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图释经典系列:图释易经的故事
1616100000049

第49章 思贤若渴

【原典】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爻辞新解】《井卦》,象征无穷:改变迁移城邑不会使水井发生改变和迁徙,井水不会枯竭也不会溢满,来来往往的人都到井里来打水。提水提到井口眼看就要上来了,却把水瓶打翻了,这是凶险的兆头。

【原典】《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爻辞新解】《象辞》说:《井卦》的卦象是巽(木)下坎(水)上,即是说水分沿着树身向上运行,直达树冠,为井水源源不断地被吸引到地面之表象,因此象征无穷;井水无穷无尽,孜孜不倦地养育着人们,君子应当效法这种美德,不辞劳苦地为大众谋福利,倡导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

【原典】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爻辞新解】初六,井底淤满了污泥不能供人饮用,历尽沧桑,年久失修的老井连鸟雀都不来光顾。

【原典】《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井底淤满了污泥不能供人饮用”,完全是因为位置处在最下面,相当于井底部位,水中泥沙不断沉淀最后都淤积在这里;“历尽沧桑、年久失修的老井连鸟雀都不来光顾”,反映出一种时过境迁,被世间万物所遗忘抛弃的凄凉遭遇。

【原典】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

【爻辞新解】九二,井底容水的凹穴被当作捉鱼的场所,汲水的瓮也破损漏水不能再用。

【原典】《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井底容水的凹穴被当作捉鱼的场所”,主要是由于上面没有接应,难以把水送到地面上去供人饮用。于是井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只好退而求其次,盛水的地方成了抓鱼的所在。由于水井陷于瘫痪状态,因而汲水的器具也破损不堪用不成了。

【原典】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爻辞新解】九三,井水淘干净了却不饮用,使我心中不免失望;可以赶快汲来尽情享用,君王贤明是大家共同的福气。

【原典】《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井水淘干净了却不饮用”,表明尽管血气方刚,一心想有所作为而使世人受益,却苦于一片好心无人领受,满怀热情的善行只落了个令人悲叹的结局;希望“君王贤明”,直接从井水说到人事,盼望圣明的君主出现,思贤若渴,像汲水一样选拔吸收重用人才,就能给国家带来吉祥,君臣万民都可以享受到由此带来的恩惠。

【原典】六四,井甃,无咎。

【爻辞新解】六四,用砖石垒砌加固井壁,不会遇到灾祸。

【原典】《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用砖石垒砌加固井壁,不会遇到灾祸”,表明六四爻以阴柔之象处在《井卦》居中部位,正好相当于井壁的关键部位,不可有丝毫闪失。因此应当及时修缮使其坚固,才能免除灾祸。

【原典】九五,井洌,寒泉食。

【爻辞新解】九五,井水清澈明净,就像甘甜凉爽的泉水一样可供天下人饮用。

【原典】《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像甘甜凉爽的泉水一样可供天下人饮用”,这是因为九五爻处在最尊贵的地位,位置适中而且十分妥当。象征行为不偏不倚,内心纯正无私。因而能够集中体现水井滋润万物,造福大众的美德。

【原典】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爻辞新解】上六,水井养人润物的功德业已完成,不要盖上井口;内心怀着一片诚意,定能带来大吉大利。

【原典】《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大吉大利”的情况出现在《井卦》最上面的位置,是因为上下照应,同心协力可将水提出井口。而且在这以后并不把井口盖严,继续怀着诚心为人们不断提供饮水的方便,功德无量,必然会有大吉大利到来。从而标志着滋养世人的宏伟事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读解】

井卦以水井为象,象征着君子的品德,井有两种意象,一是恒常不变,一是永无穷尽。

井水养而不穷就像君子的刚中之德,正确利用得以吉祥。若不能被发现如同不能汲水的井,终将被人们废弃,所以君子应当恪守中正之道,同时经常修正反省自身,严于律己,辨明道义就是井卦所蕴含的主题。

君子观此卦象,效仿井以水养人的做法,为民事操劳,终得吉祥。而无德见弃之人,本性没有刚正之德,又无君子之道,因此无用,被人们所弃。君子居于上位,应当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知人善任,会得享福。君子居于下位,始终保持刚中之德,遁世而不闷,待时以静,会得亨通。

