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虎妈猫爸之爱的教育
15820600000003

第3章 隔代教育矛盾多(2)

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孩子缺少一定的安全感与榜样,尤其是有些老人喜欢吓唬孩子,动不动就是“等你妈回来揍你”、“这么不乖,小心你爸你妈不要你”之类。这种“吓唬话”一旦说多了,就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

除此之外,隔代教育的孩子,还有一种典型的特质,就是“不听话”。其实,这个很好理解,因为老人都比较宠孩子,而且往往是无度的宠溺,比如,上文中齐齐的姥姥姥爷,甚至都宠到了帮孩子“说谎”的地步。

所以教育孩子的主导权,一定要抓在家长手里,如果实在是避免不了隔代教育的家庭,在隔代教育之前,一定要给老人灌输属于你的育儿理念,并且要做到在教育孩子时达成一致。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老人少插手。

拖延解决不了问题

专家:王蕾(北京市166中学校长)

若说隔代教育的利弊,对于当前社会这种父母工作繁忙无法照料孩子的情况而言,由老一辈带孩子的确比起陌生人要强很多,尤其是在孩子比较幼小的年龄段,交给保姆肯定不如交给自家老人尽心尽力。

但就我所遇到情况而言,隔代教育存在着很多隐忧。其最大原因在于老一辈容易宠惯孩子,很多时候会因对孩子的教育分歧引发两代间的冲突,最不可取的是将这种冲突暴露在孩子面前。

有些孩子随父母与老人生活在一起,这种情形相对还会好些,因为日常指导与教育孩子的主导权主要由孩子的父母承担。但如果孩子完全由老辈抚育,父母不能陪伴孩子成长,那么我劝您还是尽早回到孩子身边。

因为在孩子生命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对他(她)的学业、习惯养成而言,更重要的是对其性格的影响。因为爸爸妈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孩子的“榜样”力量与老辈是不同的,特别是对于男孩子,爸爸的作用非常大,是爷爷、姥爷无法替代的。

很多人曾经问过我,在一些家庭中,由于孩子由对方父母养大,所以,即使看到长辈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有问题,自己也没办法开口。害怕一旦开口,就可能产生一些家庭矛盾,让爱人为难的同时,更会让老人伤心,让老人觉得“我把你们养这么大,还帮你们带孩子,你们不但不感激我,还要说我”。我想说,感激的方式有很多种,方法总比困难多。

我身边有对小夫妻,因为工作比较忙,孩子也是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结果慢慢发现老人对孩子过于宠爱,很多时候难以当着老人面插手管教孩子。小夫妻俩私底下商量了一下,又和朋友们咨询了一下,最后决定,长痛不如短痛,与其让孩子这样下去,不如尽早让孩子离开爷爷奶奶身边。

于是他们尽量找了一个爷爷奶奶可以接受的理由,或者说是爷爷奶奶能接受的借口。用了一段时间,让老人有个接受的心理过程,能够缓冲孩子突然离开老人身边所带来的伤痛。于是大概经历了一个月的时间,他们成功地让孩子回到自己身边。

为了缓解老人的思孙心切,他们每周都会抽时间带孩子回爷爷奶奶家,只是会由一开始每周三次,慢慢固定为一周一次。其实只要让孩子与老人有个缓冲期,他们是可以接受的,毕竟你们是一家人,对待孩子也好,对待老人也好,都要以爱为根本出发点。

所以,很多时候遇到问题,父母首先应该自己去想办法,不要被动去等,拖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越拖越大,也会让麻烦越来越多。更何况,教育子女、陪伴子女成长是父母应尽的职责。

心态平和是一种最佳状态

专家:王文利(北京市东交民巷小学校长)

隔代教育是中国的一种常态,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父母还年轻,还有把力气,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能干点就干点,这没什么问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隔代教育中会出现很多的矛盾,尤其是孩子的父母与老人们之间的教育分歧与理念认知的分歧所产生的矛盾。

我们就单单拿穿衣服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们对气温的感知很敏锐,会慢慢变得怕冷,常常二十四五度老人可能就会觉得有点冷了,而孩子觉得二十度左右刚好,孩子父母觉得十七八度挺合适的。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温度是合适他的温度,可家长通常喜欢把自己的感受附加到孩子身上,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老人带的孩子总是穿得很多,因为他觉得孩子冷。

