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大哲学 生活小哲理
15974400000033

第33章 财富法则:幸福的资本(1)

财富与幸福感的关系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俗语

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古往今来,人们孜孜以求的,名也好、利也好、荣华也好、富贵也好,概括而言就是两个字——幸福。幸福与财富间的关系,可以认为是“目的和手段”、“本与末”或“体与用”的关系,幸福是目的、是本、是体,财富是手段、是末、是用,积累财富的目的是为了换取幸福。

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梭伦,将“有中等财富”视为幸福应具备的五个要素之首。可见,财富在一定程度上等于幸福。财富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十分重要,由于金融资产形式出现的财富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容易转化为其他资产形式,因此它对幸福感的影响更加直接,也更加强烈。

但财富也不是完全等于幸福,在收入水平很低时,收入的增长对幸福感的增长影响强烈;以后随着收入增长,幸福感的增长趋于微弱;收入水平越高,幸福感增长越小。收入水平中有一条线,在这条线下,收入的增长对幸福感的增长影响强烈,在这条线上,收入的增长对幸福感的增长影响微弱。

从这个规律可以发现,基本的物质财富对于幸福是很重要的。缺乏基本的舒适生活条件的人,幸福感往往也较低,随着财富的增加,人的幸福感也慢慢增长。但在这种基本生活条件满足之后,财富与幸福之间并没有绝对正向的线性关系。在“衣食足”的这群人中,财富的多寡,与幸福的关系开始出现负面效应。或者说,在达到舒适富裕之后,财富的增加所带来的幸福感会越来越弱。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当住房和食物这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额外的财富很少能增加幸福感。而关于幸福感的许多调查也揭示:在美国和其他大多数富裕社会里,财富的增加,甚至还伴随着幸福感的下降。在过去30年里,随着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超过一倍,形容自己“非常幸福”的美国人口比例下降了约5%,或者说减少了大概1400万人。此外,人群中患临床抑郁症的人比以前更多。

这一定会使得人们感到迷惑:如果收入的增加不一定能使人们的幸福感增加,为什么人们还要这么执著于追求更多的收入?为什么财富的增长不一定能带给我们幸福感的增长?难道我们追求财富原本不就是致力于幸福吗?神秘的幸福感究竟来自何方?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们发现,较之“绝对财富”,“相对财富”的增加才是幸福感增加的真正原因。也即不管收入的具体数字是多少,只要和同类人相比是高的,那么人们就会感到骄傲和幸福,这种源于财富的幸福感大部分来自于“比较快感”。一位知名人士这样生动地为所谓的“比较幸福说”做了注解:幸福,就是你比你妻子的妹夫多挣100美元。

相关的测验诸如:当被问到你是愿意自己挣11万美元,其他人挣20万美元,还是愿意你自己挣10万美元而别人只挣8.5万美元呢?大部分的美国人选择后者。其中的道理正如我们所谓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可问题是,许多人总是做相反的事,他们总是与比他们强的比,于是挫折感、焦虑感由比较而生,幸福感便随之降低。

财富一直是人们所渴望的对象。确实,大多数人努力通过诚实的劳动来获取财富。他们的努力对造福社会有好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财富的积累,因此也使他们更幸福。毫无疑问,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财富带来幸福。各种现代化的家用电器、时装和娱乐层出不穷、日新月异。

这一切使我们的生活更为舒适、丰富多彩。因此,没有金钱,我们就无法把羡慕变成现实。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对待财富,那财富也会导致灾难。它可以促使意志薄弱者养成恶习,如吸毒或赌博,并导致他们自身的毁灭。此外,如果一个人一心追求财富并沉溺于奢侈的生活,他就会失去理智、误入歧途。显然,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对待财富的话,它也可能给我们带来灾难。所以,一定要正确看待财富与幸福的关系。我们认为,财富是构成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绝不是唯一。

生活小哲理:

