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超级分析力训练
1582100000009

第9章 与分析力亲密接触 (5)

●思维的肯定视角就是,当头脑思考一种具体的事物或者观念的时候,首先设定它是正确的、好的、有价值的,然后沿着这种视角,寻找这种事物或观念的优点和价值。

●思维中的“否定视角”正相反,否定,也可以理解为“反向”,就是从反面和对立面来思考一个事物;并在这种视角的支配下寻找这个事物或者观念的错误、危害、失败、缺少之类的负面价值。

●对于某些事物、观念或者问题,我们一时也许难以判定,那就不应该勉强地“肯定”或者“否定”,不妨放下问题,让头脑冷却一下,过一段时间再进行分析和判断。这就是“存疑视角”。

二、视角问题

1.不同观点的视角

在我们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始终考虑一种视角——具备不同观点。我们对不同的观点口惠而实不至,这通常意味着,我们认识到人们有不同的议事日程或目的或欲望。不过,更为重要的是,生活的经历和个人的训练也许的的确确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对一个人来说,旧居住区只是看起来破旧而已,他或她需要一座新房。对另一个人来说,又大又旧的家很有特色,它们低廉的价格表明有一次有利可图的翻修机遇。可以说,我们不仅对自己所见到的东西作出不同的反应,而且实际上也是以不同的方式看问题。认识到一个人自己的视角和别人的视角是如何被观点所影响的有助于人们消除在分析问题时个人盲点与偏见,也有助于理解别人的行为。

研究表明,不同文化中对同一概念的分析理解有可能是不同的。某一文化认为是聪明的东西在另一文化中可能是愚蠢的,反之亦然。通常我们可以从人们针对自身文化习俗的各种笑话中了解各种文化间的差异。

下面是我在西班牙为一群教授讲学时听到的一个笑话:

一位短途送货员到一家大学给托雷斯教授送一个特别的包裹。在询问了该系秘书后,他了解到托雷斯教授刚巧不在,但很快就会回来。于是,他坐下来等教授。他等了1小时,两小时,1天,1周,1年,两年,也不打扰别人。最后,3年过去了,而该系则聘请他担任了教授。

每个人都喜欢这个玩笑,并知道它的确切含义。在西班牙的大学中,要想达到顶峰,凡事你得充耳不闻,缄口不言,最重要的是不能向任何抱怨什么。如果你不兴风作浪,不得罪任何人,你一生也就平稳了。

这显然就是西班牙式的聪明举止。法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在法国强调的是推销自己,为自己赢得声誉。这些笑话中所体现的文化间的差异,反映了不同视角之间的观察方法的不同。

2.时间视角

视角的变化对分析可以起决定性作用,它涉及到从不同的时间坐标看待事件的问题。

我们倾向于把我们坐着钓鱼的河岸视为空间中固定的地方——这岸边看起来好像是盖房屋的好地方,然而在较长的时间坐标上,我们会看见那个地点周期性地被水灾淹没,水位有6米深,而且河流每隔一段时间改变一次河岸。

另一个例子是:

美洲南部的屏障岛在南端顶部经常被腐蚀,而在北部的顶端处某些地方以每年超过1米的速度淤积增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理应十分谨慎地考虑把旅馆建在何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在过去50年间由于下沉已失去了大片陆地,因为来自密西西比河的沉积物已经被堤岸改变了路线,尼罗河三角洲也同样日益缩小,因为沉积物被大坝拦住了。

在这些例子中,被我们视为固定、永恒的东西显然并不是固定、永恒的,即便从人类时标来看也是如此。把这个问题反过来看也是正确的:虽然我们把地形地貌视为固定的、永恒的,我们并不认为人类所做的任何变化(大坝、耕作、运河)都是长期不变的。不过,人们至今仍然会看见马雅人的水利灌溉网络,仍然会看见在英国和别的地方早期青铜时代的铜矿残渣上仍旧没有植物生命。

如果我们选取的时间视角太短,其结果往往是我们无法分析究竟在发生什么事。

如果我们观察一会儿自己的后院或花园,我们也许只见到一只鸟飞来飞去,其飞行运动似乎很随意。如果连续观察几个小时,我们或许会看到这只鸟反复回到同一棵树上,并且会看出它在垒窝。

