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东周列国志
16282400000174

第174章 说秦君卫鞅变法辞鬼谷孙膑下山(1)

话说卫国人公孙鞅本出身于卫君的旁支远族,一向喜好法家之学,因见卫国衰微,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志,便离卫入魏,投到相国田文门下,田文去世后,公叔痤代为相国,他于是又投到公叔痤门下。痤深知卫鞅之才,便举荐他为中庶子,每有大事,必将他召来一同商议。不久,公叔痤染病卧床,惠王亲自前来探病,他见公叔痤病情很重,奄奄一息,流泪问道:“相国病重,万一不愈,我应该将国事交付给谁呢?”痤答道:“中庶子卫鞅,年纪虽不大,却是当世少见的奇才。主公如能用他掌国,实在胜臣十倍。”惠王不置可否。痤又说:“主公若不肯用卫鞅,一定要将他杀死,千万别让他逃出魏境,如果他被别的国家重用,我魏国必受其害。”惠王应允而出,上车后叹道:“相国的病情真是不轻啊,又劝我重用卫鞅,又说不用就将他杀死。

卫鞅又有什么了不起?相国真是病糊涂了。”惠王走后,痤派人将卫鞅叫到床头说:“我刚才劝大王,想让他重用于你,大王不答应;我又说若不用你一定要把你杀死,大王已经答应。我一向先君后臣,所以我先把心里话说给大王,然后再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否则必遭杀身之祸!”卫鞅说:“大王既然不能听从相国的话重用卫鞅,又怎能听从相国的话杀害卫鞅?”竟不逃走。大夫公子卬与卫鞅素有交情,也向惠王举荐卫鞅,惠王拒不召用。

