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养,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15975500000018

第18章 人际交往:多做好事多交友,与人为善有教养(1)

Chapter 06

良好的教养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

就是一种与人为善、善解人意、

善与人处的生活态度和技巧能力。

因此,为人父母者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人际交往,培养孩子学会分享、和气待人的良好品行,

这样他才能和周围的人团结友爱,

营造一个愉快的生活和学习氛围。

■帮助孩子大胆走出去

小蕊妈妈曾不止一次对周围的人们夸奖自己的女儿,她说:“我们家小蕊从小就是我们小区的孩子王。她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带着她手下的那一帮孩子玩,她是他们的主心骨,孩子们有了什么矛盾和纠纷总是要先找她来解决。甚至比小蕊大的孩子闹意见也需要请求小蕊的帮助,而小蕊竟然也能说服比她年纪大几岁的孩子。很明显,小蕊具有很强的交际天赋。”

在发现了这个事情之后,小蕊妈妈总是刻意地引导和鼓励女儿发挥这样的天赋,带她接触更多的人,让她招待来家里的客人,帮她去组织一些活动。

如今,小蕊已经成为一家大型企业的老总,手下几百名员工都以她为荣;小蕊的老公也是个事业强人,难得的是,他们俩相处得很好,彼此的忙碌一点也没有损害他们之间的感情。

应该说,小蕊的成长和事业、家庭的双丰收,同她从小就具备的交往能力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也得益于妈妈给予的良好教育和培养。

然而,并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做到小蕊妈妈这样,他们不仅不去鼓励孩子积极地参与人际交往,而且还会阻碍孩子和外界的往来。他们的理由是,孩子要得到周密的保护,要时时刻刻不离父母左右。

殊不知,这种圈养的结果只能是孩子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长大后难以融入集体环境中去。实际上,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要知道,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朋友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与朋友之间纯真的友情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

在孩子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朋友及时为他分担忧愁,出主意,鼓励他,支持他,帮助他走出逆境,在孩子快乐时,朋友分享他的快乐,使他的快乐加倍。孩子与朋友既欣赏彼此的优点,赞美对方,以对方为骄傲,又彼此相助,改善各自的缺点与不足。

通过和朋友相处,孩子会产生更多的生活体验,从中他可以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关心和帮助他人,如何解决与他人的矛盾,如何向他人学习……

一般来说,与同伴和谐相处的孩子,往往能够健康成长,而缺少朋友的孩子却容易发生问题。对孩子来说,他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过程,而这种学习是在与其他人尤其是与同龄伙伴的交往过程中实现的。

1.激励孩子与人交往的兴趣和欲望

当孩子体验到交往带来的快乐时,他就会更积极主动融入集体环境中去。为此,父母应多鼓励孩子和同龄人聊天、游戏、交往,绝不能借口要看书学习而忽视他参与人际交往的机会。如果孩子主动表现出交际需求,父母就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当孩子表现出对与他人交往的恐惧感和厌恶感时,父母就要耐心细致地与孩子交流,帮他缓解紧张感,并为他创造交往的条件。

需要提醒的是,父母千万不要为了保持家庭环境的整洁和安宁而将孩子的朋友拒之门外。

2.为孩子的人际交往创造条件、树立榜样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为了培养孩子具备高尚的交往品质、正确的交往动机和一定的交往技能,父母就要在这些方面做出榜样,从自我做起,主动积极参与健康和谐的人际交往,这样会给孩子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

3.教孩子学会“推销自己”

任何人都喜欢面对那些充满自信、有着阳光气质的人,孩子也不例外。所以,父母让孩子学会“推销自己”,这样等于赋予了孩子自信、阳光、乐观的性格,无论孩子走到哪里都更容易赢得别人的欢迎和喜爱了。

有一位妈妈常常告诉孩子:“要想多交朋友,自己得主动着点儿,比如见到你喜欢的伙伴,可以对他说‘让我们做朋友吧’,或者‘我们一起玩吧’!”

