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到最热的地方避暑
1574900000012

第12章 机锋篇 (8)

如果连自己有无佛性都未亲见到,却敢高谈蠢动含灵皆有佛性,这不是荒谬之至?

人们大胆地运用未经亲证的知解来组织思想内容,并以流畅生动的口才、文采大肆传播,仿佛自己所说的全都是真知灼见,这就是“说谎”。

每个人都是大说谎家。

因为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我”的真相,但是,每一个人都面无愧色地在说话时大量说出我之一字。

据说,人是唯一会害羞的动物,由此看来,也可以说,人是唯一有必要害羞的动物。

一夕致富

僧问:“清税孤贫,乞师赈济。”

师召:“税阇黎!”

税应诺。

师曰:“清原白家酒三盏吃了,犹道未沾唇?”

《五灯会元》卷十三页二九九

【白话新唱】

清税对曹山本寂说:“我穷困死了,请和尚救济我。”

曹山召唤他:“税阇黎!”

清税应了一声。

曹山说:“最香醇的清原白家酒都被你喝了三杯,你怎么还说滴酒未沾呢?”

【分析与鉴赏】

《永嘉证道歌》说:“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出家人就是要出离世俗的名利、爱恋,所以出家人穷是天经地义。

可是出家人也是最富有的人,因为他找到了藏在内心的无价珍。

所以,出家人真正的贫穷是不得开悟:如果出家人有万贯家财却不知内心无价珍是何模样,那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的赤贫之人。

清税说:“我孤贫,请师赈济!”正是要曹山本寂指示他找到无价珍的明路。

曹山唤他名字,他也应诺了,就在一唤一诺中,曹山已经把大宝藏揭露与他了!

因此,曹山才会说:“最好的名酒都让你喝三杯了,别说你尚未沾唇!”

意即,你已尝到佛性的滋味了,不要再说自己孤贫了。

真正的一夕致富,莫过于找到心藏无价珍。

到最热的地方避暑

僧侍立。师曰:“道者可杀炎热。”曰:“是。”

师曰:“只如炎热向什么处回避得?”曰:“向镬汤炉炭里回避。”

师曰:“只如镬汤炉炭作么生回避得?”曰:“众苦不能到。”

师默置。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页三九一

【白话新唱】

曹山慧霞对侍立在旁的僧人说:“悟道的人,无论多么炎热,也不受影响。”

僧人说:“是的。”

慧霞又说:“那么,如果现在炎热至极,你要到哪儿回避?”

僧人说:“就往大火炉的炽热煤炭里回避。”

慧霞问:“煤炭既然炽热无比,你怎么回避炎热?”

僧人说:“这里众苦不能到啊!”

慧霞不再多说,沉默以对。

【分析与鉴赏】

要避暑,理应到阴凉之地,例如幽林之内、涧水之侧、清潭之湄、碧山之顶,既能享受山水森林的沁凉,又能抛弃世俗喧闹。

可是僧人竟然说要躲进高热火炭中来回避炎热!这不是火上加油,热上添热?

这话,语不惊人死不休。

僧人点出了一个重点,炎热与否,关键在心的感受,不在外面的环境。

诗云:“安禅何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心头无火,心外的火也会变清凉。

心头有火,即使人在避暑圣地,也觉得处处不顺眼不顺心,所到之处都有股烦恼火。

公案中,炎热也象征了人世的痛苦、烦恼,痛苦与烦恼是逃避不了,你务须纵身一跃,直入痛苦烦恼这大火聚的核心,认清这大火聚全都是心的产物罢了!

深刻认识到,自性能生万法,看透大火聚的本质,那么,从炎热到清凉,也不过是一念之间。

有这样体悟的人,果然是众苦不能到。

曹山慧霞默置,是因为,僧人的话极有道理,无懈可击。但是,到底是否发自他的现量经验,还是嘴巴说说而已,尚待进一步观察。所以慧霞不做任何响应。

不回应,也需心内无火才能做到。

汉水逆流

(舍珠审哲)问一僧曰:“姓王姓张姓李俱不是,汝本来姓个什么?”

曰:“与和尚同姓。”

师曰:“同姓即且从,本来姓个什么?”

曰:“待汉水逆流,即向和尚道。”

师曰:“即今为什么不道?”

曰:“汉水逆流也未?”

师乃休。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页三九三

【白话新唱】

含珠审哲问一僧人:“不管你姓王姓张姓李或姓什么都不对,你本来到底姓个什么?”

僧人极为乖觉,他知道含珠审哲正在问他一个不能说的问题。所以他打记太极拳,说:“我的姓啊,就跟你同姓。”

含珠说:“就算你我同姓,你本来到底姓什么?”

僧人笑说:“等到汉水逆流的时候,我就会告诉你。”

含珠说:“那现在为什么不说?”

僧人反问:“汉水逆流了没?”

