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把充满善意的温良等同于愚昧和怯懦。谦恭并不意味着胆怯,心平气和也不代表着退让。真正的善良和仁慈本质上是积极主动的,消极被动决不是真正的善良和仁慈。善良、仁爱的人必定非常有同情心,而那些麻木不仁、心如冰铁的人决不可能与人为善,友爱他人。社会中如果人人都彼此友爱、互相关心,那肯定是一个井然有序、充满生机的整体,决不会出现混乱的场面。这样,人们会千方百计行善,为他人而忙碌,在这种仁爱的力量推动下,人与人之间会更加关爱,民族与民族之间会亲如一家。仁爱的力量,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诚心向善,使人们的精神境界不断升华,使人类的幸福代代相传。
积极工作、吃苦耐劳的人心地善良、胸怀仁慈,是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而那些无所事事的懒汉,自私自利,只知道爱自己,注定成为游手好闲的人。法国博物学家布丰曾常说,他不会给那些没有热情、缺乏热心的年轻人任何东西,因为他崇尚的是那些不易获得的高尚、美好的东西。
人生最可耻的伙伴就是自尊自大、自私自利。尤其对年轻人来说,自私自利是无耻的行径。自私自利的人往往容易狂热,以自我为中心,完全忽略别人,只注重个人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上帝在他们心中,就是他们自己。极度自私的人,贪得无厌,最终必将被淹没在自己恶性膨胀的贪欲中。
没有什么比只知道发牢骚更为糟糕的了。在满腹牢骚的人眼里,“一切都有问题,没有正常可言”,但他们只是每天抱怨而已,却从不努力去改变现状,并且觉得人生之路不会有谁来帮助他,因此感觉生活沉闷无聊,没有生气。就像最差的工人厌恶工作一样,生活中那些手脚不勤的人往往都是一些只知道抱怨的人,就好像最坏的轮子总是会嘎吱嘎吱响个不停。
如果一个人总发牢骚,天长日久,慢慢就形成一种病态。在心怀妒忌的人眼中,一切美好的东西也成了灰暗的;在心术不正的人的眼中,世上的一切都是歪曲的,世界也是颠倒的,所以,这些人总是感到烦恼和空虚。英国传统滑稽木偶剧《潘奇和朱迪》中有个小女孩,当她发现玩具里装满麦麸时,马上觉得这些玩具没有了丝毫的价值和意义。她觉得她惟一能去的地方是“尼姑庵”,在那里,她才能找到自我,才能生活得快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成年人也有着严重的心理疾病,他们总把“身体不好”挂在嘴边,甚至把这当成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病态不但无法缓解,而且会日益剧增。可能他们想通过这种办法来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如果不这样,他们会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点意义。
生活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小麻烦、小问题,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听之任之,要尽快妥善处理。因为小问题不解决,就会变成大问题;小麻烦不解决,也会变成大麻烦。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烦恼和忧愁,根本就不存在,多半是人们在自寻烦恼。一旦大灾难降临时,这些琐碎的小烦恼就会灰飞烟灭,不值一提。但我们有时很容易把无谓的烦恼铭记在心,当作宝贵的东西珍藏起来,不知不觉地陷入痛苦和烦恼中。许多父母亲在对待子女时也陷入了这种误区,滥用仁爱之心,把原本触手可及的幸福毁灭了。慢慢的,纵容和溺爱使他们失去了对孩子的教育和控制,这些被宠坏了的孩子反过来要控制自己的父母亲了。天长日久,恶果就形成了。
一个人心态的形成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如果一个人长期心情抑郁、愁眉苦脸,他就不会感到幸福、快乐和希望,这样的心态一旦养成,在他的眼中,生活就会变得让人沮丧,没有希望。他能做的事就是吹毛求疵、满腹牢骚,哀声叹气、怨天尤人了。他不会用正常的眼光看人,所以对谁都不满意。他孤僻成性,独来独往,还以为别人和他一样不喜欢合群。痛苦和烦恼占据着他的心,他既与周围的人作对,也与自己为难。对这种人来说,要想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最重要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
自私自利的人经常会斤斤计较,因此心情也会变得郁闷忧愁。极度自私的人非常任性,容易走向错误的方向,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当然,自私自利的意识再顽固、执拗,也是可以控制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支配自己的意志和行动的自由。一个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决定了在这种意识下所产生的后果会给人带来荣耀,还是带来耻辱。如果心胸宽广、豁达乐观,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光明。一个人具备了健康良好的心态,就会思想纯洁,行为正派,自觉抑制肮脏的想法,与邪恶者断绝一切关系。是坚持错误、执迷不悟,还是改正错误,迷途知返,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意志。人类创造了美好的世界,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中的一员,只有热爱生活、拥有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地拥有这个世界。