孩子听了妈妈的话。当有一天幼儿园里来了一个新朋友时,他趁着自由活动的间隙,主动拿着自己那本《不一样的卡梅拉》来到这个小朋友身边,微笑着说:“我们做朋友好吗?我叫林雨,我这套书可有意思了,咱们一起看吧!”不一会儿,这个叫林雨的小孩子就和新来的小朋友熟络起来。

4.让孩子出门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

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在社会中增强与他人交往的机会,最好是鼓励孩子单独去面对这样的交际,而不是惧三怕四,要鼓励孩子独立解决与同伴交往中的矛盾和问题,鼓励他有自己的交际世界。

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他的专业知识,85%则是依靠他的人际关系。”由此可知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人是群居的动物,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与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人际交往能力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有些父母不重视孩子的交友问题,认为孩子衣食丰足,要什么有什么,有没有朋友无所谓,这样想,真是大错特错。其实,父母应该做的是鼓励和支持孩子去结识更多的朋友,如此,孩子才能在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完成一次健康的心路成长历程。

■别让孩子变成“小霸王”

妍妍在周六的时候邀请了自己的好朋友来家里做客,几个小孩子在一起玩得非常开心。快到中午的时候,妍妍说:“咱们接下来玩个游戏,谁输了谁就必须进行倒立。”这时候,有一个比较娇小的孩子站了出来:“妍妍,我妈妈让我中午必须回家,再说现在都饿得不行了,咱们下午再玩这个游戏吧。好吗?”这时候,一向高傲的妍妍就说了:“在我家你就必须听我的,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你中午不能回家,在我家吃饭就可以了。”

小孩子非常委屈:“可是,我妈妈还在家里等我呢。”妍妍二话不说,拉着小女孩就往外撵:“行了,下次不要来我家了,连我的话都不听。”小孩子也很生气:“哼,我们以后不再是朋友了。”

这时候,妍妍的妈妈闻声赶来,了解了情况后,就对妍妍说:“孩子,你应该体谅你的朋友,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如果妈妈在家等着你,你却不回来,妈妈同样也会着急啊。”

妍妍的行为属于典型的唯我独尊。而生活中像她这样霸道无理的孩子却并不鲜见。

稍加留意,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常有这样一些小细节:饭菜端上餐桌,孩子只顾着自己吃,把自己最喜欢吃的菜端到跟前,而不顾及家人;电视里播放自己喜欢的节目时,坚决霸占遥控器,不允许任何人换台;在学校里,发现课桌上布满灰尘,径直拿别人的书本来擦干净……

孩子们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导致的。

有的家长害怕孩子受到伤害,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做法;当自己的孩子和小伙伴吵架的时候,家长不去教育孩子,而是安慰孩子不要难过;当孩子支使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去做事的时候,父母虽然嘴上说要尊重长辈,但却没有制止孩子的行为……这种无原则的宠爱,很容易助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心理,反过来这种心理严重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另外,还有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告诉孩子他该怎么做,而很少引导孩子从别人的角度出发。这样一来,孩子会在无形中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习惯。

应该说,当今社会,孩子“唯我独尊”的心理已经越发严重,成了广大父母们迫在眉睫的难题。

那么,要想让孩子摒弃这种唯我独尊的行为方式,就需要父母及教育工作者多下一些功夫,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不断关注他的心理以及心理的成长,培养孩子为别人着想的习惯。

1.让孩子知道“他人”很重要

要想让孩子远离“唯我独尊”的心理,父母不仅要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而且也要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影响。换句话说,父母要引导孩子想到“他人”,让他明白他的行为不仅和自己有关,而且和“他人”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读初二的马飞要和几个同学一起野炊,出门之前,妈妈细心地叮咛着,嘱咐儿子不要调皮,要遵守交通规则,要注意安全等。马飞对此却很不耐烦,他没好气地说道:“妈妈,我知道了,你就不用管了。”这时候,一旁的爸爸搭腔道:“飞飞,你还要记住,到了目的地给家里来个电话,晚上记得早点回家,我们在家里会惦记你的。”

显然,马飞的妈妈只告诉了孩子“自己”要如何做,而他的爸爸则让孩子学着为“他人”着想,让他知道他的行为和妈妈也有关系。马飞的爸爸的做法既会让孩子注意到自己,也让他知道了“他人”的重要性。如果父母们都能够像马飞爸爸这样引导孩子,那么孩子的“利他行为”就会不断增加。

