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危难自救:城市应急手册
1637800000035

第35章 急救常识 (1)

人工呼吸

一般来说,人在呼吸停止后2分钟—4分钟内便会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病人实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则有可能挽回生命。人工呼吸方法很多,有口对口吹气法、俯卧压背法、仰卧压胸法,但以口对口吹气式人工呼吸最为方便和有效。

口对口吹气法

此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而且气体的交换量大,接近或等于正常人呼吸的气体量,对大人、小孩效果都很好。

操作方法:

1.病人取仰卧位,即胸腹朝天,颈后部[不是头后部]垫一软枕,使其头尽量后仰。

2.救护人站在其头部的一侧,自己深吸一口气,对着伤病人的口[要贴紧,不要漏气]将气吹入,造成吸气。为使空气不从病人鼻孔漏出,在吹气的同时应用一手将其鼻孔捏住,在病人胸壁扩张后,即停止吹气,让病人胸壁自行回缩,呼出空气。这样反复进行,每分钟进行14次—16次。对小孩则每分钟30次。如果病人口腔有严重外伤或牙关紧闭时,可对其鼻孔吹气[必须堵住口],即为口对鼻吹气。

救护人吹气力量的大小,依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成人每次吹气量应大于800毫升,但不要超过1200毫升。低于800毫升,通气可能不足;高于2000毫升,常使咽部压力超过食管内压,使胃胀气而导致呕吐,引起误吸。一般以吹进气后,病人的胸廓稍微隆起为最合适。口对口之间,如果有纱布,则放一块叠成二层厚的纱布,或一块一层的薄手帕,但注意,不要因此影响空气出入。每次吹气后救护人都要迅速掉头朝向病人胸部,以求吸入新鲜空气。要规律地、正确地反复进行。4次—5次人工呼吸后,应摸摸病人颈动脉、腋动脉或腹股沟动脉。如果没有脉搏,必须同时进行心脏按压。

俯卧压背法

此法应用较普遍,但在人工呼吸中是一种较古老的方法。由于病人取俯卧位,舌头能略向外坠出,不会堵塞呼吸道,救护人不必专门来处理舌头,节省了时间[在极短时间内将舌头拉出并固定好并非易事],能及早进行人工呼吸,气体交换量小于口对口吹气法,但抢救成功率高于仰卧压胸法等其他人工呼吸法。目前,在抢救触电、溺水时,现场还多用此法。但对于孕妇、胸背部有骨折者不宜采用此法。

操作方法:

1.伤病人取俯卧位,即胸腹贴地,腹部可微微垫高,头偏向一侧,两臂伸过头,一臂枕于头下,另一臂向外伸开,以使胸廓扩张。

2.救护人面向其头,两腿屈膝跪于伤病人大腿两旁,把两手平放在其背部肩胛骨下角[大约相当于第七对肋骨处]、脊柱骨左右,大拇指靠近脊柱骨,其余四指稍开。

3.救护人俯身向前,慢慢用力向下压缩,用力的方向是向下、稍向前推压。当救护人的肩膀与病人肩膀将成一直线时,不再用力。在这个向下、向前推压的过程中,即将肺内的空气压出,形成呼气,然后慢慢地放松病人全身,使外界空气进入肺内,形成吸气。

4.按上述动作,反复有节律地进行,每分钟14次—16次。

仰卧压胸法

此法便于观察病人的表情,而且气体交换量也接近于正常的呼吸量,但最大的缺点是,伤员的舌头由于仰卧而后坠,阻碍空气的出入。所以采用本法时要将舌头拉出。这种姿势,对于淹溺及胸部创伤、肋骨骨折伤员不宜使用。

操作方法:

1.病人取仰卧位,背部可稍加垫,使胸部凸起。

2.救护人员屈膝跪地于病人大腿两旁,把双手分别放于乳房下[相当于第六七对肋骨处],大拇指向内,靠近胸骨下端,其余四指向外,放于胸廓肋骨之上。

3.向下稍向前压,其方向、力量、操作要领与俯卧压背法相同。

怎样搬运病人

当身边有人受到伤害或患急重症时,除在现场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外,还要尽快准备好运载工具,将病人送至医院救治。把病人从发病现场搬至担架,或从担架搬至救护车、船、飞机,然后搬下车、船、飞机,用担架送到医院内,这个过程就是搬运。搬运的过程虽短暂,但关系到病人途中的安全,处理不当会前功尽弃。如脑出血的病人搬运不当可使出血加重形成脑疝死亡;脊椎损伤者,随便抱扶行走,可导致损伤脊髓。

搬运病人的注意事项

1.首先必须妥善处理好病人[如外伤病人的止血、止痛、包扎、固定],才能搬动。除非病人立即有生命危险或救护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赶到,不然都应等救护人员先处理,待病情稳定后再转送医院。

2.在人员、器材未准备妥当时,切忌搬运病人,尤其是搬运体重过重者和神志不清者。否则,途中易发生滚落、摔伤等意外。

3.在搬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人的表现,如气色、呼吸等,注意保暖,但也不要将头面部包盖太严,影响呼吸。

