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养,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15975500000010

第10章 心态管理:心态好,修养跟着就好(3)

4.允许孩子在接受批评时作出解释

如果批评不符合事实,也应允许孩子作出自己的解释。告诉孩子,给他解释权,目的绝不是推卸他所负的责任,而是要他实事求是地面对。如果你强硬地要求孩子改正错误,孩子心里不服,他就会虚假地答应你,表面上接受了你的批评,但心里感到受了很大的委屈,这对他接受你的批评没有任何作用。

5.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总结经验教训事实上就是对自我行为的一种反省。例如,一个孩子用打架来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如果他在打架上吃了亏,他会想:“上次我感到生气的时候是用打架来表达我的愤怒的,结果我被别人打了。那么下次发生这样的情况时,我该怎么办呢?我不用打架可以吗?是不是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呢?”

当孩子直接感受到行动与结果之间有某种关系后,他们往往会先想一想再采取行动。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预先的评价,看是否会出现他们预料的结果。如果结果正如他所想的,那么他会继续这么做;如果结果与他所想的不一样,孩子就会总结经验教训,调整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一个人做事的一种反应机制。

如果孩子学会了经常总结经验和教训,他就已经学会自觉地进行反省,这对他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如何让孩子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客观的评价,批评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父母恰如其分的批评,往往能让孩子更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保持长处,弥补不足。这对于孩子建立起踏实而科学的自信无疑非常重要。所以,偶尔对听惯了赞美之词的孩子“泼一点儿凉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赢得起,也要“输得起”

雯雯今年5岁,由于受棋迷爷爷和爸爸的影响,从3岁多她就喜欢下象棋了。可是因为雯雯年龄尚小,棋艺还远远不如爸爸。有时候,爸爸会故意“放水”,让雯雯高兴,但更多的时候,爸爸还是“亲兄弟明算账”,不迁就雯雯。每当这时,雯雯就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一般,大哭不止。

对此,爸爸这样跟雯雯说:“你现在才5岁,还是一个小孩子,能和大人下象棋,并且能下到这个程度,已经算是很厉害了。每当和你下棋时,看到你专心致志的样子,我都感到骄傲呢!如果仅仅为了你高兴,而假装输给你,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雯雯认认真真地听着爸爸的话,不再哭闹。

爸爸接着说道:“现在你自己来选择,是要爸爸假装输给你,还是你一直和我挑战,想办法将来赢过我呢?”

经过爸爸的一番鼓励和引导,雯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而雯雯的爸爸也为此欣慰不已。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大多会有这样的感受,自己和孩子玩游戏,只要赢了他,他就会很不开心,甚至哭闹着一定要自己“赢”才行。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输不起”。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现象。不管什么事,孩子总是希望自己能做得比别人强,希望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和赞赏。可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很多方面还尚未成熟,他还无法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在人前或是在集体活动中,一旦不如别人,落于人后时,他就会表现出不满,不高兴。

这种时候,如果父母为了照顾孩子的情绪而进行哄骗或迁就,那么就会让孩子形成对事物的错误判断。他们会认为“我就是厉害,比你们都厉害”!与其如此,父母不如换一种让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输赢是正常的,并且鼓励孩子,给他赶超的信心。

不得不说,上述事例中雯雯爸爸在教育孩子“输得起”的心态方面的做法,是很值得家长们学习和借鉴的。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父母认为让年幼的孩子经历挫折太早,当孩子遭遇挫败时,表现得心疼不已,他们要么为孩子的挫败寻找理由,要么尽力帮孩子弥补或过分地哄骗,并小心呵护避免孩子再次遭受失败。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不但无法让孩子真正了解到成功的意义与失败的价值,而且也不能帮助孩子学习面对失败及成功,而这些却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功课。

明智的父母应该这样,给孩子面对失败的勇气,让他跌倒了能够再爬起来。

1.父母要从自身做起,端正态度

很多父母往往进入一个误区,喜欢在别人面前让自己的孩子展示“才艺”,并以此作为自己的“门面”。如果孩子表现得好,就夸孩子聪明、能干;如果表现得不好,就指责和埋怨孩子笨。毋庸置疑,这种教育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很容易让孩子走向两个极端,要么争强好胜,一定要赢,要么失败了就爬不起来。

