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养,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15975500000016

第16章 行为习惯:抓细节,养习惯,让涵养步步提升(2)

■感受“制度”的威力

乖巧可爱的萍萍在妈妈那里得了个“忘事佬”的外号,原因就是萍萍做事总丢三落四。

马上要上初中了,妈妈想利用开学前的暑假把萍萍的问题给纠正过来。

于是,妈妈找萍萍商量:“可不可以和妈妈做个约定?”

“什么约定?”萍萍问。

妈妈告诉萍萍:“我们列一个考核表,妈妈每天给你‘10分’,你做得不规范或者做错一件事就要扣掉1分,如果帮妈妈做一件事就奖励一分。如果得分在5分以上,你就可以看20分钟《爱冒险的朵拉》,如果超过15分,你就可以看半个小时。”

《爱冒险的朵拉》是萍萍最近非常喜欢看的一个动画片。一听妈妈以此来和自己作为约定中的“砝码”,萍萍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第二天正式实施了,到了晚上,妈妈就指出了萍萍的几处错误:第一,喝完水,忘了盖杯子盖;第二,小便后,忘了冲马桶;第三,脱下衣服后,没有叠好,而是乱扔到衣柜里;第四,进门后忘了换拖鞋……还没等妈妈说完,萍萍就叫了起来:“哎呀……怎么这么多,幸亏还没开始,以后我可得小心了!”

果然,接下来的几天,萍萍小心翼翼地做着每一件事。尽管也有扣分的时候,但一天比一天少了,而且得到的奖励还越来越多起来。

故事中,萍萍妈妈做得很不错,她为了培养女儿做事认真细致的习惯,运用了“奖惩”制度,并且严格遵守。这样,萍萍就会从中感受到“制度”的威力,做得不好,就认罚;做得好,就享有奖励。在妈妈的严格训练下,萍萍不但能够越来越细心,而且还更加懂得遵守约定的重要性。

其实,绝大多数孩子都会存在一些小毛病,如果父母不多留意,那么很容易助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所以,我们不妨向萍萍的妈妈学习,利用日常中的一些行为,和孩子约定某种规则,并鼓励和监督孩子认真履行。这样,孩子既会做事有条理,又懂得规则的重要性,不会随便失信。

此外,通过和孩子约定某些规则,还有利于锻炼孩子的自律能力。因为在规则制约下,父母不必用口头语言再过多强调孩子要做到某件事情,这样孩子不仅更容易记住并遵守约定,还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要想培养出一个守信用的孩子,父母就应该多从生活中的细节入手,制定某种规则,并鼓励孩子自己去做。这样一来,效果自然会好很多。

比如,当父母要求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拖拖拉拉,说“等会儿再做”,可是过了很久,他也丝毫没有自己动手的意思。这时,父母出于疼爱孩子的心理,就干脆替孩子做完了。这样的纵容会使孩子养成懒散和没有时间观念的毛病。而正确的方法是问问孩子“等会儿”需要多久,让他明确说出一个时间,然后告诉他:“说到就要做到。”

1.多和孩子讲讲规则的用处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利用日常小事,让孩子知道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比如,人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竞赛规则,同时还可以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会有什么后果?当孩子说出违规的后果后,说明他已经能够对执行规则给予重视了。

2.教给孩子做事的方法

有时候孩子很想履行规则,但却往往因为不得要领,而得到“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的结果。这主要是因为孩子做事方法不正确导致的。所以,父母要多培养孩子正确而合理的做事方法,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帮他找到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3.培养自律精神

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家庭规则,以便共同遵守。例如,进别人房间前要先敲门;下棋玩游戏要按规则决定胜负,说错话或做错事时要礼貌道歉;看电视时不干扰别人。即使父母违规也要自觉受罚,让孩子懂得规则的严肃性。

4.帮孩子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父母应该在平时生活中,多给孩子灌输遵纪守法的思想。如果从小养成了自律的好习惯,那么他将会克服很多不良嗜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时刻注重孩子自律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能够自己管好的事,父母可以多教一些方法,尊重孩子,赏识孩子,慢慢地,孩子就懂得如何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从而自然而然地就把这当作一种习惯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培养和提高孩子自律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父母们尚需一步一个脚印,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

■给孩子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琳达问妈妈:“阳台上的花和卧室里的花的叶子为什么不同呢?”

妈妈没有急于给女儿解释,而是找来一小瓶碘酒,给她做了一个实验。

妈妈用棉签蘸了一下碘酒,把它滴在经过阳光照射的叶子上,很快叶子就变成了蓝色,然后,妈妈又把碘酒滴在没经过光照的叶子上,而叶子的颜色没有任何变化。

这一结果引起了琳达的好奇,她睁大求知的眼睛望着妈妈,让妈妈给她做出解释。

妈妈说:“叶子变蓝是因为它有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而没有经过阳光照射的叶子,不会产生淀粉,所以就不会变色了。那么,你来分辨一下,这两片子,哪一片是卧室里花上的,哪一片是阳台的花上的呢?”

