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进退博弈
1583000000013

第13章 尴尬中的强者对峙 (3)

勾践是开明的国君,他极具领袖魅力,不拘小节;他极为爱才,用人不计较其身份,只看重其才华。当年,独是勾践赏识狂人范蠡,更视他为好兄弟;他重用文种,让范蠡和文种一文一武,各展所长。勾践在二人的扶持协助之下,渐渐从一个小国的君主,变成为一个受到国民景仰的王,将越国变成一个强盛的国家,更运用了范蠡的奇计,亲手将当时的吴王阖闾打败,使越国走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胜利往往令人充昏头脑。勾践自以为三年之后,吴王夫差再次兴兵,必会再败于他手下,在没有理会范蠡、文种的劝告下,一意孤行与夫差抗衡,结果只剩五千兵马被困于会稽。勾践当时只想举剑自尽,可是当剑锋架上了颈项之际,出走的范蠡再次出现,更求勾践不要殉国!结果,范蠡和文种为勾践奔走,宣布投降,并跟夫差谈判。最后,夫差同意保留勾践和越国。但条件是勾践必须成为吴国的奴隶,留在吴国。

勾践被安排住在石室,冬天寒风刺骨,夏天燥热难当;他身穿比乞丐更为单薄伧寒的衣服,吃着猪狗也厌弃的食物。每天都活在随时被夫差杀死的威胁之下。他每天的工作,除了受辱,就是不停地跪在阖闾墓前,叩头认错;要不,就是如一匹驴一样,替夫差拉车!一国之君,居然沦落至此!悲哀!勾践从没想过自己会在人生的高峰中,转瞬跌下谷底!从王变成为奴隶,受尽最大的耻辱。夫差不断的折磨他,不断提醒他,他已经不再是王,只不过是他身边为他拉车的一条狗!勾践在不断的心理与肉体的折磨之下,曾经想过死,曾经想过放弃,可是身边陪他一同受罪的范蠡却不住提醒他,要以大局,以光复越国的大业为重。勾践只有再挺下去,开始他还是苦着脸,直至一次,勾践被夫差折磨到了极点,在所有的诸候面前,丢尽了所有的颜面,他被迫至尽头,他唯一的选择就只有死,以保名节,可是勾践突然想通了,他选择了笑!他选择了以笑,以最不耻的方法去面对所有人!因为他还想生存,要生存,就要有生存的方法!

老子之道:处下、柔弱,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进退之道。真正的强者所为,这也是击败处上、强硬的真正绝招。勾践终于学懂了。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勾践在人生最可怕的逆境中,体味出成为真正皇者之条件,就是必须要能屈能伸,能人所不能,忍人所不能忍!他把目光放远,他要的,不是意气之争胜,而是得到最后胜利!所以,勾践身为一国之君,居然开始笑着去替夫差拉车、恭敬地守着阖闾之墓,在夫差眼中,他彷似一只给养得驯化了的小狗!勾践毫不在意,更对夫差忠心耿耿;最后,更居然想到为夫差卜病尝粪!勾践的行为,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结果,勾践成功感动了夫差,给放返越国!返回越国的勾践,已变了另外的一个人;他不要锦衣美食、也不住华厦。他卧薪尝胆,提醒自己一定要努力发奋,复兴越国;再伺机而动,一举灭吴,以雪当日之耻!他不断地磨练自己的心志;实在,他虽尚未跟夫差再作正面交锋,但他的能力和意志已超越了夫差!终于,勾践凭着他个人的斗志,加上范蠡和文种的协助,终于乘着夫差的出错,从后偷袭,直取吴国!终于勾践与夫差再次见面,此刻两人的形势已然逆转;勾践含笑,这次是真正的笑,他终于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勾践带范蠡来到吴国当马夫。每天早上喂马擦车,以备夫差田猎,游玩;晚上栖身于石屋,守在阖闾的坟旁,期待三年一过,重返越国,最使勾践君臣提心吊胆的伍子胥,他常常劝吴王杀掉勾践。因此,勾践必须装出万分忠于吴王的表现,而且不能让吴王发觉半点矫饰做作。范蠡为此煞费苦心。

转折点,就在勾践待在吴国的第三年;一次夫差染病,范蠡知道是寻常疾病,不久即愈,便与勾践商定一个计策:他居然让勾践去尝粪卜疾,取悦于夫差!果然,夫差被勾践感动,立即让勾践夫妻搬出石室,迁居附近民房,仍然养马。不久,夫差病愈,正如范蠡所料那样,吴王决定释放勾践回国。并命人于文台置办酒席,隆重地欢送勾践还越。伍子胥大怒,对夫差说:“勾践尝大王粪便,是吃大王之心。”夫差不听,如期释放勾践回国。