所以说,身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个性形成的过程中,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想让孩子“输得起”,父母就必须先平衡自己的心态,正确看待孩子的输赢得失。当孩子在学习或者游戏中遭遇失败,情感受挫时,父母应该教育他克服沮丧和悲观的思想,然后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使孩子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暂时的挫败。

2.引导孩子树立“失败不可怕”的意识

失败在所难免,失败也未必都是坏事,其中的关键还是要看面对失败时的态度。同样是失败,既可以产生消极的情绪,也可以磨砺人的意志,使其奋发向上。

孩子在失败时产生消极情绪也是正常的。但这时父母要及时引导孩子,告诉他“失败并不可怕”,“你要勇敢”,“你一定会做得更好的”。利用孩子的失败,父母完全可以以此作为教育的契机,引导孩子重新鼓起勇气,大胆自信地再次尝试。

3.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以此来提高耐挫力

孩子在和小朋友一起游戏的过程中,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其实这并不是坏事,这些失败的痛苦经历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有助于发展他的内省能力。孩子一方面要学会如何去欣赏别人,和同伴友好相处,共同合作;另一方面,通过与同伴们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每个孩子都是稚嫩的树苗,不经历风雨的洗礼是难以长成参天大树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挫折就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最好课堂。不遭遇挫折,孩子就无法认识到现实的世界和真正的生活;不经历挫折,孩子就无法学会镇定、坚强地面对困难;不战胜挫折,孩子就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无法给自己下一个肯定性的评价,也就无法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一步步走向独立。

所以,家长们需要的就是“狠下心”来,培养孩子直面挫折、对抗挫折的意识,帮助孩子建立起不怕任何困难的自信和勇气,这才是真正地爱孩子、教育孩子。

■不做温室里的花朵

微微的妈妈说过这样一件事:

在微微14岁那年,她要去北京参加一场钢琴比赛。然而不幸的是,在临行前一天,微微的左手肘脱臼了,处理好之后,她便吊着胳膊随团去了北京。在北京的这段时间里,微微不仅克服了生活上的种种不便,还坚持练琴。临上台时,她往伤处喷上止痛药,跟另一位钢琴演员一起上台。在微微演奏的时候,那位和她一同上来的演员跪在她身边,帮她脱着左臂,就这样,两个人相互配合着完成了一场完美的钢琴独奏。当微微大汗淋漓地弹奏完最后一个音符时,台下观众报以激动的掌声和呐喊声。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目的在于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培养他们耐挫折的能力。这种挫折教育不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独立、勇气、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培养。也就是说,挫折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折,而是潜移默化地从各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和耐挫能力。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这句话的确有着普遍的意义。一个小孩子如果从小没能品尝什么挫折,长大后其心灵必然是脆弱的,难以抵御人生风雨的。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倘若遇到一些挫折,父母大可不必惊慌失措,或者因此否定孩子的能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导孩子把挫折看成促进自己成长的机遇。通过战胜挫折,让自己懂得更多生活和学习的经验及教训,在未来的日子里能让自己更好地驾驭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少父母觉得,孩子还太小,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应该让孩子遭受太多的挫折和痛苦。要知道,父母的这种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使孩子成长为温室的花朵,而明智的父母则应该树立挫折教育意识。

爸爸和女儿做了一个交换:女儿捏冰块15分钟,爸爸送给她一本好书。

爸爸从冰箱的冷冻柜里取出一块大大的冰块,递给女儿,让女儿一直握着它。女儿刚握了两分钟,就感到骨头钻心地疼。但不肯服输的女儿为了赢得这场比赛,她用另一只手拿起旁边的药瓶,认真看上面的详细说明,借用这种办法来转移注意力。

坚持了5分钟后,女孩感觉手部的骨头都要冻裂了。但是离15分钟还有很长时间,于是她继续坚持着。

又过了两分钟,她的手已经被冻得麻木了。坚持到15分钟时,女儿发现自己的手已经变成了紫红色,感觉火辣辣的。这时候她把所剩不多的冰块放下,再摸其他的东西,感觉都很烫。心疼女儿的爸爸赶紧帮她用水冲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