含珠审哲至此罢手,这僧人摇撼不了。

【分析与鉴赏】

又是一位无名的高手禅僧!

含珠审哲摆明了,姓什么都不对,本来姓什么?就是要逼问无名僧人对佛性是否亲见,这是一种问人是否开悟的创意问句。

如果,以言语回答,僧人大可回答“姓佛”,即佛性的一语双关。可是如果这么答,一来当年禅宗四祖道信问犹是幼童的五祖弘忍:“你是何姓?”弘忍就答:“是佛性。”那么,僧人就有抄袭古人言的嫌疑;二来,含珠就是要问他是否亲见佛性,而他若一如预料中答佛姓,就落入含珠的机锋陷阱下,著相了!

所以僧人紧紧扣住佛性不可说不可思议的特性,咬紧牙关,不管你怎么问,我就是不这么说。而他却高明地反守为攻,说:“待汉水逆流,就告诉你。”汉水不可能逆流,佛性也不可能用说的就令人明白。

这些什么是佛性之类的问题,就像是一块香喷喷的鱼饵,原本悠游自在的鱼儿,倘若忍不住开口吃了,就一命呜呼哀哉!只有机警敏锐的鱼儿,微笑闭口不言,方能在水中放旷逍遥。

说老虎是非者

一日普请往海坑斫柴,见一虎,僧曰:“和尚!虎!”

师曰:“是汝虎。”

归院后,僧问:“适来见虎云是汝,未审尊意如何?”

师曰:“娑婆世界有四重障,若人透得,许汝出阴界。”

《景德传灯录》卷十八页三四八

四障:四种使人不能开悟的障碍,依《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是指惑障、业障、报障、见障。本公案中,强调第四之见障,也就是邪见会障碍我们开悟。何谓邪见?不依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对待,却以自以为是的错觉,投射在事物的本来面目之上,结果,看到的都是自己的自以为是的错觉。

【白话新唱】

有一天,大家集体出动,去海坑砍柴,出现了一头老虎!

有位僧人大喊:“和尚!老虎!”

玄沙师备却说:“你才是老虎!”

僧人闷闷不已,直到回到寺院后,才问玄沙:“和尚!刚刚见到老虎,为什么你说我才是老虎?”

玄沙没有正面回答,却说:“有四种可怕的障碍,如果你能超越,就能够解脱生死了!”

【分析与鉴赏】

人类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动物。

人类说:“这是太阳!那是月亮!”

人类说:“这是山!那是海!”

人类说:“我是男人,你是女人。”

人类说:“这是我的,那是你的。”

人类说:“我是你的,你是我的。”

人类说:“我是万物之灵,地球的主人……”

所谓“说人是非者,即是是非人”,这正是人类的写照,人类是说宇宙是非者,说真理是非者。

僧人说:“老虎!”他就是说老虎是非者,所以玄沙精准地指出:“你才是老虎!”

有一天,刚刚吃掉一个脑满肠肥的人,老虎打了一个饱嗝,舒服地躺在山坡上晒晒冬日的暖阳。不巧我从旁经过,听见老虎先生喃喃自语说:“上帝啊!你真是慈悲,让大地繁殖了这么多人类,使我每天都有吃不完的美食。啊!愿生生世世为老虎,掌管人类的生杀大权。”

我听到老虎这么说,惊恐万分,全身颤抖,不小心发出了摩擦草丛的声音,果然!老虎转头看我了,它咧嘴一笑,对着躲在草丛中的我说:“你快走吧!你这种不修行的人不合我的口味,改天帮我叫几个自认有修有证的人来,这种人的肉又酸又有怪味,我喜欢!”

尽十方世界是一颗明珠

僧问:“承和尚有言,尽十方世界是一颗明珠,学人如何得会?”

师曰:“尽十方世界是一颗明珠,用会作么?”

师来日却问其僧:“尽十方世界是一颗明珠,汝作么生会?”

对曰:“尽十方世界是一颗明珠,用会作么?”

师曰:“知汝向山鬼窟里作活计。”

《景德传灯录》卷十八页三四九

【白话新唱】

僧人问:“和尚曾经说过,尽十方世界是一颗明珠,不知道我要怎么去领会?”

玄沙师备说:“就是尽十方世界是一颗明珠,还需要领会什么?”

第二天,玄沙师备问这僧人说:“尽十方世界是一颗明珠,你怎么领会?”

僧人模仿玄沙昨天的话说:“就是尽十方世界是一颗明珠,还需要领会什么?”

玄沙断言:“我就知道你在脑袋的黑暗洞穴中盲修瞎炼,没有见到明珠的光亮!”

【分析与鉴赏】

玄沙与僧人,说的话都一模一样,为什么玄沙的话就对,僧人的话就错?

