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要讨论的是余象斗编的《四游记》。《四游记》是四部小书组合而成,一曰《上洞八仙传》,亦名《八仙出处东游记传》,二卷五十六回,题兰江吴元泰著;二曰《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即《南游记》,四卷十八回,题三台山人仰止余象斗编;三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即《北游记》,四卷二十四回,亦余象斗编;四曰《西游记传》,就是吴承恩《西游记》的节本,且节得潦草粗率,十四回以前,大体仍照原本逐回删节,十四回后,为欲使和其他三记分量相当,削落渐多,以至陋不成文。对于《西游记》的这个节本,自然是没有什么特别要说的话。对于“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的故事呢,以其妖妄的成分较多,也不想多费笔墨。独对八仙故事和华光故事打算大略讲讲——因这两个故事比较接近神话。前一个,在民间流传渊源久长,简直就可以视为民间神话。兹录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节述的两个故事的梗概如下:
传言铁拐(姓李名玄)得道,度钟离权,权度吕洞宾,二人又共度韩湘、曹友,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则别成道,是为八仙。一日俱赴蟠桃大会,归途各履宝物渡海。有龙子爱蓝采和所踏玉版,摄而夺之,遂大战。八仙“火烧东洋”,龙王败绩,请天兵来助。亦败。后得观音和解,乃各谢去,而“天渊回别天下大平”之候,自此始矣。
书言有妙吉祥童子以杀独火鬼忤如来,贬为马耳娘娘子,是曰三眼灵光。具五神通,报父仇,游灵虚。缘盗金枪,为帝所杀。复生炎魔天王家。是为灵耀。师事天尊,又诈取其金刀,炼为金砖以作法宝。终闹天宫,上界鼎沸。玄天上帝以水服之,使走人间,托身萧氏,是为华光,仍有神通,与神魔战,中界亦鼎沸。帝乃赦之。华光因失金砖,复欲制炼,寻求金塔,遂遏铁扇公主,擒以为妻,又降诸妖,所向无敌。以忆其母,访于地府,复因争执,大闹阴司,下界亦鼎沸。已而知生母实妖也,名吉芝陀圣母,食萧长者妻,幻作其状,而生华光,然仍食人,为佛所执,方在地狱,受恶报也。华光乃救以去。(母仍食人,)于是张榜求医,有言惟仙桃可治者,华光即幻为齐天大圣状,窃而奉之,吉芝陀乃始不思食人。然齐天被嫌,询于佛母,知是华光,则来讨,为火舟所烧,败绩;其女月孛有骷髅骨,击之敌则头痛,二日死。华光被术,将不起,火炎王光佛出而议和,月孛削骨上击痕,华光始愈,终归佛道云。
八仙神话,流传较早,从唐代以来,已经开始分别流传。最早的一个是张果老,他是唐玄宗时代的人,有异术,见于唐人笔记的就有好几条。其次是吕洞宾、钟离权、韩湘、蓝采和等,大约在五代及宋初也开始流传了。何仙姑和曹国舅(友)都是宋代人,有关他们的传说当然不能更早于宋代。铁拐李虽是仙人中比较著名的一个,但有关他的故事,则直到明清时代始见。他们的故事都是陆续由民间传说及文人的记录逐渐发展起来的。八仙的总名,始见于明初朱有敦的《八仙庆寿》杂剧,但此剧的八仙,却无何仙姑而有徐神翁。明万历年间罗懋登的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里也有八仙,却连张果老、何仙姑也没有,而有风僧寿、元壶子。可见八仙之名,到明代后期还未有定论。但是《东游记》所写的八仙,却终于将八仙的姓名定下,并且将他们零散的故事串联起来了。后世民间传述的八仙,大约便以《东游记》所述的八仙为准。这是《东游记》对八仙神话的一大贡献。《东游记》还记叙到八仙渡海、火烧东洋等事,更使汇总起来的八仙神话,在结束的时候大放异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一句话,已经成了近代人们的熟语,人们对它的含义,都能心领神会。但八仙是怎样“过海”,又怎样“各显神通”的呢?却未必人人皆知。《东游记》的作者告诉我们,大略说:
