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进退博弈
1583000000029

第29章 等待中的秩序张力 (5)

李景隆本是绔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涧驻扎。当朱棣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李氏全犯了,其兵必败无疑,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无;所部尽是乌合之众,且不团结。为了引诱南军深入,朱棣决计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率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并告诫朱高炽说:“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朱棣还撤去了芦沟桥的守兵。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于十月直趋北平城下。经过芦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这时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布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击退。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人张掖门,但后援不至,只好停止进攻。又因李景隆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也无法攀城进攻了。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师直趋大宁。

大宁为宁王朱权的封藩,所属朵颜诸卫,多为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朱棣攻破大宁后,挟持宁王回北平,合并了宁王的部属及朵颜三卫的军队。朱棣带着这些精兵强将于十一月回师至北平郊外,进逼李景隆军营。燕军内外夹攻,南军不敌,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听说主帅已逃,“乃弃兵粮,晨夜南奔”。

建文帝为大臣所蒙蔽,反而奖励打了败仗的李景隆。朱棣围攻济南三月未下,遂回撤北平。李景隆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代之以盛庸。燕军屡胜轻敌,被南军大败,朱棣亲信将领张玉死于战阵,朱棣自己也被包围,借朱能援军的接应才得以突围。东昌战役是双方交战以来,南军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兵败后,朱棣总结说:东昌之役,接战即退,前功尽弃,今后不能轻敌,不能退却,要奋不顾身,不惧生死,打败敌手。

建文三年二月,朱棣率军出击,先后于滹沱河、夹河、真定等地打败南军。接着,又攻下了顺德、广平、大名等地。燕军夺得的城池虽多,但往往得而复失,不能巩固。正在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南京城空虚宜直取的情报。朱棣据此决定举兵南下,直指京城。

建文帝显然不是他叔叔的对手。从这一年的六月到十二月,短短半年时间,损兵折将不下百万,有的干脆就是望风而逃,或者率军来降。仅八月的真定一仗,建文帝的勤王之师就被他叔叔朱棣的“靖难之师”斩首三万级。

到了燕王朱棣兵临城下,建文帝朱允文似手只给自己留下了自焚一条路。谷王穗、李景隆等开门迎“靖难之师”,都城落在了朱棣手中也就等于大明江山落在了朱棣手中。朱棣没有急着入住皇城,而是有条不紊地安排妥守城部队,下令四处张贴布告,安抚军民,同时派人大肆搜捕齐泰、方孝儒等五十多名“奸臣”,自己率领其余人马回反龙江营地。第二天,群臣上表劝进,朱棣无任何表示。等到朱棣不不慌不忙地拜谒完孝陵步下台阶,才见得群臣早已准备好了天子的仪仗,捧着玉玺,齐涮涮地跪成一片,“万岁、万岁、万万岁”不绝于耳,朱棣大大方方坐上天子的乘辇,到奉天殿举行登基仪式。

在整个“靖难”过程,朱棣至始至终没说过一句一定要当皇帝,或这个皇帝的位子本该就是他的之类的话,但他一步步就走到了这个位置上,这也正是封建社会正统观念对朱棣不依不饶的一个“烂污”!

朱棣占领京城后,立即揭榜黄子澄、齐秦、方孝孺、铁铉等数十人,并清宫三日,诛弑宫人,女官及内官无数,只留下了一帮曾给他通风报信的太监,并幽禁建文帝母亲于懿文陵,弑掉了其余三个兄弟。而建文帝和他的两个二岁的小孩都“不知所踪”,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建文帝弑人的可怕,读其描写都让人不寒而栗,看几个例子:

杀方孝孺:朱棣要方孝孺为其“写诏与天下”,方孝孺乱写数字,并边哭边骂:“死即死而,诏不可草!”朱棣大怒,叫道:“怎能让你痛快一死,即死,难道你不怕我诛你九族吗?”方孝孺大喝:“便诛我十族又奈我何!”朱棣顿呈残暴本性。他命人用大刀把方孝孺嘴唇割开,一直划裂至耳边。然后,命人逮捕其九族亲眷外加学生,凑成十族,共八百七十三人,依次碎剐弑戮于方孝孺面前。方孝孺忍泪不顾,最后被凌迟于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

临终前提绝命诗: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尤,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庶不我尤!

杀铁铉:朱棣坐于御座,铁铉背立殿庭,至死不转身面对朱棣。朱棣派人割掉铁铉耳鼻,在热锅中烧熟,然后硬塞进这位忠臣口中,问:“此肉甘甜否?”铁铉厉声回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于是朱棣下令寸磔铁铉,铁铉至死笑骂不止。朱棣其后,流其父母于海南,弑其二子,并硬逼铁铉妻子杨氏和两个子儿入教坊充录妓女。

直到二十二年后,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继位才下诏称:“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

后世讲起朱棣,大多褒大于贬。对外方面,特别是他五征漠北,先后击败瓦剌和鞑靼诸部。同时,他又在西北设“关西七卫”,增设贵州布政司,在安南设交趾布政司。对内方面,他发展经济,休养生息,使国家岁粮收入大幅增加;同时剥夺藩王实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文化方面,他授命臣下编纂《永乐大典》(当然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他自己歌功颂德和篡改史实),对文化典籍进行系统整理。因此,《明史》中对他赞扬道:“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慕行节俭,水旱朝告夕赈,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