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小故事大智慧
1581500000015

第15章 快乐很简单 (3)

让感觉跟着跑:人们的社会从来都没有想象中的理性或科学,只是自认为要有一致的标准,任何超出常态的,便被斥为异常。其实,为什么不可以有异常客?它只不过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罢了。

再生

人可以在磨难中变得更加坚强,就如几经寒冬的树,在春天更能暴发出勃勃的生机。

——海伦·凯勒

连续几个黄昏,哲学家布乔经过那条小溪时,在一片垂柳下他总看见一位年轻人在那儿垂钓。他的手法与运气不错,连连钓起那些1两左右的小鱼,可他却不要,又连连地丢在小溪里。布乔以为他嫌小。过了一会儿,他拉上来一条一两斤重的鲤鱼,布乔叫起好来,心想这下他该露出欢颜了。只见他小心翼翼地从鱼鳃上取下钩,爱抚地摸了摸活蹦乱跳的鱼,突然,鱼脱手掉到了水里。希乔禁不住“啊”了一声,年轻人回头看了看布乔很晦涩地笑了笑。

布乔说:“真可惜!”

他含糊地摇摇头,说了句:“幸运的鱼!”

从他那忧郁的脸色上,布乔看出他内心有着深深的伤痛。

布乔试着问他:“干吗要把鱼钓起来又丢掉?”

他说:“我仅仅是在寻找一种折磨生命的感觉。”

“折磨?”

“折磨真是一种享受!……这几天我一直在这样享受着。”停了一下,他又自言自语,“可这真是一种享受吗?”

年轻人直直地盯着布乔,像要寻根究底似的急促地问布乔:“你告诉我,被我放走的那些鱼,算不算获得了再生?”

布乔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他好,显然他的心灵受到过莫大的打击,如果布乔稍有偏差,对他的人生就可能铸成大错。布乔只有碰碰运气了。

布乔顺手折了一枝柳条,插在水边湿土里,对他说道:“这柳条经过这个夏天,熬过了骄阳的炙烤,长出根须,到明年长成一棵小小的柳树,对于原来的那枝柳条来说,它便获得了再生。至于那些鱼,它们被你钓起便受到了伤害,如果被他人钓去,可能会丢掉性命。然而它们毕竟被你放了,他们需要去休养,去战胜自己的创痛,也许有的会死去,而另一些坚强者会很快地活过来,对于它们的命运来说,它们也算是获得了再生。”

“那么人呢?”他问,“人是不可以再生的……”随即他又悲叹起来。

年轻人的问话使布乔想起一个故事:

杰里斯被巫婆挖去心脏,但仍未死,他在回家的途中遇到了一个卖无心菜的老妇人,问:“菜无心能活吗?”妇人答:“能活。”又问:“人无心呢?”这老妇本为巫婆所化,便斩钉截铁地答道:“必死!”杰里斯抱着的最后一线希望被摧毁了,倒地身亡。

布乔给年轻人讲完这个故事,年轻人提起渔竿,轻轻地拍了一下布乔的肩,说:“谢谢!我懂了!我还有心在。人的生命是不能再生的,但只要心不死,毅力还在,肌体是可以再生的,心也是可以复活的,是吧?”

看到年轻人的身影渐远渐小,布乔在心里说:“谢天谢地,我没有说错话,一颗心再生了。”

让感觉跟着跑:哀莫大于心死,只有心无死了的人才真正失掉了整个世界,而只剩了一副躯壳,但是人有承受打击的能力,通常心是不容易死的,保护好你的心,生活就有希望。

罗伊的梦

热爱别人,被别人热爱;永远追求,寻找到快乐,忘记悲伤,这就是生活的意义。

——乔西娅

38岁的印度女作家阿兰德哈迪·罗伊以其第一本小说《小人物的上帝》荣获英国布克奖,从而在英语文学圈中崭露头角。

罗伊出生在印度南部克雷拉的叙利亚人基督教社区。她曾学过建筑,在写她的第一本小说前曾从事电影剧本的创作。

罗伊碰到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在对友人极其亲密的同时也直率得叫人受不了。他对罗伊说:“我一直在想你的《小人物的上帝》,在想这书里究竟有什么,在书之外又有什么。”朋友说完沉默了好一会儿。这时罗伊感到很不自然,不知道自己是否想听这位朋友继续说下去。