此时,卫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招贤,便离魏来到秦国,投到孝公的宠臣景监门下。景监深知卫鞅之才,将他举荐给孝公。孝公召见卫鞅,与他谈论治国之道。卫鞅列举伏羲、神农、尧、舜之事,侃侃而谈,但他的话尚未说完,孝公已沉沉睡去。第二日,景监入宫,孝公责备他道:“你的客人说话迂腐可笑,不切实际,你怎么将这种人举荐给我?”景监回家将孝公的话告诉卫鞅,卫鞅说:“我期望秦君能仿效尧、舜,成就帝道,君却不理解。我请求再去进言。”景监说:“主公心中不满,等五天后我再向主公请求吧。”五天以后,景监又对孝公说:“臣的客人话还没说完。他想请主公再见他一次。”孝公再次召见卫鞅,卫鞅向孝公谈了夏禹、商汤、周武之事,孝公说:“先生的确是博闻强记,但古今情势不同,你说的这些今日已行不通了。”于是便让卫鞅退下。景监早已等在门外,这时见卫鞅从宫中出来,便迎上去问道:“今日怎么样?”卫鞅说:“我今日给秦君谈王道,他还是不满意。”景监生气说:“君主寻找贤能之士,如同猎人制作弓矢,一心只想尽快有所收获,他们又怎能放弃眼下的实利而去效法前世帝王呢?先生算了罢!”卫鞅说:“我原来不了解秦君的志向,所以先用语言来试探他,我现在心中已有把握,如果能使我再见到秦君,我一定能把他说服。”景监说:“先生两次向我主进言,两次都不欢而散,我还敢再出向我主饶舌让他发怒吗?”第二天,景监入朝向孝公谢罪,不敢再提卫鞅求见之事。景监回到家中,卫鞅问他说:“你替我向秦君请求了吗?”景监答没有,卫鞅叹道:“可惜啊!秦君口头上说要下令求贤,却放着人才不用,我卫鞅可要走了。”景监问他:“先生要到哪里去?”卫鞅说:“天下之大,难道还没有一个比秦君更肯礼贤下士的君王,比你更善举荐贤才的大臣吗?”景监说:“请先生再耐心等些日子,五天后我再为你请求。”五日之后,景监入宫侍奉孝公,孝公正饮酒欢畅,忽见鸿雁从头上飞过,不由停杯长叹。景监问他为何长叹。孝公说:“从前齐桓公曾说过:‘我有了仲父,就如鸿雁有了羽翼。’寡人下令求贤,如今已过数月,却没有见一个奇才上门,就像鸿雁,空有一飞冲天的志向,却无羽翼可凭借,因此才叹息。”景监乘机说:“臣的客人卫鞅,自称有帝、王、霸三术,过去他向主公说的是帝、王之事,主公认为不切实际,现在他还有‘霸术’想献给主公。”孝公闻听“霸术”二字,正中下怀,立即让景监将卫鞅召来。卫鞅应召入宫,孝公问道:“听说先生有助我称霸天下的良策,先生为何不早点告诉我呢?”卫鞅答道:“不是臣不想说,而是这霸业之道实在无法与帝王之道同日而语,帝王之道在于顺乎民心,霸业之道则必会违逆民心。”孝公勃然大怒,手握剑柄喝道:“霸业之道难道一定要违逆民情吗?”卫鞅面不改色地回答:“如果琴瑟音调不和谐,就必须将它改弦更张,治理国家的道理也与此相同。而百姓们却贪享眼前的安乐,不顾百年后的忧患,可以乐成,不可以虑始,昔日仲父担任齐相,革新政令,鼓励耕织,整饬战备,将齐国划为二十五个乡,让百姓各守其责,一改齐国的旧制,这在最初是不受百姓欢迎的。等到政令得以实施,国家变得强大,各国诸侯纷纷归服,桓公终于一霸天下,齐国百姓也因此得到了好处,到此时他们才认识到仲父的治国奇才。”孝公说:“你如果真有仲父的治国之才,我怎敢不将国家交付给你。只是不知你究竟有什么具体的治国方策。卫鞅答道:“国家不富强,就不能兴兵称霸;军队不强大,就不能攻灭敌人。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要想使军队强大,就必须鼓励士卒建立军功。先用重利奖赏引导,继而用严法督促,如果赏罚分明,这些政令就一定能够实施。这样一来,君就是不想称霸天下也不行了。”孝公大喜道:“好啊,这些我能做到。”卫鞅又说:“富国强兵之道,如不起用有才之士推行,固然行不通;起用有才之士而不给予他足够的权力,也行不通;给他足够权力,君主却害怕世人议论,三心二意,也行不通。”孝公又称是。卫鞅请求退出,孝公奇道:“我正想听听先生的全部治国主张,先生为何现在却要离去?”卫鞅说:“请君认真考虑三日,等主意定下,臣才敢将全部主张说出。”第二天孝公又派人来召卫鞅,卫鞅说:“臣已与秦君说定,不过三日臣绝不敢上朝。”景监在一旁劝卫鞅不要拂逆孝公之意,卫鞅说:“我首次与秦君相约就失信,以后还怎么取信于秦君呢?”景监这才作罢。到了第三天,孝公派人用车来接卫鞅入朝,孝公向卫鞅赐座,言谈举止十分诚恳,卫鞅于是便将秦国目前应更改哪些政令一一说出。君臣一连交谈了三天三夜,孝公毫无倦意。事后,孝公下令封卫鞅为左庶长,赐给他一座府第,并晓谕群臣说:“今后的国家政令全部归左庶长执掌,有谁敢违抗,一律按抗旨犯上之罪论处。”群臣无不肃然听命。

