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嗔。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幽溪法师)
66、如何说得娑婆苦?苦事纷纷等猬毛!(西斋禅师)
67、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设像为师,经论为侣。(袁宏道)
68、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袁宏道)
69、问: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福薄?答:此言甚是!(莲池大师)
70、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问者,必以此答。(莲池大师)
71、当生大欢喜,切勿怀忧恼,万缘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极乐国,上品莲花生,见佛悟无生,还来度一切。(莲池大师)
72、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蕅益大师)
73、归命大慈父,早出娑婆关。(蕅益大师)
74、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茍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薰修净业。(彻悟禅师)
75、悲哉众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坏。佛之视汝,将何以堪?(彭二林)
76、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彭二林)
77、莲花种子,荣悴由人。时不相待,珍重!珍重!(彭二林)
78、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迟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着相,念佛贵断疑,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张守约)
79、念阿弥陀佛,正觉圆满之名;观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相;如此滞着,只怕未能切实;果能切实,则世间种种幻化妄缘,自当远离。(悟开禅师)
80、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印光法师。以下悉同)
81、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
82、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
83、佛固不见弃于罪人,当承玆行以往生耳。
84、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深信佛言,了无疑惑。
85、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
86、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
87、入理深谈,且缓数年!
88、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89、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骛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
90、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
91、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
92、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好高骛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
93、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尚犹悠忽度日,不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
94、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
95、当恪守净宗列祖成规,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知因识果,植福培德,以企现生消除业障,临终正念往生,庶不虚此一生,及亲为如来弟子耳。
96、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
97、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
98、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
99、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100、末法众生,无论有善根无善根,皆当决定专修净土;善根有,固宜努力,无,尤当笃培。
101、汝须自知好歹,修行要各尽其分,潜修默契方可,急急改过摄心念佛。
7.《华严集联三百》序
