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拈花笑佛
1614400000035

第35章 净心启智 (1)

1.什么是文化

为南京金陵大学、第一中学讲演

“什么是文化?”这个定义真是不容易下。因为这类抽象名词,都是各家学者各从其所抽之象而异其概念,所以往往发生聚讼。何况“文化”这个概念,原是很晚出的,从翁特Wundt和立卡儿特Rickert以后,才算成立。他的定义,只怕还没有讨论到彻底哩。我现在也不必征引辨驳别家学说,径提出我的定义来,是:

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共业”两个字,用的是佛家术语。“业”是什么呢?我们所有一切身心活动,都是一刹那一刹那的飞奔过去,随起随灭,毫不停留。但是,每活动一次,他的魂影便永远留在宇宙间,不能磨灭。勉强找个比方,就像一个老宜兴茶壶,多泡一次茶,那壶的内容便生一次变化。茶吃完了,茶叶倒去了,洗得干干净净,表面上看来什么也没有,然而茶的“精”渍在壶内,第二次再泡新茶,前次渍下的茶精便起一番作用,能令茶味更好。茶之随泡随倒随洗,便是活动的起灭,渍下的茶精便是业。茶精是日渍日多,永远不会消失的,除非将壶打碎。这叫做业力不灭的公例。在这种不灭的业力里头,有一部分我们叫做“文化”。这个比方自然不能确切,因为,拿死的茶壶比活的人,如何会对呢?不过为学者容易构成观念起见,找个近似的做引线罢了。

茶壶是死的,呆的,各归各的,这个壶渍下的茶精,不能通到那个壶。人类不然,活的,整个的,相通的。一个人的活动,势必影响到别人,而且跑得像电子一般快,立刻波荡到他所属的社会乃至人类全体。活动流下来的魂影,本人渍得最深,大部分遗传到他的今生,他生,或他的子孙,永不磨灭,是之谓“别业”。还有一部分,像细雾一般,霏洒在他所属的社会乃至全宇宙,也是永不磨灭,是之谓“共业”。又叫做业力周遍的公例。文化是共业范围内的东西,因为通不到旁人的“别业”,便与组织文化的网子无关了。但还有一点应当注意,共业是实在的,整个的,虽然可以说是由许多别业融化而成的,但决不是把许多别业加起来凑成。

文化是共业之一部,但共业之全部并非都是文化。文化非文化,当以有无价值为断。然则价值又是什么呢?凡事物之“自然而然如此”或“不能不如此”者,则无价值之可评。即评,也是白评。可以如此,可以不如此,而我们认为应该如此,这是经我们评定选择之后才发生出来的价值;认为应该如此,就做到如此,便是我们得着的价值。由此言之,必须人类自由意志选择且创造出来的东西,才算有价值。自由意志所无如之何的东西,我们便没有法子说出他的价值。我们拿价值有无做标准来看宇宙间事物,可以把他们划然分为两系:一是自然系,二是文化系。自然系是因果法则所支配的领土,文化系是自由意志所支配的领土。

人类活动,有一部分是与文化系无关的。依我的见解,人类活动之方式及其所属系统,应表示如下:

生理上的受动,如饥则食,渴则饮,疲倦则休息,乃至血管运行渣液排泄等等;心理上受动,如五官接物则有感觉,有感觉则有印象,有记忆等等,这都是不得不然的理法,与天体运行物质流转性质相同,全属自然界现象,其与文化系无关,自不待言。再进一步,则心理作用中之无意识的模仿,如衣服的款式常常变迁,如两个人相处日子久了,彼此的言语动作有一部分互相传染,这都是“自然而然如此”,也与文化系无关。就全社会活动而论,也有属于这类的。例如社会在某种状态之下,人口当然会增殖;在某种状态之下,当然会斗争或战争;乃至在某种状态之下,当然发生某种特殊阶级。这都是拿因果法则推算得出来的。换一句话说,这是生物进化的通则,并非人类所独有,所以不能归人文化范围内。

人类所以独称为文化的动物者,全在其能创造且能为有意识的模仿。“创造”怎么解呢?

