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图释经典系列:图释易经的故事
1616100000017

第17章 现实主义态度

【原典】豫:利建侯行师。

【爻辞新解】《豫卦》象征欢乐愉快:有利于建立诸侯的伟大功业,有利于出师南征北战。

【原典】《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爻辞新解】《象辞》说:《豫卦》的卦象为坤(地)下震(雷)上,为地上响雷之表象。雷在地上轰鸣,使大地振奋起来,这就是大自然愉快高兴的表现。上古圣明的君主,根据大自然欢乐愉快时雷鸣地震的情景创造了音乐,并用音乐来崇尚推广伟大的功德。他们以盛大隆重的仪礼,把音乐献给天帝,并用它来祭祀自己的祖先。

【原典】初六,鸣豫,凶。

【爻辞新解】初六,自鸣得意,高兴过了头,结果乐极生悲,必遭凶险。

【原典】《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豫卦》的第一位(初六),自鸣得意,高兴过了头,说明它没有雄心壮志,志向容易满足。一满足,就得意忘形,结果必遭凶险。

【原典】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爻辞新解】六二,正直而不同流合污的品德坚如磐石,还不到一天时间,就明白了欢乐愉快的深刻道理,能守正必获吉祥。

【原典】《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还不到一天时间,就明白了愉快欢乐的深刻道理,能守正必获吉祥”,这是因为能居中守正,在欢乐中既不过分,也不会不满足,因而获得吉祥。

【原典】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爻辞新解】六三,有谄媚奉承暗送秋波的手段取悦于上司,以求得自己的欢乐,这势必导致悔恨。若执迷不悟,悔恨不及时,就会招致更大的悔恨。

【原典】《象》曰:“盱豫有悔”,位不当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用谄媚奉承、暗送秋波的手段取悦于上司,以求得自己欢乐,这势必导致悔恨”,这是由于六三爻所处位置不正的缘故。

【原典】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爻辞新解】九四,人们由于他而得到欢乐愉快,大有所获;毋庸置疑,朋友们会像头发汇聚于簪子一样,积聚在他周围。

【原典】《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人们由于得到欢乐愉快,大有所获”,表明九四爻的阳刚之志,可以放手实现。

【原典】六五,贞疾,恒不死。

【爻辞新解】六五,国中出现了不少弊病,但仍能长时间地支持下去而不致灭亡。

【原典】《象》曰:“六五贞疾”,乘刚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豫卦》的第五爻位(六五)指出,“国中出现了不少弊病”,但有刚强之臣辅佐,“仍能长时间地支持下去而不致灭亡”,这是因为它居中,只要保持中庸,就会长时间地坚持下去而不至于灭亡。

【原典】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爻辞新解】上六,已处在天昏地暗的局面之中,但却执迷不悟,仍沉溺于寻欢作乐之中,十分危险。但只要及时觉悟,改弦易辙,则可避免祸害。

【原典】《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长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已处在天昏地暗的局面之中,但却执迷不悟,仍沉溺于寻欢作乐之中”,并高高在上,不察下情,这样的欢乐愉快怎能长久地保持呢?

【读解】

豫卦象征着安和悦乐的形势,表达人们对生活优裕的情况下如何行为处世的看法。阳刚奋进的心志顺利畅行,营造了和乐的大好形势,此时利于建诸侯,利于出师征战。这条哲学原理不仅适用于人事运作,同时适用于君子采取适时之变的对策,君子从理性层面切实地掌握优乐与危难的辩证关系,提高自身决策能力。

礼乐制度着重表现其所蕴含的秩序原理,同时表现和谐性原理,二者结合保持平衡,这是“顺以动”的实质。

沉迷于豫乐之中,不能自拔,忘乎所以,必然遭受凶险。

此时君子所为应是充分利用优越的条件,进德修业。处于优乐之时,懂得豫乐向忧患转化的道理,不耽于豫乐,也不谄媚逢迎,一意孤行,而是中正自守,保持独立的人格。

主张知行合一的,不赞成游移不定、没有主见以致影响到行动和结果。前三爻讲到犹豫不决的坏处,后三爻说的是行动前要反复考虑,要求三思而后行。思想上明确之后,就要坚决及时地付诸行动。

