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太祖朱元璋
15770000000015

第15章 血染鄱阳(1)

朱元璋于是下令找来一些渔船,装上干草火药,组成敢死队,趁着天色将晚,悄悄逼近敌舰。天晚时渐渐刮起东北风,敢死队的将士乘风纵火,小船上的火药爆炸,立即将敌舰点燃。

上一回我们讲到,朱元璋在跟陈友谅的争斗中形势大好。可是就在他全力对付陈友谅的时候,全国形势却发生了大变化。

原来,当年跟朱元璋一起在濠州“干革命”的红巾军主帅赵君用跟另一个红巾军领袖毛贵发生了矛盾。别看这个赵君用当初跟朱元璋关系不好,他可是个响当当的红巾军头领,最恨元朝官吏和支持朝廷的地主武装。毛贵则跟他不一样,不但任用那些元朝官员,还吸收跟红巾军作对的地主武装。这一来他们两人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激化了。毛贵见赵君用反对他,干脆让人把赵君用杀了,红巾军内乱,那些投降不久的地主武装见机又都反水投降朝廷,一起围剿红巾军,山东全省一下子就又都落入元朝朝廷手中。

一、腹背受敌

这一来朱元璋可就有点麻烦了。我们前面说过了,朱元璋跟陈友谅、张士诚在长江流域你打我、我打你,争来争去,原来都是靠了有小明王在江北一带跟元朝对抗,有个屏障,所以朱元璋在应天,根本不用担心北边的安全,只要专心对付陈友谅、张士诚就行了。现在江北红巾军失利,朱元璋就失了这道屏障,要直接面对元军了,这样一来,他可就腹背受敌,有点顾东不顾西了。

这时候有人给他出主意,说要不咱跟朝廷联系联系,能不能讲讲和?朱元璋觉得这也不失为一个缓兵之计,不妨试试,于是派了人去朝廷议和。

元朝朝廷也知道朱元璋势力不小,比起投降多次、反复无常的张士诚、方国珍力量可要强大得多了。现在朱元璋表示愿意讲和,这当然是难得的机会,也顾不上考虑朱元璋是不是真心合作、能不能长久,连忙派人带了诏书,从海上来到浙东,带着御酒、八宝顶帽,要任命朱元璋为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要说这个官职确实也不小,朱元璋要是接受了这个官职,也就跟张士诚他们一样,仍然可以我行我素过着占据一方的日子。可是他只要接受元朝的官位,那就是投降元朝,也就是背叛了小明王龙凤政权,在道义上就失了制高点。所以朱元璋还真有点拿不定主意。他拿不定主意,那些元朝使臣也就来不了应天,只好在方国珍那里等消息。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一年工夫,直到至正八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348年,朱元璋才答应见朝廷使臣,于是元朝使臣一行就来到了应天。

在那种战乱不定的年月,这一年光景形势可就又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元朝朝廷内部也发生了一些人事变动,对朱元璋的压力小了许多。从朱元璋的本意来说,他当然不愿意接受朝廷的招安,他的志向也绝不是在元朝当个什么官,或者像张士诚那样割据一方,他是想一统天下,建立新朝的。

说来也巧,就在元朝使臣来到应天的同时,朱元璋收到了一封很特殊的来信。写这封信的人名叫叶兑,是浙江宁海人。史书中说他“以经济自负,尤精天文、地理、卜筮之书。元末知天运有归,以布衣献书太祖,列一纲三目,言天下大计”(《明史·叶兑传》)。你看,又出来一个刘基式的奇人辅佐朱元璋了。

叶兑在信中先是列举了历史上韩信见汉高祖画楚、汉之成败,诸葛亮在草庐与刘备论三分天下,然后说:“今之规模,宜北绝李察罕,南并张九四,抚温、台,取闽、越,定都建康,拓地江、广,进则越两淮以北征,退则画长江而自守。”

(《明史·叶兑传》)