4.在火灾现场浓烟中搬运病人,应匍匐前进,离地面约30厘米以内,这里烟雾稀薄,否则容易被浓烟呛到。

担架搬运法

一、前进原则。

抬担架时,除非伤病者发生休克,否则担架头部应略高于脚部。一般来说,先让伤病者的脚部先行,但下列情况下例外:

1.伤病者下肢受伤或体温过低,在下楼或下坡时。

2.在上楼梯或上坡时,而伤病者的下肢并未受伤。

3.将伤病者抬到床边或床尾时。

4.将伤病者抬上救护车时。

二、四人抬运。

1.搬运者背部挺直,蹲下,以内侧手抓住握把,手掌向内。随口令同时抬起,手臂打直,保持担架平衡。

2.随口令同时移动,但步伐可不必一致,以免担架起伏。若担架长度不够,可不受限以免绊倒。

3.到达救护车时,同时将担架轻放在地上,让伤病者头部靠近救护车。

注意:通过崎岖地面时应先用宽绷带或皮带将伤病者固定在担架上,尽可能地保持担架平衡,每个人需视情况调整担架的高度。

四个人配合抬担架时,一定要保持水平,另外也可以用布带将患者固定在担架上。

徒手搬运病人

1.扶行法:救护人站于病人一侧,使病人身体略靠着自己。

2.抱持法:将病人抱起。

3.背负法:将病人背起。如病人卧于地上,救护人可躺其一侧,一手紧握伤者肩部,另一手抱其腿,用力翻身,使其伏于救护人背上,而后慢慢地起来。

4.椅托式:甲乙两人在病人两侧对立,甲以右膝、乙以左膝跪地,各以一手入病人大腿之下互相紧握,另外之手彼此交替搭于肩上,支托患者背部。

5.双人拉车式:一人站在病人的头部,两手从其背后插其腋下,将病人抱入怀内;一人站其足部,立在病人两腿之间,抬起其双腿,然后步调一致前行。

6.三人搬运法:三人并排,在病人的同一侧将其抱起齐步前进。

被单拖曳法

这是一种紧急移动伤员的方法。

1.把被单折成又狭又长的带子。

2.把折好的被单横过伤员胸部。

3.从伤员的两臂下拉起被单末端,把被单的两端曲折形成支持头部的三角形,小心不要拉伤员的头发。

4.抓住被单、拖动伤员前进。

临时担架的制作方法

1.木棍绳子法。先用绳子在两根木棍上打一双套结固定,然后在木棍上交叉环绕,以双套结收尾。

2.木棍外套法。将外套拉链拉好,翻转,使衣里向外,两袖在内。衣背朝上,用两根木棍分别穿过两袖。再用另一件外套如上法穿到这两根木棍上。这样,一件外套托住伤者臀部,一件外套托住伤者背部及头部。还可加绑一条三角巾,托住头部。

3.木棍毛毯法。打开毛毯,将其折叠三分之一,以一木棍贯穿折处,并使木棍两头均露出于毯外。另用一木棍压于折好的毛毯之上,翻转其边缘覆盖此棍,并使其边缘露于第一根木棍外约5厘米即成。

4.使用坚硬的宽木板或门板,铺上地毯、衣物或干草。

要特别注意的是,临时担架一定要经过测试才可以使用。

怎样测量体温

发烧通常是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感染,它本身不是病,只是某些病症的症状之一。细菌或病毒入侵人体时,体内的白细胞会投入战斗,释放出一种名为致热原的物质。致热原到达大脑时会给下丘脑发送信号,让它调高体温定位点;如果新的定位点超过37.8℃,人体就发烧了。

健康体温的标准

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腋下温度为36—37℃为正常,直肠内温度[肛温]为36.5—37.5℃。

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

1.测量体温前先将体温表上的水银柱甩至35℃以下。

2.测量时间口腔为5分钟,腋下为5—10分钟,直肠为5分钟。

3.吃冷、热食物后15分钟内不可测口腔温度。

4.如进行了剧烈运动或洗了热水澡,应等待至少1小时后再测体温。

人体体温的正常变化

1.在一昼夜中,正常人体温在凌晨睡眠中最低,从早上7点—9点时急剧上升,以后则缓慢上升,到下午17点—19点时达到最高值,继而下降,到晚23点—24点时达到最低稳定值。最高与最低值之差通常在1℃之间。

2.一般女子的体温略高于同龄的男子。女子在月经前体温较高,月经来潮时体温下降0.2℃—0.3℃,到排卵时体温通常又降低0.2℃,此后则突然升高。女性妊娠初期体温可有持续性轻度升高。

3.另外,正常情况下,口腔[舌下]的温度基本接近体内温度,腋下温度比舌下低0.5℃左右。

温度计的选择

1.老式水银温度计。水银温度计一旦玻璃破裂,有毒物质水银就会流出来,接触后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尤其不适用于有儿童的家庭。

2.数字体温计,测量速度快,通常一分钟内就可以读数,而玻璃体温计至少需要3分钟。但一定要阅读数字体温计附带的说明,了解测量时间,以及怎样操作、放置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