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某一方面而言,中国为所有国家都树立了一个优秀的榜样。在这个国家,男女必须婚配。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一辈子单身。所以,中国有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只要到了结婚的年龄,人们就会寻找配偶;而婚后就会传宗接代,也便产生了相同数量的未来家庭。所谓物以稀为贵,在中国单身男女是非常少见的,所以偶尔出现这么一两个自然也就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然而婚姻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代表一个崭新的、独立的家庭由此产生了。即使男子结婚之后,他仍然有义务赡养双亲,而且并不能因为成家就削弱了对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只要父母健在,作为儿子的责任就必须持续下去。此外,在中国所有的新婚夫妇都必须与男方的父母住在一起。在婚礼上,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是:迎娶新娘。首先将坐在花轿里的新娘送往新郎的父母面前,接着才将她交给新郎。当婚礼结束之后,新娘也就与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失去了直接联系,而成为新郎家族中的一员。新娘刚刚过门的时候必须侍奉丈夫的父母,在大多数情况下新娘相当于一个仆人。
在中国,年轻的已婚女子命运相当坎坷。首先,她根本没有权力选择与自己喜欢的男子结合;而且在结婚之前她从未见过自己丈夫的样子,在结婚当天才被送往丈夫家里。甚至可以说,在那样一种交接仪式中,她就像一只可怜的小猫被人死死地看管着。同样,新郎官也没有选择配偶的权力,结婚之前他也没有见过妻子的样子,因此,夫妻关系常常非常冷漠,形同路人,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结果出现。当然,婚后的生活也许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情愫,但是婚前彼此之间绝对不会存在任何感情。恋爱与中国的婚姻是没有丝毫关联的。
新娘在婆家必须承担仆人所作的一切最为低贱、最为繁重的家务活。能够让她维持生命的唯一理由就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在中国,已婚女子在没有生育孩子之前并不被称作“妇女”(married woman),当人们谈起她或者与她交谈的时候,仍然把她称作“姑娘”(girl);当她成为母亲的时候,人们对她的称呼才改变为“夫人”(Mrs)。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她生的是儿子,那么她的地位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并且赢得一定程度的尊重和认可。但是,很多年轻妻子都无法享受这一刻。压抑的生活,以及婆婆惨无人道的虐待常常让她们选择自杀的方式进行反抗和逃避。
在中国,已婚妇女的护身符和荣誉就在于生儿育女上。可是,如果按照西方观点分析它的时候就会发现,她们的地位让人不可思议:孩子对她而言就像物品一样,她可以要求孩子无条件地听从她的命令;即使孩子已经年逾花甲,成为了父亲或者祖父,她仍然是他们的独裁者。当然,她也会以相同的残忍的方式对待儿媳妇:她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所有痛苦都施加在儿媳妇的身上。但是,在丈夫面前,她只能扮演仆人这唯一的角色。清朝法律规定:母亲去世,儿子必须为她披麻戴孝,并且一百天之内不能剃发刮脸。但是,她的丈夫不但不能效仿儿子的做法,甚至不能有丝毫悲伤的样子,否则他将遭当众人的嘲讽与鄙夷。男人能够有多个妻子,只要他喜欢随时都可以再娶;但是,如果寡妇再嫁就成为了大逆不道的事情。面对一件并不光彩的事情,中国人通常会婉转地表述它,例如:“寡妇又结婚了”在他们口中就变成了“寡妇向前走了一步”。如果寡妇想要得到众人的敬仰,例如为了获得由皇帝下令建造的贞洁牌坊,她必须结束自己的生命,跟随丈夫而去;如果她并没有这种抱负的话,她将会终生侍奉公婆。实际上,中国女子一旦走入婚姻的殿堂,她便失去了自我,就连姓氏也随了丈夫。
有一天,我与清朝高级官员谈到了恭亲王的妻子去世的问题,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王爷应当暂且放弃政务,闭门哀悼妻子一段时间。
这时,内阁的一位成员笑着说道:“不必如此,妻子对于我们而言轻如鸿毛,并不值得我们伤心落泪;只要王爷喜欢,他可以再娶很多个妻子。”
事实上,王父的身边已经有好几个小妾了。中国的法律和道德都认可一夫多妻制,只要男子有供养的能力,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娶妻生子。一般情况下,正妻的地位相对于后娶的妻子的地位要高;虽然都归属于丈夫的仆人,但是,她是这群仆人中的领导者。她们所生的孩子拥有相同的继承权,从下面这个事实中我们就能够了解到它的真实性:皇帝最少也有四房以上的正妻(head wives),他的侧方(assistant wives)——也就是今天被我们称作的情妇高达七十五位到一百位。皇帝有一个很重要的责任,他必须认真、细心地揣摩所有正宫或者侧方为他生于的儿子们,哪一个更适合继承皇位。与我们猜测的一样,皇帝总会选择自己最宠爱的侧妻所生的儿子。例如,中国史上最有作为的乾隆皇帝,他就是第十四个儿子;还有1875年去世的同治皇帝,一生平庸,也是侧妻所生。
然而中国的底层阶级几乎实施的都是一夫一妻制,很少有例外。从下面这些事实中能够找出某种内在的联系:第一,虽然清朝法律赞同一夫多妻制,但是几乎没有人真正做到;第二,前一章中我们已经指出,汉字里说,如果一个家庭有一个女子就意味着祥和(“安”);如果有两个女子就意味着吵闹不断(“?”);如果有三个女子那将意味着会发生最为恐怖的事情奸谋(“奸”)。假如在这些丝毫没有关联的事实中发现某些内在的联系,那么也不足为奇了。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实际,又善于思考的民族,想必他们已经发现了一夫多妻制的后果,因此才将这种认识渗透到汉字中去,以便作为警示提醒子孙。对于这种做法,我们能够理解。