意思就是说要拒绝元朝招降,消灭张士诚,据应天以待时机。这封信最主要的意思就是劝朱元璋不要接受招安。

这个叶兑虽然不是元朝的官员,但也算得上是地方名士,居然在此关键时刻主动劝朱元璋不要投降元朝,这里面的立场是十分明确的:支持朱元璋。

这倒是件很有趣的事情,我们不妨想一想,刘基也好,叶兑也好,当然还有宋濂、叶琛、章溢这些人,他们要么在元朝当过官,要么也是地方有身份的人物。朱元璋是什么人呢?一个穷人家孩子,当过小和尚,要过饭,参加了农民起义军,从小兵当上丞相。但是他这个丞相也是农民军的丞相,不是正式官方的官职。想当年,朱元璋在外面讨了一圈饭,回到皇觉寺继续当他的小和尚的时候,刘基就已经是元朝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了。他们怎么可能会走到一起呢?那只能是一个原因:志同道合。也就是取代元朝,建立一统天下的新朝的高远志向。这也可以叫作朱元璋时代的统一战线。

但是这些人看中的只是朱元璋,愿意帮他打天下,并不是支持元末农民起义。在这一点上刘基态度最鲜明。每年正月过年的时候,朱元璋都要摆设小明王韩林儿的御座,向御座行礼,属下们也都依次跟着朱元璋一起行礼。可是自从刘基来到朱元璋军中,每到这个时候,独独他不肯行礼,还说:“牧竖耳,奉之何为!”这话说得很难听,意思就是一个放牛的小子,我干吗拜他!可是别忘了,朱元璋也是放牛出身,也曾经是个“牧竖”!然而朱元璋听了这番话,却并不忌讳,他知道刘基并不是在影射他。其实朱元璋之所以不怪罪刘基,一方面是知道刘基跟他手下那些红巾军将士们不一样,另外更重要的是,这时候韩林儿在他心目中也只是一个傀儡了,每年的行礼,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

话说朱元璋听从了叶兑的话,把元朝的使臣大都杀了,主使张昶熟悉朝章典故制度,朱元璋觉得有用,就把他留了下来。

朱元璋既然不投降元朝,那就照旧打起龙凤大旗,继续当他的吴国公。

其实这件事对朱元璋一生事业很是重要,他没有归降朝廷,没有接受元朝的官职,在政治上就主动了,大家也都明白了,他的目标就是要取代元朝,建立新朝。跟着他的人不必说了,旁观的人也都明白了朱元璋的政治目的,有本事的人也就更愿意追随他,希望能够在这场新国大业中建功立业。

元至正二十三年,也就是小明王龙凤九年,公元1363年,二月,张士诚兵围安丰,也就是今天安徽寿县。这时候的安丰是小明王所在地,刘福通只好向朱元璋求援。

要不要去救援小明王韩林儿,朱元璋跟刘基的主张可就大相径庭了。朱元璋这时候跟小明王还有君臣的名分,从道理上讲他有这个责任,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他觉得安丰是应天的屏障,不能丢掉。对此史书中记述说:

张士诚围安丰,刘福通请兵救之,太祖亲援。初发时,太史刘基谏曰:“不宜轻出。假使救出来,当发付何处?”太祖不听。

(刘辰《国初事迹》)

刘基不同意去救安丰的理由是你把韩林儿救出来没法儿安置。既然你有心当皇帝,你去救他,救出来怎么办?留着他吧,就是给自己找个顶头上司,那不是有毛病吗?杀了他吧,那还救他干什么呢?让他被张士诚杀了不更好吗?但是这只是刘基反对救安丰的一个理由,他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如果去救安丰,跟张士诚作战,就会给陈友谅以可乘之机,假使陈友谅来攻,就会形成腹背受敌之势,那对于朱元璋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局面。

当初刘基刚刚来到应天,给朱元璋献策的时候就说过:“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明史·刘基传》)

