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虎妈猫爸之爱的教育
15820600000007

第7章 孟母三迁只为学区房(2)

不管在什么学校,你都无法保证孩子以后的人生必定成功。作为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我觉得你可以给孩子选择好的学校,但是我不主张这个观点。我们把那些成才的人先捋捋,都是择校长大的吗?所以我觉得择校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怎么样去看待自己,怎么去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用心想想用什么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你在这上面多思考,要比你舍家弃业、砸锅卖铁买个学区房强多了,所以父母应该先了解自己,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而不是强化某个学校的教育能带给他什么。

电视剧《虎妈猫爸》中的妈妈为了让孩子进好学校,让孩子晚一年上学,这点我是很不赞同的,也无法理解。政府规定了孩子6岁上学,自然是依据孩子成长规律而定的。在教育中的确有孩子晚上学的,但是为什么晚上学,父母是需要去区县招办解释的,比如孩子心智发育有些慢啊,孩子生病啊,或者孩子有特长家长希望在学前孩子能在特长上更进一步等等。现在义务法规定,满6岁必须依法上学,你不上你得说明原因,而且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他多大年龄需要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学校课程上的设置、学校一切活动安排都是遵从孩子成长规律而设置的。

每个孩子都有一所自己的重点学校

专家:尉小珑(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校长)

说到择校问题,不得不涉及一个大国情、大背景的问题。我们经常谈教育的东西方差异,为什么有些发达国家的择校问题没有这么严重呢?第一,它国力很强,教育资源配置比较均衡,从乡村到城市,它的学校硬件配置是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基本是一致的,水平差不多。我们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很明显的一点就是教育资源配置还欠均衡,所以人们才会从“不好”的地方往“好”的地方走。因此我们要理解家长的心情,他们没有错,这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行为,一种选择。同时也是在现有国情下的一种常态现象。因为父母爱他们的孩子,希望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因此不要一味指责家长。其实从现在国家教育政策调整这点上说,也是想实现这个目标,即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从长远来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建设之后,会越来越平衡,要有这个信心。第二,是教育观念的差异。在现阶段“重点学校”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就是它的教育资源,包括教育理念、学校管理、师资力量和环境设施等处于相对优质状态。而长期建设又形成了优秀的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现在很多普通学校也在做这个事,只是由于生源水平的不均衡等因素,造成了一定的办学差距。同时,一个学校的学生水平越高,就需要教师有更高的水平,否则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叫教学相长,水涨船高。目前进行的教育改革,如通过集团化办学、学区制办学等多种措施,使这种不平衡在逐渐被打破。

家长应该意识到,在现阶段学校还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对于学生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是适合你的孩子的学校。所以说,我们理解家长,但也更想点醒家长,“适合自己的”才是关键。换句话说,很多家长一味追求让孩子上“名校”,但孩子可能并不适合那样的环境,他的能力、水平跟着有困难,造成过重的压力和负担,总是不能取得预期的成功,损伤了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心,甚至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这实际上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害了他。举个显性的例子,家长就容易理解了:一群“刘翔”在那边练跨栏,你把一个较为缺乏此项体育天赋的普通孩子送到“刘翔”身边去跑跨栏,并且还要达到“刘翔”的水平,这真的适合你的孩子吗?

盲目拔高择校最失败的一点是在于把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毁了,实际这是用“爱”把孩子害了。所以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程度的学校,那才是最好的学校,这才是理性的选择。每个孩子都有一所自己的“重点学校”,是跟自己的能力水平、基本素质、个人特质还有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程度相联系的。目前无论从学校方面和个人角度,均衡是相对的,不均衡是绝对的。相信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不断完成优质软、硬教育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国家软、硬实力不断增强的未来,择校问题会成为历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心灵导师:金颖(知名心理专家、心理作家)

孩子需要对的环境而非好的环境

看着《虎妈猫爸》里的茜茜妈妈,为了孩子可以读上家长心目中的好学校,不惜代价地买学区房和拖延孩子正常上学的时间,我在想,这样的代价有多少家庭可以承担?被延误了正常上学时间的孩子,如果在重点学校里学习跟不上,会不会被同学们取笑是大龄的笨孩子?那些没有实力去为孩子的读书换购房子的家庭怎么办?那些挤不进重点学校的孩子就一点未来都没有了吗?重点学校对于一个孩子的前途就真的那么重要吗?

