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幽默随心所欲
1581800000006

第6章 幽默技巧 点石成金 (2)

然而对于幽默感的形成来说,好就好在这样的概念默默的转移或是偷换。仔细分析一下就能够发现这段对话设计者的匠心所在。可以说,这一类幽默感的构成,其功力就在于偷偷地无声无息地把概念的内涵作大幅度的转移。有一条规律:偷换得越是隐蔽,概念的内涵差距越大,幽默的效果越是强烈。

这里有个更深刻的奥妙。

“您的批评无疑是正确的,我决心改正。”

“你这是第十次下决心了!”

“千真万确!这个批评我接受,我不在下决心了。”

偷梁换柱的结果,不仅是“虚心接受、屡教不改”了,而且是“拒绝接受、坚决不改”了。

又如:

“先生,请问怎样走才能去医院?”

“这很容易,只要你闭上眼睛,横穿马路,五分钟以后,你准会到达的。”

本来,人家问的是如何正常地到达医院,并没有涉及受了伤被送到医院去,可是回答却扯到你只要故意违反交通规则,就会受伤,而受伤的结果自然是被送到医院,回答虽然仍然是如何去医院,却完全违背了上下文的含义。

这好象完全是胡闹,甚至是愚蠢,可是人们为什么还把幽默当作一种高尚趣味来加以享受呢?

这是由于在问的一方对所使用的概念有一个确定的意思,这个意思在上下文中是可以意会的,因而是不必用语言来明确地规定的。任何语言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不言而喻的成分,说话的与听话的是心照不宣的。没有这种心照不宣的成分,人们是无法讲话的。因为客观事物和主观心灵都是无限丰富的,要把那种心照不宣的成分都说清楚,如果不是绝对不可能就是太费劲了。

例如,当你向运动员发问什么门最难守时,你得赶紧声明我说的是具体的有形的运动中的一个专门防守的那种只有门框,而没有门扇的门,那种门与我们通常嵌在墙壁中可以自由开关的门不同,与我们常说到的走门子的门的意义也不同,是游戏比赛用的那一种不完全是门的门。这样也许是比较严密了,但是却把本来简单的话变成了难以忍受的灾难。

事实上这完全不必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人们并不需要像科学家那样对于每一个重要概念都给以严密的定义,明确规定其在含义和外部的范围;人们完全凭着互相的心领神会来进行交流,因而任何发问者并不需要详细说明自己所用概念的真正所指,对方也完全能心有灵犀,一点即通。因而发问者完全可以预期对方在自己的真正所指的范围内作出反应。

但是,幽默的回答却转移了概念的真正所指,突然打破了这种预期。预期的失落,产生了意外,这还不算幽默感的完成,幽默感的完成在于意外之后猛然的发现。

概念被偷换了以后道理上也居然讲得通,虽然不是很通、真通,而是一种“歪通”,正是这种“歪通”,显示了对方的机智、狡黠和奇妙的情趣。

概念被偷换得越是离谱,所引起的预期的失落、意外的震惊越强,概念之间的差距掩盖得越是隐秘,发现越是自然,可接受性也越大。

如果从这一标准来看,以上两个对话有不同的水平。第二则幽默在概念的转移幅度上是很大的,因而,引起的惊奇也是很强的;但是概念之间的矛盾隐蔽得并不算最好,因而并不十分意味深长。而第一个关于“守门”的则隐蔽得较好,读者的可接受性就更大些,而且在意味上也更深长些。单纯着眼于概念转移,即使再巧妙,也可能缺乏深远的意味而变成肤浅的、油滑的概念游戏。自然,游戏也有游戏的价值,但真正的幽默却总是比游戏要深刻一些。那些意味深长的概念转移,不但给人以趣味的享受,而且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正因如此,说后门比一切球门都难守作为一种幽默,就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价值,比较高尚的趣味了。

在许多幽默故事中,趣味的奇特和思维的深刻,并不总是平衡的,有时主要给人以趣味的满足,有时则主要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幽默的奇趣,因为它是使幽默之所以成为幽默的因素。如果没有奇趣,则没有启迪可言。有这么一则对话曾经得到研究者的赞赏:

顾客:我已经在这窗口前面呆了30多分钟了。

服务员:我已经在这窗口后面呆了30多年了。

这个意味本来是比较深刻的,但是由于缺乏概念之间的巧妙联系,因而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看起来很像是一种赌气,并没有幽默。服务员并没有把自己的感情从恼怒中解脱出来。相反的另一段对话:

编辑:“你的稿子看过了,总的说艺术上不够成熟,幼稚些。”

作者:“那就把它当作儿童文学吧!”

