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图释经典系列:图释易经的故事
1616100000041

第41章 缓解之世

【原典】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

【爻辞新解】《解卦》象征着灾祸危难的舒解:利于往西南方行事。如果没有什么灾祸,只要严守自己的本分和职责,就一定会吉祥如意的。但是如果发生了祸患,就应该及时地想办法加以解决,这样才能获得吉祥。

【原典】《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爻辞新解】《象辞》说:《解卦》的卦象是坎(水)下震(雷)上,坎又代表雨;为春雷阵阵,春雨潇潇,万物舒展生长之表象,充分显示了解卦所蕴含的解除危难的含义,因此,君子也应该勇于赦免那些有过错的,饶恕那些有罪过的,使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下,得到解脱和新生。

【原典】初六,无咎。

【爻辞新解】初六,处在危难才解的情形下,是没有什么过失和不当的。

【原典】《象》曰:刚柔之际,义无咎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处在刚柔相济、相辅相成的地位,是不会有什么过失和不当的。

【原典】九二,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

【爻辞新解】九二,打猎时捕获许多只狐狸,又得到了象征美德的黄色箭矢,保持这种品德并坚守自己的职责而持之以恒,那将会是非常吉祥的。

【原典】《象》曰:九二贞吉,得中道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解卦》的第二爻位(九二)之所以能获得吉祥,是因为它能够遵循中正之道,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原典】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

【爻辞新解】六三,肩扛着沉重的东西,却又坐在华丽的大车上,由于地位和身份不相称,必然招来强盗。因而,即使他能够坚守本分,其结果也决不会好的。

【原典】《象》曰:“负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谁咎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肩扛着沉重的东西,却又坐在华丽的大车上”,这样的行为简直是太丑陋了,必然会带来灾祸。由于自己的原因而招致战祸,这又能去责怪谁呢?只能是自作自受罢了。

【原典】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

【爻辞新解】九四,如果能像伸展自由的拇指那样摆脱小人对自己的纠缠,志同道合的人就会真心信任,坦诚相助。

【原典】《象》曰:“解而拇”,未当位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像伸展自己的拇指那样去摆脱小人的纠缠”,是因为其所处位置不正的缘故。

【原典】六五,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爻辞新解】六五,君子只有消除解脱了危难祸患,才会有吉祥如意;同时,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去赢得小人的信服。

【原典】《象》曰: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君子如果能够消除解脱危难祸患,小人就自然会畏惧退避的。

【原典】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爻辞新解】上六,卓越的王公,用箭去射那盘踞在高城上的恶鸟,一箭射中,没有什么不利的。

【原典】《象》曰:“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像王公用箭射杀恶鸟”那样,君主应如此去解除因悖逆所造成的危难。

【读解】

解卦象征缓解之世,总体形势是朝着大治的方向前进的,关键在于决策是否合理,行为是否正确。

君子在缓解之世的初始阶段应当无为而治,无所往,无所为,在长期的动乱冲突之后,清静无为可以得民心,无咎害。

君子效法自然,采取适当的措施缓解矛盾,不可激化矛盾。随刚而动,虽处柔弱之地,不能有大的作为,但是就其本身来说,是没有咎错的。君子名实相符,勿妄求虚位,不至招致祸患。小人窃居高位,炫耀自己的不义之财,招引盗寇夺取,是咎由自取,不能错怪别人。

困难和危机之初,君子要尽早感知,注意方式方法,抓住时机迅速解决。当解脱困境的时机到来,就必须迅速脱离困境,不可迟疑,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断不断,纷扰延续太久,就会坐失良机。

【事典】

休养生息

汉朝休养生息,民心归附,正可说明此爻爻义。

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峻法的统治,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休养生息政策自汉高祖开始,历经几代皇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执行了六七十年。结果是“海内殷富,国力充实”。班固说:“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汉文帝即刘恒,汉高祖之子,先封为代王。吕后死后,周勃等平定诸吕之乱,他入为皇帝。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他大力执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主张轻徭薄赋。文帝二年、十二年,两次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十三年(前167年)下诏全免田租,到景帝元年才又恢复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又把算赋(人头税)由每人每年交纳120钱减为40钱。徭役也相应减轻,原一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他还主张宽刑,十三年时,下令废除了连坐亲属的法律和一些残损肉体的肉刑,如,黥(在脸上刺字)、劓(割鼻)、刖(断足)等。轻徭薄赋和减轻刑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文帝注意节俭(课文小字有停建露台的例子),提倡廉政。有一次有人献给文帝一匹千里马。文帝说:皇帝出门,前面有仪仗,后面有从车,一日走50里,我一个人乘千里马能跑到哪里去?他把马还给献马人,并发给路费,叫他回去,还下令说:“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文帝的励精图治和注重节俭,节省了财政开支,形成了廉政风气,减轻了人民负担。因而当时“海内殷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汉景帝即刘启,汉文帝长子。前156-前141年在位。景帝重农,曾和百官一起劝农,令皇后督导植桑、养蚕、织布诸事宜。景帝下诏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景帝又减轻了文帝时的笞刑(文帝除肉刑后,改为笞刑。笞刑是用竹板鞭打犯人),断狱从轻,因此狱事简省。人民所受压迫比秦时有显著的减轻。时王国势力膨胀,景帝用晁错计削藩,后来平定七国之乱,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政权。文帝、景帝在位四十年,史称“文景之治”。