创造者,人类以自己的自由意志,选定一个自己所想要到达的地位,便用自己的“心能”闯进那地位去。

假如人类没有了这种创造的意志和力量,那么,一部历史将如河岸上沙痕,一层,一层的堆积上去,经几千几万年都是一样,我们也可以算定他明年如何,后年如何,乃至百千万年如何。然而人类决不如此,他的自由意志恁样的发动和发动方向如何,不惟旁人猜不着,乃至连他自己今天也猜不着明天怎么样,这一杪钟也猜不着后一杪钟怎么样。他是绝对不受任何因果律之束缚限制,时时刻刻可以为不断的发动,便时时刻刻可以为不断的创造。人类能对于自然界宣告独立,开拓出所谓文化领域者,全靠这一点。创造的概念,大略如右,但仍须注意者四点:

一、创造不必定在当时此地发生效果。所以有在此时创造,到几百年后才看见结果的。例如,孔子的创造力,到汉以后才表见,或者从今日以后才表见。亦有在此处创造,结果不见于此处而见于彼处者。例如,基督的创造力,在犹太看不出,在罗马才看得出。要之,一切创造,都循“业力周遍不灭”的公例,超越时间空间,永远普遍的存在。

二、创造的效果,不必定和创造人所期待者同其内容。例如,清教徒到美洲,原只为保持信仰自由,结果会创建美国。汉武帝通西域,原只为防御匈奴,结果会促成中印交通。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一个创造,常常引起第二、第三个创造。所以也可以说,创造能率是累进的。

三、创造是永不会圆满的。这句话怎样讲呢?凡一件事物到完成的时候,便是创造力停止的时候。譬如这张桌子,完全造成后放在这里,还有什么创造?创造的工夫,一定要在未有桌子或未成桌子之时。这些譬喻总不能贴切,万勿拘泥。桌子是死的,有完成的那一天,所以经过一个期间,创造便停止。人类文化是活的,永远没有完成的那一天,所以永远容得我们创造。亦惟因此之故,从事创造者,只能以“部分的”、“不圆满的”自甘。

四、创造是不能和现境距离很远的。创造的动机,总是因为对于现在的环境不满意或不安心,想另外开拓出一种新环境来。所以创造必与现境生距离,其理易明。但这种距离,是不容太远而且不会太远的,太远便引不起创造,或创造不成。创造者总是以他所处的现境为立脚点,前走一步或两步。换一句话说,是在不圆满的宇宙中间,一寸二寸的向圆满理想路上挪去。

以上算把创造的性质大略解释明白了,跟着还要说说“模仿的性质”。我们既已晓得创造之可贵,提到模仿,便认为创造的反面,像是很不值钱的。这种见解却错了。模仿分为有意识、无意识两种,无意识的模仿,自然没有什么价值,前文曾经说过。现在所讲,专指有意识的模仿。依我看:

模仿是复性的创造,有模仿才有共业。

“复”有两义:一是个体的复集,二是时间的复现。假如人类没有这两种性能,那么,虽然有很大的创造,也只是限于一时,连“业”也不能保持,或者限于一人,只能造成“别业”,如何会有文化呢?须知无论创造力若何伟大之人,例如孔子、释迦。总不能没有他所依的环境,既有所依的环境,自然对于环境固有的文化有所感受,感受即是模仿的资粮。所以严格说来,无论何种创造行为中,都不能绝对的不含有模仿的成分。这是说创造以前的事。创造以后呢?一方面自己将所创造者常常为心理的复现,令创造的内容越加丰富确实。一方面熏感到别人,被熏感的人,把那新创造的吸收到他的“识阈”中,形成他的“心能”之一部分,加工协造。这两种作用,都是模仿,内中第二种尤为重要。

