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太祖朱元璋
15770000000019

第19章 国号大明(1)

就这样,朱元璋热热闹闹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别说陈友谅那个自称的皇帝没法跟朱元璋比,就是元朝皇帝登极时也没有这么大的排场。据说这一天是刘基发布的天气预报,他说会是个大晴天,结果还真准,这一天南京地区风和日丽。

上一讲我们讲到朱元璋激战鄱阳湖,围攻平江,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两个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对手。这时候,他距离登上开国皇帝的宝座就只差一小步了,按理说可以准备登极称帝了。可是就在他满心欢喜大功告成的时候,却有一件棘手的事情摆在面前:自己这时候还是宋国皇帝小明王韩林儿的朝廷官员,上面还有这么一位皇帝。朱元璋要称帝,他尊奉的那个宋国龙凤皇帝韩林儿又该怎么办呢?

朱元璋既然要当皇帝,这事情他早就应该想到了。当初他要去解安丰之围的时候,刘基就预料到日后会有这麻烦,所以他劝朱元璋别去救韩林儿,借刀杀人,把韩林儿除掉,可是朱元璋没有听从刘基的意见。

他把韩林儿救出来,放到滁州控制起来,当了一个傀儡,可就算是傀儡,也还是个名义上的皇帝,朱元璋还是在人家手下为官。朱元璋当然不会永远奉着这么一个傀儡皇帝在上面,可是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了,也就只好再想办法。

能有什么办法呢?其实只有一个。大家一定还记得当年陈友谅想当皇帝,可他上面有徐寿辉,他是怎么办的?杀掉!陈友谅杀掉徐寿辉,自己称大汉皇帝。朱元璋要想称帝,又错过了上一次借刀杀人的机会,那他也只有这么一个办法,自己动手,杀掉小明王韩林儿!

朱元璋还真的就是这么办的。就在朱元璋攻打平江的时候,至正二十六年,也就是龙凤十二年,公元1366年,十二月,朱元璋让部将去滁州见小明王,说是要接他去应天,但是暗中却指使部将在途经瓜州渡江的时候,在江上把船沉掉,将小明王韩林儿淹死在长江中了。不过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不能让人知道,对外就只说小明王在江上出了事故,不幸身亡。其实明眼人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明史》中记述说:“明年,太祖为吴王。又二年,林儿卒。”又说:“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云。”

(《明史·韩林儿传》)

朱元璋做的这一切显然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你看他这个时间选得多好,正好是年末,再过几天以后,就是新的一年,从此朱元璋就不再用小明王的龙凤年号了。那时候中国没有公元纪年,纪年的方法就是按照所奉的朝代年号干支,所以只有到了年末年初,才能变更纪年,中途不好换。朱元璋选的这个日子正好是元至正二十六年的年末,那时候他还叫龙凤十二年,到了第二年,元至正二十七年正月,朱元璋就不再用龙凤年号,因为早在两年前他已经自称吴王了,于是就干脆用了一个新的纪年:吴元年。

这个“吴元年”,只能算是个过渡的年号,其实哪有什么“吴元年”呀。就算朱元璋建立起一个吴朝,那也不能叫吴元年,他得有年号,叫什么年号,就叫什么元年。既然是个过渡,总不能太久。所以朱元璋就得尽快建国立朝,确定年号。

一、登极大典

朱元璋自称吴王其实是个无奈之举,因为那时候张士诚在他之前已经自称吴王了。这样一来,就有了一个东吴,一个西吴。张士诚是东吴,朱元璋是西吴。

大家一定会奇怪,既然人家张士诚已经叫吴王了,朱元璋干吗还跟着叫吴王呢?其实,朱元璋自称吴王,除了跟他当年被韩林儿封为吴国公有关之外,这里面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地理原因,张士诚占据的地区,又叫三吴之地,他不叫吴王,还真不好叫别的什么王;朱元璋占据的应天,是三国时候吴国的都城,也是吴国的中心地区,所以他叫吴王也没错。可是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民谣:

富汉莫起楼,贫汉莫起屋,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国。

(权衡《庚申外史》上)

