,社会底层百姓信者甚众。在理教每年有三个节日:农历三月十一、十月初三和腊月初八,但一般只庆祝腊八。腊八“摆斋”,即信徒聚餐,十分热闹。1933年成立“中华全国理教联合会”,各地相继建立分会,全国在理教公所达三千多个,成为清代及民国时期颇有影响的白莲教支派。1949年之后,在理教为反动势力所利用,被政府取缔。
老祖既没了钱粮老米,一家人只得吃家底儿混日子,所以外祖父幼年正赶上家道中落。
从原来家里传下来的几张老照片来看,可看出那时我外公家境还是比较富足的,那是一张全家福,在庭院里照的,院里有假山,水池,而背景的正厅也是高大巍峨,想见在京城不是一般人家。
听妈妈讲,老祖好像祖籍是山东,而他的夫人(我的女祖)则是浙江绍兴人,姓龙。
北京人素来崇拜南边人说话,听说京城有许多人本是北京人却模仿江浙口音讲话,我家三爷爷即如此,她的口音是一种极古怪的南不南、北不北的腔调,我对此十分困惑,不料她说:“我妈妈是绍兴人,那边讲话就这样,有什么好奇怪的。”我仍不解:“家里其他人都不这样讲话呀……?再说,我听我妈说您也不是跟绍兴长大的呀……?”
三爷爷不答,良久,她说:“北京话太难听了,南方话多好听。”。
及长,无意看到一本晚清笔记,上面也谈到这个问题,说当时朝官里都竟相效仿苏浙口音讲话,有的人用这种腔讲久了,竟然“不能强的”即说北京话反倒不自然了,由此不由得想起今天一些时尚人士模仿港台腔的现像,这才明白,原来前辈们也曾赶过这种时尚啊。
对不起,跑题了,我们接着往正题上聊。
老祖的妻子(外公生母时正值光绪年间清人断了钱粮)大概迫于生活压力,身罹重疾,且百治不见明显效果。
可老祖仍是每日打座念佛,家里事全然不顾。
外公为家中唯一儿子,下有妹妹两个,长妹生来就有些古怪,脾气乖戾,不与人同,二妹倒是性情温和,然颇为内向。
两个女孩素来孝敬母亲,但她们除了痛心疾首,以北泪洗面,亦别无良策。
此时家里的烦恼事是不许外公介入的,家里给他的嘱咐就是:“你要用心苦读,争取考上一官半职,给家里带来新的转机。”
由于见母亲病情愈发严重,命悬一线,危在旦夕,两姐妹偷偷商议,去距家不远的地藏庵拜佛上香,求菩萨保佑。
谁知这一去我家就与这个古寺结下不解之缘。
这座地藏庵座落在宣武门内。(离今天的“晋阳饭庄”不远。进油坊胡同,拐几个弯,里面有个“拴马桩”胡同,此庙即座落于此。)
小时候我曾多次被长辈带着来过此庙,印象很深。
这是一座不小的寺院,正殿五间,东西都是配殿、僧尞香积厨之类的老屋,虽然建筑已是非常古旧,但绝无倾颓荒败之态。
寺庙四周都是密密麻麻的民居。
那时候不但我的“和尚爷爷”仍住持此庙,还有几个亲戚如“三爷爷陆爷爷”,“二爷爷”几家也寄居在此。
当时,此庵为右僧(尼姑)寺庙,里面的住持是个老尼,据说喜食大烟,似乎还有一些别的不良传闻。
她有几个徒弟,可最后都四散,有的还还俗了。
再说两姐妹进了地藏庵后,向那位老尼怯生生说明来意,老尼一口应允,带她俩进得殿来跪拜地藏菩萨,又为她俩击鼓点罄,唱赞引,宣佛号。
“为母求佛保佑,这可是件大善事呵,功德无量,孝感动天呵……你们俩,最好要发个宏愿哪,要不,唯恐难得灵验。”老尼最后神情诡秘的说。
“怎么发呢?求大师指点。”姐姐小声问。
“依老尼看嘛……最好嘛……剃度出家为好。”老尼沉吟一会儿说道。
“啊——”两姐妹楞住了,面面相歔。
“只要我额娘病能好,我俩情原出家!”妹妹想了想,坚决的说。
“行了你!”姐姐悄悄捅了她一下。
“也是,这不是个小事儿,这样儿吧,你俩先跟这商量着,商量好了呢,给我个话儿。”老尼合了下掌进了僧尞。
“你跟家喽商量了么?等待会儿咱额娘一听这病更厉害了怎办?嘁——”姐姐把妹妹拉到一边小声说。
“那你说怎办?!人家老和尚可把话说出来了可?”妹妹说。
“我先出吧,反正家里人都知道我这个怪脾气,早就说我嫁不出去了。”
“那你让我也出吧,不然咱额娘不能好呀……”妹妹说。
“你呀,先甭跟着起哄,我先出了再说,你最难的是咱阿玛这关,不象我,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家喽有我没我都一样,你明白吗?”