这里体现古人的一种现实主义态度,也是为人处世取得成功的一条原则。认识与实践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已经定型的生活方式是很难改变的,但也并非不能改变,若能幡然悔悟,痛改前非,也能免于咎害。

【事典】

武王举兵盟津

《周易集解·卷一》引干宝说:此武王举兵盟津,观衅而退之爻也。故此爻爻义可用武王盟津返大军来说明。

武王承继文王的王位后,谨修文王之业,以姜太公为师,周公旦作辅佐,召公、毕公为左右手,使周朝不断强大。

武王为王的第九年,群臣都进言:是该征讨商纣王的时候了。武王虽有疑惑,但转念一想,借此以观察天下的形势,还是有好处的。

于是,命人在毕地搭起出师祭天的祭台。

经过一个月准备,武王载着文王的神位,率领姜太公、周公旦一批臣僚,在毕地举行祭天的大礼。

武王祭祀天地之后,神色肃穆地对全场将士说:

“我们在这里誓师!为实现文王的遗愿,解救天下苍生,将向商纣王发起进攻!勇敢立功者赏,怯阵后退者罚!”

姜太公随后指挥三军,浩浩荡荡向前进发。

当进军快到盟津时,黄河拦住了去路。姜太公立即下令:

“各军将士,准备好舟船,马上渡河到盟津会合,后至者斩!军法从事,绝不轻饶!”

自武王出兵之日,各地百姓听说是去征讨暴虐的商纣王,都欢欣鼓舞,齐声拥护。大军所到之处,青年踊跃入伍,人们送粮送水,使大军毫无后顾之忧。

一听说要渡黄河,渔民们都把自己的船纷纷捐出来;船不够,老百姓就把自己家的门板、床板拿出来做船。

几天后,周武王的大军乘船直发盟津。

据《尚书》、《史记》等古籍的记载,武王渡黄河到盟津后,接连发生两件怪事。

一件发生在武王渡河时,船到中流,突然,一条白色的大鱼飞跃进入船中,不偏不歪,正落到武王跟前。武王明白,这是天意。于是,俯身拾鱼,向天拜祭。

姜太公、周公旦等大臣,也都纷纷向武王祝贺。

第二件怪事发生在武王刚在盟津住下来时。

渡河后,武王随便在一简陋房屋住下,等待全军到齐。突然,将士们看见天上出现一片大火,大火从上向下,一直落到武王住的房屋上,变成一只红色的鸟儿,大声鸣叫。

大军渡河完毕,武王又在盟津举行盟誓。而参加盟著的大军,比起出发时的大军,不知多了多少倍,大军黑压压的排列有数公里长。

原来,除了沿途加入的新兵外,还有许多反对殷商暴政的诸侯军队。这些诸侯军队听到武王兴兵的消息后,都不约而同地日夜进发到盟津。《史记》上说,有八百诸侯的军队汇集到盟津,所谓“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

在盟津大会上,诸侯们都推武王当盟主,并要求马上去讨伐商纣王。

可是,武王却说:“要说伐纣,早就该伐了。以今天的大军,也一定能战胜商纣王。但殷商还有比干、箕子二位贤人,现在去讨伐,一定会伤及许多无辜,时机还不成熟。所以,我决定大军退回各国。”

于是,各国大军都从盟津退了回来。

【感悟】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只有进没有退,尤其是登上顶峰,创造极盛的大业,其中必定是有进又有退的,而退则是为了更好的进。武王在盟津会师八百诸侯,又主张退军回国,明里是退,但实里却为两年之后大会诸侯,一举灭纣,做了预先的演习。故人处世行事,不能只讲进,不讲退;要懂得必要的退,比起盲目的进,是更有益的。

震宫 雷地豫卦

雷行地奋顺时机

快乐欢愉自伴随

大利征行功建业

须防乐极反生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