蚂蚁爬行看起来好像很随意,但长时间观察后我们或许会注意到,当一只蚂蚁从有大量食物贮备(一根落地的香蕉或一只死亡的甲虫)的地方返回时,其他蚂蚁开始按照同样的路径爬行,并且也会找到食物。

从短期的视角来看,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好像总是在改善交通状况。然而从较长的时段来看,恰巧发生的事是,人们开始远离他们工作的地点(特别是远离城市中心),这增加了他们驾车的需要,降低了他们乘公共交通工具的能力。其最终的结果是公路上无可奈何地挤满了小型公共交通工具(想想洛杉矶的情形)。在所有这些情况中,短期的观察证据提供的信息很少。

三、什么叫“懂得”

每个人的分析能力都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而引导他朝某一个特定的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看待一个问题的方式常常受到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假设你想从一个岛航行至另一个岛,如果你是个地道的西方人,就可能计划使用航海图和航行设备来达成目的。但对于南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居民来说,他们就会嘲笑这种所谓的航海技术,甚至对去别的岛这种行为感到莫名其妙。在他们看来,每个岛屿皆是漂浮着的,沿着海洋不断地漂流。从一个漂流着的岛上到另一个漂移的岛上,他们不是按通常意义上的“去”,而是坐在他们的小船之中,观察洋流的变化和水的颜色,然后在目标岛漂过时“抓”住该岛以启发式的分析方式解决问题,其方法并不是唯一的。

先请读者做一个小测验,请看下面的问题:

谁说过“我唯一的遗憾是只能把一次生命献给我的国家?”

要是外国人来侵略了,用什么信号可以将这一消息从高塔上传给国防部?

在原来的童话中,灰姑娘的拖鞋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很多人能轻松地回答这些问题。但是,轻易肯定自己“懂”的人往往是答错了的!问题在于,我们自认为知道的事情,不一定是我们“懂得”的事情。我们可以认为自己知道,认为自己不知道,大声宣称自己知道,而实际上根本不知道懂得。我们的想法不一定构成知识,除非它们与事实相吻合。

显然,我们自以为知道而实际上并不懂的情况,阻碍着我们的有效分析。任何一个人,当他认为自己知道时,还是应当进行认真调查或听取反证。我们要重视“知”的动态性质——我们是怎样“知”的,以及哪些知识是最有价值的。

就我们目前所接受的知识来说,常常我们能分析、能弄懂的真理是在简单性中发现的,一旦被复杂化,我们的分析能力就会超负荷运转,反而会阻碍自己的理解。

一个简单的设想带来巨大的成功,在科技史上是常有的事。当有人因此而名利双收时,很多人都会懊丧不已:“为什么我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

布置一间“黑房子”,这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情啊!为什么在近代光学研究队伍中偏偏就只有牛顿首先这样做呢?

首先也许是因为这过于简单,很容易被从事科学研究这种高深工作的人们所忽视。而牛顿,一方面,他当时还只是一位研究生,玩一玩“十分有趣”的游戏也无伤大雅;另一方面,牛顿一个最著名的分析方法,就是他本人一再强调的——真理是在简单性中发现的,而不是在事物的多样性和纷乱中发现的。

当然,如果我们要深入了解简单性原则,又会发现它其实并不简单。说明这个问题的更好例子,也许还是那个在全世界流传了200多年的“苹果落地”的故事。

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是一种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对这样简单的事,除了好奇的孩子之外,很少有人去思考,很少有人去发挥他的想象力。而牛顿的思绪则被这个落地苹果轻轻地一敲,就以超越光速的速度飞到了月球上,飞到了太空之中。最后以此为突破口,发现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所以,人们常说,一个苹果的偶然落地,成了人类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在苹果落地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自然奥秘,伽利略实际上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在其《关于两大宇宙系统的对话》一书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他能够教给我什么是使地上万物落下的原因,我就可以告诉他地球运动的原因。”弗兰西斯·培根在其名著《新工具》中更为明确地把物体落下的原因归之于地球的“吸引”。伽利略和弗兰西斯·培根都是科技史上的巨人,他们都认识到了物体落下的巨大意义而没有在引力问题研究方面取得像牛顿那样大的成就,表明“苹果落地”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暗室的设想也并不简单,还表现在它的反常性上。