八仙过海时,吕洞宾倡议,谓不得乘云而过,须各以物投水,乘所投之物而过。于是,铁拐李投杖水中,自立其上,乘风逐浪而渡;韩湘子以花篮投水而渡;吕洞宾以箫管投水中而渡;蓝采和以拍板投水中而渡。其余张果老、曹国舅、汉钟离、何仙姑等亦各以纸驴、玉版、鼓、竹罩投水中而渡。终俱得渡海。
这就是八仙过海洋洋壮观的情景。脉望馆抄校本《也是园古今杂剧》有《争玉版八仙过沧海》一剧,便是搬演此事。它给人思想上的启示和精神上的鼓舞是很大的。以后画家多取为绘画的题材,不是没有原因。像这样的民间传说故事,自然应该以优美的神话视之。可惜《东游记》中糟粕较多,作者还没有能够把八仙神话熔铸起来,使它成为真正的神话小说。
《南游记》所写华光故事,华光其人的形象,有点像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的翻版。他比孙悟空还厉害,孙悟空只大闹天宫,华光却是天宫、人间、阴司都大闹过了,三界为之“鼎沸”。华光大约是个火神,因而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十五以华光小说比拟《西游记》,说是“皆五行生克之理,火之炽也,亦上天下地,莫之扑灭,而真武以水制之,始归正道”。由此可见在万历年间此书已有。沈德符《野获编》二十五论剧曲时,也有“华光显圣则太妖诞”语,复知当时这类故事,已经演为剧本。华光事除此以外,别无所见,只是《三教搜神大全》卷五有“灵官马元帅”一条,二者对照比勘,知道灵官马元帅就是《东游记》所写的华光。《三教搜神大全》的祖本是《搜神广记》,成书于元代,那么华光故事也算得是渊源有自,大约到《东游记》成书时,已经流传两三百年了。但是观其内容,确实是如沈德符所说,有许多“妖诞”的东西,不好径以神话小说视之,只得仍名之为神魔小说。因为其间东拉西扯、生编硬造的所在,亦灼然可见。不过有些细节,还可以当做神话考察,如像对待《封神演义》那样。
清东轩主人《述异记》与褚人穫《坚瓠集》等
清代初年,有一部性质大略和任昉《述异记》相近的志怪体笔记小说,也叫《述异记》,凡三卷,题东轩主人著,其人的里贯姓字竟无可考,大约是浙江地方的人。书里也有一些神话材料,可供参考。略举数则如下:
石门沈元征先生,言其乡人因天旱浚河,于土中得一铜炉,方圆径尺,有盖,泥沙沾渍,不以为异。后遇一远商,以百钱买之,细为洗剔,盖上有十二生肖,口俱张开,焚香则每一时烟从一肖口出。惊为至宝,什袭而去。不知其何代神物也。(卷上“十二时炉”条)
楚南漳县西溪老龙王庙,水旱祷雨极灵,列于祀典。凡有旱灾,祈雨者到溪结坛拜祷,无不立应。洞中有旋涡,深不可测,龙处其中。近溪有一老人,龙王时邀与围棋。入洞,见府第壮丽,龙王乃一白髯老人,出洞则绝无所睹,唯见岩穴而已。三洞有十八龙子,号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等称。祷之,亦能致雨。(卷上“南漳龙神”条)
江西南昌郡城内,铁柱宫东南隅有小殿,殿中有池,云铁柱在池中,其实非真迹也。真铁柱宫,离城数十里,地名生米渡,宫中有池,犭孔池中有铁柱,乃许真君琐蛟之处。其地居民,每岁制铁锁一条,置殿池内,经宿即有旧铁锁在池侧,而新锁不见矣。其旧锁两头微锈,中间一段,明滑逾常,似受锁磨光者,殊不可解。(卷中“铁柱宫”条)
康熙癸酉六月,仁和皋亭山中,骤雨大风,有龙与犭孔斗。龙吐冰雹,犭孔吐火,在黑云中,或隐或现,一一可辨。犭孔如狮子,龙则如常所画者。所过之树俱火焦毁,斗至钱塘江而没。一路桑麦,俱为冰雹所损,厚者积至一二尺。(卷下“龙与犭孔斗”条)
离分宜县一二十里,临江山壁,有一大石似碑,长可二丈,阔可七尺,就山石凿成,上下四旁,皆山石也。上有楷书四行,每行八字,笔画模糊,不能尽读。相传碑下江中,有仙人遗金船七只,满载金宝,沉此水底,此碑乃仙人遗笔也。如有人能尽读碑字,则七船浮露以赠。会有异人读至三十字,七船帆樯尽露,因二字不能读,复沉水底。(卷下“金船”条)