这时作者如果赌气或者谦虚一下,就会利用概念转移法把自己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他这样回答不但有趣味,而且又有丰富的意味让对方去慢慢品味了。因为被偷换了的“儿童文学”的概念,不但有含蓄自谦之意,而且有豁达大度之气概。

4.会笑的文字

故意模仿对方动作或是套用对方的模式,以达到幽默效果就是故意模仿的幽默术。这是一种比较简单易行的幽默技术。相对而言,它不需要太多的机智,只需夸用别人说话的口吻或是方式。乍看起来,它有些滑稽,往往可以引人发笑。但实际上,它与一些插科打诨的滑稽完全不同,除了没有滑稽那样明显的做作感外,本质上则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况且这种模仿不是机械的模仿和刻板的套用。所以故意模仿幽默术会使人在发笑之余依然觉得回味无穷。

我的朋友小李就是一个很善于模仿别人的话而创造幽默的人。一天,他看到一本杂志封面上的模特身着很节约的比基尼,不由得瞪大眼睛去欣赏。他的妻子看见了,很不自在地说:“没羞没臊,我要是这模样,我才不出屋呢!”小李接着说:“说实话,你要是这模样,我也不出屋。”

这就是故意模仿幽默术。小李顺着妻子的话,套用她说话的模式,即有效地反驳了妻子,又不禁使人想到这话背后——“不出屋”的许多东西,幽默效果也就呼之欲出了。故意模仿幽默术不但可以用于夫妻之间,而且还可以用于同学、朋友、上下级之间、师生之间等。但用于上下级之间、师生之间的时候,你若是下级、是学生,则千万要注意,不要轻易模仿你的上级、你的老师的语言或是行动。除非他是一个很有幽默感的人,并且与你的关系较熟。否则,他会认为你是油嘴滑舌、嘲笑上级、目无师尊,故意顶撞。

例如,一个职员被经理叫到办公室问一些事情,他看到经理双手抱头,仰靠在皮转椅上;他也马上模仿经理,仰靠在沙发上。经理立刻就对他产生了反感,这样做一点也不幽默。因为场合不适宜,关系没摆正。

在运用故意模仿幽默术上,我们不妨看看一些伟人是怎样做的。我们的毛泽东主席一生风趣幽默,妙语连珠。关于他的幽默故事流传下来的颇多,在模仿幽默上也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红军转战陕北的艰苦岁月里,有一天深夜,部队进驻一个村子。由于人多村小房子少,毛泽东和十几个同志同睡一个小窑洞。房东大嫂走上前,忐忑不安地说:“这窑洞太小了,地方太小了,对不住首长了。”毛泽东随着大嫂的语调说:“我们队伍太多了,人马太多了,对不住大嫂了。”

毛泽东同志的模仿真可叫绝!完全套用大嫂的句式,只是换换主宾词,幽默效果便特别强烈。我想大嫂肯定会立刻大笑,毛泽东同志就是运用这种故意模仿的手法,创造了一种引人发笑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大嫂紧张、愧疚的心情便自然消失了。这就是故意模仿幽默术的妙处。

应该提出注意的是:故意模仿不等于照搬照抄,不等于刻板套用,不等于以牙还牙,所以并不是越想越好,上乘的故意模仿应该是形相近而意不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才能表现调侃性的笑料,双方共享幽默之趣。如果运用不当,给人留下“东施效颦”的笑柄,你觉得那还是一种幽默吗?恐怕你一点也笑不起来。

5.让模仿化解敌意

借别人的话题,自己巧妙发挥,因此达到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是此法的主要特点。关键在于借题要瞄准,发挥要有度,要恰到好处。

旧社会,有家土财主,父子俩不学无术用银两买通考官,中了两个进士。从此,财主的婆媳也就成了“贵妇人”。

除夕,财主家大门上贴着一幅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同夫人。

当地有个穷秀才,对旧社会这种买官卖爵的行为深恶痛绝,故将这幅对联改了几笔: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同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同失夫。

大年初一早上,门外围来许多看热闹的人,他们大笑不止,这时财主二位进士也出来了,不解其意,跟着大伙大笑起来。

这则幽默故事,将那种买官卖官的腐败行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幽默风趣,又逗人大笑。

有一个财主,为人凶狠,方圆几十里没有人不恨他。

一次,财主外出几天未归,长工跑到财主婆面前着急说:“不得了,东家给狼叼走了。”财主婆一听,大哭起来。又过了一会儿,长工跑回来说:“莫哭,狼已经把东家送回来了!”

财主婆惊奇地问:“狼怎么不吃他呢?”长工答道:“东家身上没有一点人味。”

“东家身上没有一点人味。”这句讽刺挖苦的话,就是借财主婆问话:“狼怎么不吃他呢?”而巧答出来的,这种巧答就是发挥。好笑,又无情地揭露了地主剥削的本质特征。

一个服务员,初到酒店工作,不熟悉服务程序,也没有练好服务用语,因此,他工作谨慎小心,唯恐服务不周,被老板炒了尤鱼。这天,他刚把一道菜送上,客人挟了一筷便骂道:“这菜太糟糕了!连猪都不会吃!”

新服务员顺口说:“对不起先生,我马上就去换一道猪爱吃的菜!”

弄巧成拙,服务员当然不会故意说这样的话,只是说笑话发挥罢了!不过,我们从中看出,无意中的发挥,也可以引出令人发笑的故事来。

丈夫:每天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你老是向我提钱、钱、钱,就不能说些别的话题吗?

妻子:那我们就来说别墅、汽车、洋房、珠宝……

妻子:“亲爱的,你为什么总是送人造花给我?我喜欢鲜花呀!”

丈夫:亲爱的,因为鲜花总等不及我拿回来就枯萎了!

丈夫: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生长靠什么?

妻子:靠月亮。

丈夫:什么道理?

妻子:月亮不沉下去,太阳能升起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