求贤若渴的君子懂得“井养而不穷”的道理,善于发掘利用人才就能使天下人共同享福。若力不能担,不能胜任,会招致咎害,君子反身修德,充实自己,免受咎害。

【事典】

五羖大夫

百里奚为官清廉,移民为贵正可说明此爻爻义。

百里奚早年贫穷困乏,流落不仕,在被晋国俘虏前,曾游历齐、周、虞、虢等国,这使得他对于各国的民俗风情、地理形势、山川险阻知之甚悉,为他后来给秦穆公筹划东进准备了必要条件。百里奚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坎坷的经历,使他尝尽了艰苦生活的滋味,也亲眼目睹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处境,对他后来任秦国大夫时,为官清正,树立以民为贵的思想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秦穆公五年(前655年)晋国借道于虞以伐虢国,大夫宫之奇以“唇亡齿寒”劝谏虞君,虞君因曾经接受晋献公的宝玉“垂棘之璧”和名马“屈产之乘”而答应了晋国。百里奚深知虞君昏庸无能,很难纳谏,便缄默不语。结果晋在灭虢之后,返回时就灭了虞国,虞君及百里奚被俘。后来,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百里奚被当作陪嫁小臣送到了秦国。他以此为耻,便从秦国逃到宛(今河南南阳),被楚国边境的人抓获。秦穆公听说百里奚贤智,想用高价赎回他,又怕楚人不许,就派人对楚国人说:“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国人同意将百里奚交还秦国。百里奚回到秦国,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囚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百里奚推辞说,他是亡国之臣,不值得询问。秦穆公说:“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秦穆公与百里奚谈论国事数日,秦穆公十分赏识他,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这时他已七十多岁高龄。

百里奚在秦期间,内修国政,教化天下,恩泽施于民众。作为诸侯国的大臣,百里奚劳作不乘车马,暑热不张伞盖,在都城里行走不用车马随从,不用甲兵护卫。这种平易朴素的品行,不仅为百官树立了榜样,也以实际行为感动了百姓。在当时这确是难能可贵,赢得了人们的赞许和尊敬。到他死后,“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春者不相许。”

在用人方面,百里奚举荐有才德的贤士。他早年周游各地,曾结识贤人蹇叔,得到过蹇叔的助益。此时蹇叔受到他的推荐,被秦穆公封为上大夫,共议国事,为秦国的富强与成就霸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外交上,百里奚施德于诸侯,树立秦国的威信,为秦穆公称霸奠定了基础。秦穆公十三年(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请求秦国接济粮食,秦穆公询问群臣该怎么办,有人认为应当借机伐晋。百里奚不同意说:“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最后,秦穆公采纳了百里奚的意见,运粮食给晋国。秦国粮船从雍都到绛(今山西翼城东南)络绎不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泛舟之役”。晋国的百姓吃到了救命粮,无不感激秦国的恩德。

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秦穆公乘晋文公去世的机会,企图插足中原。百里奚和蹇叔劝谏,秦穆公不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带兵偷袭郑国。结果被晋军截击,秦师全军覆没,三员秦将被俘。后来三将被放回,秦穆公对他们说:“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追思百里奚等人的谏言,不胜懊悔。

百里奚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在晚年建树了辉煌的业绩。他依靠出众的才智和超群的谋略,使僻处一隅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秦国取得霸主地位,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像《史记》所载孔子的评论:“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即百里奚),爵之大夫……”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感悟】

百里奚相秦期间,内外安缉,充实秦的国力,奠定称霸以及统一的基础,在春秋时期已很明显,为有识者所称道。秦霸西戎,与晋国抗衡,成为诸侯争霸中举足轻重的一方势力,都是秦穆公时期完成的,这固然是穆公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结果,但与百里奚的相业也是分不开的。故论者称许秦穆公的功业,总以任用百里奚为其开端。

震宫 水风井卦

村邑变时井不迁

时光流逝井依然

汲瓶取水瓶先破

劳却无功恶运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