2.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在成人的人际交往中,换位思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简单来说,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不是只顾及自己的得利与否。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使得很多孩子根本不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林静是个7岁的女孩,一次和妈妈上街经过天桥的时候,她看到一个拄着拐杖的残疾人缓慢而艰难地上着台阶。林静抿嘴笑了笑,对妈妈说:“那个拄拐杖的人上台阶的姿势难看死了。”

妈妈严肃地对林静说:“静静,这样说话是不对的,那个叔叔的姿势是不好看,但是他作为一个残疾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登上台阶,是多了不起的事!如果让叔叔听到你这样的评价,他会很难过的。”

听完妈妈的话,林静惭愧地低下了头。

3.在生活中引导孩子

明白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教育源自生活,培养成于点滴。父母们不要高谈阔论,而只需在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上给孩子正确地引导,即可把你的孩子培养成品行高尚的人。

比如,当孩子主动打扫干净房间后,父母不要只说:“宝贝真能干,把房间打扫得这么干净。”而应该说:“宝贝真能干,把房间打扫得这么干净,谁进来都感觉很舒服的。”这样的夸奖,不仅让孩子感到自己很能干,还会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可以给别人带来好处。

只要父母多用心思,注重一点一滴中对孩子的正确引导,那么你的孩子就能够告别唯我独尊的错误心理,成为一个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的人。

■与人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

曾经有一位长老非常钟爱打高尔夫球。在一个本该休息的日子里,这位长老却按捺不住,一定要去打球。

当他来到高尔夫球场,空旷的球场上空无一人。为此,长老很高兴,他心想:反正也没人发现我在打高尔夫球,我只打到第九个洞就回去,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于是,他开始放松地打球了。可他刚打第二洞时,就被天使发现了。天使很生气,就来到上帝面前,向上帝诉说了他的罪状,让上帝惩罚他。

上帝答应了天使。

这时候,长老正在打第三洞。这一杆打得很完美,他只是轻轻地一挥球杆,球就进洞了。见状,长老高兴极了!

天使默默地观察着。让她惊讶的是,接下来的几杆,长老都是如此顺利。

天使很困惑,也很生气。她又来到上帝面前说:“上帝呀,你不是说要惩罚他吗?怎么没什么动静呢?”

上帝说:“我已经在惩罚他了!”

天使又回过头看了看长老,这时候,由于长老打得太过兴奋,早已忘了自己定下的只打九洞的计划,决定再打九洞。天使不解地问上帝:“我怎么没看见您在惩罚他呢?”上帝笑而不语。

待这位长老又十分完美地打完九洞,他脸上高兴的神情立刻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上帝微笑着对天使说:“你看见了吗?他打得如此完美,心里高兴至极,却不能和任何人分享他的喜悦,这难道不是最好的惩罚吗?”

这虽然只是一个故事,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一个人就算是取得再大的成就,如果没人与他分享,那真是莫大的悲哀。

在生活中,不难见到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自我意识特别强,也特别吝啬,从不将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甚至父母也不能碰一下。

孩子之所以如此,都是由于父母长辈的过度疼爱导致的,他们把孩子当成“小皇帝”、“小公主”一般对待,凡是好玩的、好吃的均由孩子一人享用。久而久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认为一切都是我的,慢慢养成了孩子自私自利的不良心理习惯。

这样的孩子当进入集体生活中时,将很难适应那种以平等身份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也就难以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因此,父母们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懂得与他人分享的好习惯,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获取同伴的友好相待。

1.坚决杜绝孩子的自私行为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务必杜绝孩子自私、霸道的行为,不给他任何特殊待遇。如果孩子坚持占有公共物品,比如漂亮的梳子、舒服的餐椅,等等,父母要告诉他,那是全家人的,家里的人都有权利动,经历过几次碰钉子的事情后,孩子就不会认为自己占有所有好东西是理所应当的了。

另外,孩子的学习大多是从游戏中获得的,家长可在游戏当中与孩子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识别不同行为的对错,让孩子在游戏中克服自私心态,建立起有效的分享观念。比如,让孩子扮演一个想玩别人的玩具时,却被拒绝的小客人,体会被拒绝的痛苦;或者让孩子扮演接待小猫的小主人,将自己吃的东西要分给小猫吃,玩的东西要和小猫一起玩,让孩子从分享行为中获取到快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