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做最好的父母:培养好孩子的6大关键
15880200000014

第14章 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一起成长(2)

鼓励孩子多参加活动

父母要尽量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励、支持孩子参加户外活动。

灿灿5岁以前,我很少带她参加户外活动。即使幼儿园有活动,一般也是她奶奶上阵。我妹妹当时就跟我说:“你看,很多父母都带孩子一起去郊游,或参加亲子旅行。你有空的时候,也应该带着孩子出去玩,别只让妈妈和阿姨带孩子。”当时我一心扑在自己的事业上,没当回事。等我们一家人来到北京,我也改行进入家庭教育领域后,我与孩子的互动增多了。这时我才真正感受到亲子活动的确是加深父母与孩子情感的最快速、最有效的方式。于是去年我创办了博冠国际父母聚乐部后,便举办了很多亲子活动。

父母要多带孩子参加能够和孩子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完成某件事情的亲子活动。这样做,不仅能够拉近彼此的关系,还能让孩子结识更多的朋友,锻炼孩子的探索能力,从而让孩子的身心获得健康的发展。

不要对孩子的事大包大揽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很重要。许多父母一面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不给孩子动手的机会;一面又抱怨孩子依赖性太强、独立性太差,害怕孩子长大后不能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

孩子在3岁前的可塑性最强,最容易接受教育,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凡事都想看一看、做一做,对成人做的事常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比如,看见大人扫地,他也到处找扫把;家里来了客人,马上抢着递拖鞋;明明还不会叠衣服,却偏偏要自己来……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孩子独立意识正在觉醒的体现。但由于孩子的骨骼、肌肉等发育尚不完善,动作还不协调,常常会弄脏衣服、损坏东西,于是很多父母就不让孩子插手。

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能力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没有锻炼的机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就无从说起。所以,父母要多理解、宽容孩子的“错误”,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行动上解放孩子的手脚,让孩子去做自己应该做且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吃饭、穿衣、洗脸、洗手、收拾玩具等。

孩子的事应尽量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比如玩具应该放在什么地方、玩什么、与谁玩等。也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条件,让孩子做父母的小帮手,比如摆碗筷、擦桌子、整理书柜、到邻居家借还东西、到附近商店买东西等。只要孩子想做,又能做的,父母就要大胆放手,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没关系。

独立性的培养还体现在孩子遇到难题时,父母不要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或直接拿过来自己做,而要启发孩子独立思考,由孩子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孩子的独立性还体现在抗挫折能力上。很多孩子从小学到高中都非常优秀,习惯了鲜花和掌声,但是进入大学后,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生,自己突然很难出类拔萃。由于无法接受这种心理落差,他们往往会情绪失控,做出很多极端的事来。所以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能急于求成,要讲究方式、方法。孩子在做很多事情时,其实都是将其当作“玩”来对待的,父母应正确把握孩子的游戏心理,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让孩子在生动、有趣的玩乐活动中提高独立能力。父母还要通过具体、细致的启发和直观形象的示范让孩子循序渐进地掌握一些基本的做事技能,比如玩具怎么放才能更整齐、与同伴发生纠纷时该怎么解决矛盾等,帮助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一定要宽容对待、正面引导,以免打击孩子尝试独立的积极性。当孩子表现出独立的愿望或做事情有进步时,父母要及时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有一次,我在一个体操兴趣班上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位做“场外指导”的妈妈一发现孩子的动作做得不到位(她总能随时发现),就大声地呵斥孩子,有时还会冲上场去纠正孩子的动作。她的行为令老师的教学不得不时常中断,致使其他父母纷纷侧目,而她的孩子也在她的纠正下越做越糟。

当然,如此肆无忌惮的父母是相当少见的,但我从不少站在场外的父母的脸上看到,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对孩子做错动作表现出不满意。

可是我也注意到一位妈妈的表现非常与众不同。她从不关注孩子是否做错了,脸上一直保持着微笑,所以每当她的孩子回头看她时,都能看到她鼓励的手势与笑脸。而我也观察到,这个孩子的动作在所有人当中做得最标准。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过程永远比结果更重要。只要孩子喜欢,并积极参与了,父母就不要太关注细节的好与差。只要孩子有充分的自信心和独立性,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孩子真的很棒。

多给孩子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往往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技能,也不善于用身体语言表现出自信、友好等精神状态。而一个人的交往能力常常决定他的才能是否能被社会认可。所以,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为了教会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博冠国际专门开设了一门课程-社交艺术。有一次,公司和《父母必读》杂志社特意请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凯西老师就社交能力讲了一堂课。

碧生源的高总是我的好朋友。高总对孩子的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希望孩子能够进哈佛大学,所以她也带着孩子去听了凯西老师主讲的这堂课。

在上课过程中,凯西老师提出了一个互动问题:什么是社交商?

没想到高总的孩子自告奋勇,用流利的英语阐述了自己对社交商的理解。她那标准的英语口语和清晰的逻辑让凯西老师大为赞赏,直呼“Ican go home!”(我可以回家了!)全场随即爆发出会心的大笑。

当得知眼前的小姑娘只有11岁时,凯西老师非常感慨地对大家说:“在整个交谈过程中,这位小女孩都表现出了非常高的社交商:她说话的时候,眼睛一直看着我,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当我说话的时候她在非常认真地倾听;她能够读懂别人眼神或面部表情发出的信号,并做出适当的回应,即会识人脸色。”

凯西老师还表示,如果让她在这么小的年龄登台,并在百余人面前用非母语演讲,她一定不会像高总的孩子表现得这么好。

后来,高总的孩子还参加了几次我们公司组织的会员活动,都表现出了很强的交往能力。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她父母的用心培养。

