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者文摘精粹版4:放弃是一种选择
1620500000030

第30章 释放生命 (2)

“天气这样好,您今天一定打到很多的鱼。”渔夫摇摇头。

“您觉得不舒服?”

“我的身体棒极了。”渔夫舒展着四肢。

游客显出困惑的表情:“那您怎么不去打鱼?”

“我已经打过了。我的筐里有四只龙虾,还捕到了二十几条青花鱼,我甚至连明后天的鱼都打够了。”

游客激动起来:“但是请你想一想,要是您每天出海两次、三次、甚至四次……您就能捕到更多的鱼,那么不出一年您就可买辆摩托,两年就可再买一条船,三四年说不定就有了渔轮,有朝一日您还可以建一座冷库,盖一座薰鱼厂……您可以坐着直升机飞来飞去找鱼群,用无线电指挥你的渔轮作业。您可以取得捕大马哈鱼的权,开一家活鱼饭店,无需通过中间商就直接把龙虾运往巴黎——然后……”

游客兴奋得说不出话来。

渔夫拍拍他的背,像是拍着一个呛着了的孩子:“然后怎么样?”

“然后您就可以逍遥自在地坐在这里的港口,在太阳下打盹儿——还可以眺望大海。”

“我现在已经这样做了。”渔夫说,“我正悠然自得地坐在港口打盹儿,只是您照相机的‘咔嚓’声把我打搅了。”

快乐的真谛

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

——罗曼·罗兰

一家卖甜甜圈的商店前挂了一块招牌,写着: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的差别十分微妙,乐观者看到的是甜甜圈,而悲观者看到的则是甜甜圈中间的洞。

这个短短的幽默句子透露了快乐的本质。事实上人们眼睛看见的,往往并非事物的全貌,只看到自己想寻求的东西。

有一天,丹尼丝站在一个珠宝店的柜台前,把一个放着几本书的包裹放在旁边。当一个衣着讲究、仪表堂堂的男人进来,也开始在柜台前看珠宝时,她礼貌地将自己的包裹移开。但这个人却愤怒地瞪着她,告诉她,自己是个正直的人,绝对无意偷她的包裹。并且他觉得受到侮辱,重重地将门关上,走出珠宝店。

丹尼丝十分惊讶,这样一个无心的动作竟会引起别人如此的震怒。后来她领悟到,这个人和自己是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其实,外在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个人内在态度不同罢了。

过几天的一个早晨,丹尼丝一醒来便心情不佳,觉得这世界是多么枯燥,想到这一天又要在单调的例行工作中度过时,不禁感到愤怒、无助。当她挤在车阵中缓缓向市中心前进时,她满脸怒气地想:为何有那么多笨蛋也能拿到驾驶执照?他们开车不是太快就是太慢,根本没资格在高峰时间开车,这些人的驾照都该被吊销。

后来,她和一辆大型卡车同时到达一个交叉路口,丹尼丝心想:“这家伙认为他开的车大,一定会直冲过去。”但就在这时候,卡车司机将头伸出车窗外,向她招招手,给她一个开朗、愉快的微笑。在丹尼丝将车子驶离交叉路口时,她的愤怒突然完全消失,心胸豁然开朗。

这位卡车司机的行为使丹尼丝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依旧,不同的是人们的态度。

思想的魔力

人与动物真正的区别,在于他内在的、无形的力量和价值。

——泰戈尔

一个发生在美国内战期间最奇特的故事。这个故事足够写一本大书,不过长话短说,现在信徒都知道基督教信心疗法的创始人艾迪太太。

可是在当时,艾迪太太认为生命中只有疾病、愁苦和不幸。她的第一任丈夫,在他们婚后不久就去世了,她的第二任丈夫又抛弃了她,和一个已婚妇人私奔,后来死在一个贫民收容所里。她只有一个儿子,却由于贫病交加,不得不在4岁那年就把他送走了。她不知道儿子的下落,整整31年都没有再见到他。

她生命中戏剧化的转折点,发生在马萨诸塞州的林恩市。一个很冷的日子,她在城里走着的时候,突然滑倒了,摔倒在结冰的路面上,而且昏了过去。她的脊椎受到了伤害,使她不停地痉挛,甚至医生也认为她活不多久了。医生还说既使是奇迹出现而使她活命的话,她也绝对无法再行走了。

躺在一张看来像是送终的床上,艾迪太太打开她的《圣经》。她读到马太福音里的句子:“有人用担架抬着一个瘫子到耶稣跟前来,耶稣就对瘫子说:‘孩子,放心吧,你的罪赦免了。起来,拿着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来,回家去了。”

她后来说,耶稣的这几句话使她产生了一种力量,一种信仰,一种能够医治她的力量。使她“立刻下了床,开始行走”。

“这种经验,”艾迪太太说,“就像引发牛顿灵感的那枚苹果一样,使我发现自己怎样地好了起来,以及怎样地也能使别人做到这一点。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说:一切的原因就在你的思想,而一切的影响力都是心理现象。”

也许你现在正对自己说:“这是在替基督教信心疗法传道。”不是的,但是人们活得愈久,愈深信思想的力量。

最好的时刻

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果戈理

十月革命之后,年轻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经济处于困难时期。

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那时任教育部主任。一天,一位小学女教师来访,她带给克鲁普斯卡娅一张图画,上面画着一个三角形,形内有一个圆,她说对这个图画感到困惑。克鲁普斯卡娅问她要求学生画些什么,女教师回答说要求他们画自己心中最美好的东西。克鲁普斯卡娅研究了良久,也弄不清楚。于是她决定亲自去问问这画的作者。可是女教师告诉她那位学生已经离校很长时间了。