不可否认,道德家并不是万能的,在有些事情上也是无能为力的。一天,有个心情极为阴郁的人来到一位著名医生那儿看病,他把病历放在了医生面前。医生说:“噢,你根本不需要看病,你只要去看看英国著名丑角格里马尔迪的表演,痛痛快快地大笑一次就行了。”这位痛苦的病人说:“但是,我就是格里马尔迪呀。”
烦恼总会光顾那些烦躁不安、焦虑不已、永不满足的人,因此,他们的心态永远无法平静祥和、乐观豁达,他们与所有的幸福都无缘。这些人身上就像长满了刺,没有人愿意接近他们!他们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脾气,为芝麻绿豆点的小事而耿耿于怀,互不相让,甚至最终引发暴力冲突。因此,他们的生活充满矛盾,就像赤脚走在荆棘丛中,诚惶诚恐,惴惴不安,丝毫感觉不到生活中的美好与幸福。理查德·夏普说:“虽然这只是不值一提的小问题,但却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就好像一根细发能破坏一部大型机器的正常运转一样,其实,要想快乐很简单,只要你不要让一些琐碎之事来影响自己的心情,用愉快的心情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麻烦,并且主动地去寻找生活中的乐趣,时间久了,好心情自然而然地就来了。”
圣·弗兰西斯·德·沙列斯站在基督教的立场上,精辟地阐述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面对基督耶稣,我们必须拥有高贵的人格!”有人问圣徒:“你所说的高贵人格是什么呢?”他回答说:“高贵的人格就是:谦虚谨慎、耐心细致、仁慈善良、胸怀宽广、豁达乐观、善解人意、敢于担当、温和真诚、宽以待人、严于律已等等诸如此类的品质。优秀崇高的人格就像优雅的紫罗兰一样,不仅拥有高洁的心灵,还拥有高雅的品德。如果美德是船,那谦虚就是橹。没有谦虚的美德,就像花朵失去了芬芳。没有芬芳的花朵会有谁来喜欢呢?”
他继续说:“人都有走极端、想不开的时候,在烦恼、痛苦时,要学会换个角度去看问题。待人处事时,不仅要看到不好的一面,而且更要看到好的一面。遇事不要逞强,要善于全面地考虑问题。就像水能灭火一样,温柔的话语、宽容的心胸、不断的自我反思也会化解心头的愤怒。一句暖人的话语、一张真诚的笑脸,都会使心头的怒火烟消云散。仁厚的心灵能培植丰硕甜美的果实,真诚的心灵孕育舒畅的心情,使人笑口常开。有谁能战胜心地坦然、仁慈宽厚的对手呢?”
各种烦恼和痛苦总是不断侵袭着人们,如果总是把这些沉重的精神负担压在身上不能缷下的话,人们总有被压倒的那一天。因此,面对各种各样的烦恼和痛苦时,我们要鼓起勇气,妥善处理。有个年轻人经常为一点小事而烦恼忧愁,就写信请教伯瑟斯,伯瑟斯对症下药,详尽地回答了他,他的这段话对那些精神苦恼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副不可多得的良药。
伯瑟斯说:“满怀希望和信心,勇敢地前进吧!这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给你的忠诚建议。无论发生什么,都要知难而上!生活五彩缤纷、千变万化,我们必须不断地适应这个社会!要善于审时度势,成为识时务的俊杰。你可以把这看作反复或者轻浮,但是,你也要明白,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随机应变是人的内在本能。如果一个人冥顽不化,不懂得拐弯抹角,又怎么能消除心中的郁闷呢?”
“大地哺育了我们,我们不停地和泥土打交道,看潮涨潮落,花开花谢,世道变迁,物是人非,这样一来,人怎么能没有一点变化呢?如果不懂得变通,那只能是自己折磨自己。人当然要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适应变化,而应该顺乎天理,习惯四季变化。”
耐心就是快乐与幸福的同胞姐妹,有耐心的人才能获得幸福与成功。乔治·赫伯特说:“要想履行自己的职责,必须拥有耐心和毅力。”据说,阿尔弗雷德国王是一个非常耐心快乐的人,因此“好运就如影随形地光顾他。”英国将领马尔伯勒,性格开朗、沉稳而平和,正是这些优秀的性格促使了他取得成功。1702年,在给英国财政大臣戈多尔芬的信中,他写道:“是耐心,让我战胜一切。”面对同盟者的压制和阻碍,他淡淡地说:“我们付出了最大的努力,现在惟一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充满希望对一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它是世人所共同拥有的财富。哲人泰勒斯说:“即使你一无所有,但至少还能拥有希望。”希望令人充满信心和力量,所以曾有人把它比作“穷人的面包”。希望也是人间伟业的基石和动力。据历史记载,伟大的亚历山大当上了马其顿王国的国王后,把父亲的大部分遗产都送给了朋友。当伯尔迪卡问他自己还拥有什么时,亚历山大说:“我把最珍贵的希望留给了我自己。”
对希望而言,不管多么美好的回忆,都意味着过去,都成为了过眼云烟。希望预示着未来,而记忆只属于过去。希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无穷动力,“希望就像成功之母,所有崇高的事业都源于希望”。而人的人格就像火车头一样,牵引着世界不断向前,希望就是火车头的动力源泉。拜伦说:“如果失去了希望,我们的前途在哪里?只能在地狱!现在什么都不再重要,因为大家都应该知道,过去已成为过去,它只能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占据着记忆的空间。希望是永存的,可以引领我们冲破重重阻力,达到理想的境地!所以,希望,只有希望,才是真正地推动我们勇往直前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