时间久了,孩子就习惯了这个温度,等到年轻人把孩子带回家住几天后,又以自己的感知温度给孩子穿衣服,结果带孩子出去玩一天回来,孩子就生病了。老人一看,十分心疼,觉得年轻人一点都不会带孩子,而年轻人在担心孩子身体的同时又挨了老人的骂,他也不乐意,觉得孩子之所以体质这么差,都是老人平时太娇惯孩子,所以两方起了矛盾。

所以我觉得老人带孩子有属于他们的优势,他们空闲时间多,更细致,也有一些生活经验的积淀,但老人带孩子也有他的劣势。

一个家庭的成员是无法做到完全互补的,尤其是中国的家庭更难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及思维定式,尤其是有些老人,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与文化涵养,他们感觉自己的育儿理论并不落后,所以他们对孩子教育影响很大。

其实社会是多元的,我觉得谁带孩子不是问题,但是前提是需要把心态放平和,让老人的观点与自己的教育方式达成一致,而这个一致就是最合适孩子的教育方式。

心理解读:

隔代教育下的心理问题

心灵导师:金颖(知名心理专家、心理作家)

孩子属于未来,不能用过去观来教导

隔代教育在中国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要说这个现象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孩子属于未来,但我们却都还在用过去观来教导他们。其实,这个不仅仅是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们的问题,也是现在很多亲自在教育孩子的爸爸妈妈们的问题。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成长经历深刻地影响每个人的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又影响着我们教育下一代的观念和方法。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祖辈们从自己的父母那里沿袭下来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放在今天其实有不少是落伍和错误的。

电视剧《虎妈猫爸》里的茜茜家就是隔代教育的典型代表,爷爷奶奶完全属于惯养派,他们让孩子生活在童话世界和成人的包办代替里。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看似很幸福,但这种幸福是致命的和具有破坏性的,让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受不起人生的风吹雨打。过分溺爱实际上压抑了孩子的潜力、毁坏了孩子的自主创造、剥夺了孩子去体验生命的权利,同时还会误导孩子对爱的认识和理解,形成自我认识的偏差。所以,茜茜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很娇气和自我,遇到问题和困难就找奶奶,缺乏与人和谐相处的情商而找不到玩伴。而外公却是苛严派,用极其传统而保守的严厉管教来对待孩子,为了让孩子继续跑步竟然使用皮带捆绑法,把茜茜和自己绑在一起;因为茜茜和猫玩而不听话,竟然逼迫孩子吃“猫食”等。所以,导致茜茜见到外公就害怕得尖叫和躲藏,一度抑郁和自闭。这类祖辈坚持着一些落伍的教育观念,比如“慈母出败儿”“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所以,大多数都会采用严厉的批评和责罚来教育孩子。就像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因为父母离异,孩子长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其实孩子个性很乖巧,但总会有缺点和不足,每天都要被爷爷数落和批评半天。即便是考了个好成绩或者当上副班长,爷爷却说这些都是运气或是同学不够强,不是孩子的实力。这个孩子长期咬指甲,自己也知道这个习惯不好,父母和爷爷奶奶也都想尽办法教育和疏导都没有效果,孩子总是忍不住。其实不是孩子喜欢咬指甲,也不是孩子管不住自己,而是长期被破坏性批评和严厉管教的焦虑不安需要找个方式呈现。

隔代教育还有一派属于紧张派,祖辈们对于孩子采取全面监控和指使,无论是孩子的安全还是做事,都被严严密密地管控在眼皮底下。在这种方式教养下长大的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和对自己与他人的信任,而且易紧张和焦虑。很显然,这些祖辈的教育方式都有明显的误区,他们都在用过去的方法教导着孩子的未来,容易导致孩子不完善的人格特性。孩子是属于未来的,不能用过去观来教导。如果我们不能用发展和前瞻性的观点与方法来陪伴孩子去找到立足于未来的、属于自己的力量,所有的教育都可能是一种无形的伤害和断送。

隔代教育的矛盾会形成孩子的心灵分裂

另外,除了落伍的教育观之外,两代人之间不一致的教育观和方法导致的冲突和矛盾是隔代教育另外一个比较严重的隐患。这就是为什么电视剧《虎妈猫爸》里,茜茜的妈妈毕胜男和茜茜奶奶都非常疼爱孩子,却一直不断地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原因。实际上受到这个矛盾伤害的不仅仅是有差异性的成人,还有孩子。

