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禅语中寻找灵魂的寄所
柏拉图曾说:“我们的心灵就像一座园圃,让它荒废还是让它洁净美丽,那全在于我们的意志。”红尘碌碌,世事缠身,我们常常觉得好累,有时候也会神经兮兮,很紧张。要使你的心灵放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己去营造一颗简单的心,寻找一处灵魂的寄所。
一天,休谟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对弟子们颇放心不下,虽然他的弟子个个学富五车,于是就决定露天讲授最后一堂课。休谟问:“你们看,田野里长着些什么?”
“杂草。”弟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你们该怎么除掉这些杂草?告诉我。”
众弟子不禁有点惊讶,心想:这个问题也太简单了。大弟子说道:“一把锄头就足够了。”二弟子马上说:“不如火烧更彻底。”三弟子争论道:“要想斩草除根,只有深挖才行。”弟子们全都讲完后,“这堂课就上到这儿。你们就照自己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吧,一年后你们在这里相聚”,休谟微笑着站起来。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当他们再次相聚时,却都很苦恼,因为无论用哪种办法都没有明显的效果,相反有的却更多了。弟子们都等着向老师请教。
可是先哲已经与世长辞了,只留给弟子们一本书。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你们的办法是不能彻底清除杂草的,因为杂草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要想除掉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田野里种上庄稼。你们是否想过心灵也是一片田野。”
《你认为你行你就行》一书里讲了一个故事:
我在一位朋友的家里住了一晚,他的家庭非常幸福美满。早上醒来后,还在他们别致可人的饭厅里享用早餐。这个饭厅四面的墙上都画着壁画,内容是乡村生活,那是主人生长的地方。上面有徐缓连绵的小山坡,轻柔的山谷,清澈见底的潺潺水流上荡漾着日光,还不时夹杂着浪花击打岩石的清脆响声。弯弯曲曲的道路迂回在赏心悦目的草原上。小小的房子装点着这片景色,而有着高耸尖塔的白色教堂矗立其间。
当我们共进早餐时,主人讲到他年轻时住的那个地方,他在墙上一一指着各个有趣的景点说:“通常我坐在这间饭厅里,都会一点一点回到我的记忆里,然后再重新过一次以前的生活。记得有一次,我光着脚丫走在那条小径上,我还记得干净的沙土在脚趾间的感觉。”他露齿笑着说:“我在那个教堂里听过许多次布道,我可以坐在这里看着那个教堂,然后记起我跟父母一起坐在教堂的长凳上听到的圣诗。我常常觉得好累,它会帮助我坐在这里回到过去那段无忧无虑的日子,那时我的日子是新鲜有趣的。它为我做了许多事,为我带来了平静。”
放松心灵的最简单方法就是自己去营造一颗简单的心,寻找一处灵魂的寄所。这是需要练习才能做到的,你的心会很快回应这些原则和规范。你可以让心灵把你要的东西还给你,但是记住心只能还你以前给过它的东西。用平和的经验、平和的话语和念头来滋润你的想法,在你的心灵需要警醒或革新时,你可以回到那种经验里,这将会是力量的重要来源。
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拖延会让你变成一个厌倦生活的人。事实上,生活永远不会令人百无聊赖,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感到一种无聊和厌倦。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未能积极有效地利用自己现有的时间。拖延时间的人往往虚度光阴、无所事事,这样的生活状态必然使你厌倦了生活。
拖延的习惯会让你变成一个厌倦生活的人。其实,生活永远不会令人百无聊赖,但是为什么很多人总感到无聊和厌倦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你未能积极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时间。拖延时间的人往往虚度光阴、无所事事,这样的生活状态必然让你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最终意志消沉,碌碌无为。
细想一下,你手头上有很多工作,但因为拖延的习惯,自己的体重逐渐上涨,两鬓斑白却一事无成,你对周围的一切都没有兴趣,对周围的人和事充满了怀疑,但生活却没有任何改变,处在这种生活状态下,你能不厌倦吗?
哈佛图书馆自习室墙上的训言很有特点,也点出了哈佛作为世界一流名校对学子们在人生观上的劝告:
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This moment will nap,you will have a dream; But this moment study,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
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I leave uncultivated today,was precisely yesterday perishes tomorrow which person of the body implored.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Thought is already is late,exactly is the earliest time.
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Not matter of the today will drag tomorrow.
5.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Studies this matter,lacks the time,but is lacks diligently.
