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山海经
16276700000006

第6章 北山经(2)

②夸父:即前文所说的举父,一种长得像猕猴的野兽。

③衕:腹泻。

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湖灌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碧、多马。湖灌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其中多《鱼旦》(shàn)①。有木焉,其叶如柳而赤理。

①《鱼旦》:同“鱓”。即黄鳝。

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huán)山,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①,百果树生之。其下多怪蛇。

①仞:古代的八尺为一仞。

又北三百里,曰敦题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是錞(chún)于北海①。

①錞:依附。这里是座落、高踞的意思。

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鸡、彘瘗;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

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有兽焉,其状如麢(líng)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①,其名曰《马军》(huī),善还(xuán)②,其名自訆(jiào)。有鸟焉,其状如鹊,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贲鸟》(bēn),是善惊,其鸣自詨(jiào)③。

①距:雄鸡、野鸡等跖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这里指鸡爪子。

②还:通“旋”。旋转。

③詨:叫,呼。

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決(決)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帝》(tí)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又东北二百里,曰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訆。有鸟焉,其状如乌,首白而身青、足黄,是名曰鶌(qǔ)鶋(jū),其鸣自詨(jiào),食之不饥,可以已寓①。

①寓:古人认为寓即“误”字,大概以音近为义,指昏忘之病,就是现在所谓的老年健忘症,或老年痴呆症。也有另一种意见认为指疣病,就是中医学上所谓的千日疮,是因病毒感染而在皮肤上生出小疙瘩。

又东北七十里,曰咸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铜,是多松柏,草多茈草。条菅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长泽。其中多器酸①,三岁一成,食之已疠。

①器酸:据古人讲,大概是一种可以吃而有酸味的东西,就像山西解州盐池所生产的盐之类的东西。因为泽水静止而不流动,积的时间长了,就形成一种酸味的物质。

又东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无草木,多文石。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渑(shéng)水出焉,潜于其下,其中多黄垩(é)。

又东三百里,曰阳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铜。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尾,其颈(shén)①,其状如句(gōu)瞿②,其名曰领胡,其鸣自詨,食之已狂。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名曰象蛇,其鸣自詨。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有《鱼臽》(xiàn)父之鱼,其状如鲋鱼,鱼首而彘身,食之已呕。

①:肉瘤。②句瞿:斗。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贲闻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①。

①涅石:一种黑色矾石,可做黑色染料。矾石是一种矿物,为透明结晶体,有白、黄、青、黑、绛五种。

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是多石。《氵联》(niǎn)水出焉,而西北流于泰泽。

又东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无石。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干而夏流,实惟干河。其中有两山,是山也,广员三百步,其名曰发丸之山①,其上有金玉。

①发丸之山:据古人讲,发丸山居于水中,形状像似神人所发射的两颗弹丸,所以这样叫。

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藷薁(yú)①,其草多秦椒②,其阴多赭,其阳多玉。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与,其鸣自詨,见则其邑有恐。

①藷薁:一种植物,根像羊蹄,可以食用,就是今天所说的山药。

②秦椒:一种草,所结的子实像花椒,叶子细长。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美玉。

又东二百里,曰京山,有美玉,多漆木,多竹,其阳有赤铜,其阴有玄《石肃》(sǔ)①。高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①玄:黑色。《石肃》:砥石。就是磨刀石。

又东二百里,曰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黄泽。

又东三百里,曰彭毗(pí)之山,其上无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zào)林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遗之蛇。

又东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黄泽。有鸟焉,其状如乌而白文,名曰鸪(gū)《習鳥》(xī),食之不灂(jiào)①。

①灂:眼昏矇。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水出焉,南注于虖(hū)沱(tuó)。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①。

①箭:一种生长较小的竹子,坚硬可做箭矢。

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詨,食之不妒。

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氾水。

东三百里,曰沮洳之山,无草木,有金玉。濝(qì)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qǔn)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①。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

①飞虫:指蠛(mié)蠓、蚊子之类的小飞虫,成群成堆地乱飞,满天蔽日。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zhé)木①。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②,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③。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①柘木:柘树,是桑树的一种,叶子可以喂养蚕,果实可以吃,树根树皮可作药用。

②炎帝:号称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③堙:堵塞。

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铜。清漳之水出焉,东流于浊漳之水。

又东北二百里,曰锡山,其上多玉,其下有砥。牛首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滏水。

又北二百里,曰景山,有美玉。景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海泽。

又北百里,曰题首之山,有玉焉,多石,无水。

又北百里,曰绣山,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栒(xún)①,其草多芍(shuó)药、芎(xiōng)(qiōng)②。洧(wěi)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鳠(hù)、黾(mǐn)③。

①栒:栒树,古人常用树干部分的木材制做拐杖。

②芍药:多年生草本花卉,初夏开花,与牡丹相似、花朵大而美丽,有白、红等颜色。

③鳠:鳠鱼,体态较细,灰褐色,头扁平,背鳍、胸鳍相对有一硬刺,后缘有踞齿。黾:蛙的一种,形体同虾蟆相似而小一些,皮肤青色。

又北百二十里,曰松山。阳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河。

又北百二十里,曰敦与之山,其上无草木,有金玉。溹(suǒ)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泰陆之水;泜(dǐ)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东流注泜泽。

又北百七十里,曰柘山,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历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

又北三百里,曰维龙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阳有金,其阴有铁。肥水出焉,而东流注于皋泽,其中多礨(lěi)石①。敞铁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大泽。

①礨石:礨的本义是地势突然高出的样子。礨石在这里指河道中的大石头高出水面许多,显得突兀。

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马之山,其阳多石玉,其阴多铁,多赤铜。木马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虖(hū)沱(tuó)。

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虖沱。

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羊东》《羊东》(dòng),其鸣自訆。虖沱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lóu)水。液女之水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水。

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金玉。濩濩(huò)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虖沱;鲜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

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山。皋涂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液水。

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条。滱(kòu)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北三百里,曰陆山,多美玉。《姜阝》(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里,曰沂(qí)山。般(pán)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婴石①。燕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①婴石:一种像玉一样的带有彩色条纹的漂亮石头。

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于饶山。是无草木,多瑶、碧,其兽多橐(tuó)橐①,其鸟多鹠(liú)②。历虢(gu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师鱼③,食之杀人。

①橐駞:就是骆驼。

②鹠:即鸺鹠,也叫做横纹小鸮,头和颈侧及翼上覆羽暗褐色,密布棕白色狭横斑。

③师鱼:即鲵鱼,就是前面所说的人鱼。

又北四百里,曰乾(gān)山,无草木,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而无水。有兽焉,其状如牛而三足,其名曰獂(豲)(huán)其鸣自詨。

又北五百里,曰伦山。伦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麋,其川在尾上①,其名曰罴。

①川:古人注“川”为“窍”。上窍谓耳目鼻口,下窍谓前阴后阴。这里的窍是指后阴而言,就是肛门的意思。

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之鱼①。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

①蒲夷之鱼:古人认为就是冉遗鱼,它的形体似蛇,有六只脚,眼睛像马的眼睛,人吃了它的肉就不会做恶梦。

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雁门之山,无草木。

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泽。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广员百里,无草木,有金玉。

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wú)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lì)①。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①:急风的样子。

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①,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niàn)神②。其祠之:皆用一藻茝(zhǐ)瘗之③。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玉④。其祠之:皆玉,不瘗。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瘗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tú)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

①无逢之山:即上文所说的錞于毋逢山。

②廿:二十。

③藻:聚藻,一种香草。茝:香草,属于兰草之类。

④载:通“戴”。

右北经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万三千二百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