歌谣的意思是说,大家等着吧,不管你有钱还是没钱,都别置家当,天下还没稳定呢。等到了羊年,就是吴国的天下了,天下就稳定了,到那时候再置家业也不迟。歌谣流传之后的第一个羊年就是丁未年,元至正二十七年,也就是朱元璋的吴元年。我们知道,古人是很迷信所谓“天意”的。也不光是朱元璋这些人迷信,更主要的是要让别人迷信,他们代表着天意。

到了至正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367年,张士诚也被朱元璋消灭了。还真的应验了那“吴家国”,不过最终建立的是朱姓的吴家国,张姓的那个吴家国被灭掉了。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并没有建立吴朝,他建立的是明朝。他为什么要给自己建立的新朝起个名字叫明朝呢?经学者们考证,这是因为朱元璋本来是信奉明教的,当年他参加的农民起义军,也是明教的队伍红巾军。当初韩林儿不是叫小明王吗,他是小明,朱元璋是大明,也算是继承了明教的名号。

据说这也是谋臣刘基出的主意,这个主意得到了大伙的支持。传说当年刘基看到朱元璋尊奉小明王韩林儿,很不以为然,劝他:“大丈夫当自立成事。”

(蒋一葵《长安客话》卷一)

不要学项羽,到最后还得杀了义帝。可是朱元璋不知道怎么除去韩林儿才好,刘基说:“没关系,他不是小明王吗?咱们就叫大明,您就是明王,把他压住。”当然这只是个传说。

当时为什么会想到给新朝起名叫大明朝呢?大家知道,朱元璋的队伍里不外乎两种人:一种人是武将,大都是农民出身的明教教众,明教不是说明王出世,天下太平吗?大家打下天下,叫大明,朱元璋就是明王,于是天下太平了,要过好日子了。另一种人是士大夫,这些人看事情另有门道,讲立朝要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大明就是火,明教也是敬火的,另外这跟朱元璋本人也有一定关系,朱元璋姓朱,朱就是红色,也是火色。中国人把南方七个星宿合称为朱雀,朱元璋又起兵建国于江南,崇尚火德,正应了五行之说。朱元璋也想靠这把大火把元朝这个草原帝国快点烧垮。既然大家都支持,国名就这么定下来了。

这时候朱元璋虽然已经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率军北伐,而且已经攻入山东,形势一片大好,可是元顺帝还在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里面,元朝还没有被推翻。但朱元璋还是决定在北伐的捷报声中,在应天登极称帝了。朱元璋这个时候建立新朝,对于北伐南征的将士们也是一个鼓舞,大家跟着他有奔头啊。

大家都还记得当年陈友谅是怎么登极称帝的吧?他在采石,把徐寿辉杀了,大风雨中,就在五通庙里面宣布称帝,还真有点草莽英雄的气魄。那时候正是群雄纷争最激烈的时期,陈友谅一心想早点当上皇帝,也就顾不得这许多了。

朱元璋现在情况不同。他缓称王,一直谨慎到这个时候,整个军事集团里面,从上到下,都瞪大了眼睛,等着这一天呢。如今既然时机已到,那就不但要登极称帝,还要有一个像样的登极大典,这才叫真正做皇帝。朱元璋当了皇帝,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也都荣誉加身,各自升了一级,从诸侯的属官一下子变成朝廷属官,成了开国功臣。

这么重大的事情,当然就得有一套规范的礼仪。所以《明史》中说:“明太祖初定天下,他务未遑,首开礼、乐二局,广征耆儒,分曹究讨。”

(《明史·礼志一》)

这也同刘邦当年一样。中国历来是个礼仪之邦,礼仪文化的传统,源远流长。别看武将们打天下的时候最管用,可是到了这时候,那些知书达理的文化人就派上用场了,朱元璋让他们去考察历代礼仪制度,再拟定出一套明朝开国的礼仪制度来。

