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做最好的父母:培养好孩子的6大关键
15880200000012

第12章 抓住孩子的成长敏感期,有的放矢(4)

小F刚上初中的时候,学习成绩是中等偏上,如果以这个成绩去市里上高中,是没有办法进实验班的。她的爸爸妈妈也说,如果实在上不了实验班,她就没有必要到市里上高中了。但小F不服输,学习十分刻苦,加上运气不错,中考成绩发榜,她居然在实验班的名单里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上了高中以后,由于从小备受家庭呵护,自理能力比较差,小F无法马上适应,再加上学习压力特别大,所以在最初一段时间里她的学习成绩下降了很多。但这个孩子的情绪管理做得非常好,也有非常强的意志力。通过与班主任多沟通,再加上与父母的电话交流,她逐渐将情绪调整到适当状态,学习成绩也开始稳步提升。

高二时,有一次考试她考得很好,在班级里爆了“冷门”,从此她愈发自信,成绩也一发不可收拾地变得越来越好。到了高三,她就已经稳稳地坐上了全年级第一的宝座。

做好情绪管理,孩子受益一生

成人有了情绪可以寻找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但孩子有了情绪,却很难合理地表达出来,甚至会哭泣、吵闹。这时,父母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明白孩子有情绪是正常的,而且情绪是父母了解孩子内心的一个重要渠道。情绪管理做好了,亲子关系就成功了一半。

接纳孩子的情绪

成人有了情绪可以寻找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但孩子有了情绪,却很难合理地表达出来,甚至会哭泣、吵闹。这时,父母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明白孩子有情绪是正常的,而且情绪是父母了解孩子内心的一个重要渠道。情绪管理做好了,亲子关系就成功了一半。

首先,多用眼睛、耳朵关注孩子的情绪。孩子放学回家了,心情很好,也能按时完成作业,说明他今天的情绪好,没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孩子放学回家,无心做作业,说明他今天心情不好,那可能是他今天遇到了问题。

其次,容许孩子有情绪。中国的父母总爱拿别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比,觉得一点小事别的孩子能接受,怎么自己的孩子就会有情绪?于是不承认孩子情绪的合理性。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对待同一件事,看法当然不一样。

最后,接纳孩子的情绪,主动与之沟通。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就是自己的一片天。当孩子有情绪时,父母应该蹲下身与孩子平等地交流、沟通。这样,孩子对父母的信赖感就会迅速增加。

比如,孩子因小朋友不和自己玩,就生气地摔玩具、哭泣时,父母应该抱着孩子帮助孩子把情绪表达出来:“宝贝,玩具摔了,我知道你很难受。刚才隔壁的小朋友不愿意和你玩,你很伤心,是吗?”在搞清楚了孩子的情绪根源时,还要告诉他应对情绪的正确办法,比如父母可以对孩子说:“你可以拿着自己的玩具再去找那个小朋友,跟他说咱们一起玩,好吗?”

这样做了以后,孩子明白父母是关注自己、理解自己的,负面情绪通常能够很快化解,今后也有信心面对更大的考验。

但这一点父母往往很难做到。很多父母每天忙于工作,回到家里就想放松一下,即使看出孩子的情绪有问题,也懒得与之交流、沟通。长此下去,亲子关系不可能和谐,孩子的情绪管理也很难做好。

处理孩子情绪的错误做法

在现实中,很多父母并不懂得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情绪,常常采取以下四种错误的做法,给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交换型

见到孩子哭泣或生气,他们便急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说:“宝宝别哭了,给你看动画片”“带你去吃肯德基”……这一类型的父母认为孩子的情绪不重要,更不应该表现出来,而应该压在心底。孩子因此经常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感到迷惘、怀疑,累积下来,就会显示出自信不足,在生活中容易产生很大的压力。

惩罚型

这一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情绪表现很反感、愤怒,往往会说“不许哭,再哭揍你了!”“为什么这次考得这么差?罚站一小时!”等恐吓孩子的话。

父母之所以会说出这些话,原因可能有四种:

父母认为孩子的情绪表现只不过是要引人注意,或者想从父母那里得到某些东西,父母因而产生愤怒及对抗的心态。

若不责骂或惩罚孩子的负面情绪表现,自己将会失去对孩子的控制,或者担心孩子会培养出坏脾气。

认为因孩子宣泄情绪而责骂或处罚他们,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坚强。在这种父母看来,世界是冷酷无情的,只有最坚强的人才能生存,故此孩子不能成为“胆小鬼”“弱者”。

认为情绪是无意义的,只有通过责罚,才能够培养出没有负面情绪的孩子。

受到惩罚型父母对待的孩子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自己的感受毫无根据、不适当,或者不正确。他们由于自尊心受挫,在调整情绪和解决问题等方面会遇到更多困难,在注意力、学习和与同龄孩子相处等方面上会出现更多的麻烦。

冷漠型

这一类型的父母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但抱着不予干涉的态度,比如,当孩子因考试成绩不好而哭鼻子时,他们会说“考得这么差还好意思哭,要哭去房间自己哭个够吧”。

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处理情绪问题,一旦产生愤怒的情绪,就会变得极富侵略性,会运用言语或行动去伤害别人;一旦伤心了,就会长时间地哭闹,不知怎样正确地安抚和疏解自己。