如果一个家庭无法协调好两代人之间的教育观和方法,看似发生在成人之间的战场和弥漫在家庭里的火药味,会在孩子的内心形成分裂。每个孩子都特别敏感,而且都非常聪明,甚至是“狡猾”的,他们在“趋利避害”的本能下“见风使舵”,会选择亲近那个可以庇护他们躲避压力和及时享乐的教育者。但他们也心知肚明地意识到,“战争”是因为自己而引发的,所以,一份内疚和自责会深深地植入到孩子的潜意识里。同时,因为在孩子心里的权威们不同方向和方式的引领,会让孩子稚嫩的心灵找不到正确的答案,一份分裂性也会同时保存下来。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长大后往往缺乏自己真正的主见,遇事会容易举棋不定,并且逃避承担责任。

缺失父母的爱而形成的心灵黑洞,才是真正最可怕的隐患

但以上这些都还不是隔代教育最大的隐患,这些隐患很容易被人察觉和了解。我个人认为,隔代教育真正的隐患在于:爸妈在孩子最重要的成长阶段缺席,会在孩子心灵深处埋下一个非常难以填满的黑洞。其实这个是大家容易忽略的问题,特别对于那些完全托管的爸爸妈妈们,就更加不会留意到这个问题。

在中国,有太多被托管的孩子了。

比如那些长年累月在外打工而无法回家的人们,在这些留守孩子的心里,爱和父母的责任、赚钱、付出、牺牲画上了等号,也和长期的孤独与失落画上了等号,他们对于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人(爸爸妈妈)的拥抱、陪伴、亲吻是陌生的和被隔离的。2015年5月4号,四川12岁留守女童给81岁的奶奶下毒后服毒自杀,结果抢救无效身亡。这个女童很内向,平时都不怎么说话,对于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也没有留下任何信息,只把一个很大的生死之谜给了自己的父母和社会去猜测。无论这个女童选择自杀的原因是什么,她都应该有着其他自杀者同样的一个心理,那就是没有真正感受到被爱和被关怀,他们对生活和未来是绝望的,他们感受不到自己的力量和被支持。一个生活在爱和关怀下的人,是不可能选择用放弃生命的方式来面对痛苦和逃避现实的。而且这些留守儿童,即便祖辈们也花费了很多的心血和精力去抚养他们,但爷爷奶奶再多的爱都无法填满孩子的心灵,因为他们需要的是无法取代的父爱母爱。

还有那些拼命赚钱想要为孩子创造富足生活条件的双职工父母们,不是像茜茜父母那样,在努力打拼时把孩子交给了长辈,就是起早摸黑,和孩子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也少之又少,陪同孩子玩耍和写作业,照顾孩子生活的都是祖辈。这些孩子们,一方面,他们会把父母的劳累和压力背负在心里,认为都是因为自己才导致爸妈的辛苦。另外一方面,他们很可能不是创造各种问题来吸引父母的关注,就是努力用证明自己来获得爸妈的认可。特别是有很多家长还常常对孩子唠叨,把自己如何为了这个家而辛苦当成管教、督促孩子的杀手锏。他们以为这个会激发孩子的动力,会让孩子更加听话懂事,却不知道这样的举动其实是在利用内疚和罪恶感来驱使孩子,让孩子无意识中形成“我不够好,我拖累了我最爱的人”的信念,于是孩子的种种努力和好的表现,都只不过是在完成潜意识里的一种“还债”和“补偿”。我遇见到过非常多个案,他们很多内心的痛苦都源自父母忙于工作或者要孕育二胎,而把自己丢在爷爷奶奶家的童年经历,一种很强的被遗弃感阻碍着他们去享受自己的人生和创造财富,他们的潜意识里还有着“我是多余的、我不被爱、我不重要”等信念,这些信念导致他们不断地证明着自己的重要性,用各种的努力和成就,包括财富和地位来博得父母的欢心和认可,可是也正因为这些信念导致他们根本无法享受自己努力的成果,无法有真正的满足和喜悦感。

还有那些因为离异而无法亲自养育孩子而留给了祖辈的单亲家庭,这些孩子内心的罪恶感就更加严重了。除了很强的被遗弃感之外,他们还非常可能把父母的离异认定是自己导致的,把父母的无能为力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够好,爸爸妈妈才不要和不管自己的”。这些潜意识的信念,不仅仅导致这些孩子无法真正的快乐,同时对自己所创造的一切都有着“破坏性”的意识动力。因为一个认为自己是不被爱的人,是很难拥有成就、地位、财富、健康和幸福的。这些孩子们通常都会在成长的过程里,为自己创造出很多的问题,有时候甚至是毁掉自己取得的成就和财富,或者是创造不幸福的婚姻,来证明“自己是不被爱的”这个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