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太祖朱元璋
15770000000001

第1章 治隆唐宋(1)

他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自幼父母双亡,他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要饭的小和尚,全靠自己奋斗成为一个统一朝代的开国皇帝。这实在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了不起的事情!另外,他当上皇帝以后,也没有止步不前,他在位三十一年,成功地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统一的明帝国,并因此得到后世的敬佩。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历史人物,我一直认为他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位人士。谁呢?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讲的这个历史人物系列,就叫作《明太祖朱元璋》。对于这位明朝的开国皇帝,大家不会感到陌生。他当过小和尚;从乞丐做上了皇帝;建立了明朝将近三百年的基业。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更是流行极广,几乎无人不知。就算不去谈那些传说,历史上的朱元璋其人,也是一位众说纷纭的人物。他杀功臣,但是他也惩办贪官;他实行文化专制打击读书人,可是他也关心民间疾苦,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主张选用人才要看实际工作能力,可是他也确立了明朝科举考试的一套制度;他养兵百万造成财政负担,可是他同时创立了一套屯田法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严酷皇帝,可是他又往往更像一位乡间老人,默默品尝着人间的喜怒哀乐。

总而言之,明太祖朱元璋这个人,实在是一个难以用简单几句话定论的复杂人物。可是有一点,我想大家都会同意:朱元璋是一位最成功的历史人物。你想啊,他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自幼父母双亡,他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要饭的小和尚,全靠自己奋斗成为一个统一朝代的开国皇帝。这实在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了不起的事情!另外,他当上皇帝以后,也没有止步不前,他在位三十一年,成功地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统一的明帝国,并因此得到后世的敬佩。

那么朱元璋到底是怎样获得成功的?他经历了哪些磨难?他又是如何把握住历史的机会的?他在历史上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地位?我们在今后的一系列讲座中,就来给大家解读这些疑问。

一、钟山题字

清康熙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99年初夏,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来到南京。农历四月十一日(庚戌)这天,他对跟随同行的官员们提出要去城外钟山的明孝陵祭祀。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的陵墓。

康熙皇帝说:“明代洪武乃创业之君,朕两次南巡俱举祀典,亲往奠醊。今朕临幸,当再亲祭。”

随行的官员们很不理解:不就是前朝的皇帝吗?明朝已经被咱们大清朝取代了,咱们的皇帝要去祭拜明朝皇帝,凭什么呀?于是他们纷纷劝谏康熙皇帝不要亲自去祭祀:“皇上两次南巡,业蒙亲往奠醊,今应遣大臣致祭。”

康熙皇帝知道这些官员的心思,他在心里说:尔等如何懂得这里面的玄机!虽说如今满洲人入主中原了,可是如果得不到中原和江南百姓的认可,这个天下是坐不下去的!不过这些话不能当众说出来,康熙皇帝于是对他们说:“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著兵部尚书席尔达致祭行礼,朕亲往奠。”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两天以后,康熙皇帝真的来到了南京城外的钟山明孝陵前。他视察了陵寝,吩咐官员们保护修缮好孝陵。这一天南京城里的士绅百姓听闻皇帝亲自来祭祀孝陵的消息,蜂拥而至,有似信非信的,有看热闹的,围观的人有两千多。

康熙皇帝多聪明呀,一看来了这么多南京人,知道正是收买人心的大好机会,于是让人准备好了笔墨纸砚,当着众人的面,挥毫写下了四个大字:“治隆唐宋”。

围观的南京士绅百姓们,见此情形,许多人都感动得落下泪来。康熙皇帝收买人心的目的达到了。不过,虽说康熙皇帝祭祀明太祖是在作秀,但是他用“治隆唐宋”这四个字来评价朱元璋,可绝不是作秀。为什么这么说呢?祭陵,搞搞形式,的确是作秀,是做给活人看的。可是写出“治隆唐宋”这四个字,而且作为放到孝陵的匾额,这里面可就有一个对前朝开国皇帝的评价问题,是不能随便说的。这四个字,确实代表了康熙皇帝对明太祖朱元璋的看法,是他发自内心的敬佩之辞,是他对朱元璋生平功业的评价。

