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雪球专刊第015期:寻找十倍股
15970700000013

第13章 过来人谈成长股投资经验(2)

以苏宁为例阐述投资决策过程

雪球:过去的投资中,您如何发现投资机会?

王小刚:根据自己的生活和经历来发现。比如说苏宁,我在美的待过,这很关键,它是美的的下游;另一个如汤臣倍健,因为我们家里人吃安利,我也经常吃,所以大概会有些印象和结论;再一个比如酒,我想大多数人都能了解中国的酒文化,我的组合里酒占的比例也很高;还有消费电子,我们不一定用苹果,但肯定都知道iPhone、iPad,沿着苹果产业链上的公司去梳理,也会发现些很好的公司。

对我来讲,重点方向是生活中凭常识能有个大致判断的行业和公司,因为我们是投资者之前首先是个消费者。

雪球:从发现机会到最终实现投资,您的决策流程是什么样的?

王小刚:积极跟踪、耐心等待。按刚才说的3个要素去研究跟踪,行业的上下游、公司先都了解清楚。比如说歌尔声学我们研究员调研了五六次,我也去过几次,研究的过程一般会持续几个月才好确定这个股票是否适合投资。当股票定了后再看价位,有时候正好价位合适就很快买了,有时候价位太高就要耐心等待。如汤臣倍健是目标确定了,但等了1年才等到合适的价位;歌尔声学等了近半年才开始买入。

雪球:买入之后,卖出的时间点您是怎么选择的?

王小刚:说老实话,优秀的高成长股很少,找到一个优秀成长股也不太容易。因此对高成长股,我倾向于长期跟踪但暂时不会长期始终持有:一是因为我们是公开产品。公开产品有个净值的波动平滑问题,不能全部随着市场去沉浮,不然净值大幅波动,客户会有压力,并且传导过来。我会做波段,但实际上做波段没有起到太多的正贡献,甚至目前客观上还是降低了收益率,但我还是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起到平滑净值的作用。我现在的产品鼎锋8期和4期净值还在一块一毛七八左右,客户的承受能力相对有限,如果将来净值在两三块钱的时候,随着客户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强,我这边应该捂的时间更长一些,波段会少一些。二是跟估值有关。价位过高,我就拿得少一点儿,但不会不拿,还是会继续跟踪。三是跟踪过程中若发现管理层不诚信时,就什么都不看了,那肯定赶紧卖掉。因为管理层不诚信的公司我们无法判断和跟踪。四是如果行业已经有拐点了。比如家电连锁在2009年的时候已经有拐点了,电子商务迅速崛起,这个行业不可能有高增长了,那就不做了。

雪球:对于价位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比如说市盈率已经达到40倍了,您就会卖出一部分,但会继续持有和跟踪?

王小刚:40倍以上我会警惕,有可能会降低比例,然后持续跟踪,说不定等几个月或半年之后,估值又合适了,那再加仓位,反复波段操作。

雪球:到现在特别满意的投资个案有哪些?

王小刚:最满意的是苏宁云商(SZ002024),2004年开始跟踪,2007年放弃,跟踪期间共上涨了近20倍;近1年来的汤臣倍健(SZ300146)、歌尔声学(SZ002241)、ST酒鬼(SZ000799)等也感觉比较满意。

雪球:能否以其中一个个案为案例阐述一下您在投资过程中如何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何发现、如何确定、如何估值、买入卖出时间点如何选择?

王小刚:还是说苏宁吧。做成长股历史业绩也很重要,可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2004年我看了苏宁的招股书,显示过去几年它都翻倍成长,而2003年就有1亿元的利润,这引起了我的重视。然后我就跟美的的同事了解,问他们觉得苏宁发展势头怎么样,有没有可能过个几年利润有十几亿元?他们说发展势头很好,达到十几亿元的可能性蛮大,因此引起我的关注。

雪球:他们做出这个判断的逻辑是什么?

王小刚:根据他们和苏宁合作的情况及行业发展趋势,他们认为这个行业正在发生很大的变革,而且苏宁的发展也非常快。他们这么一说,我就仔细研究,并对比了一下百思买,百思买当时已经是200亿美元的市值,苏宁当时是30亿人民币。我琢磨中国的人口基数应该能支撑起一个非常大的家电市场,单个产品在美国和中国价格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中国消费的数量可能比美国还多,实际的情况看苏宁2014年的销售额——大概1000亿人民币就知道。我是从2004年的国庆开始研究,到2005年的元旦这3个月里,我走了十几家门店,到美的也去走访和了解过。

雪球:看哪些元素?