勾践没有忘记那三年的屈辱,回国后卧薪尝胆,誓要振兴越国;受过教训,勾践对范蠡言听计从。范蠡主张要礼待弱小国家,对于强国,表面上应该采取归顺的态度,但骨子里不能屈服。至于吴国,要促使他走向衰落,等到时机成熟,便可以一举灭之。西施跟范蠡里应外合,她以夫差宠妃身份,不住离间伍子胥和夫差。伍子胥忿忿不平,跟夫差关系日渐紧张。吴国早因夫差嚣张而招至其它诸候的敌对,危机四伏。伍子胥反对夫差攻齐,主张应要灭越而跟夫差反目;夫差赐伍子胥一把宝剑,命他自杀。死前一刻,伍子胥要求把双目挖出:“大王不听劝阻,我要亲自看着──过不了三年,吴国必然会被越国攻破!”伍子胥一语成谶,一切都在范蠡的预计中!

当吴王夫差在黄池与晋定公争作盟主时,越王勾践分兵两路攻吴。一部兵力自海入淮,断吴主力 回援之路,掩护主力作战;其自率主力直趋吴都,在郊区泓水歼灭迎战之吴军,并乘势攻入吴都。夫差南归,恐因国都失守士气下降及远程奔返造成部队疲惫、决战不利,派人请和。勾践亦以吴军主力未损,不愿进行无把握的决战,遂与吴订和约后撤军。四十二年,吴国发生灾荒。越乘机发动进攻,与迎战吴军在笠泽隔江相峙。越军利用夜暗,以两翼佯渡诱使吴军分兵,然后集中精锐,实施敌前潜渡、中间突破,并连续进攻,扩大战果,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较早的河川进攻的成功战例。笠泽之战后,吴、越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越已占有绝对优势。周元王元年,越再度攻吴。吴军无力迎战,据都城防守。越于吴都西南郊筑城,谋长期围困。吴数次遣使请和,均遭越拒绝。三年,城破,夫差自杀,吴亡。

吴正派公孙雄肉袒膝行,向越王勾践求和。勾践想答应,范蠡说:“过去天意叫吴国灭掉越国,可吴国偏偏不干;现在天意叫越国灭掉吴国,难道大王要违背天意吗?”吴使闻听泪如雨下。勾践遂说:“请夫差迁到甬江以东,让他管理一百户人家。”夫差羞愧交集,对勾践说:“我老了,不能服侍大王了。我真没脸见子胥呀!”说罢,蒙面自杀。

这二十二年,越国上下,特别是越王勾践、范蠡和西施过着的是非人的忍辱负重的生活!最后,他们成功了!夫差跟范蠡经历二十多年的双雄斗,最终胜利者是范蠡!范蠡把西施接回越国,跟西施成亲,对她感激及宠爱有加。范蠡被勾践封为上将军,恩荣无比,功成名就。夫差离世后,范蠡彷佛亦感意兴阑珊。荣华一刻,范蠡不辞而别,带领家属徒隶,驾扁舟,泛东海,浪迹天涯,隐于江湖。

范蠡与勾践深谋了二十多年终于灭亡了吴国,越王勾践对范蠡说:我想与你平分了越国,你不听我的话,我就杀了你。范蠡假装答应下来,偷偷的装了一些珠宝乘船从海上跑到齐国,从更名改姓做起了商人。后来齐王寻访他,让范蠡做官,范蠡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居,必不详。在齐地,范蠡散尽千万家财,去游历五湖,走到陶地认为可以经商,就自号“陶朱公”,短短几年他赚了数千万,后来他再散了家财,到了宋。

自此中国商人的鼻祖就是,千秋商圣“陶朱公”。吴越争霸前后经历了三十多年,司马迁以其鲜活的笔法记述了这一传奇历史。除了范蠡成就中国历史上能进能退的能臣,结局得以善终的人之外,吴越争霸中众多人物,几乎皆以悲剧结束。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在楚汉四年大战中,项羽最终被打败了,最后自刎于乌江边;越王勾践不要人格、尊严的方式,终于打吴国。虽然中国以后历史中以勾践这种方式的成功的人很多,但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多见的。多少英雄的头颅滚落,成为千古悲歌。吴越争霸,最后的结局是吴为越所灰,越为楚所灭。

