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网络:共建地球村
16647200000006

第6章

(3)用户之中34%是女性,66%在工作中使用Internet,25%的环球网冲浪者年薪达到8万美元。

但当尼尔森公司被问到全球有多少人在使用网络时,它却闪烁其辞。“用户众多,网络的范围非常大,”尼尔森只肯给出这么两句评价。

这一方面说明有关Internt的统计分析十分困难,一方面也说明互联网发展之快,出乎人们的意料。

美国马里兰州和意大利北部的波洛尼亚市开放Internet给所有居民使用,显然这些人不见得都使用互联网络。但在1995年,似乎全世界有相当多的人在使用它。这一年被西方报刊称为“互联网络年”。10年来,互联网络一直在以200%的年增长率扩大,近来尤其是它的子网络环球网用户发展更迅速,每53天便增加一倍。一种流行的说法是,Internet今天所连接的国家和地区达180多个,除中部非洲、蒙古和真正的西伯利亚等少数空白点外,计算机已把整个地球编织成一个小小的村落。

也许一些持怀疑态度的读者会指出,南极洲也是一个洲,尽管这个洲上最主要的居民是企鹅,众所周知,它们对计算机没有什么兴趣。Internet也扩展到那里去了吗?事实上它确实扩展到了那里。南极洲的麦克墨都海湾苏格兰基地有几台计算机就在这个网络中。它们通过无线网络与新西兰相连,南极点的基地也与美国相连,但这些计算机不公布它们的电子地址。

据市场研究公司估计,环球网的用户1995牛为830万,1996年将增加到3100万,到1999年将跃增到1.258亿。据电信业分析家估计,1995年整个联机业的营业额为10亿美元。到1997年,整个互联网络市场——包括软件、硬件和服务——将达到42亿美元。而在2000年以前,互联网络的全部用户预计将达10亿。

“从长远来看,Internet的重要性怎么说也不过分,”微软公司副总裁保罗·莫里兹,“它真正为群众打开了交流的大门。”因为从没见过哪一项技术像Internet一样获得如此奇迹般的发展。

由于电脑网络是数字的而不是模拟的,由于网络从过去的主机模式转向基于互联网模式的点对点互联网,将产生出创造财富的新典范。当这样的网络带增长得足以承担完全的多媒体(包括数据、文本、音频、图像和视频媒体)时,这种新体制结构的机会将梦幻地增长。属于互联网模式的网络将推倒横亘在供应商。顾客之间的高墙。我们将看到崛起的是互联网络商务、互联网络政府、互联网络学习和互联网络看病等等。

互联网络已改变了一般人的世界观,它代表的是一场可与印刷、电话、电视等发明相比的传播革命。互联网络与其他机制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互动潜力更大,它可以让使用者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做事,并在网络上找到其他志同道合的人。

在这一场新的传播革命中,我们不必再自圆于自己所在的地理环境,也不一定要被城市的居住环境所局限。目前,我们还没有走到所有知识都已电子化,而所有商业都可以在电子媒体上进行的时代,但是,不会太久远,因为知识的价值在这个世纪末已经体现出重要性。网络本身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大部分革命都至少需要四五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但是新传播革命的速度会很快。互联网络已经成为大家聚会、信息产生、商机萌芽的地方,和两三年前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早在6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构想即使在两台电脑的操作系统不兼容的地方也能使用,并开始研究、设计、建设,当问题得以圆满解决时,世界上最初的互联网络便在这两个大学之间诞生了。

它的发展实在太快了,几十年后的今天它已在社会上具有了强大功能和占据着重要地位。有无数的人被卷人到这场网络革命中来,它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世界因此变小了。

网上的首脑们

互联网络在世界范围的影响日渐扩大,各国首脑也开始把目光投向这块新兴的公共媒体,他们纷纷在互联网络上开设主页,向全世界人民介绍自我,展现魅力;了解科技发展和时事动态;与各阶层人士接触,增加了解……

美国总统有着得天独厚的上网条件。

早在1992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进入白宫时,就很注重自己在公众中的形象。

当时,他多次要求有关部门改造白宫的电话系统、电子邮件系统。

1993年6月1日,白宫计算机系统改造完毕,拓宽了与公众的计算机通讯,借这个机会,克林顿在一封公开信中,宣布了他在几家商业性计算机网络上的电子邮件地址,欢迎百姓与他联系。

