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进退博弈
1583000000038

第38章 游戏中的规则废立 (3)

曹操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的人物,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挑选锋利的工具,又怕这些个锋利伤害到自己,所以在他的眼中,在他的游戏规则中,只有价值,没有侥幸,当他的猜忌心理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杀害忠良,完全可以为此找到许多冠冕堂皇的罪名,可见,规则从来有掌权者制定的。因此,谁拥有了强权,谁就有规则的制定权,被统治的只能作为规则下的听命者和牺牲者。

二、杯酒释兵权

开国皇帝杀功臣,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如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是这样的典型。宋太祖不仅不杀,而且采取一种最省力的方式,让大家都得到很好的结局,这里有三点很重要:一,威吓;二,推心置腹的谈心;三,安排出路。三点缺一,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几乎所有的开国皇帝都有杀功臣的行为,但赵匡胤却用温和和平的手段,成功地完成了兵权的解除与交接,这也已经被现代管理学所运用。从此军人出身的赵匡胤却组织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官政府体系。如果宋朝是一个统一而无外患的王朝,这无疑是先进而且成功的政府组织形式,同时宋朝又是一个内外贸易全面繁荣的商品经济社会,如果发展下去,中国会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但历史没有假设,宋朝是历史上外患最严重的王朝,他没有北方的草原提供马匹的来源,没有北方地区强壮的士兵来源,更重要的是没有占据汉人王朝一贯赖以生存的边墙——长城,在这个时候不给予武将行动自主权,并用文官权力限制武将的战争动员能力,是极为愚蠢的行为,而且使得宋朝的文官体系显得有些超越时代了。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虽然宋军有着先进的火器和出色的基层军官,但文官指挥能力的欠缺使得宋军的战斗力极为低下,有宋一代军事积弱,最终两次亡于社会制度落后于自己的游牧民族。

令人惊讶的是,中国历代皇帝中最伟大的政治家居然是一个武夫出身的篡位者。赵匡胤恢复了自王莽以来不流血政变的优良传统,他在有保留地执行了“刘裕法则”后将之彻底废除。在过河拆桥方面,赵匡胤也比汉高祖和明太祖所做的温和且高明得多。那两位需要用刀子才办到的事,他陛下一杯酒就解决了。更令人叫绝的是,这个武夫出身的皇帝成功地改造了势力强大的士大夫阶层,他主动让渡了一部分统治权力,从而赢得了士大夫阶层在意识形态方面百分之百的忠诚。这种统治阶级在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只有汉武帝独尊儒术可以与之相媲美。皇帝从孤独的政治偶像嬗变为士大夫的精神象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意味着皇权获得了士大夫的永久支持,王莽曹丕刘裕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五代时期,是个动荡不定的时期,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谁拥有强大的兵力,谁就可以实现他的野心。在大分裂的五十多年间,军校拥立、弑君篡位、互相砍伐、战场厮杀的现象,从未间断过。赵匡胤也是靠着自己手里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才登上帝位的。他当年作为一个军人,也参与过拥立周太祖郭威的行动。因此,他一上台,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控制手中握有重兵的将帅,防止兵变的发生,以便永葆帝业。

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宋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赵匡胤为宋朝第一代皇帝。

赵匡胤出生在一个军人之家。《宋史》太祖本纪中有:“宋太祖起介冑之中。”赵匡胤的父亲赵宏殷,曾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王朝的武王。少年时的赵匡胤,《宋史》评之为:“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

从这段评语来看,赵匡胤是和其他同年的孩子们,大不相同的。唯一共通的情形,就是不爱读书。

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相传,伴随着婴儿的出生,“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

赵匡胤出生时,威赫数百年的大唐帝国已经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一个平衡被打破,接踵而来的就是长久不息的动乱。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爱好骑射和练武,并摔打出一身的好武艺。

成年时,颇有冒险精神的他告别父母妻子,开始浪迹天涯,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他漫游了华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愿,到后来他终于遇到了机会。他在北上的途中,遇到了当时正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时正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招兵买马,于是身强力壮精通武艺的赵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

郭威即位时,匡胤任禁卫军长,甚得开封府尹柴荣的赏识,因成了柴荣的部属。柴荣即位,匡胤很得世宗的信任,做了世宗身旁的要臣。并升任禁卫军的司令,世宗死,他的儿子宗训,年仅七岁便继位,第二年,匡胤发起陈桥兵变,迫宗训退位,建立了宋朝。

赵匡胤登基后不久,召见谋臣赵普,向他问道:“自从唐亡以来,几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战争不止,生灵涂炭,是什么原因呢?我想使天下战火永息,兵不再战,为国家作长久打算,应当怎么办?”赵普回答说:“过去的动乱,只是由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若想改变这种状况,也并不太难,只要削夺其兵权,管制他们的谷钱,收了他们的精兵,天下自然就会安定了。”赵普这一番话,使赵匡胤惊叹不已。赵匡胤很快又说道:“卿言过重,这些弟兄跟随我多年,他们绝对不会背叛我,你太多虑了。”赵普又说:“我并不是忧虑他们本人会背叛你,但万一他们手下的人要拥立,也由不得他们了。”赵匡胤听后,联想到自己亲身经历的那次兵将拥立的场面,顿觉不寒而栗。特别是他想到拥立自己的那些将帅和弟兄,有的是禁军的高级将领,掌握着全国最精锐的部队,如慕容延钊、韩令坤、石守信等人;还有的自恃拥立有功,已经出现不服管制的迹象。于是,赵匡胤下决心削夺他们的兵权。