财富是幸福生活的基础,但并不能因此过于看重财富。金钱可以增强幸福感,也可以削弱幸福感,这一切全在于能否正确看待和使用财富了。

人人都该懂点理财

诺亚并不是已经在下大雨的时候,才开始建造方舟的。

——巴菲特

理财的概念及其职业最近几十年在美国、英国、德国等金融大国以很快的速度得到普及。其原因有三:国民收入的提高使个人拥有金融资产的需要剧增,金融业竞争的激烈及规制的放宽,快速迈向老年社会的现实使人们重视退休后几十年生活的预先设计。

理财就是对个人、家庭财富进行科学、有计划和系统的管理、安排,简单说,是关于赚钱、花钱和省钱的学问。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所谓的生活,不就是找个好工作、努力赚钱、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然后王子与公主就能一生幸福快乐吗?理财劳心又劳神,何必理财?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理财能力是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会不会理财已经成为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必要条件,学会理财就是学会生存,不会理财就不可能享受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只有学会聪明理财,才能帮助我们创造美好生活。

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财,其实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有这样一则圣经故事:某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说:“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了我一锭银子,我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了我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怕丢失,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凡是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美国学者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得更好,衣食无忧,不为买房买车、教育医疗养老等压力压得抬不起头来。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善于理财和规划,必将陷入财务困境。

理财不等同于投资,也不等同于保险,理财是对一生的规划。目前一般投资者做理财,主要存在两类比较极端的问题:一类是个人在理财时非常保守,对风险有一种极端的恐惧,不愿意承担任何风险,只要高于同期存款利息,收益多一点点就满足了;第二类极端的例子是理财者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手段极低,喜欢自己拿主意,理财横冲直撞。在理财的过程中,应该时刻铭记的观念就是未雨绸缪,通盘考虑,才能做好一生的规划。

理财是善用钱财,使个人以及家庭的财务状况处于最佳状态。对于钱不多的家庭来说,顺利的学业、美满的婚姻、悠闲的晚年,是多数人的追求目标。如何实现这些生活目标,金钱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有效地利用每一分钱,如何及时地把握每一个投资机会,便是理财所要解决的。理财的诀窍是开源、节流,争取资金收入。理财不只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丰富生活内涵。成功的理财可以增加收入,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可以改善个人或家庭的生活水平,享有宽裕的经济能力,可以储备未来的养老所需。所以,从今天开始就要认识理财,让理财伴随您的一生。

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要想过上富足的日子,就必须懂点理财学,这也是幸福生活的保障。

省钱才是硬道理

小处不省钱袋空。

——托·莫尔

衣食住行是人们每天必须面对的,这些开销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省钱也是不容忽视的。省钱会不会意味着生活品质的下降?其实,省钱,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并非降低生活质量。当我们盲目地开始省钱,戒掉去心爱的餐厅吃饭的习惯,戒掉逛街,戒掉和朋友在酒吧谈天说地,戒掉去电影院……我们的生活还能剩下什么?难道只是纯粹地作为一个生物活在这个世界上,失去任何乐趣吗?如果你打算这么做,那么很不幸地告诉你,你的省钱计划不出一个月就会举白旗。

只有在保证了生活质量地情况下,才能够开始省钱,这非常重要,因为它将决定你能持续多久。省钱并不是让你变成一个守财奴,锱铢必较,一毛不拔。定期下馆子、逛喜欢的百货公司、和朋友们外出消遣,如果取消这些活动让你感到沮丧的话,请继续,但是这并不代表你被允许胡吃海喝和刷卡血拼,你要记得只点可以装进肚子的,不点需要倒掉的,只买能用上的,不买用来囤积的。定期记账,知道自己的钱花在了什么地方,以便对下个季度的消费计划做出调整,把省下来的钱存进银行或者请专业人士为你设计投资理财计划,当你在工作两年后依旧在每个月底发愁,你需要停顿下来,重新理财。穷忙族的消费水平可以很高,但是,在你踏入25岁后,你需要开始设计自己的将来。省钱是一种负责的生活态度,不仅仅是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