又过了两天,也就是四月十五日,正式开始了对明孝陵的维修,而且正式将康熙皇帝题写的那四个大字“治隆唐宋”刻成匾额,悬挂到了明孝陵的大门前。

《清实录·圣祖实录》中有记载:

甲寅,命修明太祖陵,并悬挂御书“治隆唐宋”匾额。

(卷一九三,康熙三十八年四月)

“治隆唐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说,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朝的太平治世,比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朝代唐朝和宋朝还要兴盛,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朝代。

平心而论,康熙皇帝对明太祖朱元璋的敬佩是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所以他才会对大臣们说:“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这绝不是一句恭维话。

那么,朱元璋生平的功业是不是符合康熙皇帝这四个字的评价呢?我觉得完全符合。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他建立的大明朝是一个统一的朝代。这个朝代从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延续到了崇祯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前后一共276年。跟明朝相比,宋朝就没有能够完成全国的统一。北宋还好些,但也不过从公元960年延续到公元1127年,前后不到170年时间;南宋就更不要提了,偏安于江南,从公元1127年,延续到公元1279年,也不过150余年时间。唐朝虽然从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前后达到289年,可是大家不要忘了,这中间从公元690年到公元704年的15年,武则天当了皇帝,曾经改国号为大周。其实就算是康熙皇帝自己奠定的清朝,最终也不如明朝延续的时间长,从公元1645年,延续到公元1911年,只有266年,比明朝少了10年。

其次,我们再看明朝统一的情况。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东北到辽东,南到南海,西到乌斯藏,也就是今天的西藏,基本包括了今天中国版图的地区。到了明成祖朱棣时代,明朝东北到奴儿干,也就是今天俄罗斯境内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南到南沙群岛,西到西藏,西北到哈密。包括台湾等岛屿都是明朝领土。这样的统一局面,不仅宋朝无法相比,就是唐朝也有所不及。康熙皇帝也正是继承了明朝的局面,才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清帝国。而他的子孙不孝,丧权辱国,多把祖宗的基业割让给了外国,又如何能与朱元璋比?

第三,朱元璋作为一代开国皇帝,他建立起了一套完整而且行之有效的制度,所以清朝官修的《明史》是这样评论明太祖朱元璋的:

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风教,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

(《明史·太祖本纪》)

这里面从礼制说到风纪教化,再从官制说到兵制。说来说去,总而言之就是那一句话:“武定祸乱,文治太平。”清朝官修的史书认为朱元璋是将文武之道集于一身了。

清朝人不仅推崇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这套行之有效的治国制度,而且将其继承下来,所以我们常说“清承明制”,就是这个意思。不过,清朝不仅继承了明朝的制度,而且更重要的是继承了明朝的江山,所以康熙皇帝对明太祖朱元璋是打心眼儿敬佩的,所谓“英雄相惜”,因此才会对朱元璋作出“治隆唐宋”这样高的评价。

二、大明江山

那么,朱元璋开创的大明江山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

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推翻了元朝统治才建立起明朝的。元朝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起来的一个统一朝代。但是元朝在统治制度上,并不十分完备,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些特点。所以它统一了中国,占领了中原和江南以后,对于怎样统治广大农业生产地区并不十分了解,而且还把全国人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这就加深了民族之间的矛盾。这四种人中的蒙古人大家都知道,“色目人”就是当时中亚一带的各民族的人,蒙古人和色目人享有许多特权,是上等人。“汉人”是中国北方人,其中也包括了被蒙古消灭的金朝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人”则是江南人。汉人和南人都是下等人,没有特权,要去当官,也只能当副职和下层官吏。

那时候有些南方人通过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想去谋个一官半职,就要到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去打通关系,就是要送礼。当时南方人到北方送礼,除送钱之外,还要送一些南方土产,其中南方人做的腊肉、腊鸡蒙古人最爱吃。但是蒙古人收下礼物,还看不起南方人,就把这些送礼的人叫作“腊鸡”。

大家想想,就连这些能够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并且有力量通过关系谋求一官半职的人,都要受到这样的污辱,一般平民百姓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生活情况就更不用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