可朋友还是接着往下说:“在过去的一年,你得到的太多了——名誉、金钱、大奖、别人的阿谀逢迎、批评、指责、讥讽、爱戴、仇恨、愤怒和忌妒等所有的一切。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完美绝伦的故事,太神奇了。可问题是完美的结局只能有一个。”

朋友说完这话,用意味深长的目光看着罗伊。她心里明白罗伊知道她接下去会说什么。她会对罗伊说,今生今世不会再有如此辉煌的时刻,未来的日子将在一种欲望无法满足的状态中度过。这个完美故事的惟一完美结局只能是死亡。

其实用不着朋友问,罗伊自己已经想过这个问题。掌声、鲜花、摄影师、装出对自己的生活十分感兴趣的记者、那些向自己献殷勤的衣冠楚楚的男人们以及宾馆里豪华的浴室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一闪而过,不会再来。

罗伊问自己:“我会怀念这一切吗?难道我已经变得没有这一切不行了吗?难道我是荣誉收藏家吗?难道我离了这一切会像药物依赖者离了药物一样痛苦难耐吗?”她愈想愈觉得名誉如果长久与她同在一定会毁了她。

罗伊承认她的的确确感受到了瞬间的快乐,但那只是一瞬间。因为她知道一旦对一切厌倦了,她可以回家,在自己家里一天天变老,不再有责任感。在月光下咀嚼芒果,或许写一两本没有人读的书,来感受一下写了最不畅销的书是什么感觉。罗伊一年来一直在世界各地走动,但无论停留在哪里,她都在想自己的家,想自己终究会回归的生活。

许多人以为罗伊会移民到西方,有些人甚至直接去问罗伊是否有此打算。然而,罗伊认为家是自己终将会回归的。生活是她的精神支柱,是她力量的源泉。罗伊告诉自己的朋友,其实世间根本就没有完美的故事。就其朋友对罗伊的个人生活所发表的见解,罗伊认为那只是局外人的看法。罗伊认为,源自偶然成功的幸福或成就感必然是短暂的,视财富和荣誉为必需之物的想法本身缺乏想象力。

罗伊对她的朋友说:“你在纽约住得太久了。人间还有许多其他的风景,梦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罗伊认为,在有的梦里失败亦是辉煌的,因为有些荣誉值得去奋争。她说在许多领域获得承认并不是衡量成功人生的惟一标准。

让感觉跟着跑:杰出的勇士每天都投入到人生的奋斗中,尽管他们知道他们会失败。在一定意义上,他们并不很成功,但这决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成就。惟一值得拥有的梦是在活着的时候永远梦想着自己在生活,而在离开这个世界时,梦也随之结束。生活的梦想是在丰富的经历之后才变得完整的。

给自己一个机会

对成功来说,刻苦地工作和遇到失败,比才干更重要,这会让我们珍惜成功的来之不易。——赖德

里查生作为“巴尔的摩”足球队的一员,已经使许多年轻人认为他有了个极富魅力的工作,但里查生得用他每年9 750美元的薪水抚养两个孩子再加一个又怀孕的妻子。他要求一年给他长250美元薪水,但遭到了拒绝。

里查生带着全家回到了南卡罗来纳州的老家,他那时候只想为自己经商,却没有更明确的具体打算。当一个在大学的老朋友邀请他一起买下一个汉堡包食品店时,他采取了果断的行动,合伙买下了那个店。于是里查生就开始了每天12小时翻烤汉堡包和伺候那些不耐烦的顾客的工作,此外每天开始营业前他还得擦炉灶,拖地板,真是好辛苦,但一个月下来,里查生只带回家417美元。他是既疲劳又沮丧,但他不愿就此放弃。他用在球场学到的策略,致力于使他的食品店提高效率,他既要他的伙计表现得热情友好,又使他的食品价格合理,让人买得起。就这样,经营日益兴旺起来。里查生和他的合伙人买下了更多的经营特许店,而他自己还是那么卖力地工作。

如今,里查生成了美国最大食品供应公司的首脑,这公司每年有37亿美元的销售额。当年为250美元离开了国家足球联盟的里查生还当了一个投资集团的首脑。对于这一切,里查生说:“我如果不是刻苦工作并且敢于冒险,是不可能达到现在这个地步的。”在接受采访时,里查生还对电台记者讲了一个给过他激励的故事。故事是关于军官弗朗克的:

弗朗克在他那枯燥乏味的病房内盯着一棵圣诞树发呆。手榴弹的散碎片炸入了他的左小腿,为此,医生定下了把腿切除的日程。

弗朗克毕业于西点军校,他在那里是个棒球队队长,而且计划着以军事为终生职业。可现在看来,退役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他知道严重受伤的军人是很少能回去担负有行动的职务的。

手术后,弗朗克最感忧伤的是他完全失去了在棒球场上的勇猛劲头。在每周一次的棒球赛中,他只能用棒击球,而由别人替他跑垒。有一天,当他正等着击球时,他看见一个队友连摔带滑地去占领了第三垒。当时他想:如果我也去试试跑垒,最多也就像他那样嘛。于是,在他将球击出后,推开了替他跑垒的伙伴,自己忍住疼痛,一瘸一拐地跑了起来,当跑到第一和第二垒之间时,他看到对方球员已接到了球并准备向守第二垒的人扔过来。他闭上眼睛,命令自己头朝前地滑入了第三垒。当他听到裁判员喊出“安全”的口令时,他胜利地微笑了。

几年以后,弗朗克要带领一个中队去一处地形复杂的地方演习。他的上级担心他由于切除了一条小腿,是否能胜任这项工作,而弗朗克告诉他们说可以,并且说:“这甚至可使我与兵士更亲近。如果我的假肢陷在烂泥里了,我会告诉他们,这是由于我没有两条完整的腿。”

如今弗朗克已是个四星级将官了,而且既可以跑步,还能稳稳地骑自行车。他说:“失去一条腿,教会了我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受自己缺陷的限制是可大可小的,取决于你自己如何看待和处理它。关键是应该注意发挥你所具有的长处,而不是老想着你的缺陷。”

让感觉跟着跑:成功者懂得真正的成功常不是一开始就可以得到的,而坚持不懈总是可以达到目的的。应牢记心头的是每跨过一个跳栏,到达终点的跳栏数就少了一个。

华特的成功

信任是看不到的感觉力,对于如何让自己美梦成真,它们比聪明的大脑还有生机。

——梅兰妮

华特和丽莎这对年轻夫妇,不久前还以为成功指日可待,当华特拿到心理和企管硕士学位时,他以为自己日后就可以从事管理公司人际关系咨询,或执行与监督有关的工作。然而短期内,事情却与他预期的有所出入,华特别无选择,只好暂时将希望束之高阁,这一晃就是好几年。华特是个德国人,这段期间除了当翻译,似乎也没有其他出路。

他和丽莎两人都梦想能搬回德国,如此一来,不但可与家人团聚,丽莎更可借此学习德文及当地文化。他们一心想回德国,计划在那里找一个高薪的工作,并趁两人还是丁克族时好好四处旅游。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们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在德国找工作,登报求职、寄履历表,让雇主知道他们强烈的工作意愿。就在离德返美的前一天,正当所有履历表都石沉大海时,华特突然接到一个面试电话。

“我们一定能美梦成真!”丽莎兴奋得大叫。

可是华特却显得十分谨慎。

“别高兴得太早,”他说,“丽莎,这不过是个面试而已。”

面试结束,华特和丽莎如期返美等候通知。一个星期过去了,半个月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丽莎这时开始感到不耐烦,她焦急地催促华特打个电话去问问情况,然而华特心里明白,他得等到公司主动跟他联络才行。在圣诞节前后,该公司的人事主管终于告诉华特,他们要雇用他,只是公司的决策过程太慢了。经过数个月的漫长等待,两人终于美梦成真。这份工作薪水优厚,升迁可期,同时公司还愿意协助华特还清助学贷款及迁徙费用。再也没有什么工作比这次更好的了。

华特和丽莎乐疯了,他们终于达成心愿。

华特接着前往德国开始新工作。就当地的工作条件而言,这是个令人称羡的职位,华特和丽莎都觉得十分满意。华特有两个月的试用期,看看双方是否合适,这时,丽莎也辞去工作,准备搬家。

可是当华特开始工作后,对公司及工作总有一种不安感,有些事情好像不太对劲,他很怕心里出现“回美国算了”的念头,因为事情演变至今,早已无后路可退,他也怕想起“干脆放弃这个原本和预期相符的职业生涯”。最后他终于了解自己再也无法漠视这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