这应该说是朱元璋取天下的战略部署,刘基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张士诚胸无大志,只想占据苏松富庶之地过好日子。可是陈友谅就不同了,他是有当皇上的野心的人。如果跟陈友谅作战,张士诚不会贸然出兵相助,可是如果跟张士诚作战,陈友谅就一定会出兵相助,乘机消灭朱元璋。这次去救援安丰,就是要对张士诚作战,就难免会遭到陈友谅从背后的攻击。所以这样做,显然不符合当初确定的战略部署,是相当冒险的事情。

可是这一回朱元璋没有听从刘基的话,他还是率军前往救援安丰。张士诚当然不是朱元璋的对手,大军一到,安丰之围立解。不过安丰的事情解决后,朱元璋还是考虑到了刘基的意见,他没有把小明王韩林儿接到应天,而是把他安排到了滁州,控制了起来。“迎驻滁州,创造宫殿居之,易其左右宦侍。”

(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

至此小明王真正成了朱元璋手中直接控制的一个傀儡皇帝。

二、生死决战

不出刘基之所料,陈友谅从背后来袭的事情果然发生了。这些年,陈友谅在跟朱元璋争战过程中丢了不少疆土,他心有不甘。看到朱元璋去解安丰之围,立刻抓住这个时机。这一年的四月,陈友谅率领大军向朱元璋的领地发起了进攻。

这一次陈友谅可以说是倾国而来,号称大军六十万人,巨型战舰数百艘。我们前面不是说过吗,这个陈友谅出身渔家,特别会造船。这一回造的战舰,高数丈,上下三层,每一层都有马道,将士们可以骑着战马在船上跑。据说最大的战船能容三千人,小一些的也能容二千人。

陈友谅的军马首先就把洪都,也就是今天的南昌围了起来,并且占领了吉安、临江、无为。

朱元璋派守洪都的将领是他的亲侄儿朱文正。洪都城原来跟太平城地形有些相似,都是城墙紧临江河。太平城临长江,洪都城临赣江,如果陈友谅用巨舰从江上进攻,很容易得手。朱元璋自从太平一战,总结了经验,下令改筑洪都城墙,离开江边,江上的船只无法靠近,陈友谅军队来攻,只好弃船登岸攻城。朱文正率军死守,陈友谅的军队几次攻进城里,又都被守军赶出来。洪都之役也就揭开了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生死决战的序幕。

我们从史书的记述中可以看到这场战役的惨烈。陈友谅兵临城下,城内将士分门拒守。陈友谅亲自督战攻城,将士以盾牌遮挡箭石,毁城墙二十余丈。城内守军则用火铳击退敌兵,竖起木栅栏,代替城墙,敌兵争夺栅栏,守城将士死战,且战且筑,一夜间将城墙重新修好。城虽然守住了,但是守城的将士战死者甚众。陈友谅久攻不下,改从水关攻城,守城将士用长槊从里面向外刺,敌兵从外面抢夺长槊,朱文正于是下令将长槊用火烧红再刺,敌兵来夺,手都被烧烂。史书中用了这样一句话形容这场战役:“友谅尽攻击之术,而城中备御万方,杀伤甚众。”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太祖平汉》)

这时候,陈友谅的军队已经攻陷吉安、临江,他就下令把那里俘虏的守将押到洪都城下杀死,以动摇守城将士的决心,可是洪都守将不为所动。陈友谅数十万大军,攻打洪都数十天,而洪都固守不下,这一来就给朱元璋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却说陈友谅屡攻不下,心中十分恼怒,不肯罢休,加强了攻势,志在必得。守将朱文正见形势危急,派了一个叫张子明的军官,悄悄出城去向朱元璋告急。张子明见到朱元璋后,朱元璋问他:“陈友谅兵势如何?”张子明回答说:“陈友谅虽然兵势很盛,但战死的也不少。而且如今旱季已到,江水日减,对于陈友谅的巨舰不利,加上日久乏粮,如果援兵一到,一定能够大破敌军。”朱元璋对他说:“回去告诉朱文正,再守一个月,我亲自率军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