根据刚才观察到的实验结果,琳达迅速给出了答案。

看得出,琳达的妈妈是个细心又耐心的人,她能够及时激发孩子的观察力,并通过实际行动让孩子感受到观察的重要性,而且还因此让孩子学到一些知识。

可以说,观察力的强弱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伟大的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警,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这位从小就热衷于观察动植物的生物学家,运用善于观察的眼睛,经过20多年不断地观察积累,最终完成了《物种起源》。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90%的外界信息,都是通过视觉获得的。面对同一事物,那些观察力敏锐的人,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理解别人理解不到的地方。因此,他们也就能够较快地看出事物所独具的典型意义上的特征,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正如有位科学家所说:“一个观察力强的人步行两公里所看到的事物,比一个粗枝大叶、走马观花的人乘火车旅行2000公里所看到的东西要多。”

也许父母们会说,孩子长着一双眼睛,从出生后就不停地到处张望,这不就是观察吗?实际上,这只能称作视觉的注视,算不上真正的观察力,而观察力并非天生具备的能力,它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有意识地培养才能具备。

因为,观察力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消极视觉运动,而是知觉和思维相结合的积极活动。一个有着良好观察力的孩子,他的知识的积累往往会更快更好,他的思维能力也常常会强于同龄孩子,其智力的发展也会更加迅速。

1.让孩子知道观察的目的

通常来讲,孩子很小的时候,单凭兴趣来观看令他好奇和有趣的事物,并没有很强的目的性。为了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父母就要给予引导,让孩子带着任务去观察。这样将直接影响他观察的结果。而且目的越明确,孩子就会观察得越细致,效果也会越好。

悠悠的爸爸是个有心人,他非常注重女儿观察能力的培养。每个周末,爸爸都会带悠悠去公园,临去之前,总会给她提一些小小的要求,比如,“今天你来看看有哪些花儿开了”、“我们走过的小桥是什么样子的,上面写了什么字”等,让女儿带着问题进入公园,回来后再进行回答,还引导和鼓励女儿写观察日记,将一天的见闻,或某个小细节进行描述。

经过爸爸的培养,悠悠的观察力明显强于同龄孩子。爸爸为此深感欣慰。

2.引导孩子多观察日常生活用品

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多种多样的生活用品,父母可以利用孩子常用的物品来激发他的观察兴趣,提高他的观察能力,让孩子明白很多日常生活用品都有它独特的作用和特征。比如瓷碗是用来盛饭的,瓷盘是用来盛菜的;杯子是用来喝水的,玻璃杯很容易摔碎,塑料杯却不容易摔碎,等等。

3.经常带孩子观察自然景观

大自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观察的地方。观察大自然中的景观和变化,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孩子的观察兴趣和能力,比如观察江河湖海的区别,观察河水清澈和混浊的界定,观察自然界颜色各异的花草树木,发芽、生长、成熟衰败的种种变化。还可以让孩子观察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春天,气候温暖,草木发芽变绿,花朵开放;夏天,气候炎热,草木茂盛;秋天,天气转凉,树木的枝叶变黄,凋谢;冬天,气候寒冷,草木凋零等。

4.为孩子准备一些图片

对于一些实际物体的观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不能让孩子看得仔细。但是没关系,我们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相应的图片,让孩子通过图片来认识和观察。比如,大吊车的形状和工作原理是什么;哪些植物可以在沙漠里生存,等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将图片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培养孩子观察力的教材,比如寻找动物的藏图,寻找细微不同的对比图片等。由于图片是静止的,不会受到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因此更能够巩固孩子的观察力,提供观察细节的机会。

观察不是简单地看,它是孩子智力活动的基础,也是一种善于全面、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这种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孩子将来能否成才、成功。因此,作为父母,要培养孩子善于观察的眼睛,让他将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尽收眼底。

■注意听,注意看,注意想

一说到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都不陌生,很多孩子对他的事迹也会略知一二。

牛顿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每次做实验,他总是通宵达旦,注意力十分集中,有时候一连几个星期都不出实验室,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着。

有一次,他和朋友约好来他家里吃饭,结果朋友来了,他还沉浸在实验中无法自拔。等了很久之后,饿着肚子的朋友只好自己到餐厅把准备好的午餐吃了。又过了许久,朋友见牛顿还没出来,他就把牛顿那一份也给吃掉了。

过了一会儿,牛顿从实验室出来,走到餐厅,当他看到自己的碗里只剩残羹时,不觉惊讶地说:“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啊,我居然给忘了,难怪没有感觉到饿呢!”就这样,牛顿又重新回到实验室去忙碌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牛顿的高度专注精神令人何等钦佩。也正是他的这种精神,使他在科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经验。

由此想到我们的孩子,要想让他们拥有美好的未来,则一定要培养他们高度专注的能力,因为只有专注于一个目标,才能最终在这个目标上获得成功。

倾其一生从事儿童教育的斯特娜夫人曾经说过:“孩子只有先形成一种专心的习惯,才有可能在日后对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而不会被其他事物给干扰。”

对于专注力,科学界也给出了这样的解释:高度专注的注意力包括三个方面:“注意听”、“注意看”、“注意想”,注意还有四种品质,即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也就是说,只有将听觉、视觉、思维活动都集中起来,并将它的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能力训练良好,将其统一指向所需关注的对象,才能达到良好效果,而对孩子来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保持注意力,聚精会神,才能事半功倍。

可是现实情况却让我们头痛,那些家长的抱怨之声总是不绝于耳:孩子做事情总是不专心,看书、画画时一会儿要喝水、找东西吃,一会儿又看电视,玩玩具……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们更多的是担忧和无奈:我真担心这样的状况会影响孩子入小学后的学习,不知该怎样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

其实,注意力是可以培养的,虽然先天的遗传因素对于孩子的注意力有一定影响,但后天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及所受的教育影响更为重要。所以,父母们应当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高度专注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