假如我们向一个不知道七色光的孩子提问:“太阳光有几种颜色?”毫无疑问,如果他想用亲眼观看的结果来回答的话,他会走到窗前或门外,仰望天空,仔细观看太阳。尽管这无法得到正确答案,但谁也不会认为这个孩子幼稚可笑,因为他这样做,完全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相反,如果这个孩子听到有人问他太阳光的颜色,他就往一间暗室跑去,人们不但不认为这是一个天才,反而认为他是一个古怪的孩子。

在暗室中观察阳光,实际上也是一种反常的行为。牛顿开始时把这作为“一种十分有趣的消遣”,表明他并没有期望此举能有什么多大的收获。

四、情绪的影响力

在进行分析活动的过程中,情绪可以影响人对信息的选择,因而情绪可驾驭人的行为,支配人同环境的协调,影响人从对环境信息进行分析。

情绪对人的作用在心理学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表现得非常清楚。该定律表明,作业成绩与情绪的激动水平(唤起水平)呈倒“U”字型关系,过低和过高的激动或紧张水平都不利于作业,只有适中强度的情绪才有益于人的工作与学习。对于维度不同的作业,“适中”水平有所差别。例如,对一般人而言,操作复杂的代数问题的最佳状态处于中间偏低的激动水平;操作初等算数技能的高峰处于中等激动水平;操作简单反应时的高峰处于中间偏高的激动水平。

为了使读者更理性、直观地认识情绪对分析力的影响,下面介绍一个小实验。这个实验可以使大家了解情绪对动作稳定性的影响。做这个实验需要一些铅笔和秒表。没有秒表的话,手表也可以;还需要至少两个同学,一个充当主试,另一个充当被试。

主试负责宣读指导语,并记录成绩。指导语如下:“请你左右手各拿一支铅笔,两手悬空向前平伸,与地面保持平行,铅笔尖相对,中间相距20cm。当我说‘预备!’时,你就做好准备。我说‘开始’,你就两手移动铅笔,使两笔尖相碰。碰到了就算一次成功,没有碰到就算一次失败。移动时,如果笔尖没碰上,不许上下前后移动,否则碰上也不算数。每做完一次,两笔回到以前的位置,再进行第二次,连续做1分钟,看能成功多少次。做完1分钟后,休息1分钟,再进行第二轮,共进行3轮。”充当被试的同学要服从主试的安排。

这个实验最好在教室里、有多人参加的情况下进行。设专人大声报告每个人的进度,这样可以制造紧张气氛。

把每个人在紧张时和没有感觉到紧张时的成绩加以对比,就可了解紧张情绪对动作稳定性的影响。动作的稳定性对于许多活动包括判断都是很重要的。

不过,最可怕的是感情一旦失去了理智的约束,就难免会把人带入失败的深渊。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河里有一种叫做河豚的鱼。它喜欢在桥墩间游来游去,有时不当心,迎头撞在桥墩上,

于是,它怨恨桥墩;怨恨水流;怨恨自己……于是,它张开两腮,竖起鳍刺,满肚皮充满了怒气,浮到水面上来,许久都不动一动。这时,茑鸟掠过河面,一把抓过圆鼓鼓的河豚,享受了一顿鲜美的午餐。

怒,是人的一种从心理到生理的情绪反应。人在发怒时表现为情绪紧张,很快进入“应激状态”。在怒气的刺激下,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一系列全身性的变化:肌肉紧张度增高、毛发竖起、鼻孔开大、横眉张目、咬牙切齿、紧握双拳、进入临战状态。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此刻,人绷紧了每一根神经,调动了身体里所有的能量储备,能迸发出比平时大得多的力量。

一般来说,青年人好胜逞强、血气方刚、情绪波动大,更易发怒。通常情况下,发怒容易使人失去理智,作出错误的判断,甚至酿成苦果。

常言道,“急则有关,怒则无智。”发怒时人常常失去理智,因此兵法云:怒不可以兴师。即是说,一国之主,不能凭一时之愤怒决定兴师,一军之将不可以凭一时的愤怒率众出战。因为怒而兴师出战,很可能决策失误,损兵折将,导致被动。愤怒可以重新欢乐,怨恨可以重新喜悦,但国亡不可复存,人死不会复活。所以兴师动众,一定要有利则动,无利则止,慎之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