因为玄沙的话,是从自己的现量经验抒发出来的,僧人的话,是像鹦鹉一般学舌而已。

换句话说,玄沙与这颗明珠朝夕不离,僧人只是知道世上有明珠,却没见过真正的明珠,所以观点不同,说出来的话分量也不同。一亲一疏,一个货真价实,一个金玉其外也。

小明在球场打篮球时,震掉了一枚隐形镜片,他找了半天,找不到,就回家了,要妈妈再买一片。

妈妈不信找不回,再出去找,呀!居然不到五分钟就找回来了!

“妈!我真的仔细找过了……”小明又惶恐又惊奇,“你是怎么找到的?”

“我们找的不是同一样东西!”妈妈严肃地说:“你只是在找一块小薄片,我可是在找全家一个月的菜钱!”

在玄沙眼中,尽十方世界是一颗明珠,佛性至大,遍周宇宙,却又寂寥无形;在僧人嘴巴,说得出“尽十方世界是一颗明珠”,可是在他眼中,却是“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

门关了怎么出去

师与地藏琛在方丈内说话,夜深,侍者闭却门,师曰:“门总闭了,汝作么生得出去?”

琛曰:“唤什么作门?”

《景德传灯录》卷十八页三五○

【白话新唱】

玄沙师备与罗汉桂琛在方丈室内说话,夜深了,侍者把门关了,玄沙就问:“门都关了,你怎么出去?”桂琛反问:“你叫什么是门?”

【分析与鉴赏】

罗汉桂琛是玄沙师备的大弟子,曾住锡于闽南的地藏院,后来迁止于漳州罗汉院,所以有段时间就称他是地藏桂琛。

玄沙问:“门关了,怎么出去?”比喻佛性这无门关,门关了,怎么开悟?

桂琛扣紧佛性不可说的原则,穿透比喻,反逼玄沙说出不可说的佛性,故曰:“你叫什么是门?”

如此一问一答,师徒互明心意。无门关既是不可说,也就不必说了,门也不存在了,无门关也不见了,因为师徒俩都是圈内人。

有门,有关,就是有行动,有目的,有过程,有终点。而这样,人们就把希望放在未来的目的、终点,不知当下即是。所有的开悟者都说:“啊!原来如此!佛法就在四周,而我竟然没有看见!”

如果公案中,桂琛回应的方法是:“门关了,就把它打开。”就落入了有行动、有目的的相对法、有为法的惯性模式。

如果,桂琛是个特异功能大师,心念一动,就穿墙越壁出去了,固然是在关门的状况下出去了,却触犯了禅机。

否则,当年的庞蕴岂不是要有一个可容超级水库的大肚子才能一口吸尽西江水?

不过,禅师讲究平常心,当桂琛说完话后,他还是会用手打开门,走出去!虽由门而出,其实还是无门也无进无出。

苏东坡输了玉带

(佛印)一日与学徒入室次,适东坡居士到面前。师曰:“此间无座榻,居士来此作什么?”

士曰:“暂借佛印四大为座。”

师曰:“山僧有一问,居士若道得即请坐,道不得即输腰下玉带子。”

士欣然曰:“便请。”

师曰:“居上适来道暂借山僧四大为座榻,只如山僧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居士向什么处坐?”

士不能答,遂留玉带,师却赠以云山衲衣。

《五灯严统》卷十六页三八七

四大:印度人认为物质现象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称为四大。人的肉体,即是四大组合而成。

【白话新唱】

有一天,佛印与参禅的学徒在方丈室中谈话,苏东坡自己走进来,到佛印面前。

佛印说:“这里没有座榻,你进来做什么?”

苏东坡笑说:“那我就暂借你的四大做为座位。”

佛印逮到机会就说:“山僧有一个问题,你若回答得了,就任你坐,如果回答不了,就输了你腰上的玉带。”

苏东坡求之不得有个发表见地的机会,欣然说:“请吧!”

佛印说:“你刚才说要借我的四大为座榻,只是四大本空,五阴非有,你要坐在哪里呢?”

苏东坡愣住了,无话可说,极有风度地解下玉带,而佛印则饶有深意,还赠他一袭袈裟。

【分析与鉴赏】

小时候,笔者曾上过基隆市慧光幼儿园,年终时,园长想出了一个有趣的节目,让我们公演话剧,并分派了我一个角色,扮演一张椅子。没想到排练时,担任男主角的小胖一屁股坐在我背上,压得幼小的我痛苦不堪,居然哭了!园长见状,居然也来个大逆转,让小胖改扮道具椅,升任笔者为男主角!

苏东坡的借佛印四大为座,就是半开玩笑地要借佛印的身体一坐,乃是不伤大雅的禅式幽默。

没想到禅师总是维持高度警醒,立刻察觉到东坡话中的语病,此时不乘机立下必赢赌约,更待何时?

苏东坡收下佛印的袈娑后,也吟了一偈说:“病骨难将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欲教乞食歌姬院,且与云山旧衲衣。”

如果你是苏东坡,如何回应佛印的“四大本空,五阴非有,你要坐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