割裂经文,集为联句,本非所宜。今循道侣之请,勉以辍辑。其中不失经文原意者虽亦有之,而因二句集合,遂致变易经意者,颇复不斟。战兢惊惕,一言三复,竭其努力冀以无大过耳。兹事险难,害多利少,寄语后贤,毋再赓续。偶一不慎,便成谤法之重咎矣。
华严全经有两译:一晋译有六十卷三十四品,二唐译有八十卷三十九品,若其支流一品别译者,凡三十余部。唯唐贞元译《普贤行愿品》四十卷,传诵最广。盖是晋、唐译全经中《入法界品》别译本也。今所集者,都三百联。自晋译华严经偈颂中集辑百联(附录四联,原文连续,非是集缀)。自唐译华严经渴颂中集辑百联(附录集句二十五联,为前百联之余;又附八联,原文连续,非是集缀)。自唐贞元译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渴颂中集辑百联(附录二联,原文连续,非是集缀)。
后贤书写者,于联句旁,或题曰“某译华严经渴颂集句”,或题曰“某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偈颂集句”,或题曰“某译大方广佛华严经某品某品偈颂集句”。集字勿冠经名之上,昭其敬重耳。
辑录联文,悉依上句而为次第。唯唐贞元译七言末四联,补集后写,未依经次。字音平厌,惟调句未一字,余字不论。一联之中,无有复字。唯晋泽八言第一,重如字,以义各异,姑附存之。
只句片言,文义个具;但睹集联,宁识经旨。故于卷未,别述《华严经读诵研习入门次第》一卷。唯愿后贤见集联者,更复发心,读诵研习华严大典。以兹集联为因,得入毗卢渊府,是尤余所希冀者焉。于时岁次鹑首四月二十一日、大回向院胜辔书。
注:本文一九三一年六月六日作于浙江上虞法界寺。
8.《华严经》读诵研习入门次第
读诵研习,宜并行之。今依文便,分为二章。每章之中,先略后广。学者根器不同,好乐殊致,应自量力,各适其宜可耳。龙集辛未首夏沙门亡言述。
读诵若好乐简略者,宜读唐贞元译《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未卷(即是别行一卷,金陵版最善,共一册),唐清凉国师曰:今此一经,即彼四十卷中第四十也。而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德广。能简能易,椎远惟深,可赞可传,可行可宝。故西域相传云:普贤行愿赞为略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广普贤行愿赞。或兼读唐译《华严经净行品》。清徐文蔚居上曰:当以净行一品为入手,以行愿未卷为归宿。又曰:净行一品,念念不舍众生。夫至念念不舍众生,则我执不破而自破。纵未能真实利益众生,而是人心量则已超出同类之上。胜异方便,无以逾此。
以上二种,宜奉为日课。此外,若欲读他品者,如下所记数品之中,或一或多,随力读之。《菩萨问明品》、《贤首品》、《初发心功德品》、《十行品》、《十回向品初回向章》、《十忍品》、《如来出现品》(以上皆唐译)。若欲读全经者,宜读唐译(扬州砖桥法藏寺版最善,共二十册)。徐居士曰:读全经至第五十九卷《离世间品》毕,宜接读贞元译《普贤行愿品》四十卷,共九十九卷,较为完全。盖《入法界品》,晋译十六卷,唐译二十一卷,皆非全文。贞元译本,乃为具足。不独末卷十大愿王为必读之文,即如第三十八卷《文殊答善财修真供养》一章,足与未卷广修供养文互相发明,同为要中之要。而晋唐二译皆阙也(贞元译《普贤行愿品》亦法藏寺版,并十册)。
若有余力者,宜兼读晋译(金陵版共十六册)。徐居士曰:晋译亦宜熟读。盖贤首以前诸祖师引述华严,皆用晋译。若不熟读,则莫知所指。
研习若好乐简略者,宜先阅《华严感应缘起传》(扬州版共一册)。
若欲参阅他种者,宜阅《华严悬谈》第七部类品会、第八传译感通二章(金陵版并八册,此二章载于卷二十五)。全经大旨,悬谈第七品会抄文,已述其概。若更欲详知者,宜阅《华严吞海集》(金陵版共一册)。并宜略阅唐译全经一遍,乃可贯通。若欲知《普贤行愿品》未卷大旨者,宜阅《普贤行愿品》第四十卷疏节录(附刊于下记之《华严纲要》后)。又读他品时,宜读《华严纲要》此品释文(北京版共三十二册)。
若更欲穷研者,宜依《大藏辑要》目录提要“华严部”所列者随力阅之(提要载于《天津居上林林刊》,又转载于绍兴《大云杂志》)。更益以此宗诸祖撰述等。兹不具录(徐居士近辑《续大藏辑要目录提要》、华严部详载之)。
《华严合论》最后阅之。徐居士曰:所以劝学者研究华严,先疏后论者,以疏是疏体,解得一分即获一分之益,解得十分便获十分之益。终身穷之,而勿能尽。纵使全不能解,亦可受熏成种,有益而无损。论是论体,利根上智之上,读之有大利益。而初心学人,于各种经教既未深究,于疏钞又未寓目,则于论旨未易领会。但就论文濒预笼统读去,恐难免空腹高心之病。莲池大师谓统明大意,则方山专美于前;极深探赜,穷微尽玄,则方山得清凉而始为大备。斯实千古定论,方山复起,不易斯言。
9.弘律愿文
如是戒品,我今誓愿受持、修学,尽未来际,不复舍离。以此功德,愿我及众生,无始已来所作众罪,尽得消灭。若一切众生所有定业,当受报者,我皆代受。遍微尘国,历诸恶道,经微尘劫,备尝众苦,欢喜忍受,终无厌悔;令彼众生先成佛道。我所发愿,真实不虚,伏惟三宝证知者。
演音自撰发愿句三种,行住坐卧,常常忆念,我所修持一切功德,悉以回施法界众生;众生所造无量恶业,愿我一身代受众苦。
誓舍身命,护持三世一切佛法!
誓舍身命,救度法界一切众生!
愿代法界一切众生,备受众苦!
愿护南山四分律宗弘传世间!
10.占察法
木轮相<│不杀│>共十九轮
一、能示宿世所作善恶业种差别。
(但观善恶种子有无。)
二、观善恶业力强弱。
三、遍示三世受报差别。
一、共十轮。书十善十恶之名。一面书善,一面书恶,令使相对。则余两面皆空;
故使善恶有现有不现也。<│不杀│>
二、<││身>
三、<│一│>
占时用初二:初轮念相应否(二皆有、不再掷;或再掷)。次轮,唯取前相应者问,不符再掷。
菩萨戒自誓受,依瑜伽羯磨。(先羯磨,后戒相。)
比丘及比丘尼戒羯磨同上。(菩萨一,比丘二)年未满,似亦应依前羯磨受;
年满时,仍依前羯磨受。
行法
第一、先洒净——增加。(楞严咒绕坛)
礼忏七日后,掷三业。(最好用九个,闭目三掷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