王小刚:看这些门店怎么回事、是不是在扩张、新开的门店成功率怎么样。研究了3个月,再比较百思买,得出一个结论:苏宁在后面3年每年能增长50%左右,实际情况是每年增长接近1倍。所以2005年元旦苏宁在50元左右时(按2004年25倍PE左右)我确定苏宁可以投资。到了2007年上半年,市场已经很疯狂了,苏宁也已经四十几倍市盈率了,想着毕竟成长速度很快了,可能会回落。(高成长股成长速度回落时对股价的杀伤力是蛮大的)于是,2007年五六月份在苏宁复权1000价位左右的时间放弃跟踪。我放弃跟踪以后苏宁最高涨到1300元左右。2007年很多股票都很高,所以拿着都不踏实。

第二个例子,可以说说东方园林(SZ002310)。2009年底我刚到鼎锋,参加它的路演时报告说东方园林成长速度很快,盈利预测给3.3元,很多人都不信,当有人提问时,董事长说肯定不止,这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如果董事长说得靠谱,那就会远超市场预期。比如说市场预期是2.5元,有一个研究员给出3.3元,董事长说不止,最后实际是4块。我就研究,觉得它短期确实成长速度会很快,因为它拿到钱以后可以马上接单子,会加速发展;因为它是垫资做工程,拿到钱以后马上能垫资开始,新增的业务就会非常多,所以第1年的成长就非常高。当时我们只做了1年,因为股价涨幅远超预期,到了2010年的七八月就没做过了。

雪球:有没有比较挫折的案例?

王小刚:有,有很多!当然这个不方便说公司名字。我碰到过很多董事长说的高增长没有实现,高成长落空。当然这里面有管理层的原因,也有我们对行业判断的原因。

识别伪成长:多调研+在能力圈内投资

雪球:您认为投资中的风险主要是什么,用之前您说的一个词“伪成长”,怎么识别?

王小刚:伪成长就是说预期的成长没有实现。要识别就是要前期多调研、多研究,提高对行业的认识;另外,一定要在你有把握的范围里面,比如说高科技的东西,我们大部分人就判断不了。

雪球:调研时,您最关注哪些方面?

王小刚:还是刚才说的3个因素。这个调研不是说只去公司,公司只是一小部分,外围的调研更重要,行业上下游、业内地位都要看。比如说看苏宁肯定要看国美、百思买;看汤臣倍健,肯定要看安利。公司成长的持续性要通过调研去验证。

雪球:您个人的能力圈在哪些行业?

王小刚:我们是投资者的身份之前,首先是普通的消费者,所以对消费电子(如手机等)、对健康的需求、应酬时对喝酒的需求,这些都是我们能感受到、通过常识能判断的,具体点就是目前说的大消费领域。

雪球:投资这些行业的公司时,您觉得要关注哪些因素?

王小刚:第一,行业空间有多大这个很关键,舞台有多大影响公司的估值和增长空间。比如说保健品行业,我是很看好的,我现在40岁左右,是偶然吃保健品,我父母就是天天吃的,你现在还年轻,不会吃,但过个十几年,首先你会给父母买,其次给自己买,因此这个行业空间会很大。

第二,行业好的情况下公司自己能不能做起来。所以还是要找目前已经有一些行业地位的、历史已经证明它有能力且已经做得好的公司。

雪球:回过头再追问一个问题,您刚才说这么多年有很多经验和教训,那如果让您总结的话,有些什么教训呢?

王小刚:教训其实很多。首先,最大的就是投资理念,股价长期来讲是跟基本面挂钩的,但我用了10年才坚信这个道理。如果给一个教训的话,就是要早一点认识到这一条。

第二,一定要注意公司的成长。如果选不出高成长的,或者说选了伪成长,风险还是很大的,这个很专业,一定要研究透,不能简单地说什么“夏天买啤酒、秋天买白酒”,如果按这个操作也太简单了。喜欢公司的产品只是第一步,是研究的开始,但是否适合投资还得另说。

建议大家记住彼得·林奇的一句话:“大家想赚钱的最好方法,就是将钱投入一家成长型中小公司,这家公司近几年内一直都出现盈利,而且将不断地成长。”

最后我补充一句:“最好是持续数年业绩都能连续增长50%的高成长、大消费领域的公司。”

精彩评论:

雪球用户GT周回复国老:

其中这段话挺有意思:教训其实很多。首先,最大的就是投资理念,股价长期来讲是跟基本面挂钩的,但我用了10年才坚信这个道理。如果给一个教训的话,就是要早一点认识到这一条。

GT周点评:圈内人士都花了10年才坚信基本面投资的道理,很多散户确实是一辈子也不会悟透。我比较庆幸学的是计算机,10年需要悟透的东西,花几个月写个程序、建N多模型进行测试,很快就悟透彻这一点了,等于少花了10年的时间走弯路。IT改变人生啊!建议大家都去学下编程,打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啊!

老僧:

美国的中小公司比大公司便宜,如果比大公司贵多了,彼得·林奇恐怕也就没有那么神奇了。持续50%以上的高成长,而且还能为股东带来超额回报,要求公司的投入回报率高于50%,或能以比合理价值高得多的价格增发。还有一种虚假的高成长,他是回报的上升周期造成的假象。比如某个行业净资产收益率在8%~15%之间,某年净资产1元,每股收益0.08元,净资产收益率8%;第二年净资产收益率升高到11%,每股收益为1.08x11%=0.12元,增长50%。但是这种高增长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下行周期中会被大幅下降所抹平。评估公司价值的基础应该按照净资产和历史推断出来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出来的每股收益,否则就会被虚假的高成长所迷惑。可悲的是,我国的公司历史太短,很难推断可持续的净资产收益率应该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