关于第一条“十二时炉”,曾记有一个与之相似的民间传说“十二时虫”,载于近代人所作的笔记,说是有人掘地,得一瓦缶,泥糊斑驳,置之门侧。有胡商见而奇之,约于明日辇钱十千来易此缶。其人愧此厚值,乃将泥糊洗净以待。胡商辇钱来,见而跌足叹道:“此缶已一文不值了!”其人急问故。胡商乃告以泥糊中有十二时虫,每天每时能随不同方位从泥糊孔中探头出来报时。这个传说似较这里所记的更有意思,更发人思考,说不定它就是这条笔记的演绎。第三条“铁柱宫”,褚人穫《坚瓠余集》卷二“铁柱宫”条说:“南昌铁柱宫,晋许真君镇蛟之所,铁柱在池中,径尺余,水退可见。昔有人携灯池上,水遂沸腾,急灭灯乃已。盖真君与蛟誓,铁柱开花释之,蛟见火,将谓铁柱开花也。至今池上不敢燃灯。”这两条实在可以互作补充。第四条“龙与犭孔斗”亦见钮琇《觚腾贝》卷四“吐火兽”条,所写情景与此大略相同。《觚腾贝》说是康熙二十九年事,此则说是康熙癸酉,是三十二年,年代相近,却又相差数年,可见原是神话传说,并非历史纪实。谈到褚人穫的《坚瓠集》,这部书也值得提提。褚人穫是清代初年的人,和《述异记》的作者东轩主人大约同时[2]。《坚瓠集》是一部大书,有《正集》四十卷,《续集》四卷,《广集》六卷,《补集》六卷,《秘集》六卷,《余集》四卷,共六十六卷。古今人物之迹,里巷谐噱之谈,无不广收博采。时有神话传说资料存于其间,试举二条如下:
宁国府城外地名猪羊荡。野中有黑白二石,各数亩余。黑者为黑,白者为白,各聚一处,绝不间乱。土人云,昔传有一人驱羊豕各一群,行至此地。道旁一人见之,疑而问曰:“尔莫不是神佛化身?何故徒行,管摄许多猪羊?”其人闻言,忽不见,猪羊悉化为石矣。至今石尚存,色不改。(《广集》卷五“猪羊荡”条引《挑灯集异》)
明初,沈万山贫时,夜梦青衣百余人祈命。及旦,见渔翁持青蛙百余,将事刲刳。万山感悟,以镪买之,纵于池中。嗣后喧鸣达旦,聒耳不能寐。晨往驱之,见俱环聚一瓦盆。异之,持其盆归,以为盥手具,初不知其为宝也。万山妻于盆中灌濯,遗一银记于盆中,已而见盆中银记盈满,不可数计。以金银试之,亦如是,由是财雄天下。高皇初定鼎,欲以事杀之,赖圣母谏,始免其死,流窜岭南,抄没家资。得其盆,以示识古者,曰:“此聚宝盆也。”(《余集》卷二引同书)
以上二条,神话因素都很浓厚。所引《挑灯集异》,为明代周八龙撰,共八卷,见《千顷堂书目》子部小说类,其书已罕见,不知存亡。赖有《坚瓠集》引之,使珍贵的资料得以保存,这是此书广搜博采之功。除上所举,此书《四集》卷三记叙的“儿回来”,《五集》卷一记叙的“三足蟾”,《续集》卷四记叙的“五谷树”,《余集》卷二记叙的“巨人指”,以及《秘集》卷三记叙的“桃园盟”等等,对神话传说的研究,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参考价值。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共二十四卷,大旨采《广东通志》,略其旧而详其新,故名。全书分天语、地语、山语、水语、石语、神语等二十四语,所载事物,各以类相从。内中时或也记有带神话意味的民间传说,如刘三妹、雷州雷神庙、西江潜牛、罗浮山龙公竹等。试举“刘三妹”与“雷州雷神庙”二条如下:
新兴女子有刘三妹者,相传为始造歌之人。生唐中宗年间,善为歌,千里内闻歌名而来者,或一日,或二三日,卒不能酬和而去。三妹解音律,游戏得道,尝与白鹤乡一少年登山而歌,粤民及瑶僮诸种人围而观之,男女数十百层,咸以为仙。七日夜歌声不绝,俱化为石。土人因祀之于阳春锦石岩。月夕辄闻笙鹤之音。岁丰熟则仿佛有人登岩顶而歌。三妹今称歌仙。(卷八)
雷州英榜山有雷神庙。神端冕而绯,左右列侍天将,一辅髦者捧圆物,色垩,为神之所始,盖鸟卵云。堂后又有雷神十二躯,以应十二方位,及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像。其在堂复(庑),则雷神之父陈氏也。《志》称陈时,雷州人陈无子,其业捕猎,家有九耳犬,甚灵。凡将猎,卜诸犬耳。一耳动则获一兽,动多则三四耳,少则一二耳。一日出猎,而九耳俱动。大喜,以为必多得兽矣。既之野,有丛棘一区,九耳犬围绕不去。异之,得一巨卵;径尺,携以归,雷雨暴作。卵开,乃一男子,其手有文,左曰雷,右曰州。有神人尝入室中哺乳。乡人以为雷神也,神之。天建三年,果为雷州刺史,民因祀以为雷神。(卷六)