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的妇女除了养育儿女、照顾家庭以外别无他事可做。中国的母亲对女儿有绝对的控制权,女儿必需听从母亲的安排,直到她们结婚礼卡母亲为止;而对于儿子,他们的生活由母亲掌握着,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天起,母亲就教导他们要绝对的顺从她,直到她离开人世。另外,农村的妇女还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控制社会舆论,只要她们愿意,可以将流言蜚语遍布整个村庄,也可以将它销声匿迹。她们在处理乡村事务上也有自己的权利,有的时候甚至可以批准实施一些与她们毫不相干的事情。至于这一点,也许与她们教育孩子——绝对的控制有一定关系。清朝时期,有两个女人是非常厉害的,她们掌握了朝廷的内政外交事务,即咸丰皇帝的两宫皇太后。几乎在所有危难关头,她们的机智总能让事情转危为安,从而左右朝廷的大政方针,因此她们的判断被视为最高神明。可是,她们生在封建国家,因此按照礼俗她们所生活的圈子极为封闭,就连参加国务会议的时候,也必须用一面帘子将她们与朝廷大臣隔开,只闻其声而不见其面。其中一位皇后已经去世了,另外一位仍然活跃在政坛,想必她仍然会在国家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以上这个例子向我们明确地展示了,清朝帝国的妇女也具备独特地位。作为妻子,她们显然没有任何影响力;但是作为母亲,她们是最有威性的。咸丰称帝的时候,他只将两宫皇太后当作玩偶,那个时候没有任何人注意她们,也没有人想到她们所具备的独特的才能。但是,1861年咸丰皇帝去世之后,她们才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策划并发动了“辛酉政变”,从而一手掌握了朝政大权。直到现在,慈禧太后仍然在垂帘听政。1875年1月开始,直到以后的二十年间,由前任皇帝的侄子继位称帝,而并不是两宫皇太后的亲生儿子,但是此刻的朝政大权却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中。这说明,在中国母性控制(maternal control)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实际权力。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一点,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弱者总是被强者控制着。中国的妇女被各种各样的戒律、习俗束缚着,丝毫没有发展的空间。她们没有资格接受教育,在社会上也没有任何地位,她们甚至只比仆人稍高一筹。但是,也有极少的妇女能够成为丈夫的领导者,让他们为自己服务。这种例子已经称不上独特了。实际上,中国妇女清楚地知道,嘴巴对她们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即使她们在其它方面非能力所及,但有一点非常肯定,她们尖锐、犀利的言语是无与伦比的。只要亲耳聆听一番她们的咒骂,就能意识到那连续不断的骂语中所出现的词语是那么的生动、逼真;那个时候,就连周围的空气仿佛也在颤抖,天地仿佛也要塌陷一般。幸运的是,从她们口中说出的语言根本无法翻译成英文。只要你有机会亲身经历一次,就会相信,中国妇女是非常厉害的,她们有一种武器是任何男人都抵挡不住的;一旦遭遇这种武器,只会出现两种可能:第一,溜之大吉;第二,乖乖就范。遇到这种情形,他的同性邻居是绝对不会站出来帮忙的;相反,他们还会对他冷嘲热讽,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出于对他的妻子的同情,而是认为他非常无能,以至于遭受妻子的压迫。也就是指,嘲笑他无法让妻子服从于他。
中国人的地域观念非常强烈,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非常紧密。所以,当他建立新的家庭的时候,他也只会将房子建在父母家附近。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片奇特的景色,双亲房子的周围围绕着一组一组独立的家庭群落。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景致,整个村庄住着的几乎都是四世同堂或者五世同堂的大家族。“史密斯村”(Smith ville)、“琼斯庄”、(Jones ville)说的更准确一些就是以姓氏命名的村庄,例如:“张家村”、“王家镇”、“李家庄”等等,在中国以这种方式命名的村庄不计其数,清朝帝国几乎选用的都是这类地名。并且,中国家庭实施的是财产公有制,土地共同耕作制。当大家族中的男性家长去世之后,他的子孙们才能分得家产和土地。日常生活中,家庭内的全部成员都必须参加劳动;如果土地非常辽阔,像一个农场一样,那么家庭全体成员都必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中国,经常可以看见妇女和男子在田间地头一起工作。有一天,我看见一位农夫,一头牛、一只猴子,还有他的妻子共同拉犁。
被人们不文明地称作“跑马地球的人”(the globe trotters),也就是指腰缠万贯、周游世界的人,他们虽然见识多,但是面对中国人的时候,他们仍然一脸茫然,在他们眼中中国人是永远无法解开的谜。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他们与整个家族密不可分。他们绝对不会独自享乐,游山玩水。除非必须为了公事或者私事外出以外,他们绝对不会离开家庭半步。在外出期间,不论离家多远,他们也会非常思念自己的家庭,而始终觉得自己是飘泊在外的异乡客。即使自己的家乡极度贫困,那仍然也是他们魂牵梦绕的故乡,并且一生都会把思念家乡当作自己的快乐。
如果不能彻底粉碎这种“天赋”,中国人永远不会成为世界的殖民者。虽然,我们在各个国家都能发现中国人,例如,北美、南美、澳洲、缅甸、泰国、东印度群岛、爪哇、日本等等,但是,他们都无法在这些地方成为永久的居留者。他们不是殖民者,只是短期的居留者。在这一方面,他们与成群结队的候鸟非常相似。这种候鸟在某一个地方生活着,等到无法再寻觅食物的时候,它们就会飞往另外一个地方记忆清晰,异常遥远的地方孵育后代。大多数中国人总是在迫不得已的时刻,才会离开自己的家庭,去到另外一个地方过着他所认为的流亡生活。因此,在还没有出发之前,他们就已经想好了回家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