凡有意识的模仿,都是经过自由意志选择才发生的,所以他的本质,已经是和创造同类。尤当注意者,凡模仿的活动,必不能与所模仿者丝毫都吻合。因为所模仿的对象,经过能模仿者的“识阈”,当然起多少化学作用,当然有若干之修正或蜕变。所以严格说来,无论何种模仿行为中,又不能绝对的不含有创造的成分。因此也可以说:“模仿是群众体的创造。”明白这种意味,方才知道所谓“民族心”,所谓“时代精神”者作何解。

人类有创造模仿两种“心能”,都是本着他的自由意志,不断的自动互发。因以“开拓”其所欲得之价值,而“积厚”其所已得之价值。随开随积,随积随开,于是文化系统以成。所以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以上所说,把“文化”的观念,略已确定,还要附带着一审查文化之内容。依我说:

文化是包含人类物质精神两面的业种业果而言。文化是人类以自由意志选定价值,凭自己的心能开积出来,以进到自己所想站的地位,既如前述。价值选定,当然要包含物质精神两面。人类欲望最低限度,至少也想到“利用厚生”,为满足这类欲望,所以要求物质的文化,如衣、食、住及其他工具等之进步。但欲望决不是如此简单便了,人类还要求秩序,求愉乐,求安慰,求拓大。为满足这类欲望,所以要求精神的文化,如言语、伦理、政治、学术、美感、宗教等。这两部分拢合起来,便是文化的总量。

说到这里,要把业种、业果两语先为解释一下。这也是用的佛家术语,“种”即种子,“果”即果实。一棵树是由很微细的一粒种子发生出来,这粒种子,含有无限创造力,不断的长,长,长,开枝,发叶,放花,结果,到结成满树果实时,便是创造力成了结晶体,便算“一期的创造”暂作结束。但只要这棵树不死,他的创造力并不消灭,还跟着有第二、第三乃至无数期的创造。一面那果实里头,又含有种子,碰着机会,又从新发出创造力来,也是一期、二期……的不断,如是一个种生无数个果,果又生种,种又生果,一层一层的开积出去。人类活动所组成的文化之网,正是如此。

但此中有一点万不可以忘记,业果成熟时,便是一期创造的结束。现在请归到文化本题来说明此理。人类用创造或模仿的方式开积文化,那创造心,模仿心及其表现出来的活动便是业种,也可以说是文化种。活动一定有产出来的东西,产出来的东西一定有实在体。换一句话说,创造力终须有一日变成“结晶”。这种结晶,便是业果,也可以说是文化果。文化种与文化果有很不同的性质,文化种是活的,文化果是呆的。试举其例,科学发明是业种,是活的,用那发明来创造的机器是业果,是呆的。人权运动是业种,是活的,运动产生出来的宪法是业果,是呆的。美感是业种,是活的,美感落到字句上成一首诗,落到颜色上成一幅画,是业果,是呆的。

所以我说创造不会圆满,圆满时创造便停。业果成熟,便是活力变成结晶,便是一期的创造圆满而停息。就这一点论,很可以拿珊瑚岛作个譬喻。海底的珊瑚,刻刻不停的在那里活动,我们不知道他有目的没有,假使有目的,可以说他想创造珊瑚岛。但是到珊瑚岛造成时,他本身却变作灰石。文化到了结晶成果的时候,便有这种气象。所以,已成的文化果是不容易改变的,停顿久了,那僵质也许成为活动的障碍物。但人类文化果,究竟不能拿珊瑚岛作比。因为珊瑚变成灰石之后,灰石里头,便一毫活力也没有。人类文化果不然,正如刚才说的树上果实,果中含有种子,所以能够从文化果中熏发文化种,从新创造起来。人性中不可思议的神秘,都表现在这一点。

今请将文化内容的总量列一张表作结:

注释

本文发表于1922年12月1日《晨报副刊》。

翁特(1832~1920),今译冯特,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构造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著有《生理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大纲》、《民族心理学》等。

2.人生观与科学

张君劢在清华学校演说一篇《人生观》,惹起丁在君做了一篇《玄学与科学》和他宣战。我们最亲爱的两位老友,忽然在学界上变成对垒的两造,我不免也见猎心喜,要把我自己的意见写点出来助兴了。当未写以前,要先声叙几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