现在,人们无需精心准备,随时可以轻敲电脑入白宫,翻阅克林顿的演讲稿,了解他的家庭生活情趣。

英国王室在互联网络上开设主页地址也已有一段时间了,其中,主要介绍王室的基本情况。

对此感兴趣的“网虫”们,不仅能了解伊丽莎白女王和她的丈夫爱丁堡公爵的趣闻,还能查到有关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最新官方报道。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1998年在因特网上开辟了网页,建立了电子信箱。

在叶利钦的网页中,有他的月工资和年收入情况、个人财产、总统官邸的膳食情况等。

人们不会忘记,1998年5月12日,叶利钦在国际互联网络上首次露面,接受来自网络上的采访,他在网络上回答了有关8国首脑会议、新组建的政府,以及俄罗斯内政外交和经济贸易等方面的有关问题,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兴趣。

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全世界大部分发达国家的首脑都以不同的方式上网。国家首脑上网,既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也是一种对外开放的态势。

有人面临互联网络这样日新月异的发展,发出预言:在未来的21世纪,互联网络将成为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媒体之后,又一个政治势力争夺的阵地。

IP地址与域名

当读者安装电话时,如果不是仅仅为了向外打电话,也想让别人能够给你打电话的话,你需要什么,需要一个电话号码,这个号码是用来识别你的电话的。

为了能够在Internet上识别你的电脑,你也需要一个号码。与Internet相连的任何一台电脑,不管是大型的,还是小型的,都需要有一个类似于电话号码的号码,电脑的号码有32位二进制数组成。比如,下面这个号码就是一台电脑的号码:

11001010011000000011000100000001

记得住吗?很难。为了便于记忆可以将这个32位数分成4组,每组8位,组与组间用圆点隔开,然后将每一组都译成相应的十进制数,于是它就变成了:202.96.49.1。

这是什么?就是上面我们提到的IP地址。好记了吧?可也好不到哪去,记多了照样混,否则人们干吗还需电话号码本?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使用姓名,而不是号码,由于姓名可以赋予一定的意义或者联想,所以就好记了,如“李粤生”的名字“粤生”表明此人生于广东,“王昭君”的名字“昭君”意思是“磊落君子”,“田中次郎”的名字“次郎”说明他是家中的第二个男孩。为了与这一习惯保持一致,Internet上也用名字来识别电脑。如果电脑的名字只有一部分,就很容易重名,造成识别的混乱,所以在Internet上用几个部分组合的办法来为电脑命名,这种名字叫区域名,简称“域名”,上面提到的那台电脑是“东方网景”公司的邮件服务器,它的域名是:public.east.cn.net。

电脑的域名可以自己确定,只要网络管理者为某个域名与特定的IP地址建立联系即可被识别出来。比如宏基宿主机的邮件服务器原来的域名是bjl.pannet.com,后来改为bjl.pannet.net,其IP地址并未改变,所要更改的只是域名与IP地址对应关系。所以,在为电脑确定城名时完全可以取个有意义的名字,如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一台主机的城名是:bulldog.cs.yale.edu,微软公司WWW服务器的域名是:wwww.microsoft.com(环球网微软商业机构)。

在Internet域名的构成中,有两类比较特殊的部分,一类是由三个字母组成的,如微软WWWW服务器的域名中com它表明机构的类型(见表1);另一类是两个字母组成的,它表示国家或地区名称代码。名的一般格式是:“机构名机构类型代码国家或地区代码”。由于Internet起源于美国,所以通常美国机构的城名不加国家或地区代码。比如微软的域名后面就没有usa。当然,如果一个外国机构在美国注册,也可以注册后面不加国家或地区代码的城名。这样使人看起来像是美国的机构。

由于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电子邮件的通讯方式已遍及世界各地。在发达国家里,当机构或个人提供他们的联系地址时,他们不仅要提供电话号码,通常还会给出电子邮件号码,可见,电子邮件已很普及。当我们需要和国外的机构或个人联系时,用寄信的方法,时间会太长;打国际长途电话,费用又太高;而发电子邮件,一页信息只需几元钱,又会迅速传到,是目前很好的联系方式。