那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明月当空,月光如水。赵匡胤准备了一席丰盛的晚宴,把石守信等几个手握重兵的军事将领请到一起,饮酒欢歌。酒过三巡之后,赵匡胤突然屏退左右,对石守信等人说:“诸位爱卿,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哪能会有今天?因此,我对你们感恩不尽。不过这天子也并不是怎么好做的,还不如节度使快乐些。从登基到现在,我还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石守信等人忙问缘由,赵匡胤说:“这还不明白?我这个天子的位置,谁不想坐?”诸位将领听后大惊失色,慌忙问道:“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太祖说:“不对,你们虽然没有异心,怎奈你们部下会有些贪图富贵的人,如果有一天,他们也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难道还容许你说不做吗?”将领们听罢,一起跪倒顿首说:“我们没有想到这些,请陛下给指示一条生路。”赵匡胤说:“人生就好像白驹过隙,转眼即逝”。人们所追求的不过是多积金钱,吃喝玩乐,再替子孙们攒下些基业,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罢了。你们何不放弃兵权,出守大藩,选买些好的田宅,替子孙们置备下百世产业,多置些歌儿舞女,天天饮酒作乐,过一辈子,岂不快哉!我还同你们结成儿女亲家,君臣之间,两无猜忌,上下相安,以终天年,这不是很好?

众将领听罢,明白了皇帝的意图。第二天,他们一个个以各种理由提请罢免兵权。赵匡胤表面装得很惋惜,内心却十分高兴,立即应允,对他们假作安慰一番,又送给他们每人大量的钱财,打发他们以节度使的名义,出外镇守去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这是宋代的宫廷宴会,汴京地处的河南也是数朝的京城或陪都所在,豫菜也是中国著名的菜系,甚至也是现代的国宴菜,赵匡胤请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兄弟吃饭,虽然有夺权的目的,但一定也会倾天下之美味。白酒再有几十年就将出现在江南绍兴的酒作坊里了,但这时的黄酒已经酿造的炉火纯青。不过海纳觉得,再好的美酒美味,在这些参加宴会的人的嘴里一定都是味同嚼蜡吧。

石守信等一批掌握重兵的将领军职被解除之后,赵匡胤意识到,如果不对军事机构加以调整,还会有新的军事实力派产生,因此,他着手改组军事机构。北宋初年的禁兵,分隶殿前、侍卫两司,殿前都点检、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是最高的军事将领。赵匡胤夺得帝位,就是利用了殿前都点检这一重要职位。所以,在众将领提出辞职之后,一些重要的军职也随之撤消了。

到第二年石守信请解军职,赵匡胤又撤消了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这样,形成了禁军由官职较低的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统领的“三衙”制度。“两司三衙,分天下兵而领之”,改变了过去一人统领三军的局面。三衙权柄虽重,但只有带兵权,而没有调兵权。调兵大权归枢密院,枢密院虽可以调兵,而却没有带兵权。只有皇帝才可命令两院,执掌全部兵权。遇有战事,或者临时命将,或太祖自任主帅。战事结束,兵归宿卫,将还本职。两院互相牵制,皇帝一人从中驾驭,从制度上防止了军事实力派的产生。

“强干弱枝”是宋太祖治军的另一个重要策略。由于宋太祖在军事制度方面采取了以上措施,成功地防止了骄兵悍将对皇权的颠覆活动。大宋王朝历时几百年,与宋太祖采取的这一套治军方略是分不开的。

宋朝建国,所统治的地方只有黄河、淮河流域一带,宋朝北面有北汉和契丹,西面有后蜀,南面有荆南、南唐、南汉、吴越等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有独立的势力,而且他们也都在窥视宋朝的态度。在此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使宋朝不能高枕无忧,必须把这些小国或外族,消灭或制服,才能完成天下的统一,奠立宋朝国基。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赵匡胤与宰相赵普进行了一场意义重大的对话。

赵普问道:“夜深天冷的,陛下为什么还出来?”

赵匡胤回:“我睡不著呵!一榻之外,都是别人家的天下,所以特地来见见你。”

赵普:“陛下是否觉得自己的天下过於狭小?南征北伐,一统天下,现在是极好的时机,不知陛下在进军方向问题上是怎样考虑的。”

故意说:“我想先攻打北汉国都太原。”

赵普默良久之后,说:“这我就不明白了。”

赵匡胤问:“为什么?”

赵普分析道:北汉有契丹为后援,攻之有害无利,即使灭亡了北汉,又要独自承担契丹的犟大压力,倒不如先保存北汉,以为阻隔契丹的屏蔽,集中力量翦灭南方各国,然后再专力北方。

和赵普的话,使赵匡胤最后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这件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雪夜定策。

宋太祖也是一个善于纳谏的皇帝。有一次,有一个臣子立了大功,应予提拔,授给官职。但是,赵匡胤就是看不上他,不同意给他升官。直言敢谏的大臣赵普上奏,请皇帝批准给该人升官。宋太祖想,你啥事都管,这次我就是不答应你。看你怎么办。他带点挑衅意味地对赵普说,我就是不想给他升官,有法你想去!赵普不急不躁地答道,刑,是用来治罪的;赏,是用来奖功的。这是古今的道理。况且,刑罚是国家的刑罚,不是陛下你个人的刑罚。怎么能从个人的喜怒出发,想怎样就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