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太祖朱元璋
15770000000053

第53章 凤阳花鼓(1)

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来,可见沈家兄弟确实很有经济实力,甚至可以说是“富可敌国”。据说南京城里的会同馆,就是沈万三的故宅;后湖,也就是玄武湖里面的公园,原本是沈万三的私家花园。

上一讲我们说到朱元璋在用人方面做了一番实验,他选择官员,在科举考试和荐举两种选官模式上都进行了尝试——开科举,废科举,用荐举,再开科举,科举和荐举并用。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根本原因是他不放心选任的官员。所以到他晚年,一次科举考试竟然录取了两次,成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春夏榜”或者“南北榜”,一科出了两榜进士,两个状元,一个南方士子榜,一个北方士子榜,一个南方状元,一个北方状元。

其实朱元璋这么折腾,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不想让南方士大夫和官员们势力太大,他要对江南地主势力进行限制。

再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朱元璋当这个皇帝,是全中国的皇帝,不是哪一个地方的皇帝,在这点上他的头脑是很清楚的——虽然江南一带是全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北方却是军事中心,因此朱元璋即位后,也必须兼顾到北方的发展——政治就是制衡。

一、沈万三秀

在中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地方本来是黄河流域,从秦、汉、魏、晋,到隋、唐、北宋,国家的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可是自从东晋南迁以后,因为江南的地理条件优越,随着政治中心南移,江南很快就发展起来了。到南宋以后,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更是得到了较大发展。元朝统治时期,虽然国家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可是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还是在江南。朱元璋起兵淮西,但是他真正得到发展,也是渡江到南京、徽州和浙东以后。

朱元璋建国以后,通过科举和荐举,把一些有文化的人吸收到官吏队伍中,因为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发达,所以政府官员中,江南人的势力就比较大。

这些江南籍的官吏有两个特点:一是他们跟江南富户关系渊源很深,有些官员本人就是江南富户出身;二是从历史渊源看,因为当初是张士诚占据着苏、松、杭、嘉、湖一带江南最富庶的地区,所以当地的文化人跟张士诚多少有些关系。这样一来,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朱元璋对他们都不能放心,所以当他看到一次科举考试录取的全都是南方考生,才会如此动怒,以致把考官、考生都杀掉。显然朱元璋对这次科场案的处理,与他打击江南地主的政治路线是一致的。

说起江南富户,可能大家都听说过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沈万三。今天说起沈万三这个名字,一般都知道是明朝初年的一个大财主,可是对于他的事迹,恐怕就不太清楚了。或者知道一点,也大都是些关于他的传说故事,真真假假,说不大清楚。

我们从历史文献来探究,结果也只能找到一些零零星星的材料。看来看去,只有两件事是可以确定的:首先,历史上确实有沈万三这个人;其次,他确实是元末明初人,而且是个大财主。

沈万三名叫沈富,字仲荣,行三,史书中称他为“沈万三秀”,就好比称他沈大财主三郎三少爷,或者沈大财主三官人。

据说沈万三原籍是湖州南浔人,可是因为后来住到苏州,所以大家都认为他是苏州人,不过后来他的家又安在南京。从湖州到苏州再到南京,江南这一带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去周庄旅游过的人一定都参观过沈万三旧宅。也有人说那不是他的住宅,只是他家里人,或者说是他女婿的一处住宅而已。

有一本叫《苏谈》的书中记述道:“沈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亦不甚宏壮,殆中人家制耳,惟大松犹存焉。被没者非万三家,盖万四之在黄墩者耳。”说这处房子不算太大,里面的松树是沈万三种的。

那沈万四又是谁呢?大家从名字上就能猜得出,这个沈万四,就是沈万三的弟弟,他也是个大财主。据说,朱元璋开国,沈万三兄弟“先富民上税万石、白金五千”(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三十二《沈万三秀》)。后来朱元璋让他们造军营六百五十间,还让他们出资建了南京从洪武门到水西门的城墙。

由此看来,这沈氏兄弟不但有钱,还是积极纳税的大户,热心公益,给当时的富户带了个好头。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来,可见沈家兄弟确实很有经济实力,甚至可以说是“富可敌国”。据说南京城里的会同馆,就是沈万三的故宅;后湖,也就是玄武湖里面的公园,原本是沈万三的私家花园。

这么一说,大家就明白了,沈万三兄弟这样的财产规模才像是当时中国首富的样子。沈万三在明朝建国之初,就愿意拿出钱来帮助朱元璋,又交税,又建军营,又修城墙,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应该算是个开明绅士。按照我们的想法,朱元璋就算不给他一官半职,也应该给他些虚名吧。可是朱元璋不仅没有给他什么官职,据说还把他给杀了,当然也有人说没杀,这一来,沈万三就更成了明初的一个传奇式人物了。

这个沈万三之所以传奇,首先是他从哪儿得来那么多用不完的钱?这叫人好奇不解。

关于沈万三钱财的传说可就多了,老百姓传得最多的一种说法是:他的钱之所以用不完,那是因为他家里藏着一个宝物——传说中的聚宝盆。这解释当然最简单,有个聚宝盆,想要多少钱,聚宝盆里面都会有,所以他的钱花不完。

但这显然不可信。这种说法在民间百姓中传一传当然没什么关系,可是要真正记述在史书中,就不可能这么说了。那么史书上又是怎么记述的呢?