说教型

这一类型的父母认为孩子之所以会产生负面情绪,是因为做错了事,所以孩子理应承受情绪带来的痛苦。他们会说“你都这么大了,应该懂事了,隔壁的小朋友比你强多了”“妈妈在你这么大的时候,早都不哭鼻子了”……这些说教没有给孩子提供具体有效的处理方法,孩子依然需要独自面对负面情绪带来的痛苦,不知如何是好,而且喋喋不休只会进一步加剧孩子的痛苦,让其在本来就有的情绪之上更增添不耐烦,甚至愤怒。

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孩子。一位校长曾经给我说过这样一件事:

一个孩子参加了一场有几千人参加的“小小主持人”大赛,结果这个孩子没有得到名次。孩子的父亲沮丧地对校长说:“怎么办呀,孩子为这次比赛吃了很多苦,现在这个结果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说。”校长就告诉他:“几千人参加的活动,最多也就十几个人会获奖,绝大多数人是获不了奖的。再说,孩子没有拿到名次,你觉得是件大事,因此压力大,但孩子不一定会有这种压力。因为孩子觉得只要能参与就很高兴了。”

在生活中,父母也会因为工作、人际关系中的烦恼而情绪不佳,但如果父母任由自己将负面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就有可能对孩子的情绪产生消极影响,继而可能让很小的一件事情被无限地放大。所以,父母有了情绪时,首先要努力做到控制情绪。如果实在控制不了,可以选择“罢工”-避开孩子,用其他方式发泄情绪。当然,如果对自己的处理方式比较自信,也可以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脆弱”的一面-合理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样反而会增强孩子对他人情绪的理解能力。

化解孩子情绪的五大步骤

在面对孩子的情绪时,很多家长往往不理解为何会有这样的情绪,于是禁止孩子表达出来:“你怎么又生气了,不许哭!”“为这点小事犯得着吗?”这些话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不能理解他、包容他。

有一年暑假,灿灿和她爸爸去了一趟温州,回来时把一件礼物落在了飞机上。这件礼物虽然不值钱,但毕竟是灿灿亲手挑选的,为此她一直闷闷不乐。当时我并不理解灿灿的心情,觉得这算不了什么大事,既然东西丢了,还能怎么办?回去取是不可能的,成本太高了。即使回去取,找到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于是我就对灿灿说:“去了也找不到,如果别人捡到了,拿回去用,也算物尽其用。再说丢东西是件小事,妈妈过去也有丢东西的经历。”灿灿听了我的话并没有释怀,还是不高兴。

后来我跟儿童情商教育专家倪老师说了这件事,他指出我在这件事上犯了两个错误:第一,在得知情况后,我只关注事情本身,没有充分理解、觉察孩子的感受;第二,在语言沟通的过程中,我否定了孩子情绪的合理性,并过早地提出了解决方案。

倪老师告诉我,应该这样化解孩子的情绪:

·倾听,让孩子表达她的情绪;

·用语言帮助孩子表达情绪(妈妈知道东西丢了你很伤心、很惋惜,是吗?);

·表示能够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太遗憾了,要是妈妈能够到飞机上帮你找回来那就好了);

·和孩子一起商量解决方案(妈妈理解你的感受,也确实看出你很伤心、难过,那我们再商量一下,到底应该怎么做)。

经过倪老师的指点,加上我多年的摸索,我总结出了化解孩子的五大步骤:

如果孩子通过殴打玩伴、摔玩具或骂人等方式表达负面情绪,父母要对孩子的不恰当行为进行规范:向孩子描述这些行为的危害,并告诉孩子这些行为是不恰当的,也是不被容许的。

询问孩子情绪产生的原因,并耐性倾听孩子的回答。

用自己的语言将他们的情绪描述出来,这样孩子就会很自然地被父母引入解决问题的正确轨道上来。

鼓励孩子思考解决方法,父母提出建议进行补充。首先,父母要鼓励孩子自己思考解决方案,备选方案越多越好,从而锻炼孩子的多元化思维能力。其次,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自己小时候遇到类似的问题时都是怎么做的。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孩子打开思路,也可以趁机向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肯定比单纯地讲解与孩子日常生活无关的抽象概念来得有效。

由孩子做出选择,并尽量尊重孩子的选择。父母将孩子的方案和自己想出的方案一一列出,由孩子做出选择,并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会认为这是父母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就会越来越自信。

假如孩子的选择被事实证明明显行不通,父母再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和孩子重新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做,孩子便会理解:结果错了,并不表示过程就是白费,每一次调整都会让自己更接近成功。

经过这五个步骤,孩子的情绪得到了宣泄,获得了父母的认同,也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情绪问题自然得到圆满解决。

孩子的自控力,父母教最好

为了帮助孩子做好情绪管理,父母还要锻炼他们的自控力。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是有思想的,可以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动。但自控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靠后天学习得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一有情绪,就要立刻表现出来,而有的人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实验证明,自控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Michell)给一些4岁的小孩子每人一颗糖,并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两种选择:可以立即把糖吃掉,但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则能吃到两颗。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就把糖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却能等待对他们来说非常漫长的20分钟。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们闭上眼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有的甚至睡着了……最终,他们吃到了两颗糖。

该实验一直追踪到这群孩子上中学。沃尔特发现,在4岁时能以坚忍换得第二颗糖的孩子往往适应性较强,具有冒险精神,更自信、独立,更受他人欢迎;而那些在早年就经不起糖果诱惑的孩子,则更可能孤僻、易受挫、固执,往往屈从于压力,逃避挑战。

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必须让孩子保持安定愉快的情绪,愤怒、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只会使孩子的身心发展失去平衡,长期郁积还会导致身体发生病变。因此,培养孩子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经常让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是父母培养孩子自控力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