要想帮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首先,父母应该多想办法增加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在学校里与同学、老师的交往就已足够,不需要自己另外想办法。但事实上,在学校里和其他同学交往对孩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一是时间太短,二是交流内容往往局限于学习。

对此,父母可以让孩子经常邀请小伙伴到家中做客,或多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及时帮助孩子学会待客礼仪。

其次,教孩子学会关怀他人,这是孩子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根本方法。小孩上幼儿园之后,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集体之中,难免与小朋友产生摩擦,如果孩子不会关心别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将很难交到好朋友。

再次,与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角色扮演的游戏绝非简单儿戏,它可是孩子认识成人世界的一面镜子。”

在玩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孩子的社交技能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比如,孩子为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扮演的角色相吻合,就会努力从角色的视角看问题,从而在生活中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看问题;孩子在游戏中还可学习如何坚持自己正当的权利、要求,怎样控制自己的言行,以符合游戏规则,从而学会如何妥协或合作。

0~18岁,亲子教育这样做

当孩子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亲子教育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对于0~2岁的孩子,亲密关系最重要;2~6岁的孩子要重点发展感知能力,所以父母要多带孩子接触外面的世界、多做游戏;6~12岁的孩子正处于释放天性的时期,父母要允许孩子犯“错误”;12~18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大,认同、保护孩子的兴趣是重中之重。

0~2岁,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

当孩子0~2岁时,亲子教育的关键是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如果在这一阶段,孩子的亲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长大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冷漠、攻击他人等。

在2岁以前,孩子的情绪感应非常灵敏,情绪管理也比较容易,这时父母可以通过陪伴孩子玩耍、晚上和孩子同床睡觉等方式,与孩子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和信赖关系。这些方法对将来孩子和父母的感情维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英国心理学家哈利·F.哈洛(Harry F.Harlow)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只小猴同两只人造的“母猴”(一只用铁丝绕成,身上带有奶瓶;另一只在铁丝外裹有同母猴毛相似的织物)关在一起。哈利发现,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小猴都是依偎着裹有毛织物的“母猴”度过的,只在饿了的时候才去带有奶瓶的“母猴”那里。当他把奶瓶从小猴的嘴边拿走的时候,小猴只是吧唧吧唧嘴唇,或者用爪子擦去毛茸茸的下巴上滴落的奶水;但当他把毛织物拿走的时候,小猴就开始尖叫,在笼子里滚来滚去。

这说明,小猴尽管有生存需求,但有着更为强烈的情感需求。由此,哈利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爱最重要的元素。

不仅如此,人造“母猴”养大的小猴虽然小时候看不出与其他正常的小猴有明显异常,但长大后却不会做父母,其中许多母猴甚至不会生育。由此哈利推断:人类也同猴一样,有着与他人接触、互动的情感需求。

在孩子2岁以前,对与妈妈保持亲密关系更加渴望。所以,妈妈要拿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如果有可能,也可以做全职妈妈。

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政府能够为全职妈妈提供足够的福利保障,加上全职妈妈不会因没工作受到歧视,所以很多职业女性在有了孩子后愿意回归家庭,陪伴孩子。

我的一个博士朋友在美国定居,结婚后生了两个孩子。现在孩子虽然都大了,但她一直没有工作。她的先生也是一个博士,虽然事业发展得很好,但并没有因为妻子没有工作而瞧不起她。

我助理的姐姐在美国生活了12年,一直在家照顾两个孩子,没有工作过。我的助理经常跟我说,她姐姐为教育两个孩子付出了很多,把孩子培养得很好。

但是在中国,由于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加上大多数人并不把全职妈妈当成一种职业,女性一旦放弃工作,不仅影响家庭收入,还有可能因不关注自身成长导致夫妻关系变差,在物质、精神上遭受双重损失。所以,在中国当全职妈妈是非常需要勇气、智慧的,既要打理好家庭,也不能忽略自身的成长、不能脱离社会。

2011年我刚来北京的时候,有过做全职妈妈的想法。但是我发现,以我的个性,让我放弃事业做全职妈妈是非常困难的。

我记得过去休年假待在家里陪伴孩子时,我都觉得自己放下工作来陪伴孩子,在事业上损失很大,就想让孩子学点什么以补偿我。但是孩子似乎明白妈妈的陪伴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功利目的,变得不愿意配合,为此我们时常发生冲突。

后来我认识到,要想做好全职妈妈,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从心底里愿意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事业。但我明白自己做不到这一点,于是我选择了家庭教育领域,这样我既可以继续拥有自己的事业,又能够陪伴孩子。这也是我创办博冠国际的原因之一。

很多父母没有认识到亲密关系对这一阶段孩子的重要性,或是怕把孩子惯坏了,所以从孩子一出生,就有意或无意地拒绝与孩子亲密接触,还美其名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比如在是否与孩子同床睡这个问题上,有的父母听说外国的孩子一出生就自己一个人睡,于是便不加思索地照搬。

事实情况是,很多外国妈妈在孩子0~3岁时是不工作的,在家做全职妈妈。她们白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和亲密度已经足够,所以晚上让孩子自己睡,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很多中国妈妈白天要忙工作,晚上回家才有时间陪伴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带孩子睡觉本应该是与孩子亲密相处的最好时光,而我们有些妈妈却以工作一天很辛苦为由放弃了。

再比如,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哭是利用父母的软弱胁迫其满足自己要求,所以孩子哭了不哄、不抱,等他不哭了再抱。

这样做同样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孩子哭总是有需求的,父母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的具体需求是什么。比如,先检查一下孩子是不是饿了,或拉了;如果不是,再查看一下是不是因为噪音太大或者光线太强烈;如果都不是,就是孩子需要精神上的抚慰了。这时,父母就应该抱起孩子,用温柔的眼神看着他,嘴里哼唱轻柔的歌曲,用手轻轻拍打孩子的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