在《参考信息》上,还曾刊登过用卫星医疗网络和互联网络传递治疗方案,抢救病人的一个真实故事。

在非洲的肯尼亚,有一位医科学生患有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病虽已得到控制,但一时难以治愈。

后来,他的病情突然恶化,出现肾衰竭,需要作血液透析治疗。但这治疗方案需要使用稀释血液的药物,然而,这样做可能会对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患者带来致命影响。

当地及附近没有较好的医学图书馆,得不到很好的医学解答。

打国际长途电话进行咨询,每分钟就得花12美元,医院无法承担。

面对这种情况,为他治病的布卡奇博士利用他的特殊设备——个人计算机输入了一个寻求治疗方案的紧急呼吁,通过无线电信号发送到附近的一个卫星地面站。

几个小时后,地面站把信息发射到卫星生命组织的小型卫星上,这颗卫星每天飞越非洲上空4次。

几个小时又过去了,卫星进入美国波士顿的电子信号搜索范围,布卡奇博士发出的信件被传送到卫星生命组织的地面站,地面站的工作人员又通过互联网络,把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

时间又过去了半天,波士顿方面从互联网络收到了一个电子邮件,它是伦敦圣玛丽医院一位曾经成功地处理过一个类似病例的内科医生的答复。

该医生提出的方案是:采用小剂量的血液稀释剂Heperin。

于是,卫星生命组织的一位工作人员通过电话把这一信息告诉了布卡奇博士。他按照这个方案挽救了肯尼亚那位医科学生的生命。

还有,1995年4月,报纸上曾刊登了一则很引人注目的消息:北京大学几位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向全世界医学界发出了一封电子信函,大意是,他们的一位女同学,因患某种怪病而生命垂危,急需确切的诊断。

信中,他们详细地叙述了她的病情。

信发出十多天后,通过电脑,他们共收到了1000多封电子信件,世界各地的专家各抒己见,提出了诊断意见,最后,确诊这位女同学患的是罕见的铊中毒,通过对症治疗,病情得到了控制。

1997年4月26日,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名12岁的男孩,无意中救了一位芬兰女大学生的生命,成为美国和芬兰新闻媒体报道的重要新闻。

或许有人要问:一位小男孩怎么能救异国的一位女大学生的生命呢?不是在讲“天方夜谭”的故事吧?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那天晚上,美国得克萨斯州东部城镇12岁的小学生迈克尔·雷顿,正在家中的客厅里独自玩电脑,兴致正浓。

当他进入互联网络时,突然,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信号:电脑屏幂上不停地闪烁着呼救信号,但这个信号他以前没有见过。

还没等小雷顿明白是怎么回事,对方就自报家门,说她的名字叫莱蒂娜,今年20岁,是芬兰一所大学的女大学生。

同时,在电脑屏幕上显示:现在已经很晚了,她的严重的哮喘病突然发作,已不能动弹,请帮帮我!

雷顿猜测:她正在电脑房里工作,电脑房里恐怕只有她一个人。

雷顿当机立断:救人要紧!

事不宜迟。雷顿立即将这件事告诉了在另一个房间里的妈妈。

雷顿的妈妈是个很有同情心的人,立即拨通了得克萨斯州警察局的电话,将这件事告诉了值班警察。

警察要求国际接线员与芬兰的医疗中心救援人员进行联系,并始终保持联系不断。

在警方与芬兰医疗中心联系的过程中,雷顿始终守在自己的电脑旁,认真地观察着,通过电脑了解远在芬兰的求救者莱蒂娜的具体方位、道路标记和房间号码等“路标”问题,并不断鼓励她要有信心坚持住。

之后,雷顿再将他获得的信息告诉妈妈,妈妈通过电话告诉警方,警方再与芬兰的医务急救中心进行热线联系。

就这样,经过信息“接力”,女大学生莱蒂娜终于得救。

芬兰报界和美国媒体获得这个信息后,进行了全面报导,高度赞扬雷顿和他母亲的善举,并认为完全是因为12岁小雷顿的机智、灵活和爱心,才使异国的女大学生得以化险为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赛过了任何一个有关遥控的神话故事,无疑是发生在互联网络上的人间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