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苏联和美国曾经是世界的两个超级大国。两个国家正好处于两个极端。苏联在革命成功之后,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由政府指挥。作为纯粹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中的公共服务——国防,更是完全掌握在苏联政府手里。在苏联,武器设计由政府所属的各个“设计局”承担,如著名的苏霍伊飞机设计局、米格飞机设计局。这些机构本身就是政府的一部分,政府下达行政命令规定设计任务,政府提供所需经费资源。设计出来的武器则交由国有兵工企业负责批量生产,这些兵工企业的管理层由政府任命,管理绩效不以利润而以是否完成国家规定任务衡量,实际上和政府机关没有区别。美国则正好相反,美国的国防工业完全交给私营经济。美国的武器从设计到生产都由私营企业承担,美国政府只作为消费者关注武器的性能和成本。实际上在强大的私有经济氛围下,美国政府即使希望也不可能建立起国有化的国防工业。最终的结果一目了然。美国的国防实力在可持续发展上完胜苏联。
三大分工:百姓点菜,政府埋单,企业生产
我们国家目前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还存在着严重的短缺,相对于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就更显得捉襟见肘。以教育为例,2005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17%,而1994年该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4.9%,1995年为5.2%,2000年约6%。
如何才能破解我国公共服务短缺的难题?单靠政府或者市场都是很困难的,只有市场和政府组合,做到“百姓点菜,政府埋单,市场生产”,才能尽可能快地解决这个难题。
首先,百姓点菜。就是由老百姓决定应该提供哪些公共服务。实际上我国的公共服务并不是绝对不足,在某些地方甚至过剩,比如说市政建设。中国现在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拆房子,挖沟子,许多市长都被戏称为“×拆拆”、“×挖挖”。市政建设也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但这些市政建设不仅不能令百姓满意,还很招反感。“春江水暖鸭先知”,百姓最知道自己需要哪些公共服务。政府应该多听听百姓的意见,把公共资源投入到百姓真正需要的领域,比如教育、医疗,而不仅仅是市政建设。应该注意的是,在增强政府治理能力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民众的参与水平和参与能力。政府治理能力和民众参与共同构成了国家治理体系的两大支柱。
其次,政府埋单。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天职,政府理应向民生领域投入更多的资金。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很大程度上就是购买公共服务。中国居民实际上承担了高额税负,按照《福布斯》“税负痛苦指数”排行,中国人的税负负担为全球第二,但高额的税负主要花在了政府行政开支和少数人的享乐上,没有带来高质量、高数量的公共服务。《学习时报》报道,2006年我国公车以及公款吃喝支出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占财政收入的20%以上,几乎和教育、卫生和科研支出总和相等。最近几年,财政支出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民生支出明显加大,但我国公共服务领域底子薄,历史欠账多,短时间内财政支出的增加难以达到提高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的目的。2013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公共服务的购买力度。这表明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财政支出向公共服务倾斜的趋势会继续延续甚至加强。2012年7月24日《中国经济导报》曾经报道:
数据显示,近年来政府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显著增加:2009—2011年,新医改三年投入逾1.2万亿元,并且是在原先基础上的增量投入;2001—2010年,公共财政教育投入年均增长20.2%,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幅度;“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五项社保基金的补助达7219亿元,年均增长19%,其中中央财政补助年均增长20%。
最后,市场生产。“百姓点菜”、“政府埋单”都很好理解,“市场生产”可能就相对不易理解。一提到公共服务,历史惯性让中国人自然而然地想到增加实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由国家包揽公共服务的整个过程。实际上,中国目前低水平、低质量的公共服务已经表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而李克强总理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他提到的“在非基本的公共服务领域,要更多更好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正是来应对这种惯性思维的。按照李克强总理的思路,财政支出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并不代表要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老路上,由政府包办公共服务从生产到分配的全过程,而是发挥市场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2013年9月11日的《新京报》报道:
“以前在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领域中,本土国企占主导。政策出台后,国企民企同等待遇。”民营企业碧水源相关负责人说。
7月31日,在第五届投资北京洽谈会上,北京市发改委发布了《引进社会资本推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部署社会资本进入部分市政基础设施领域。
此次试点的6个市政基础设施领域,主要包括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综合交通枢纽、污水处理、固废处置和镇域供热。
具体来说,市场生产就是将这些公共服务的生产都交给市场,公共服务不再是国有企业,不再是部分事业单位的特权。与公共服务相关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公平竞争,谁的产品物美价廉,百姓喜欢谁的产品,政府就购买谁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百姓的需求得到满足,企业也有利可图,保证了公共服务的供给和质量,政府则避免了冗员、低效和贪腐。
企业的大好时机
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已经发展得较为充分,私人性的产品和服务市场都已经是买方市场,经济早从短缺变成了过剩。企业家们恐怕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现在好像所有东西都不好卖了。市场下一个热点在哪里?就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中国的老百姓和社会对公共服务有着巨量的需求,由于种种原因,政府一时间又不能提供,这就是给企业的机会。环保、教育等领域都很有可能是中国下一轮的经济热点。
中国近10年的经济发展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华北地区连续不断的雾霾天一次次挑战着人们的底线,东南沿海地区的河流地下水污染一次次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人们对洁净空气和饮用水的渴望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据有关部门测算,仅空气污染监测仪器一项,市场需求总额就达到数十亿元人民币,更不用说用于防治空气污染的除尘器、脱硫器等等。2013年前三季度,环保股表现远优于大盘,就是这种需求的集中反映。中国新闻网曾报道:
“对企业来说,搞低碳技术、低碳发展,既是压力也是机遇,这可以促进企业搞技术研发,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增加在市场的竞争力。特别是一些出口企业,现在有些国家在搞边境调节税,就是收碳税,如果我们采取了积极的低碳技术,生产的是低碳产品,其实可以来应对这种单边的绿色保护主义,这是一个积极的行动。”解振华表示,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极好的转变发展方式,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机会。“所以,十八大政治报告里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既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我们一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搞好。”
虽然我国政府一直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但现实中政府的教育投入不足,中国投入教育的财政资金与GDP的比例长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政府投入不足给企业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民营资本早已进入教育领域,新东方、学而思等都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然而,目前能够得到民营资本青睐的主要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考试教育,实际上被忽略的中小学教育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以农民工子弟的基础教育为例,单靠目前城市捉襟见肘的公共教育资源,根本无力完全覆盖农民工子女。如果民营资本能够以合理费用提供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无论是由家长自己购买,还是由政府统一购买,都会有不菲的报酬。
政府已经看到企业在提供公共服务上的强大力量。2013年7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会议明确,将适合以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2013年9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公布,对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予以指导。《意见》指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就是“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并由政府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向其支付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