但是终于她们找到了那个男孩儿,在一个非常低矮的,非常潮湿的,非常阴暗的小草房里,他正在照料卧病在床的母亲。 那位面色苍白的母亲告诉克鲁普斯卡娅:她的丈夫在十月革命中牺牲了,她替别人洗衣服、打短工来供她唯一的儿子读书。经常没有吃的,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还是总欠下房租。女教师问她的学生那幅画的含义时,那男孩指着草房里唯一透光的三角形天棚说:每天太阳出现在那里的时候是最好的时刻。

克鲁普斯卡娅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她回到办公室里,撰写了一篇提议,交给苏维埃中央委员会。文中写到:“由于我们的工作,不可能接触许多的贫民,但是今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一个,就应该想到还有成千上万的这样的人们。他们的父亲和丈夫为苏维埃政权而献身,而现在我们的政权却还眼看着他们忍受着饥饿和苦难。我们应该采取行动了!我们应该让孩子们知道在我们的国家里,还有比太阳出现在天棚的三角架里更加美好得多的东西!”

后来,这项建议转到列宁那里,列宁极为重视,并授权中央委员会专门成立了一个“烈士家属生活委员会”,并对剥削人民的奸商、投机商们处以极端严厉的惩罚。

不久以后,纳粹德国进攻苏联。苏维埃号召人们参加伟大的卫国之战。尽管独生子女是可以免征入伍的,但前面提到的那位母亲却坚决要把儿子送上前线。她流着泪对劝说她的人讲:“我的丈夫为建立苏维埃而战死,我的儿子要为保卫她而战,因为苏维埃是我自己的政权!当我生病的时候,她把我送进医院;当我饥饿的时候,她给我黑面包;当我没有地方住的时候,她给我房子;当我没钱送儿子读书时,她给我们助学金。现在,当她需要人去保卫的时候,我要把我最好的献给她!”

巧遇的启示

人的价值惟有与他人相照,才能衡量出来。

——尼采

伦博朗以前常为很多事情而忧虑。可是,1934年春的某一天,伦博朗正走在韦伯镇的街上,有一幕景象使他以后永远不再感到忧虑。事情发生的前后只有10秒钟,可是在那10秒钟里,他学到的关于如何生活的事情,比他过去10年里所学到的还要多。

伦博朗在韦伯城开过两年的杂货店,他不单是赔光了所有的积蓄,而且还借了债,花了七年的时间才还清。他的杂货店刚在前一礼拜六关门,当时他正准备到工矿银行去借点钱,以便到堪萨斯城去找一份差事。当时伦博朗像一个一败涂地的人那样在路上走着,完全丧失了斗志和信心。突然之间,他看见迎面走来了一个没有腿的人,坐在一个小小的木头平台上,下面装着从旱冰鞋上卸下来的轮子,他两手各抓着一片木头,撑着让自己滑过街来。伦博朗看到他的时候,他刚好已经过了街,正准备把自己抬高几英寸上到人行道上来,就在他把那小小的木头车子翘起来的时候,两人的眼光遇个正着,他对伦博朗咧嘴笑了一笑。“你早啊,先生,早上天气真好,是不是?”他很开心地说,当伦博朗站在那里看着他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富有:自己有两条腿,能走路。伦博朗顿时对自己的自怜感到羞耻。

伦博朗对自己说,如果他缺了两腿还能够这么快活,这么高兴,这么充满自信,自己这有两条腿的人当然也可以。顿觉得自己的胸膛已经挺了起来。本来伦博朗只是想去向工矿银行借100美金的,可是现在勇气鼓励他去向他们借了200美金。本来告诉朋友自己打算到堪萨斯城去试试看能否找份差事的。可是现在他能够自信地告诉他们说,自己要到堪萨斯城去找一份差事。此后,伦博朗借到了那笔钱,也找到了一份工作。

耶鲁卖花女

尊重人的尊严,是一件很干净、很美好的事!

——萨特宁

如果你是耶鲁的学生,或许你不认识这所长春藤大学的校长,但你一定认识她——耶鲁的卖花姑娘。

不管你是耶鲁哪个学院的学生,只要你在耶鲁的校园里走过,就肯定跟这位卖花姑娘打过交道。这位名叫安妮特的黑人女士,与“耶鲁-哈佛橄榄球赛”一样,成了耶鲁校园著名的风景。

“小妹妹,你要一朵花吗?这位兄弟,给你的女朋友买一朵花吗?我的朋友!今天怎么样呀?要不要来一朵花呀?一块钱一朵。”走在耶鲁校园中心的埃尔姆街上,老远就能听到安妮特的叫卖声。她一般都站在校园的中心要道埃尔姆与约克街的十字路口,拿着一大捧生机勃勃的康乃馨向路人推销。有人真买花,但大部分人摇摇头,她也不纠缠,仍然热情地祝他们过得快乐。她似乎认识很多过路人,也有不少人停下来与她搭话。

丽莎大一时就认识安妮特了。那时她卖的不是康乃馨,而是小菊花,用普通白纸或报纸包着,花朵也蔫蔫的。纽黑文有许多路边的“社区花园”,丽莎猜想她的花大概是从某个社区花园摘来的。那时,她每天出没在耶鲁校园的街道上,向过路人卖花。所谓“卖花”,其实是一种变相乞讨。但安妮特的花很受欢迎,许多人都停下来买她的花,有人虽然不买花,可仍然微笑着与她打招呼,这与耶鲁学生们对无家可归者惯有的冷淡态度大不相同。也许因为安妮特永远笑脸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