卫鞅于是制定了新的政令,将它呈给孝公,商议停当。新政令公布之前,卫鞅怕百姓不信服,便派人将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树在咸阳城南门,下令说:“有谁能将这根木杆移到北门,可领赏金十两。”百姓纷纷来到南门围观,但都心中疑惑,无人敢去移动木杆,卫鞅又说:“百姓不愿搬走木杆,是嫌赏金少吗?”当即下令将赏金增加到五十两。百姓中有一人走出说:“秦国法令一向赏罚不明,现在下了这道命令,一定有什么用意。我搬走它纵使得不到重金,多少也能得点赏钱。”于是便背起木杆,将它搬到北门坚起。守在一旁的官吏急忙将此事报告卫鞅,卫鞅将那人召到跟前,夸奖他说:“你肯听从我的命令,真是个好百姓。”当即便将赏金如数交给他,又说:“我是决不会失信于你们百姓们的。”城中百姓互相传说,都夸赞左庶长令出必行。第二天卫鞅就将新政令公布了出来。——此时为周显王十年。新政令是:一、迁都咸阳;二、推行县制:境内的村镇全部合并为县,每县设县令、县丞各一人,督促新法的实施;三、开垦荒地:城外土地,除车马道路外均责令附近居民将它开垦为农田;四、改革租税:废除井田十一税制,按照土地征收租税;五、鼓励农桑:男耕女织,辛勤劳作致富者称为良民,免除其劳役,弃农经商者加征重税;六、奖励军功:凭军功封拜官职爵位,杀敌一人,进爵一级,临战脱逃者斩首,秦君宗室也得靠军功大小来定远近亲疏;七、保甲连坐:五家为一保,十家为一连,互相监督,邻里犯法,如不加举报,十家同受制裁,举报者则受重赏。八、加强政令:政令一经公布,不论贵贱贫富,都必须严格执行,若有违抗者,一律斩首示众。

新政令公布后,百姓议论纷纷,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卫鞅命令将议政者拿获,训斥他们道:“你们听到政令就应该认真执行。攻击新法不好的,是抗令;说新法好的则是巴结逢迎,你们都不是我秦国的良民!”随即下令将这些人迁到边地充军。大夫甘龙、杜挚私下议论新法,也被卫鞅贬为庶民。

卫鞅又下令征发民伕,在咸阳修筑宫室,准备选择吉日迁都,雍州大姓迁来咸阳者,有数千家,太子驷不愿迁都,又出言攻击新政令,卫鞅大怒说:“历来法令得不到执行,都是因为上面有人违杭。太子是国君的继承者,不便重刑处置,但若就此将他放过,却又与国法大义相违。”于是便奏明孝公,以教导无方之罪将太子驷的太傅公子虔处以割鼻之刑,将太师公孙贾处以面部刺字之刑。百姓闻讯说道:“太子违抗新令,太师、太傅都难逃处罚,就更别提别人了。”卫鞅知道人心已定,便下令择日迁都,接着又将秦国分为三十一个县,下令百姓开垦荒地,秦国财富骤增。卫鞅到渭水视察监狱,一天就下令处死了七百多人,渭水都因此变得赤红,百姓在夜晚睡梦中都感到害怕。从此秦国社会安定,国库充实,百姓全力耕织、军队尽力备战,秦国因此变得富裕强大,为天下第一。以后秦国发兵攻楚,夺取了魏商於之地,在武关之外,开拓疆土六百余里。周显王派使者册封秦君为“方伯”,各国诸候也纷纷派使者前来拜贺。

此时,三晋中以魏国最强,魏惠王闻听卫鞅为秦国重用,叹道:“我真后悔当初未听从公叔痤的话!”这时卜子夏、田子方、魏成、李克都已去世,惠王于是下令招贤。邹人孟轲字子舆,是子思门下的得意弟子,子思姓孔名伋,为孔子的嫡孙。孟轲从子思那里学得圣贤仁义之道,有济世安民的志向,这时听说惠王招贤,便从邹国来到魏国。惠王亲自到城外迎接孟轲,以上宾之礼相待。惠王问孟轲有何方策可使魏国得利,孟轲说:“臣游学孔子门下,只知有仁义,不知还有什么得利之事。”惠王认为孟轲的话迂腐可笑,对他弃而不用,孟轲于是便离开魏国去了齐国。潜渊先生有诗道:仁义非同功利谋,纷争谁肯用儒流?子舆空挟图王术,历尽诸侯话不投。

话说周国的阳城,有一个地方名叫鬼谷。因其山深林密人迹罕至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