楚人陆贾从汉高祖定天下后,经常在汉高祖的左右出谋划策,或出使诸侯。他在汉高祖面前说话,常常引用《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里的话。汉高祖谩骂道:“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回答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汉高祖说:你给我写些文章,分析秦朝为什么会失天下,我为什么能够得天下。于是陆贾写了12篇文章,呈送汉高祖,称为《新语》。“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以上见《汉书》卷43《陆贾传》)。《新语》卷上《无为第四》:“秦始皇设为车裂之诛,以敛(压制)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事愈烦,天下愈‘乱’(指农民起义);法愈滋,而奸愈炽(法律越繁,犯法的人越多);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残暴烦苛)而用刑太极(过)故也。”又《至德第九》,有“壮者耕耘于田”等语,主张让农民有种地的时间。

据《汉书·高祖本记》载:公元前202年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愿留在关中的免徭役12年),其归者复之六岁(愿回原籍的免徭役6年)。民前或相聚保山泽(战时逃亡山泽的),令各归其县,(恢)复故爵、田宅。……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爵……无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七等爵以上的官员)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七大夫以下免除本人及全家的徭役)。”

【感悟】

养精蓄锐是治国的大端,是安邦的要略。因为这一思想关系到民族存亡和国家安危的大问题,涉及到百姓生死和政府成败的关键。“海大鱼”之比喻,《谏逐客令》之见解,是就人才言。“重耕战”的政策,和促农桑的变通,是就致富言。重科教,师夷制夷,是就强国言。换言之,养精蓄锐是固本培元,是远见卓识,是恒久不败的大谋略。中国古人“家有黄金万两,不如教子经书一卷”既是伟大的古训,又称得上精锐的先机预养。

【事典】

开皇之治

隋文帝休养生息,民心归附,正可说明此爻爻义。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一面躬行俭朴,一面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巩固政权的措施。由于他明白“古帝王没有好奢侈而能持久的”之道理,所以由他辅政时开始,就提倡生活节俭,宫中的妃妾不作美饰,一般士人多用布帛,饰带只用铜铁骨角,不用金玉。文帝曾想用胡粉和织成的衣领,居然搜遍宫殿,都找不到。这种躬行节俭,使人民的负担相应得到减轻,而且有利于各项措施的推行。

文帝所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政治方面,首先是改良政治,改革制度。中央政制行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六部(吏、礼、兵、刑、户、工)制;地方政制由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行政制。同时,又采用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寓兵于农,府兵在农时耕种、闲时练兵,轮番宿卫,或临时调遣。其次是废除魏晋南北朝以来维护世族豪门权益的九品中正制和门阀制度。任用官员不限门第,唯才是举,通过考试以取士。文帝本人又躬身节俭,整饬吏治,曾派人巡视河北五十二州,罢免贪官污吏二百余人,又裁汰地方冗员约十分之三。他还宽简刑法,删减前代的酷刑,制定隋律,使刑律简要,“以轻代重,化死为生”。

经济方面,仿北魏的均田制,实行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妇女则分露四十亩。又减免赋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如改成丁年龄为二十一岁,受田仍是十八岁,服役少三年。又改每岁三十日役为二十日,减调绢一匹(四丈)为二丈等。此外文帝下令重新编订户籍,以五家为保,五保为闾,四闾为族。开皇初有户三百六十余万,平陈得五十万,后增至八百七十万。为积谷防饥,故广设仓库,分官仓、义仓。官仓作粮食转运、储积用,义仓则备救济之需。文帝又致力建设,在原长安城东南营建新都大兴城;开凿广通渠,自大兴引渭水至潼关,以利关东漕运。

学术文化方面,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广求图书。他有鉴于长期战乱,官书散佚,所以下诏求天下之书,凡献一书缣一匹。经一、二年,图书大备,整理后凡得三万余卷。为广置人才,文帝又开科取士,并设秀才科,开后世科举制之先河,也促进了教育、文学的发展。为明全国教化,恢复华夏文化之正统,文帝下诏制订礼乐,以提升国家的文化素质。军事方面,鉴于南北朝晚期,突厥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侵扰北周、北齐。故隋立国后,隋文帝便派将兵攻打突厥,后来更采用离间分化策略,使突厥分为东西两部,彼此交战不已,隋则得以消除北顾之忧。正由于上述措施的推行,隋在文帝统治的最初二十多年间,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库充实,外患不生,社会呈现了一片繁荣,历史称为“开皇之治”。

【感悟】

养精蓄锐是治国的大端,是安邦的要略。因为这一思想关系到民族存亡和国家安危的大问题,涉及到百姓生死和政府成败的关键。“海大鱼”之比喻,《谏逐客令》之见解,是就人才言。“重耕战”的政策,和促农桑的变通,是就致富言。重科教,师夷制夷,是就强国言。换言之,养精蓄锐是固本培元,是远见卓识,是恒久不败的大谋略。中国古人“家有黄金万两,不如教子经书一卷”既是伟大的古训,又称得上精锐的先机预养。

震宫 雷水解卦

除危解困利西南

雷雨交加势非凡

侠义去来真君子

前行主动福添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