在实际生活中,两只斗鸡在斗鸡场上要作出严格优势策略的选择,有时并不是一开始就作出这样的选择的,而是要通过反复的试探,甚至是激烈的争斗后才会作出严格优势策略的选择,一方前进,一方后退,这也是符合斗鸡定律的。

因为哪一方前进,不是由两只斗鸡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双方的实力预测所决定的,当两方都无法完全预测双方实力的强弱的话,那就只能通过试探才能知道了,当然有时这种试探是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的。

在现实社会中,以这种形式运用斗鸡定律,却比直接选用严格优势策略的形式,要常见的多。这也许是因为人有复杂的思维、更多的欲望。

斗鸡博弈进一步衍生为动态博弈,会形成这样一个拍卖模型。拍卖规则是:轮流出价,谁出的最高,谁就将得到该物品,但是出价少的人不仅得不到该物品,并且要按他所叫的价付给拍卖方。

假定有两人竞价争夺价值100元的物品,只要双方开始叫价,在这个博弈中双方就进入了骑虎难下的状态。因为,每个人都这样想:如果我退出,我将失去我出的钱,若不退出,我将有可能得到这价值100元的物品。但是,随着出价的增加,他的损失也可能越大。每个人面临着是继续叫价还是退出的两难困境。

这个博弈实际上有一个纳什均衡:第一个出价人叫出100元的竞标价,另外一个人不出价(因为在对方叫出100元的价格后,他继续叫价将是不理性的),出价100元的参与人得到该物品。一旦进入骑虎难下的博弈,尽早退出是明智之举。然而当局者往往是做不到的,这就是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汉武帝的强者意识

两只斗鸡在斗鸡场上,要做出优势策略选择,如果实力相差很大,那么实力强大的斗鸡理所当然会选择“进”,而相对而言,实力弱小自然会选择“退”,这就是实力小的优势策略。但是当两只斗鸡实力不相上下的时候,进退就变成一种预测,只能通过探望,才能得知,而这种探视同样需要付出代价。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秦朝覆灭后,中原地区出现楚汉相争的局面,无暇再顾及北方。与此同时,匈奴部落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分散走向了统一。匈奴人先前分为许多个小部落,彼此之间也经常互相攻伐。其中有一个较大的部落,酋长叫头曼。他有2个儿子,大儿子是前妻所生,叫冒顿,小儿子则是后妻所生。头曼非常喜欢小儿子,打算把酋长的位置传给他。他故意疏远冒顿,甚至狠心地想借别国之手杀死他。为此,冒顿对老爹恨之入骨。

不久,冒顿发明出一种射出时能发声的响箭,他下令给他的部属说:“以我的响箭为令,响箭射什么,你们也射什么,不射的处死。”开始,冒顿用响箭射猎物,响箭射出后,发现有未跟着射的,立即杀掉。有一次,冒顿用响箭射他自己的马,部属有不敢跟射的,也立即杀掉。又一次,冒顿用响箭射他自己的妻子,部属又有不敢跟射的,再立即杀掉。过了一些时候,冒顿用响箭射他父亲的坐骑,部属们不敢再不跟射,发箭将马射死,冒顿知道已训练成功。公元前201年,在一次打猎时,冒顿突然用响箭射他的父亲,部属们跟射,头曼遂死于乱箭之下。随后,冒顿杀掉了他的继母与弟弟,宣称自己是“单于”,意为全匈奴的首领,建立起了匈奴汗国。

冒顿单于野心极大,且能力超群。他统率匈奴骑兵四面出击,不但征服了匈奴各部,还重新收复了被秦朝夺走的河套地区,向东打到辽东半岛,向西一直打到新疆,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及蒙古高原的广大地区。冒顿也像他的先人们一样,把目光盯向了富庶的南方。他找了个借口,自称是中国古代夏朝人的后代,中国有他们的一份,开始率军入侵中原。

此时,楚汉战争已经结束,刘邦建立起了西汉王朝。刘邦不能容忍匈奴人的侵略,他挟统一中国的余威,于公元前200年,亲自率领大军34万北征匈奴。冒顿采用计策,率军撤退,引刘邦追击,然后突然切断汉军后路,将刘邦团团包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无奈之下,刘邦听从谋士陈平的计策,用重金买通冒顿单于的阏氏,使她说服冒顿,终于放了刘邦一条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