一种记述说,沈万三本来很穷,有一天他吃完饭,在水边洗碗,把碗掉到水里去了,用手去捞,碗没捞上来,却捞上几枚石子。一看,这石子光泽润滑,不同寻常。于是他就把水里面的石子都捞了出来。后来他偶然听说,这种石子其实是一种宝石,叫“乌鸦石”,于是精明的沈万三发现了商机,用这些宝石作为资本,去海外经商,因此发财致富。这种记载虽然不像聚宝盆的说法那么神奇,但也是说老天赐富,让他发了横财。

另一种记述也是说沈万三本来很穷,有一天他在船上睡觉,天刚刚亮,有一位老人带着七个挑担子的人来,把担子放到他这儿,让他守着,说完人就都不见了。沈万三打开一看,整整七担黄金,从此他就发财了。

这些记载当然都不真实。其实是因为沈万三这么有钱,大家又不知道他这些钱究竟是怎么来的,就编出了这些故事,结果越传越神奇。

史书中关于沈万三的记述,比较可信的是说他既勤奋,又遇到一些好机会,更有他日后的努力经营,于是发了财。

沈万三先是“勤治污莱,蓄泄有法,致富不赀”。他是靠农业发的家,有了第一桶金以后,他又为富甲江南的陆道元经营家产,陆道元出家为道士后,财产也就归了沈万三。

(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三十二《沈万三秀》)

得到了这些财产,沈万三又扩大规模,不断发展,慢慢就成为富可敌国的大财主了。

沈万三以富有出了名,他也就成了元朝末年到明朝初年江南富人的代表。

朱元璋虽然建立明朝,统一了全国,但是战乱之后,北方经济破坏得比南方更为严重,本来北方的经济就比不上江南,这样一来,江南一带,包括苏南、浙江、江西、湖广这些地方就成为了当时国家经济的支柱。

这些地区,尤以苏杭地区最为富庶,是明朝建国后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当地富户最多,可是那里当初曾经被张士诚占据多年,富户们跟张士诚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儿旧关系,因此朱元璋对他们就更加不能放心了。

沈万三既然是江南首富,就是江南富户的代表人物,朱元璋如何处理跟他的关系,也就成为处理跟江南富民们关系的政策模式。

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朱元璋打下天下,建立明朝,南京是他的政治中心,建国后他就想扩建南京城,可是当时苦于府库虚乏,难以成事。沈万三得知后,自告奋勇,愿意出一半的经费,帮助建城。他跟朱元璋约定,同时开工,看谁建得快,建得好。结果沈万三比朱元璋先三日完工。朱元璋设酒慰劳他,对他说:“古有白衣天子,号曰素封,卿之谓矣。”嘴上这么说,心里其实很不痛快。你一个老百姓竟敢胜过我这个皇帝!于是就想找机会杀他。正好这时候沈万三筑苏州街,用茅山石为心,被说成有异谋,于是朱元璋就以此为借口把他抓起来杀掉了,财产也都充了公。

(孔迩《云蕉馆纪谈》)

另一个版本的说法跟这个说法不大一样:沈万三修南京城以后,朱元璋表彰了他。得到皇帝的表彰,沈万三很高兴,他还想再干点漂亮事,就提出要替朱元璋犒赏三军,这就引起了朱元璋的猜疑。一个富户,你去犒赏三军,这不是收买军心吗?你收买军心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让三军听你的话吗?三军都听了你的话,那你想造反还不容易吗?朱元璋越想越不对劲,于是就想杀掉沈万三,还是马皇后仁慈,劝阻了他。那些平日嫉妒沈万三的人知道他被朱元璋猜疑了,就纷纷告他的状。朱元璋最后还是对他网开一面,没有杀他,只是把他充军到西南去了。

这些记载,有真有假,于是沈万三就成了一个传奇人物。但是说来说去,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内容没有变,那就是沈万三在明初确实是“因富致祸”。

但是我们考察历史的时候发现,关于沈万三其人的记述并不清楚。有一种说法:其实沈万三早在朱元璋建国之前就已经死了。朱元璋建国后,沈万三的两个儿子,一个叫沈茂,一个叫沈旺,曾经每年缴白金千锭,黄金百斤,还有兵士的衣甲、马匹、钱粮等等。后来沈茂有罪当斩,因为有营建工程,改判他额上刺字,后来定为蓝玉党,仍然能骑马出入。发配到东北后,没收了他家的良田数千顷,定每亩收税九斗三升,从此苏州的粮食赋税一直很重——“吴下粮额之重坐此。”

(黄暐《蓬窗类记》)

也有一种说法,沈万三确实被充军到西南的贵州安顺,那里还有他的坟墓,但是后来被子孙迁葬到苏州去了。

总之,这个沈万三,确实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人物,是明朝初年江南富户的集中体现。他与朱元璋之间发生的这些故事,其实就反映了朱元璋当时跟这些江南富户的关系。因此“因富致祸”,也就成为了明初这些江南富户的必然结果。

二、微服私访

朱元璋是穷苦人家出身,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红巾军,才打下天下的。虽然说他打下天下以后,整个国家都是他的,成了全国最大的地主,可是他这位放牛娃出身的皇帝跟别的皇帝毕竟有所不同,他跟那些拥有良田宅院、富可敌国的有钱人的关系一直比较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