孟母三迁描述了一个伟人真实的故事,他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地两迁三地。孟母迁离的是墓地和集市,一个是成天哭天喊地拜祭的地方,一个是从早到晚杀猪宰羊的场所,自然都是不适合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地方。这里有孟母的用心良苦,也告诉我们环境的重要性。但如果我们一味以“孟母三迁”作为典范,为孩子不惜代价地去挤重点学校,可能最终的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因为重点学校不一定是每个孩子最理想的好环境,而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差距,完全不同于当年孟母迁离的坟地、菜场和学校文庙之间的差距。

曾经就有这样的一个孩子,小学虽然是个相对一般的学校,但孩子的成绩和表现都很好,还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也过得很自信开心,其父母的自我感觉也因此挺好。但到了升初中时,家长千方百计找关系想办法要把孩子送到离家很远的重点学校,最后还交了什么借读费。可是才半年不到,孩子就出现了厌学和逃学现象,原因就在于在众多尖子生聚集的学校里,孩子的优势没有了,取代的是巨大的压力和紧张。而且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总感觉到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自己,无法专心听课和完成作业,每次要出门去学校时就焦虑和害怕。最后家长只能带着孩子去做心理辅导,但辅导几次下来效果不佳,因为外环境的压力依旧存在,孩子再也找不到之前被老师表扬和同学欣赏的好感觉,直到在心理师的建议和辅导下,家长终于选择给孩子转了个普通学校,孩子才在专业人士的支持下,一点点走出了“厌学症”的阴影。

我自己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我其实从小是一个很内向自卑、学习成绩只是中上的普通孩子,没有当过班长、没评选上过三好学生、很少被表扬、作文从来没有被老师拿来范读过等。而在读高中时,因为父母工作迁移的关系,我被妈妈送到一个寄宿制中学,但当时没有实现她想要我进重点班的期望。但现在想想还真的要感恩命运的安排。因为我虽然没有挤进该校的重点班级,但在普通班里一下子成了班级名列前茅的尖子生,班主任也特别看重我,定我为班级的团委书记,这个在当时可是比班长还要重要的班干部啊。原先我在初中时成绩一直排名中等,但到了普通班里却一下子脱颖而出,总是考班级前三名,还会代表班级去参加物理化学等竞赛。如果说,我的人生有一个最关键的转折点,那就在我无意进了这个普通班开始。当时看似无可奈何的、不完美的结果却成就了我个性的转变和人生的起飞点。我一下子从一个非常普通的学生,成为了被老师重视、被同学欣赏的好学生,我的个性也慢慢变得外向和自信起来。在高二分文理班时,因为我有体育特长被重点班级的老师选进尖子班后,在这个差0.1分就会落后一名的重点班中,我的学习成绩就恢复到了中等水平。但由于高一非凡的一年为我打下的良好地基——我不仅仅是班级的团干部,还是学校的团干部,而且被评选上了市优秀团员;我学习总分一直名列前茅,学习潜力被很好地激发出来,个别学科可以常常考到接近满分的高水平状态;我还发展出自己的运动特长,常常破学校运动会的各个项目的纪录,既是学校排球队的队长,又是班级篮球队的队长,每次开运动会时,我一定是被同学追着采访的对象。所有这些都让我越来越自信和自我感觉良好,以至于进入重点班后我没有因为排名落后而失衡,我幸运地以中等生的身份担任了尖子班的班级团委书记,并且保持着个别学科偶尔的名列前茅。现在回想起来,真心感恩命运的安排,如果当时顺利在高一就直接挤进重点班级,那我想,我一定会继续保持着在小学和初中时候的样子——内向、自卑而普普通通。

所以,一个好的环境不能单单用是不是重点来判断,而是要看这个环境是否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和特长,让孩子感觉良好而变得越来越有力量!孩子的优异成长不是由好环境创造出来的,而是一个对的、合适的环境培养出来的。

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且是终身受影响的学校是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