奇迹发生了!
就在姐妹俩为母亲天天发愿之时,昏迷多日的母亲竟然病好了!
老尼闻听此讯,便趁机说服姐姐出家。
“看见了吗,这就是你发愿出家的前因后果,快点来吧……”
于是她出家了。
自此,妹妹也便经常去庙里找姐姐玩耍。
“你俩都有慧根呀,太难得了,干脆妹妹也出家得了……”老尼如是说。
在老尼长久暗示之下,妹妹也渐渐心活,想效法姐姐的义举。
原来,这老尼是只想找徒弟来侍候她,所以姐姐进庵之后,每日柴米饭茶,都得她一手相就,劳苦不堪。
最没想到的是老尼竟然还吸嘘大烟成瘾!
所幸的是不久老尼姑就圆寂归天了,整个大庙只剩了姐姐一人。
每当入夜时分,西风掠铃,月洒清辉,枭声凌厉之际,姐姐都惊恐万分,一夜难眠。
至若秋雨淅漓,鸿雁南飞,西风渐冷,灯火明灭时分,她都泪滴黄卷,静听秋声远来。
可姐姐变了,脾气怪得很厉害,好像成了另外一个人。
一次,妹妹说很想吃“杏仁酪”可没有钱。
姐姐没说话,把妹妹叫到老尼生前的僧寮大炕边,对着火炕洞喃喃念着什么。
“托!托!往上托……”姐姐突然大喊,双手做向上掀动状。
妹妹谔然……
然而更诡异的事出现了:火炕里的煤灰土缓缓向上升起着,一锭锭的小元宝从土灰中露出来了……
“拿,去买吃的吧……”姐姐扬长而去,只剩下傻了的妹妹……
种种难以想像的怪事使得妹妹一心要出家。
最终。她的愿望得以实现了。
……
妹妹入庙那天,旧京数十所寺院都派了高僧大德前来祝贺。
一张陈旧的照片记录了这次盛大的仪式。
发黄的照片上,我的那位“和尚爷爷”面容清癯,形销骨立,光头穿着僧衣趺坐在僧墩上,四周是一大圈面容精怪的和尚与尼姑。
可见她老人家当时心情的动荡不安与繁燥的情绪。
那一年她整十八岁,正是女人一生最美好的时候。
……
姥爷给我解释了为什么她出家时那么清瘦:原来,她后来犹豫了,不想出家了,茶饭不进。
于是北京许多寺庙很不高兴,最后竟然组织了一个庞大的僧道团队上门施压——每天有一帮念经的和尚尼姑在宅院门口‘哼哼呀呀’的念经转咒,鼓镲齐鸣,直引得闲人驻足围观,瞧热闹,一些二溜子还满当街胡说八道。
“哼,瞧见没有——这姑娘嫁不出了,只能送庙里去了。”
“听说嗨,这和尚庙后头就是姑子庙,白天各念各的经,一天黑你猜怎么着,一翻墙可就进去啦……”
……
无奈之下,妹妹跟他们面对面讨说法。
“当年你求佛保佑了你母亲,你发了宏愿,但你现在又反悔,当属大逆叛!佛祖生气了你知道不知道?!”。
一大帮老尼姑黑着脸谴责她。
几天后,哭泣中的妹妹终于在不得已的情绪下接受了皈依剃度……
从此她也开始了青灯黄卷、晨钟暮鼓的日子。
最终,她以牺牲了少女最美好年华为代价,换得了一个尼姑的身份。
法名为“释:发祥”。
又过了若干年,姐姐也圆寂了。
一所幽暗的“地藏庵”成了我姥爷家的家庙。
……
一九六六年,一场浩劫来了,我家的“地藏庵”被横扫一场,“和尚爷爷”也被集中到了西直门的“翠峰庵”,与北京一大批尼姑暂栖于此,这是民国期间大军阀张宗昌的家庙,最后院是他不知第几位姨太太的住所。
据云,这位姨太太当年为一美貌之淑女,后来遁入空门。
几个月后,“和尚爷爷”在丧乱中病逝,一缕孤魂,奔归西土……
因为我们家中也在自身难保之际,所以无法前去处理后事,终成永久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