按照传统的“五礼”,有吉礼,就是祭祀的礼仪;嘉礼,就是登极、朝见、宴会、结婚、册封等,总之是些办好事的礼仪;宾礼,就是外交礼仪;军礼,主要是进行军事行动的礼仪,在明朝也包括了祭祀之前的军事仪式或者日食的击鼓仪式;凶礼,就是陵墓和葬礼。皇帝登极属于嘉礼。

朱元璋是个农民出身的皇帝,他虽然跟文臣武将们一起打天下多年,也受到了一定的文化影响,可是对于这些传统礼仪,他还是个外行,所以登极典礼这些事情都得交给那些文官去办。当时文官之首就是最早投奔朱元璋的李善长,所以史书中说:“明兴,太祖以吴元年十二月将即位,命左相国李善长等具仪。”

(《明史·礼志一》)

虽然说是李善长牵头定登极仪,其实李善长也并不大懂这些事情,他这个文化人,文化层次并不高,只是当初参加革命早,资格老,有威望,所以由他牵头,而真正文化层次高又懂得这些典故的还是刘基、宋濂、朱升这些人。

第二年,按照元朝的纪年是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这一年朱元璋四十周岁,正式建立了大明帝国,改纪元年号为洪武,所以这一年就叫洪武元年。这跟前一年的吴元年可就不一样了,这一回有了正式的国号和年号。

洪武元年正月初四这一天,举行了隆重的登极仪式。

这一天一大早,朱元璋带着文武百官,先去祭天,礼毕之后,由校尉把一个金椅子放到天坛前面,朝着东南,又把放有皇帝冕服的桌案放到金椅前面,然后行望瘗礼。所谓“瘗”,就是祭土。祭过后,丞相率文武百官跪下上奏说:“告祭礼成,请即皇帝位。”群臣于是扶着新皇帝朱元璋来到金椅上坐下来,执事官把放着冕服的桌案和放着皇帝玉玺的桌案放到朱元璋面前,丞相等把皇帝冕服加到朱元璋身上,这就叫龙袍加身。然后大家回去站好位置,司仪说:“排班,班齐,鞠躬,乐作。”在奏乐声中,他指挥着大家:起拜,就是下跪起来,下跪起来,再下跪再起来,然后平身,就是站起来了,奏乐声也停下来。先是丞相和高级官员拜,然后是文武百官拜。拜完后众人高呼“万岁”,这时候仪式到了高潮。

不过后面仪式还不少,还要到太庙,就是皇帝的祖庙去祭拜,追尊上辈五代考妣,还要去社稷坛祭社稷,然后才能回到皇宫中大殿,当时叫奉天殿,接受文武百官上表朝贺。

到了大殿里面,又是一番礼仪,最后还要册封皇后和太子。当时册封了马氏为皇后。当初朱元璋娶了马氏,当上郭子兴的养女婿,那时候是夫以妻贵,如今马氏当上了皇后,应该算是妻以夫贵了。朱元璋又册封了大儿子朱标为太子。除了这些仪式之外,还要陈设仪仗,五花八门,十分复杂。就这样,朱元璋热热闹闹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大明会典》卷四十五)

别说陈友谅那个自称的皇帝没法跟朱元璋比,就是元朝皇帝登极时也没有这么大的排场。据说这一天是刘基发布的天气预报,他说会是个大晴天,结果还真准,这一天南京地区风和日丽。

二、北伐大都

我们前面说了,朱元璋在应天这么风风光光登极当皇帝的时候,元朝还没有灭亡呢。元顺帝还在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城宫殿里面当着皇帝呢。

朱元璋登极称帝的前一年,元至正二十七年,也就是吴元年,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率领大军北伐,这时候元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大军出征前,朱元璋分析说:“山东则有王宣父子,狗偷鼠窃,反侧不常;河南则有王保保,名虽尊元,实则跋扈,擅爵专赋,上疑下叛;关、陇则有李思齐、张思道,彼此猜忌,势不两立,且与王保保互相嫌隙。元之将亡,其机在此。”讲到北伐的战略部署,朱元璋说:“元建都百年,诚守必固。……吾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太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

朱元璋这个北伐的战略部署堪称清楚、明了、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