这些哈佛校训中,讲的是要抓紧时间完成计划的事,据说必定成功的公式也是这样。
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写道:“首先,要有一个明确可行的构想,也就是一个目标;其次,用任何可行的方式,诸如智慧、金钱、物质等方法来达成目标;第三,调整所用的一切方法,以达到成功。”
美国现代成功学代表人物安东尼·罗宾写道:“知道目标,找出好的方法,起身去做,观察每个步骤的结果,不断修正调整,以达到目标为止。”俄国著名芭蕾舞家帕芙洛娃说过,不休止地朝着一个目标前进,那就是成功的秘诀。
有人把“必定成功公式”细化为几个步骤:
1.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可达到的、可衡量的。
2.分析你的起始点。
3.把目标写下来并问自己为什么要实现这个目标。
4.制定实现目标的期限。没有期限,就等于没有目标。
5.根据你的目标马上行动,现在就做。
6.确认实现目标的障碍,并依“难度”设定优先顺序。
7.确认对实现目标有帮助的人和团体。
8.把一个大的目标分为几个阶段去实现。
9.把每天必须完成的工作记录下来。
10.给自己实现目标一个奖励或者小小的纪念仪式。
清人文嘉有首著名的《今日歌》唱道:“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人性本身是放纵、散漫的,表现就是对目标的坚持、时间的控制等做得不到位,事情不能按时完成。谁都愿意在海滩悠闲地晒着太阳,但没人愿意在酷热的环境下四处奔波。
如果拖延已开始影响工作的质量时,就会蜕变成一种自我怠误的形式。当你肆意拖延某个项目、花时间来削大把的铅笔,或者计划“一旦”就开始某项工程时,你就为自我怠误落下基石。巧妙的借口,或有意忙些杂事来逃避某项任务,只能使你在这种坏习惯中愈陷愈深。今日不清,必然积累,积累就拖延,拖延必堕落、颓废。延迟需要做的事情,会浪费工作时间,也会造成不必要的工作压力。当拖延成为一种习惯,你就会有做不完的事情,因为你从来就没完成过什么!
彩虹虽美,化在天空
彩虹虽美,化在天空,但只要常常抬头仰望,就有能成就梦想的力量。成功始于梦想,梦想是一切成就的起点,所有伟大的事业都源于伟大的梦想,所有伟大的成功者同时都是伟大的梦想家。正是由于他们敢于去梦想那些看来不可能的事情,才能把看来无法做到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让他到纽约去吧,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那么让他到纽约去吧,那里是地狱。”这句话很有意思,纽约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个天堂,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则是名副其实的地狱。区别地狱和天堂的尺度,其实就在自己的心里。对于心态积极的人来说,那里就是天堂,而对于心态消极的人来说,那里毫无疑问就是地狱。
积极的心态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工具,如果你认为你自己能够发挥潜能,它就能够帮助你,从而使你如愿以偿。有人能发挥潜能,能成功,是因为他能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这就是成败的差异。人生是好是坏,不由命运来决定,而是由心态来决定,我们可以用积极的心态看事情,也可以用消极的心态看一切,但积极的心态激发潜能,消极的心态抑制潜能。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这个调查非常著名,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相当的年轻人。调查后发现:27%的人,没有梦想;60%的人,梦想模糊;10%的人,有自己的梦想;3%的人,有坚定的梦想。
跟踪调查持续了二十五年,最后那3%的人,未曾更改过人生目标,他们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断努力,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创业者、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
那10%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性是能不断实现一些短期目标,稳步提升生活质量,都成为了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如医生、高级主管、工程师等。
那60%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能比较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特别突出的成绩。
剩下的27%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经常遇到生活困境,有的失业了要靠社会救济,还去抱怨他人、社会。
调查的结论是:梦想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一个选择,选择了怎样的梦想,就会有怎样的成就,就会有怎样的人生。
半个世纪前,小马丁·路德·金庄严地对世界宣告:“我有一个梦想!”这句简单朴素的话语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宣言之一。
“我有一个梦想”是人类对这个世界发出的最强音,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永不满足、永远向前的热切愿望,预示着人类必将不断冲破既有现实的束缚,不断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成功始于梦想,梦想是一切成就的起点,所有伟大的事业都源于伟大的梦想,所有伟大的成功者同时都是伟大的梦想家。正是由于他们敢于去梦想那些看来不可能的事情,才能把看来无法做到的事情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